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例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教学目标 

  (一)初步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学会把一些原始数据进行分类和整理,填写完成简单的统计表。

  (二)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

  (三)培养学生观察、整理、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原始数据进行分组整理,绘制统计表。

  教学用具

  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设计

  (一)复习准备

  课前要求学生测量自己的身高,上课时学生报数据,教师填到表格上。(表1)

  (二)学习新课

  教师:

  1.根据这张身高记录单能不能很快看出我们班同学的身高大多数在什么范围内?

  2.这张记录单上的数据也是原始数据,要想看出同学身高分布情况,就要对它进行分类整理。

  3.如何进行分类整理呢,学生分组讨论并试分类。

  在学生讨论分类的基础上,总结出整理数据的方法:

  ①先从记录单上找出所有数据的分布范围。(最矮的,最高的。)

  ②边教学边画出统计表。先确定分成身高和人数两栏,再根据找出的数据范围,按5厘米一段,分成五段;然后,用直尺画出表格,填写栏名,并把身高起止的厘米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填入“身高”一栏内;最后在表格的上面写明统计表的名称和日期。

  ③统计各段中原始数据的数目。统计时可以按照原始数据记录单上的顺序,用划“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然后依次擦去“正”字,填上数目;最后核对一下各段人数有没有错误。(表2)

  教师:这个统计表除了横着设计,还可以怎样设计?

  介绍另一种制表方法:(表3)

  出示思考题,学生分组讨论:

  ①这个班同学身高在哪个范围内的人数最多?

  ②这个班同学一共有多少人?

  ③你还能从这个统计表中观察出哪些内容?

  ④整理后的统计表和原始数据记录单相比,有哪些优点?

  教师:①既然整理后的统计表比原始数据记录单有优越性,那么原始数据经过整理以后原始数据是不是就可以丢弃不要了呢?

  ②如果要计算这个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应该怎样计算?需要根据哪个表计算?(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统计工作中原始数据非常重要,不能随便丢失。)

  (三)巩固反馈

  1.做一做(见表4):

  请你把这次考试的成绩按分数高低整理填入下表。(表5)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回答下面思考题:

  ①在哪个分数段的人数最多?优以上的有多少人?

  ②要想从表中反映出总人数应加哪一项统计内容?

  2.音乐老师记录下来五年级二班的音乐成绩,请同学们帮助音乐老师统计一下这个班的优、良、达标、待达标的人数,看哪个同学统计得快?(表6)

  根据上面的原始数据填写下表,然后说一说每个等级的学生各有多少人。(表7)

  (四)课堂总结(由学生总结)

  教师:制作统计表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1.找出原始数据的范围,最大、最小各是多少。

  2.根据统计的需要和数据范围的具体情况,把数据的范围划分成几组,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编制成表。

  3.统计各组中的原始数据的数目,填写统计表。

  (五)布置作业  课本P6练习一,4,5,7,8。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习例1简单的数据整理的基础上教学的,又是复式统计表的前奏。力求从生活实际出发,课前让学生测量自己的身高,课上汇报数据,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他们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统计表的制表步骤和统计表的优越性都是由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归纳总结得出的,目的是逐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观察概括的能力。

  本节新课教学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学生汇报自己的身高,老师填表,并提出为什么要进行分类整理制作统计表。

  第二部分:学生分组讨论制作统计表的一般步骤,共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找出原始数据的范围,最高、最矮的;

  第二层:确定统计表的栏目、数据段,并填好,写明统计表的名称和日期;

  第三层:统计名段中原始数据的数目并填写。

  第三部分:根据整理后的统计表回答问题进行强化练习,共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根据整理后的统计表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第二层:从如何求平均数引出原始数据的重要性;

  第三层:由学生归纳制作统计表的一般步骤,并通过两个练习进行强化。

  板书设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