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作《川鼻草约》。鸦片战争中清钦差大臣琦善背着清政府擅自与英国代表义律私订的议和草约(未正式签字)。主要内容为:1)割让香港,赔款六百万元,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2)英军撤出沙角、大角炮台,归还定海。琦善蒙哄清政府,诡称赔款为“商欠”,割香港是允许英人在外洋一小岛寄居。广东巡抚怡良以义律在香港付出的布告为证,向道光帝揭参琦善。清政府不承认此约,并将琦善逮捕。
2. 闭关政策
明清为了维护自身封建统治在对外关系上采取的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和贸易的措施,亦称“海禁”政策。在清朝这项政策更加严格。其内容主要有实行一口通商、“公行制度”、防范夷人等。其实质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反映。长期实行闭关政策的确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抑制西方资本主义殖民侵略的作用,但是从长远和全局作用来看,它阻碍了必要的中外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束缚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
3. 马嘎尔尼使团
马戛尔尼使团是到达中国的第一个英国外交使团,是中英之间最重要的一次早期交往,是中英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1792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以为乾隆祝寿为名进行的访华。 这次访华之旅的真实目的是“取得以往各国未能用计谋或是武力获取的商务利益与外交权利”。9月,乾隆在热河接见了马嘎尔尼,乾隆皇帝以“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回绝了使团通商贸易的要求,马嘎尔尼来华未能取得预期的目的。
4. 片面最惠国待遇
它始于1843年的《中英虎门条约》,是资本主义列强掠夺、奴役中国人民的重要手段。最惠国待遇是指两国之间的交往是互惠的、平等的,但资本主义列强利用强权强加给清政府的不平等条约中规定的片面最惠国特权,中国只能给予列强优惠,而不能获取列强的优惠。清政府只要给某一国某种特权,就要给所有享有片面最惠国待遇的国家同样的特权,中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争相宰割的对象。
5. 魏源
字默深,湖南邵阳人,中国晚清著名思想家,今文学派代表人之一。魏源以天下为己任,讲求经世之学,力图以此谋求国富民强,从而成为晚清学术的开风气者,著有《圣武记》。提出了“变故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鸦片战争爆发,遵友人林则徐之嘱,据林所主持译编的《四洲志》,参以历代史志及两人记录,辑为《海国图志》,率先介绍西方各国历史地理状况,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他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是中国近代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先行者之一。
6. 瀛环志略
近代由中国人系统介绍世界史地知识的名著,作者徐继畲。其中对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介
绍尤为详细。对中国人很少了解的南美洲、大洋洲和非洲也都有所记述。徐继畲还在书中对欧美民主政治制度作了比较系统的介绍,并给予称赞。这在当时是难得的进步思想。
7. 马神甫事件
即“西林教案”,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之一。1853年法籍天主教神甫马赖,非法潜入我国广西省西林县传教,吸9098098 收地痞流氓入教,勾结当地土豪劣绅,无恶不作,激起民愤。1856年2月,西林知县张鸣凤逮捕马赖等26人,并依法处死马赖。法国政府以此为借口,同英国一起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8. 亚罗号事件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之一。“亚罗号”是一只走私的中国船只,曾在香港注册,所领执
照在1856年9月底已经失效。10月8日,广东水师搜查停泊在黄埔的“亚罗号”走私船,拘捕了船上12名中国水手。这本是中国内政,与英国毫不相干。可英国公使包令却指使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诡称“亚罗号”是英国船只,蛮横要求送回拘捕的人,并捏造说中国士兵扯下了挂在船上的英国国旗,要向英国道歉。叶名琛对英国的无理要求据实力驳,但为了避免事态扩大,将所获疑犯交给了英国领事馆。在事件交涉过程中,英方故意制造事端,激化矛盾。所谓“亚罗号事件”只是英国侵略者为挑起战争而制造的借口。
9. 庚申之变
庚申之变是指1860年在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在这一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烧毁了圆
