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航空犯罪定义的三个特征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航空犯罪是以航空安全运输为对象的犯罪,对我国航空业发展产生影响。了解航空犯罪的特点和原因对预防具有重要意义。航空犯罪的罪名包括劫持航空器、暴力危害飞行安全、传递虚假情报等。航空犯罪是与经济基础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现象。航空犯罪的主体意识受个人主义价值观、缺乏道德观念和漠视法律制度等因素影响。

法律分析

一、航空犯罪的特点

航空犯罪是以航空安全运输为对象的犯罪。随着我国民用航空事业的发展,涉及航空领域的犯罪也日趋增多,航空犯罪成为影响我国航空业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航空犯罪的预防问题也逐渐重要,而了解航空犯罪的主客观原因对航空犯罪的预防有深刻的意义。只有了解了航空犯罪的原因才能真正地实现对航空犯罪的预防,才能真正保障民航安全维护民航活动的正常秩序,才能真正减少和消灭犯罪。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航空犯罪的罪名包括劫持航空器罪,使用暴力危害飞行安全罪,传递虚假情报扰乱正常飞行秩序罪,破坏航行设施罪,毁坏航空器罪,聚众扰乱民用机场秩序罪,非法携带或运输违禁物品罪,违反危险品航空运输管理规定重大事故罪,航空人员重大飞行事故罪,民航主管机关工作人员渎职罪,以及其他手段的非法干扰行为。

二、航空犯罪的产生

航空犯罪是基于一定经济基础的社会现象,与一定的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依赖于一定的社会形态。在任何社会,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经济危机,无论是经济形态的变更,还是经济制度的改革,都会深刻影响社会生活,使社会矛盾趋于激烈或平缓,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社会犯罪。

三、航空犯罪的主体意识

航空犯罪的主体意识是指支配违法犯罪行为的思想、价值观、法制观念等反社会意识。航空犯罪行为也是人的行为,它受人的思想意识支配,犯罪主体的意识因素是犯罪行为形成的直接原因。航空犯罪者在心理上表现为:

1、具有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与社会提倡的观念冲突,容易产生反社会意识,严重的就可能会做出危害航空安全的违法行为。

2、缺乏正常社会的基本道德观念。正因这种观念,犯罪者才会不顾广大乘客的生命安全,不顾其对社会造成的损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漠视社会的法律制度。法律制度具有强制性,而航空犯罪者多数对法律制度采取漠视的态度。

结语

航空犯罪的预防至关重要,了解其特点、产生原因和主体意识对于保障民航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航空犯罪罪名众多,包括劫持航空器、破坏航行设施、非法携带违禁物品等,对民航活动和秩序造成严重威胁。航空犯罪的产生与社会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形态密切相关,社会矛盾的激化或平缓都可能影响犯罪发生。航空犯罪者常表现出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观、缺乏基本道德观念和对法律制度的漠视,这些心理因素直接促使其采取危害航空安全的违法行为。通过深入了解航空犯罪的特点和主体意识,我们能更好地预防和减少此类犯罪行为,确保民航安全和社会秩序。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2021修正):第十五章 法 律 责 任 第一百九十六条 故意传递虚假情报,扰乱正常飞行秩序,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2021修正):第十五章 法 律 责 任 第一百九十一条 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劫持航空器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2021修正):第五章 航 空 人 员 第二节 机 组 第四十六条 飞行中,对于任何破坏民用航空器、扰乱民用航空器内秩序、危害民用航空器所载人员或者财产安全以及其他危及飞行安全的行为,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机长有权采取必要的适当措施。

飞行中,遇到特殊情况时,为保证民用航空器及其所载人员的安全,机长有权对民用航空器作出处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