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宪法确认公民享有受教育权,包括受教育机会、条件和公正评价。受教育权的基本要素是公民的上学权利和国家提供教育设施和机会。受教育者有参与教育活动、获得奖学金和公平评价的权利。受教育权的主体是公民和国家,国家在国内实施国际法以保障受教育权。和平和平等是受教育权的核心。
法律分析
一、我国宪法赋予公民受教育权
受教育权是我国宪法确认的一项基本权利,公民因此享有从国家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以及获得受教育的物质帮助的权利。受教育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受教育机会权、受教育条件权和公正评价权。在我国法学界普遍认为,受教育权属于社会经济权利范畴。
二、受教育权的基本要素
受教育权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公民有上学接受教育的权利;二是国家应提供教育设施、培养教师,为公民受教育创造必要机会和物质条件。若某人缺乏受教育的机会,将无法上学,从而丧失受教育权;若缺乏教育的物质保障或法律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也可能无法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受教育者享有以下权利:
1、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
2、按照国家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
3、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平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
4、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
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二、受教育权的主体
一般来说,受教育权的主体分为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其中,权利主体通常是指公民个人,而义务主体则是主要指国家的作为和不作为。受教育权主体权利的实现方式往往是国家在国内如何实施国际法。这是因为受教育权的权力来源于国际法而不是国内法。选择和平等是受教育权的核心内容。
结语
总结: 受教育权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对于实现社会公平具有重要作用。公民应积极行使受教育权,国家也应履行相应的责任,为公民受教育创造必要机会和物质条件。同时,受教育权的主体分为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权利的实现方式往往与国家在国内如何实施国际法息息相关。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021修正):第六章 教育与社会 第四十六条 国家机关、军队、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应当依法为儿童、少年、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20修订):第三章 学校保护 第三十三条 学校应当与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互相配合,合理安排未成年学生的学习时间,保障其休息、娱乐和体育锻炼的时间。
学校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义务教育阶段的未成年学生集体补课,加重其学习负担。
幼儿园、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对学龄前未成年人进行小学课程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2018修正):第六章 管理与监督 第四十三条 民办学校侵犯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受教育者及其亲属有权向教育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申诉,有关部门应当及时予以处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