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家庭教育指导案例
虹口区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基地
一、撰写要点:
1、写法与记叙文一样,叙述一个真实的事件,一个过程相对完整的事例(包括时间、人物、起因、过程、结果,以及相关的背景等)
2、与事件有关的背景信息要在故事中自然表达。(有关背景的交代要有利于对事件的理解、症结的把握以及找到问题解决的策略与方法。)
3、案例的主体部分要有细节描写,包括心理活动的细节描写。
4、聚焦问题,从因果关系入手,由因索果,从成功解决中寻找到策略和方法,从而再提炼理念。围绕事件论理,每个自然段要有应对策略。
5、主题明确,案例的指导过程力求生动具体。尤其要体现事件的真实性、问题的典型性、思考角度的新颖性。
6、突出以下主题:
指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如:儿童观、教育观、成才观、重智轻德、重男轻女、隔代教育、父亲教育子女的责任等;
指导家长创设和谐的家庭环境,如:改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解决亲子冲突和代沟、良好家庭环境的创设等;
指导家长改变教育方法,如:粗暴、简单、溺爱、放任、独裁、专制;
指导家长有效教育的方法,如: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良好心理的培养等。
二、案例文本格式要求:
包括以下四部分:
1、标题
主题明确
2、背景
包括时间、人物、起因,以及相关的背景。
3、策略(指导过程和指导效果)
案例主体部分要有细节描写,包括心理活动的细节描写。通过对家长语言、神态、心理变化及行为表现等描写,反映老师对家长的指导。
4、反思
对事件(问题)的原因分析与思考。
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指导之前的反思
为什么采取这种策略?
(2)过程中的反思
采取这些措施的反思:是不是到位?原先的设想是不是能够很好地得到落实和解决,没有落实的原因何在?
(3)对结果的反思
结果是不是满意?和预期的结果是不是一致?为什么?
(4)总体的反思
通过这件事情得到什么经验和不足?今后如果碰到类似的事情如何解决?
一个案例控制在3000字左右
最后,写上作者单位和姓名,手机、电子邮箱
三、案例范文(仅供参考,不必模仿它来写。)
标题:以三代人共居12平米说起
案例第一稿
实录片段一:
临近开学,我们照例进行小班新生孩子的家访工作。天气闷热,我们绕了好久,终于沿着一条弯弯的小河,在水闸旁找到了欣欣的家。刚到门口,就见一只凶恶的大狗狂叫起来,把我们吓了一大跳。一位老人从屋里走出来,经询问原来是欣欣的奶奶。她得知我们是欣欣的老师,就马上招呼我们进屋。
进了屋,最显眼的是屋内的两张床。床中间用一块布帘相隔。床是用搁板搁起的那种。床脚都是用砖块叠起来的。床下堆了些杂物。奶奶指着其中一张床说:“这是我睡的床,请坐吧”。没想到,在这仅12平米的屋子里,竟然住了三代人。而且“吃、喝、拉、撒”全在这里。奶奶告诉我们欣欣在外面玩。她去叫她回来。刚走到门口,看见一个蹦蹦跳跳的女孩子,就和他说了几句老家的话,说欣欣一会儿就回来。她已经让刚才的孩子去找她回家了。我们环顾四周,只见屋里放着液化气罐。烧菜用的瓶瓶罐罐及酒瓶子就放在低矮的窗台上。挨着罐,放着一张桌子。桌子的下层放着菜刀、砧板之类。屋里最值钱的要算是一台14寸的黑白电视机了。放在一只大木箱子上。从地上的电线插座,及悬挂在空中的电线,可以看出主人花费了一番心思。屋子里有点闷,仔细一看,原来窗户好几块玻璃都碎了,都是用纸糊的,剩下的几块也都摇摇欲坠。通风的也只有一扇门了。所以屋子光线暗,而且闷热,蚊虫也多。
一会儿,孩子很快地跑进了门。她一看见家里有陌生人,有点紧张,当听到奶奶说是老师,马上躲到了奶奶背后。奶奶叫她叫老师,她紧紧地拽着奶奶的衣角不肯看我们。我
