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优生”不优 “差生”不差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个案分析 罾以 建生一不链 差生一 高二某班小A是师生眼里的差生,却在一次学校卫生大检查时,其他同学因有 活动提前离开学校后,她独自一人用近一个小时,把教室打扫得千干净净。 高二某班小B担任班长,一向优秀,曾被评为市、区级优秀干部,却在一次大 考中作弊。 以上两例几乎同时发生,乍看令人费解,但是在现实中又不乏其例,具有一定 普通性。这不由地引人思考为什么在关键时候学生的表现与平时给人的印象大相 径庭,即优生不优、差生不差? 分析与思考: “差生”、“优生”是相对而言的 长期以来,落后学生(即所谓差生)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这 不但因为差生有一定的消极影响,而且还因为差生很难教育。在当前,随着教育的 发展,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一方面,重点中学的扩招,使我校转化 差生的工作更凸显其迫切性;另一方面,又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衡量学生的标准,进 而感到一些优生身上存有明显的缺憾,不容忽视。 当然,事物总是辩证的,优与差是互相对比、互相依存的,就如同快与慢、大 与小、高与低一样。没有独立存在的优,也没有独立存在的差。一列按身高排列起 来的纵队,不论它是长是短,总得有“高个子”作排头,有“矮个子”作排尾。一 个班级集体,不管人多人少,总是有优有劣,也就是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优生与 差生。 提高教育效果。 2002年弟9期 思想・理论 教育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辅导员・班主任长廊 不能怠视对优生的教育和引导 伤熊事件的肇事者——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在中学曾是公认的 “优生”:听话,懂事,学习刻苦,成绩拔尖。尤其是他考上清华以 后,他的母校更是将他作为优生的楷模。然而竟是这样一位“优生” 做出了伤天害理的事情。刘某以及本文案例中的小B也的确曾优秀 过。但是,为什么这些“优生”的表现出人意外?这里暴露了学校 对优生的教育与评价工作还存有盲点。 首先,应摈弃现行“唯成绩论”的优生标准。由于基础教育长 期只重视分数,我们一般是以考分的高低来评定学生的优劣,忽视 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忽视了培养学生学会“怎样做人” 这样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这样的优生当然是有缺憾的,他们往往 比较自私、冷漠,缺乏社会公德,难以合作。因此,我们应倡导符 合新时代的优生标准,即强调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 律的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其次,应关注优生的转化。中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时期, 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其世界观还不够成熟,优秀学生的身上同样 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只是我们的教师对优生总是偏爱,即便看到 他们有错误也仅是轻描淡写,甚或听之任之,正所谓“一俊遮百丑”, 使得这些“优生”长期养“尊”处“优”。这就好比是一部性能很 好的机器,年久失修,自然要报废,因而优生也就容易变差生。 当今,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观有着新的诠释。它促使我们教 邢洁 育工作者去反思:怎样衡量优生?能否放松对他们的教育和引导? 当他们犯错误后,我们又该如何去做工作? 以上两案例我们处理得较理想。对小A我们进行了及时的鼓 励,并将她的这一行为进行“放大”,在学生中广泛宣传,激发了 谈到“眼泪”。大家都认为是“懦弱” 她积极向上的勇气与信心。小A近来己有可喜的进步:思想趋于稳 的象征。但是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眼泪 定,与师生、父母的关系趋于融洽,学习上也找回了信心,比以前 有时具有无可比拟的魅力。 刻苦得多。 对于大多数刚刚走上教育工作岗t. ̄.a-5 对小B我们则做了许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一方面是正面教 丰轻教师来说。开始的工作可菔是需要付 育,严肃认真地指出其错误及根源,又借助学校其他方面来做工作, 出很多辛苦和努力的。而事实上由于经验 和方告的问题。有时达不到预想的效果。 她终于深刻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严厉地剖析自己,心悦诚服地 我认为在付出汗水、血7 的同时也有“泪 接受了学校对她的处分;另一方面我又热情地接纳她,与她交心沟 7 。适当的场合。在学生面前释放你的 通,鼓励她重新找回自我,帮助她度过了一段非常时期。现在,她 情感,恰恰是一个难得的教育契机。 比以前明显成熟了,自谦自律,学习工作也更出色。 至今为止。我还清晰地记得上小学、 事实说明,差生、优生在一定情况下可以转化。教育工作者必 中学时老师流下热泪的情帚。有激动的泪 须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学会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去观察学生。既 7 有辛酸的泪7K。也有恨铁不成钢的泪 要充分理解差生,耐心细致地做好其转化工作,又要加强对优生的 7 他们中有初来乍到的丰轻教师。也有 教育和引导,不能因为是优生而放宽教育尺度、对他们犯错误更要 两鬓斑斑的老教师。我认为。只要是真正 冷静分析,积极疏导,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自我,向好的方向发展。 投入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定然会有“情 (作者单位: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上海,200050) 寓于中“的时候。其实。在教育教学中遇 本栏责任编辑余玲华 到“难题”是极其正常的。教师也需要成 忌想,理论-教育 6l 2002耳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