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立勇
来源:《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年第4期
王立勇
(湘潭市第一中学,湖南 湘潭 411100)
摘要:目前中学教育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方法和观念令人担忧,在常规课堂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仍是采用填鸭式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必须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积极实践高效课堂: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中心作用,借助互联网等高科技手段,运用最佳教学技能和策略,真正实现教育减负。
关键词:教育观念;高效课堂;技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5884(2017)04-0013-04
教育改革年年讲,与此相匹配的课程设置和教材也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整改和创新;从上而言,为适应新的教育形势,国家对教育改革的决心和发力是大的。那么教学一线教师的教育观念更新与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情又是怎样的呢?
1目前中学教育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方法和观念令人担忧
从调查所获得的信息看,目前教学一线实施的教学改革,大多数仍只停留在上几堂教研教改实验课的形式上。在一般的常规课堂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仍是采用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学方式。
究其原因,一方面,经过多年的各级各类培训,教师教材的处理能力和业务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他们觉得有许多知识要教给学生,可以滔滔不绝地讲一节课;另一方面,网络时代,教师可以很方便地获取教学所需素材和资料,一堂课,教师可以搜集许多精彩内容从头讲到尾;再者,大多数教师仍习惯采用原有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总是担心学生的表述没有自己的精彩和简明,不习惯让学生先进行评价再去引导学生总结观点。他们认为只要学生认真地(被动地)听讲、做好笔记,自己讲得精彩,就是一堂好课。还有的教师认为,教师讲得多,学生就掌握得越多,为了把所有的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于是就采用挤占自习课、增开第八节课、节假日补课等手段来完成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有的地方,评价一位教师水平高低的标准就是:能教高三、高考成绩好的教师就是好教师,全然不问教师浪费或剥夺了学生多少时间。如此教学环境和教育观念,使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大量自由支配的时间被挤占或剥夺,他们的个性特长无法得到发展。
教改口号喊得震天响,而一线教师作为甚少,这种局面是如下原因导致的:一是惯性作用的缘故。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被教师接受并用于指导教学实践,需要一定的适应期。人们的怀旧情结使得应用习惯了的东西很难舍弃;而怀疑感却又使得他们对新的事物持审视和旁观的态度。对问题的认识还没有触发出他们足够的紧迫感,他们怎能积极投身到当前的教改之中去呢?二是环境氛围还没有达到逼着教师去做的火候。调整后的新课程,课程门数增多,各学科可分配的教学时间相对减少,而各学科教学内容与要求又基本上有增无减,再加上要挤出相当一部分时间用于学考、高考复习,这就造成了各学科教学课时相对不足的假象。相当一部分老师想实施教学改革,但又害怕完不成教学任务,因而不敢涉足。
不可否认,满堂灌式的教学的确能增大教学容量,能起到一定的、如应付考试这样的短期效果;但从未来社会发展看,这种教学方式,对民族的强兴有着极大的危害。
2教育观念更新、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
人类进入网络社会时代,各种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知识与技术的更新周期不断缩短。人们在学校学得的知识,走入社会可能已不适用,因此,需不断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学校也不是人们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基于这些前瞻性观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72年就提出了“终身学习”这一教育理念。
面对“终身学习”这一新的教育理念,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会学习的能力,使他们走出校门后,面对新的问题,能通过自主学习解决。为此,必须转变那种“学习——文凭——工作”的习惯思维模式;转变那种“积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陈旧观念。坚决摒弃以应试为目的、以损害人的长远发展利益为代价的短期教育行为,迅速牢固地树立起“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现代教育功能观。
常听同事议论:“高考制度不改革,我们的教改怎么敢搞;学校的评价标准不改,我们的教改意义何在?”其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实施教学改革,它们的目标是一致的,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不断地寻找高效培养学生能力的教育途径,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二者并不矛盾。
“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理念,要求基础教育把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会学习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与智力作为教学的根本任务;并且,必须重视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潜能和创新精神,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必须迅速适应新的教育需要,围绕基础教育的这一根本任务,讲究课堂教学策略,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实现高效率课堂教学。
3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积极实践高效课堂
围绕新教育理念下基础教育的这一目标和任务,一线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实践这场轰轰烈烈的课堂教学改革。
3.1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培根认为:“一切天性与诺言都不如习惯更有力量。”学习习惯是学生行为中经常性、稳定性的活动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为其今后的终身高效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不及时纠正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不良习惯,不注重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就只知道死记教师灌输的知识和要求,一旦离开教师,将无法独立完成学习,无法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学生的学习习惯体现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诸如解题过程的解题习惯,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以及阅读、总结、课前准备、听课、科学支配学习时间等科学学习习惯。它呈多、细、杂的特点。实践表明,良好的学习习惯要经过后天长期严格的训练才能形成。我们对此要保持清醒的认识,要把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来完成。要坚持有计划、持之以恒地逐步培养、训练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及时纠正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不良习惯。最好是针对不同年级或个人,侧重于不同学习习惯的培养训练。
3.2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中心作用
现代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学习的过程就是知识的内化过程。只有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才会有用。未来以人为本的教育不应仅限于教给学习者坚实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从这一观点出发,基础教育与教学应采取以下应对策略。