们和孩子说话,她也不理我们。我们问奶奶:“欣欣是独生吗?”奶奶说:“不是的。她还有个姐姐。原本爸爸妈妈想要个男孩,结果又生了个女孩。”“平时谁带她啊?”奶奶告诉我们,爸爸妈妈要上班,所以平时奶奶和孩子在家。她说:“我要烧饭、洗衣,所以就欣欣一个人玩。我们老家都这样。孩子要玩就让她自己出去玩。”“孩子一个人出去,万一出事怎么办?”奶奶说:“不会的,我们这里有好多老乡的。”“那万一孩子出去被狗咬了或者一个人出去被拐走了怎么办?”奶奶只是笑了笑,没回答我们的问题。
通过本次家访,我们看到了三代人共居12平米的艰辛。同时我们不免担忧起欣欣的安全来。且不说出门就是小河,出门就是水闸,出门就是马路。就是家门口的大狗和家里头的摆设就够让人不寒而栗的。想象一下,那叠用作搁床的砖块万一倒塌了,会怎么样?液化气罐万一碰倒了,爆炸了,会怎么样?那块摇摇欲坠的玻璃风一吹,倒下来,会怎么样?孩子磕磕喷碰碰,推倒了那些瓶瓶罐罐,会怎么样?那些在孩子伸手可及的菜刀、砧板之类,万一孩子好奇拿起来,会怎么样?还有那些地上的插座,孩子碰到了又会怎么样?这所有的一切,犹如欣欣家的电线一样,似一团乱麻堵在心口,深深为此叹息。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看护人对孩子安全意识的淡薄。他们或者因为工作忙,或者因为孩子多,更或者是因为女孩子,绝大部分都让孩子“散放”着,自己一个人出去玩。特别是他们渴望男孩,淡薄女孩的那种心态,让人实在哭笑不得。
实录片段二:
在很偶然的一次谈话中,我得知与欣欣住同村的一个孩子淹死了,是掉在水闸里淹死的,而且是个小女孩。我惊呆了,不会是上次去叫欣欣的那个蹦蹦跳跳的那个女孩子吧?再说,欣欣家也住在水闸边,也喜欢一个人出去玩……我简直不敢再想下去了。于是在忐忑不安中,我们又进行了第二次家访。
依旧是那条弯弯的小河,依旧是那个水闸,不同的是两扇门紧闭着。我有些不安。轻轻地敲敲了门,听见里面传来欣欣奶奶的声音:“谁啊?”我连忙回答:“是我们,上次来过的欣欣的老师。来看看欣欣。”奶奶把门打开,我一眼就看见屋里的欣欣。坐在奶奶的床上玩玩具。欣欣叫了声老师。我问奶奶:“听说前几天,有个孩子落水了?”奶奶说:“是的。是我们同乡的一个孩子。一直和欣欣一起玩的。”奶奶还告诉我们,那天,孩子们也不知怎么地就跑上了水闸玩,等大人们发现少了一个孩子去找时,孩子都已经浮上水面了,身上满是挣扎的伤痕。奶奶说:“以后我们再也不让欣欣一个人出去玩了,也不能到河边去玩了。”“对呀。可是不光小河有危险,我们身边也有很多不安全的地方呀。”见奶奶有些疑惑,我指着那些床脚继续往下说;“这个不牢固,有倒下来砸伤欣欣的危险;玻璃窗随时有碎的危险;砧板、菜刀、瓶子之类应该放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插座、电线也应该远离孩子。”奶奶不住地点头。我们特别着重宣传了“男孩女孩都一样”的观念,奶奶始终笑着聆听着。在和欣欣的再见声中,我们结束了此次家访。
实录片段三:
转眼欣欣上学已经有了几个月了。通过一次次的与奶奶面对面地交流,给爸爸妈妈发短信,写纸条,让欣欣带安全教育的资料回家等等,我们感受到了奶奶的改变。她常说孩子如果天天上学就好了。在幼儿园好,有好的老师,有好的幼儿园。很安全她放心。也听到孩子偶尔说起家中的事情,爸爸昨天装了新玻璃,妈妈整理了房间等等。这更激起了我们想去她家看看的兴趣。究竟她的家有没有些许的改善?会变成什么样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第三次来到了欣欣的家。还没进门,就听见屋内传来了欣欣咯咯的笑声。原来她正和奶奶一起玩呢!见我们来,奶奶热情地招呼我们进屋。还是上次的12平米,但是不同的是,这次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干净整齐的家。玻璃窗透亮,玻璃安装整齐,不再摇摇欲坠,整个屋子感觉亮堂堂的。床脚的砖已经用水泥砌好了,显得结实牢固。窗台上的瓶瓶罐罐已经移到了墙上的搁板上了。原本桌子下的菜刀、砧板之类也悬挂在孩子拿不到的窗边了。
电线插座放到了电视机后面,电线沿着墙壁在高处行走了。奶奶说:“欣欣的爸爸妈妈,利用休息时间,一样样地修、一样样地改。老师说的对,男孩女孩都一样。不能让欣欣有什么意外。”看着欣欣家的变化,听着欣欣奶奶的话,我们由衷地感到欣慰。我们相信,有了大人们的安全意识、有了大人们的重视与关爱,欣欣一定会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地长大的!