明园,咸丰皇帝逃往承德避暑山庄,最终被迫与列强签订《北京条约》,均为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为开埠(天津)、割土(九龙司地方一区)和赔款(英法各八百万两)。这些条约进一步加快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步伐。
10.乡官制度
乡官制度是按照太平军的编制,把广大居民按伍、两、卒、旅、师、军的编制组织起来,军帅以下的各级官吏,一般由当地人民推举,或由上级官员委派,都由本乡人担任,因此他们被称之为乡官,此外还规定“寓兵于农”的乡兵制度,即在军帅的管辖区内每家出一名为伍卒,组成一军。这种乡官制度是一种军政合一的组织。
11.《资政新篇》
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到天京主持政务,他向洪秀全提出一个统筹全局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它的主要内容是效法西方资本主义来改革中国社会:在政治方面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方面兴办近代工矿交通事业;在改良社会方面发展近代文化卫生福利事业;在法律方面提出善待轻犯、改革刑罚制度等。《资政新篇》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由于社会历史条件限制,未能实施。
12.天京变乱
1856年8月,杨秀清自恃功高,逼迫洪秀全封他为“万岁”。洪秀全召集韦昌辉率军进入天京并杀害杨秀清,引起变乱,太平军将士二万余人被杀,石达开出走败亡。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矛盾激化而爆发的一场内乱,它严重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成为太
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13.厘金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内贸易征税制度之一。最初是地方筹集饷需的方法,又名捐厘。厘金创始之初,本是一种临时筹款方法,同治三年七八月间,清廷臣工多有整顿各省厘金,革除积弊的奏议,厘金曾经一度者裁而未果,使它经常取得正税的地位。1931年1月1日,国民政府取消了厘金制度。
14.辛酉政变
1861年8月咸丰帝在热河病死,遗诏六岁的载淳继位,以载垣等八人辅政。权欲极大的慈禧太后想垂帘听政,遭到辅政大臣的反对,因而对八大臣极为不满。为了同辅政大臣争夺权力,实现自己掌权的野心,11月,慈禧和恭亲王奕䜣暗中勾结,发动宫廷政变,下诏将载垣、端华顺等处死,其他人充军或处死,从此慈禧掌握了大权,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起来。以时在夏历辛酉年得名。
15.总理衙门
全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理衙门的建立,是清朝政局变动最突出的表现。1861年1月,清政府为适应同资本主义列强建立外交关系的需要而设立,它主管外交和通商事务,首次任命奕䜣、桂良、文祺等三人兼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它的设立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外交和内政,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1901年改为外务部。
16.同文馆
清代最早培养译员的洋务学堂和从事翻译出版的机构,是一所专门培养外语人才和外交人才的近代学校。咸丰十年(1860)清政府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作为综理洋务的中央机关。同时恭亲王奕欣等人建议在总理衙门下设立同文馆。京师同文馆的设立,对传播近代自然科学知识起了一些积极作用。
17.官督商办
洋务派举办民用工业的主要形式,由政府委派官员监督,由商人出资兴办。一般业务由商人经管,而领导权掌握在官方。这类企业带有浓厚的衙门习气,体现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一种结合。
18.幼童赴美留学
中国留美幼童指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公元1872年到1875年间,由容闳倡议,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支持下,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学生赴美国留学。这批学生出洋时的平均年龄只有十二岁。
19.蒲安臣使团
是清政府第一次派出的使团(1分)。1868年,清政府在离任的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的怂恿下,派蒲安臣率领“中国代表团”赴欧美访问(2分)。该团成员有记名海关道志刚和礼部郎中孙家毅,并有英、法各一人参加(1分)。他们一行到达美国后,蒲安臣代表清政府与美国政府签订了《中美续增条约》,承认美国享有掠夺华工以及在中国各通商口岸设立学校
的权利(2分)
20.天津教案
1870年在天津所发生的一场震惊中外的教案(1分)。天津发生多起儿童失踪绑架的事件,民间传言外国修女绑架杀死孩童作为药材之用。6月20日,匪徒武兰珍口供牵连望海楼天主堂。次日,数千群众包围教堂,法国驻天津领事丰大业开枪打伤知县仆人,民众激愤之下杀死丰大业及外籍人员多人,焚毁了望海楼天主堂等(2分)。曾国藩处死为首的18人,充军流放多人,赔偿外国人的损失,由崇厚出使法国道歉(2分)。曾国藩被指责(1分)