分析与思考:
联想到其他孩子的家访,我们发现外来务工家庭中幼儿的居住环境不安全又有其必然性。分析其原因:
(一) 主要是由于经济的原因。
很多外地来沪家庭,靠打临工的收入无法租起城区安全规范的房屋,只能租住在城乡结合部或者乡下这些低价的房子内。这些房屋的共同点是普遍面积都很小,房屋简易。或临近马路,或临近小河,或临近菜场。周围的环境大多脏、乱、差,无人管理。而且养猫狗之类的动物较多。在这样的居住环境下,安全自然不能够得以保障。
(二)异乡人聚集的心理。
外地来沪人员由于自卑的心理或是交流的便捷,喜欢与外来人员或者是同乡人群居。所以周边人员闲杂并且复杂。这也为外来务工家庭的孩子安全埋下了一定的隐患。
(三)传统观念的影响。
外地来沪人员大多认为这里是临时居住地,只要能吃,能住,能避风雨就可以,不用投资,不用改善,不重视生活的质量,更不重视孩子早期的生活、学习环境了。纵观以上
原因,所以造成了今天外地来沪人口居住环境之差的问题。这足以影响到婴幼儿意外、死亡率的上升。
由此不难看出,外地来沪家庭子女的安全问题,不仅仅是关系到幼儿看护人的安全意识问题,而且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了。在外地来沪家庭越来越多的今天,在散居孩子越来越多的今天,如何能让这部分孩子远离安全隐患,让社会来关爱这部分弱势群体,关爱孩子们的生命,让他们同样享受灿烂的童年,是我们每个幼儿园老师,每个幼儿园,乃至社会成员应该关注和思考的问题。相信有了我们的努力,我们的外来家庭子女会更健康,更安全!
案例第二稿:
临近开学,我们照例进行小班新生孩子的家访工作。天气闷热,终于沿着一条弯弯的小河,在水闸旁找到了欣欣的家。刚到门口,就有一只凶恶的大狗对我们狂叫起来。只见一位老人从屋里走出来,经询问原来是欣欣的奶奶。她得知我们是欣欣的老师,就马上招呼我们进屋。
进了屋,最显眼的是屋内的两张床。床中间用一块布帘相隔。床是用搁板搁起的那种。床脚都是用砖块叠起来的。床下堆了些杂物。奶奶指着其中一张床说:“这是我睡的床,请坐吧”。奶奶告诉我们欣欣在外面玩,她去叫她回来。刚走到门口,看见一个蹦蹦跳跳的女孩子,就对她说了几句老家的话,告诉我们说她已经让刚才的孩子去叫欣欣回来了。我们环顾四周,只见屋里放着液化气罐。烧菜用的瓶瓶罐罐及酒瓶子就放在低矮的窗台上。挨着罐,放着一张桌子。桌子的下层放着菜刀、砧板之类。屋里最值钱的要算是一台14寸的黑白电视机了。放在一只大木箱子上。从地上的电线插座,及悬挂在空中的电线,可以看出主人花费了一番心思。屋子里有点闷,仔细一看,原来窗户好几块玻璃都碎了,都是
用纸糊的,剩下的几块也都摇摇欲坠。通风的也只有一扇门了。所以屋子光线暗,而且闷热,蚊虫也多。没想到,在这仅12平米的屋子里,竟然住了三代人。而且“吃、喝、拉、撒”全在这里。
一会儿,孩子很快地跑进了门。她一看见家里有陌生人,有点紧张,当听到奶奶说是老师,马上躲到了奶奶背后。奶奶叫她叫老师,她紧紧地拽着奶奶的衣角不肯看我们。我们问奶奶:“欣欣是独生吗?”奶奶说:“不是的。她还有个姐姐。原本爸爸妈妈想要个男孩,结果又生了个女孩。”“平时谁带她啊?”奶奶告诉我们,爸爸妈妈要上班,所以平时就她和孩子在家。她说:“我要烧饭、洗衣,所以就欣欣一个人玩。我们老家都这样,孩子要玩就让她自己出去玩。”“孩子一个人出去,万一出事怎么办?”奶奶说:“不会的,我们这里有好多老乡的。”“那万一孩子出去被狗咬了或者一个人出去被拐走了怎么办?”奶奶只是笑了笑,没回答我们的问题。
通过这次家访,我们看到了三代人共居12平米的艰辛。同时我们不免担忧起欣欣的安全来。且不说出门就是小河,出门就是水闸,出门就是马路。就是家门口的大狗和家里头的摆设就够让人不寒而栗的。想象一下,那叠用作搁床的砖块万一倒塌了,会怎么样?液化气罐万一碰倒了,爆炸了,会怎么样?那块摇摇欲坠的玻璃风一吹,倒下来,会怎么样?孩子磕磕喷碰碰,推倒了那些瓶瓶罐罐,会怎么样?那些在孩子伸手可及的菜刀、砧板之类,万一孩子好奇拿起来,会怎么样?还有那些地上的插座,孩子碰到了又会怎么样?这所有的一切,犹如欣欣家的电线一样,似一团乱麻堵在心口,为此担忧。
欣欣的父母到上海来,都是靠打临工来维持生计的。他们的这些收入无法租起城区安全规范的房屋,只能租住在城乡结合部或者乡下这些低价的房子内。这房屋不仅面积很小,只有12平米,而且临近小河,临近水闸。周围环境本身就有一定的隐患。环顾她家的摆设,让人自然地想到欣欣家人可能认为这里是临时居住地,只要能吃,能住,能避风雨就
可以,不用投资,不用改善。从第一次家访来看,父母为生计而无暇顾及孩子,奶奶忙着做家务,认为带孩子就是让孩子自己在外面玩。还有她们淡薄女孩子的观念,让祖辈带女孩子,让孩子“散放”着,不重视孩子早期的生活、学习环境。在这样的居住环境下,安全自然不能够得以保障。
因此,要让欣欣得到安全的保障,我们首先要提高看护人的安全意识。开学了,在很偶然的一次谈话中,欣欣告诉我,她的一个小伙伴掉在水闸里淹死的了。而且是个小女孩。我惊呆了,不会是上次去叫欣欣的那个蹦蹦跳跳的那个女孩子吧?再说,欣欣家也住在水闸边,也喜欢一个人出去玩……我简直不敢再想下去了。于是在一个双休日,我们又进行了第二次家访。
依旧是那条弯弯的小河,依旧是那个水闸,不同的是两扇门紧闭着。我轻轻地敲敲了门,听见里面传来欣欣奶奶的声音:“谁啊?”我连忙回答:“是我们,上次来过的欣欣的老师。来看看欣欣。”奶奶把门打开,我一眼就看见屋里的欣欣。坐在奶奶的床上玩玩具。欣欣叫了声老师。我问奶奶:“听说前几天,有个孩子落水了?”奶奶说:“是的。是我们同乡的一个孩子。一直和欣欣一起玩的。”奶奶还告诉我们,那天,孩子们也不知怎么地就跑上了水闸玩,等大人们发现少了一个孩子去找时,孩子都已经浮上水面了,身上满是挣扎的伤痕。奶奶说:“以后我们再也不让欣欣一个人出去玩了,也不能到河边去玩了。”“对呀。可是不光小河有危险,我们身边也有很多不安全的地方呀。”见奶奶有些疑惑,我指着那些床脚继续往下说;“这个不牢固,有倒下来砸伤欣欣的危险;玻璃窗随时有碎的危险;砧板、菜刀、瓶子之类应该放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插座、电线也应该远离孩子。”奶奶不住地点头。我们特别着重宣传了“男孩女孩都一样”的观念,奶奶始终笑着聆听着。在和欣欣的再见声中,我们结束了此次家访。
转眼欣欣上学已经一个月了。通过一次次,与奶奶面对面地拉家常式地交流,给爸爸
妈妈发短信,打电话、写纸条,让欣欣带安全教育的资料回家等等,我们感受到了奶奶的改变。她常说孩子如果天天上学就好了。在幼儿园好,有好的老师,有好的幼儿园。很安全她放心。也听到孩子偶尔说起家中的事情,爸爸昨天装了新玻璃,妈妈整理了房间等等。这更激起了我们想去她家看看的兴趣。究竟她的家是不是如孩子所说的那样有变化了呢?会变成什么样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第三次来到了欣欣的家。还没进门,就听见屋内传来了欣欣咯咯的笑声。