21.琉球船民事件
明智维新后,日本试图吞并琉球。日本方面利用了1871年发生的琉球船民事件。那年一
批琉球船民因遇暴风漂泊到台湾,很多人被当地高山族人杀死。1873年,日本派使节到中国来,就此事向清政府提出质问。总理衙门官员明确指出:琉球和台湾都是中国的属地,属地之人相杀,应由清政府来审理,与日本无关。但同时,他们又说:杀人者都是野人,是“化外之民”。日本方面抓住这样一些只言片语,否认台湾东部为中国领土,借口对台湾发动侵略。1874年5月,日本出兵占领台湾部分地区。后来由于中国军民的抵抗和其他因素,日本同意从台湾撤兵,谈判解决台湾问题。10月,中日达成《北京专条》,把日本出兵说成是“原为保民义举”。这种词句就是肯定了琉球居民是日本人。这份协议后来成了日本占有琉球的根据和借口
22.中日《台事专条》
1874/10,由奕訢、李鸿章和大久保利通分别代表各自政府签订的关于“琉球船民事件”和
日本武装侵台的条约,主要内容:中国承认日本出兵台湾是“保民义举”;中国给日本“抚恤”、“偿银”50万两;日本从台湾撤军。《台事专条》没有明确琉球的归属,但事后日本借条约的具体行文,于1879年吞并琉球,改为冲绳县。
23.《中俄密约》
是俄国与清政府订立的秘密条约,1896年6月沙俄利用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的困境﹐借口“共同防御”日本﹐诱迫清政府与俄国在莫斯科签订《御敌互相援助条约》,一般称为《中俄密约》。使俄国在中国取得筑路权与开矿权,并加强俄国对中国的军事威胁。
24.海防与塞防之争
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拟筹兵收复新疆时日本出兵侵犯台湾,东南海防出现危机。直隶总督李鸿章等以“海防西征,力难兼顾”为由,主张移西征粮饷作东南海防费用,这实际上是放弃新疆的论调。以左宗棠为首的部分朝臣大员认为“我退寸而敌进尺”,坚持原定西征收复新疆的方案,主张迅速出兵,驱逐外寇。这就是关系到新疆命运的“海防”与“塞防”之争。在“塞防”一派的坚持下,清政府最终决定全力西征。这是事关清政府在边疆防务问题上的一场争论。
25.甲申政潮
1884年,慈禧借中法战争中清军在越南北宁、山西、太原等地的失守,撤换主持军机处的奕訢、李鸿藻等所有军机大臣,改任礼亲王世铎等为军机大臣,由奕劻主持总理衙门,并令军机处遇
有紧急事件,会同奕譞会办。清廷权力格局发生大变化
26.时务学堂
戊戌变法运动期间维新派在湖南长沙创办的新式学校。由谭嗣同等人发起,得到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学政江标的支持,于1897年10月在长沙创办,后聘梁启超任中文总教习,欧榘甲、韩文举、唐才常等任分教习。教学内容包括经、史、诸子和西方的政治法律与自然科学。戊戌政变后改名为求是书院。
27.《孔子改制考》
是康有为的一部“维新变法的理论著作,始纂于1891年,1898年正式刊行。该书指出孔子以前的历史都无据可考,孔子遂假托尧舜等古圣先贤的言论行事而作“六经”,其目的是为“托古改制”。康有为虚构出一个首创“改制”的孔子,实际上是用西方近代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思想,把孔子打扮成变法改制的祖师,以减轻维新变法的阻力。他还宣称人类社会必然是按照“据乱”、“升平”、“太平”三世的顺序演变发展的,则君主专制肯定要被君主立宪制所取代,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历史理论依据。康有为这两部著作借用孔子的权威,打击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和恪守祖训的封建教条,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进化论和改革思想,为变法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
28.《新学伪经考》
是康有为第一部关于变法维新的理论著作,刊行于1891年。在书中,康有为对“祖宗之法,莫敢言变”的传统守旧思想提出挑战。康有为撰写的(维新派),将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为伪书。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的恪守组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他认为东汉以来的经学多出自刘歆伪造的“伪经”,是为王莽“新朝”服务的“新学”,绝非孔子的“真传”。《新学伪经考》不仅在学术上推翻了古文经学的绝对权威形象,而且在政治上沉重打击了“恪守祖训”的顽固派,为维新变法扫清了思想障碍。
29.公车上书
1895年春,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上述光绪皇帝的事件。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派李鸿章前往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5月2日,广东举人康有为联合在北京会试的各省举人1300余人签名上书,痛陈割地弃民的严重后果,要求拒签合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都察院以条约已经签字“用宝”为由拒绝代递上书,但这次上书在京城内外广为流传,影响很大,成为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起点,因汉代举孝廉乘公车赴京,后因以“公车”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故此次上书事件史称“公交上书”。