原来她正和奶奶一起玩呢!见我们来,奶奶热情地招呼我们进屋。还是上次的12平米,但是不同的是,这次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干净、整齐、安全的家。玻璃安装整齐,不再摇摇欲坠,玻璃窗透亮透亮,整个屋子感觉亮堂堂的。床脚的砖已经用水泥砌好了,显得结实牢固。窗台上的瓶瓶罐罐已经移到了墙上的搁板上了。原本桌子下的菜刀、砧板之类也悬挂在孩子拿不到的窗边了。电线插座放到了电视机后面,电线沿着墙壁在高处行走了。奶奶说:“欣欣的爸爸妈妈,利用休息时间,一样样地修、一样样地改。老师说的对,男孩女孩都一样。不能让欣欣有什么意外。”看着欣欣家的变化,听着欣欣奶奶的话,我们由衷地感到欣慰。我们相信,有了大人们的安全意识、有了大人们的重视与关爱,欣欣一定会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地长大的!
分析与思考:
首先,提高看护人的安全意识是本次活动的根本。在同村孩子意外死亡,给欣欣家带来震撼的契机下,我们适时地进行了上门家访。根据孩子家庭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
从第二次家访的紧闭的大门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人对大环境的危险已经有所了解,并且增强了看护的意识,不再放任孩子出去自己玩。在肯定了家长的做法后,我们又让家长明确离孩子最近的小环境所存在的一些安全隐患。比如说那叠用作搁床的砖块,会爆炸的液化气罐,摇摇欲坠的玻璃,窗台上的那些瓶瓶罐罐,以及孩子伸手可及的菜刀、砧板
之类。特别是地上的电线插座等。因为是实际走访,远比书面说教、纸上谈兵有效得多。家长也能乐意接受。从与欣欣奶奶的交流中,奶奶知道了家中隐患的存在之处以及如何实地改造。明确了改善的目标与方向。所以简单、有效!从一次次地交流中,拉家常式的谈话中,也能让奶奶感受到老师对于孩子真切的关心与关怀。让家长信任老师,来配合做好家庭的改善工作。从一次次收集安全资料,让孩子带回家给爸爸妈妈看,并且讲给奶奶听,让家长逐步了解安全的重要性。提高安全意识。并且也着重宣传了“男孩女孩一个样”,让家长更好的来看待自己的欣欣。通过一系列的指导,欣欣家的爸爸妈妈、奶奶都能有所收获,有所认识。
其次,教师需及时地关注孩子家庭环境的改善状况。三次的家访,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家庭环境的改善过程。期间,倾注了老师的关心与关注。只要得到关于家庭环境变化的信息,我们就会肯定家长的努力。不管是在孩子面前还是在欣欣奶奶面前,都会表扬一番,并且鼓励家长继续努力。运用给孩子父母发短信、写纸条等形式,让家长看到老师对于孩子的关注,对孩子家庭环境的关注。给了家长改善环境的动力。也让家长明确了进一步改善的方向。
通过三次的家访,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新上海人家庭环境的变化,看到了一个新上海人家庭对于子女安全意识的增强!在这个变化中,有老师的关注与家长的认识,有教师的指导与家长的配合。只要我们用真心去关注,用真情去感动,我们的新上海人的子女成长会更健康,更安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