30.东南互保
1900年义和团运动期间,英美等帝国主义勾结中国东南各省督抚,企图分裂中国的侵略活动,在英国的策划下,张之洞、刘坤一通过大买办盛宣怀与上海各国领事议定,《东南互保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归各省督抚保护”。两广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等人也加入“东南互保”。它破坏了东南各省人民反帝斗争的发展,使帝国主义能够集中力量镇压北方义和团运动。其目的是组织义和团向南发展。
31.庚子赔款
1900年(庚子年),义和团运动在包括北京在内的中国北方部分地区达到高潮,大清帝国和国际列强开战,八国联军占领了北京紫禁城皇宫。1901年(辛丑年)9月,中国和11个国家达成了屈辱的《解决1900年动乱最后议定书》,也就是中国史称的《辛丑条约》。《辛丑条约》规定,中国从海关银等关税中拿出4亿5千万两白银赔偿各国,并以各国货币汇率结算,按4%的年息,分39年还清,是鸦片战争以来最大的一次赔款。这笔钱史称“庚子赔款”,西方人称为“拳乱赔款”。1908年6月23日美国将部分庚子赔款退还中国。
32.癸卯学制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该学制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以尊孔读经为教育宗旨,内容比壬寅学制详备。癸卯学制是中国第一个付诸实施的学制,它对改变清末学堂各自为政、互不相联的局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以后中国学制的组织形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问题在于该学制的形式仿自资本主义国家,灵魂却是中国封建阶级的;其次,癸卯学制规定的一套详备、整齐的学校系统,远非中国当时的财力、人力所能实现
33.自立军起义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唐才常领导自立军在长江沿岸地区发动的反清武装起义。唐才常领导的自立军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保皇派及各地会党等诸多社会力量组成的联盟武装,其成立伊始,政治纲领就自相矛盾,宗旨模糊,兼之对英帝国主义和洋务派官僚张之洞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因而起义末给清政府造成沉重打击即迅速失败。但自立军起义是戊戌变法后在长江流域掀起的有10万多人参加的武装斗争,锋芒直指掌握清朝实权的后党顽固派,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这次起义还吸引了革命派参加,导致了保皇派的分化和革命派的发展,为推动两湖地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辛亥武昌起义的爆发创造了条件。
34.苏报案
是清政府为镇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而罗织的文字狱,是辛亥革命前的著名反清政治案件。1903年,邹容、章太炎分别写出轰动全国的《革命军》和《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苏报》连续发表《读〈革命军〉》、《序〈革命军〉》、《介绍〈革命军〉》等文章,大骂皇帝和清政府,高呼革命为神圣“宝物”,要求建立资产阶级“中华共和国”,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为此清政府串通上海工商部查封《苏报》,并以“劝动天下造反”、“大逆不道”罪名将章太炎等逮捕。邹容激于义愤,自动投案。但是清政府此举不仅未能阻止革命的传播,反而进一步促进爱国志士的觉醒。
35.保路运动
1911年5月,清政府出卖粤汉、川汉铁路的行径激起了粤湘、鄂、四川省人民的强烈反对,迅速掀起了群众性的保路运动,在四川尤为激烈,逐渐发展为武装起义,给武昌起义的成功创造了客观条件。
36.钦定宪法大纲
是清政府迫于内外政治压力于光绪三十四年颁布的, 由宪政编查馆制 订,成为中国法制史上首部具有近代宪法意义的法律文件。大纲共2 3条,由正文\"君上大权\"和附录\"臣民权利义务\"两部分组成,充分体现了“大权统于朝廷”的精神,第一次将臣民的权利义务写进了法律,在中国近代宪政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37.政闻社
20世纪初,在立宪呼声日益高涨的背景下,梁启超决定成立资产阶级立宪派政治团体------政闻社。
1907年10月,梁启超创办了《政论》,作为政闻社的机关报。《政论》总发行所设在上海,主编为蒋智由。由于慈禧对康梁的痛恨,所以许多热衷立宪的官员不敢接近政闻社。1908年2月10日,徐佛苏告诉梁启超:“吾社特别为政府所嫉视,故凡在社会无论如何有势力之人,一入吾社,即消灭其一部分势力。”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政闻社的发展,此外,政闻社也受到其他团体的排斥,其内部也有一些矛盾。政闻社在国内的发展并不顺利,1908年8月13日,政闻社被清政府查禁。
38.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在辛亥革命后,由当时位于南京临时政府临时参议院所制定的具有
宪法性质的文件。确立了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在国家体制方面由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同时还对人民的民主权利与自由作了规定。临时约法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但因人而异的做法,显示了革命派在民主问题上的不严肃性。
39.二次革命
是孙中山领导的反对袁世凯独裁的活动(1分)。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后,1913年6月,下令免去国民党人江西都督李烈钧、广东都督胡汉民、安徽都督柏文蔚的职务,国民党人被迫应战(2分),但不到两个月即失败了,孙中山、黄兴等被迫流亡海外(2分)。“二次革命”是辛亥革命的最后一战,它标志着辛亥革命不可挽回地失败了(1分)。
40.筹安会
1915年8月14日,杨度串联孙毓筠、李燮和、胡瑛、刘师培及严复,联名发起成立“筹安会”。孙、李、胡、刘4人都曾参加过同盟会,是名噪一时的革命党。杨度用了许多手段把严复列为发起人,使袁世凯”极为欢悦”。8月23日,由杨度亲自起草的筹安会宣言公开发表,筹安会宣布正式成立。杨度为理事长,孙毓筠为副理事长,严、刘、李、胡4人为理事。筹安会是为袁世凯复辟帝制服务的
41.安福国会
因中华民国第二届国会选举过程被安福俱乐部所控制,故称为安福国会。1918年8月12日,临时参议院解散,安福国会正式成立,王揖唐为众议院议长。1920年7月爆发直皖战争,直系取胜之后控制北京,8月,安福国会被解散。
42.西原借款
段祺瑞政府通过西原龟三向日本借了一系列款项,其中最大的八次借款总额达1.45亿日元,
这笔外债就叫西元借款,为取得这笔款项,把东北的修筑铁路、砍砍伐森林和采矿等一系列中国主权出卖给日本,为日本后来全面侵占东北埋下隐患。段祺瑞则利用这一款项建立起“参战军”,增强了皖系军阀的实力
43.护国战争
袁世凯称帝,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慨和反抗,1915年底,爆发了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运动”,领导这次运动的是梁启超的进步党。梁启超利用自己与蔡锷的师生关系和蔡锷在云南的影响,要蔡锷回云南发动武装起义,并联络了西南军阀起兵反袁。在这之前,孙中山已派李烈钧等人去云南活动,滇军中下级军官对袁的倒行逆施十分不满。蔡锷回到云南,进一步壮大了反袁力量。他策动云南将军唐继尧于1915年12月25日宣布云南独立,组成“护国军”,出兵讨袁。此后,贵州、广西宣布独立,各地继而纷纷响应,表示讨袁。袁在内外压力下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撤销帝制,企图退保总统地位,但遭到各方拒绝。5月8日军务院在广东肇庆成立,唐继尧任抚军长,与袁世凯政府对峙。6月6日袁忧愤而死,由黎元洪任大总统,宣布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7月14日军务院撤销,护国运动结束
44.丁巳复辟
1917年7月中国清代废帝溥仪在北京复辟12天的事件。
由于这次事件是张勋一手策划,史称张勋复辟。1916年袁世凯称帝败亡后,政局动荡不已。张勋遂乘机联络前清遗老遗少及保皇党人康有为等,积极为复辟作准备。1917年5月,因是否解散国会问题,大总统黎元洪和国务总理段祺瑞发生争端。黎元洪被迫召张勋入京调解。张勋便带领他的“辫子军”于6月14日入京,后以武力逼迫黎元洪退位并解散国会。7月1日,把清朝已退位的12岁小皇帝溥仪抬出来宣布复辟,遭到全国强烈反对。7月12日,段祺瑞率军攻进北京,张勋兵败,段祺瑞重掌北京政权。
45.护法运动
是孙中山先生发起和领导的一场为维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恢复国会反对北洋军阀段祺瑞反动统治的战争。1918年5月,逼迫孙中山辞去大元帅职务。非常国会的议员也改组军政府,把元帅制改为总裁制,推出总裁7人。实权操在陆荣廷手里,孙中山被迫离开广州去上海。护法运动失败。
46.新文化运动
中国近代一场抨击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文化领域推行尊孔复古的反动政策,复古思想到处泛滥。1915年起,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激进民主主义者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为阵地,掀起新文化运动,向尊孔复古逆流展开激烈进攻。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把斗争锋芒指向维护封建制度的孔教。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打破传统精神枷锁,促使人们更加积极地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47.“北周南张”资本集团
20世纪初,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以启新洋灰公司为基础的北方周学熙
资本集团和以大生纱厂为基础的南方张謇资本集团,合称“北周南张”。南北两大资本集团的形成,标志着中国民族资本企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字通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