3.2.1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拥有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是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孩子的素质和天资,只有当他每天都有时间从事自行选择的喜爱劳动时,才能得到发挥。”并不是教师讲得多、面面俱到,就一定有用,就一定效率高;长此下去,反而会造成学生思维的依赖性和懒惰。网络时代,课堂教学已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因此,教学中一定要立足于让学生动起来,立足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课堂内留给学生更多时间,不是放任学生自由活动,而是要通过优化了的课堂教学设计,让每一位学生的思维都动起来,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分析与思考。也就是说,要充分体现教学的互动性。图1为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对学习结果平均留存率(2周后)的研究成果。由图1可知,让学生动手、动脑全身心经历学习过程,学习的掌握率要比只听或只看高得多。
留给学生更多的可支配时间,这就要求教师加大课堂训练量,减少课后作业。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课后发展特长,进行文体训练,上网学习,让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然而有人抱怨说,课后作业减少了,学生回家没有事做,只知道看电视、玩。这是课后教学指导出了问题。课后的学习指导应以发展特长为主,所设计的问题应具有较大的诱惑力,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能变被动、应付式学习为积极主动地探索学习。
3.2.2教学中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精神
用现代教育观来评价一堂课的好坏,已不再是讲得如何精彩、透切、完整及如何将时间把握得恰到好处了;而是以师生的互动性、学生的主体性是否得到了充分体现、教师的导是否把握得恰到好处为重点了。这是新的教育理念对基础教育的必然要求。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除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外,教学中应以培养能力为核心。
其一,将问题交给学生,以问题驱动式实施教学。这是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方式。这要求教师在备课时重点策划,提出哪些问题、怎样问才具有启发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要把握问题的难易,问题的难度最好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积极引导学生互评,不要急于直接给出答案,要及时肯定学生回答问题时的闪光点,给予他勇于思考的信心。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学中注重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巧妙地变被动、枯燥的学习为自发、愉悦的学习[1]。学生发现问题之后,就会尝试解决,而问题一旦解决,又能让学生体会到成功感,进一步激发求知欲,使能力从中得到提升。
其二,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人的主体精神与能力培养是密不可分的。爱因斯坦指出:“一个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心愿的规格统一的成员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社会。”人的主体精神如果长期缺失,那么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无从谈起[2]。在教学中,教师要坚决屏弃传统机械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和经历学习过程。把问题交给学生,调动他们的思维,放手让他们去做,留给他们自主完成学习的足够时间。现代教育认为,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这种师生、生生的多向交流互动过程,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体会学习的成就感,其创造性也能极大地发挥。实施这种多向互动性教学,要求教师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根本。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正在从“独奏者”的角色逐步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并不断地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从继承性学习转向创新性学习。
其三,尝试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谓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它是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过程、高效学习的最佳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很有效,能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3]。各学科适宜探究式教学的内容很多,教师要用心挖掘。美国的一位教师在上一堂中国文学课时,不是采用自己搜集大量的资料、然后整堂课灌输给学生的方式;而是给出问题——“从唐代建筑风格看中国文化”,要求学生自己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资料,然后整合信息,得出结论。这种探究式教学方式,值得我们借鉴。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个性定能得到充分发展,学科的教学时间也能得到有效拓展。
3.3教育减负提质的重要途径是实践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是指在规定的时间内,采用贴切的教育手段和方法,让全体学生当堂掌握规定的知识内容、有效培养能力的班级制限时教学活动。它是指高效率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课,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受学生欢迎、大容量、高难度的课就是高效率的课;更不能曲解为,花了成倍课余时间来预学才达到课堂展示效果好的课就是高效率课。
一堂真正的高效率的课,应包含五个教学环节:准确的了解,精美的教学设计,导的把握艺术,科学的训练与反馈,及时的因材施教。
准确的了解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要求教师准确地了解教材内容和意图、大纲要求和考纲要求;二是要求教师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情况。许多老师最欠缺的是对学生的了解,不分对象地选高考题来实施教学,以为只要自己讲过了学生就一定会掌握。如果不分对象地按统一要求实施教学,怎么能达到高效率呢?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就是这个道理。
精美的教学设计是课堂成功的重要保证。它包括目标设计、引入设计、问题设计、课堂训练和检测设计等多个环节。恰当的教学目标设计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教师要在充分了解自己学生的基础上,依据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来设计教学目标。要让学生用劲跳一下(通过自身努力)才能摘到桃子。这样的目标设计才能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实现高效课堂。良好的教学引入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必须注意选择适合自己学生的引入素材。所设计的引入既要简明,又能让学生感到新奇,引发学生思维冲突,激发其学习欲望。引入的方式也需要讲究:师生活动、实验展示方式是最好的,其次是视频、模拟动画、图片等方式。问题设计包含问题内容设计和设问的语言设计两方面。问题内容设计一定要切合学生实际,难易把握得当,依据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来设计问题内容,要由浅入深,梯度渐进,切忌一步到位和完全照搬别人的问题内容。设计的问题要能有效引发学生的分析推理,杜绝简单的“是的”“对的”这样的问答。设问语言要简明易懂,切忌废话满堂;设问的语气要
有感染力。教师要广泛参考、反复研究“问什么,何处问,怎样问”,不断提高课堂设问能力。
高效课堂必须突出学生学习过程的主体作用[2],这种突出学生主体的课堂,教学问题的出现,很多情况下教师是无法预测的,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渊博的业务知识,掌握高超的引导艺术,知道何时、何处导,如何导,让整个课堂不偏离主题,高效、有序地进行。
高效课堂的重要特征是落实。这就要求课堂训练和检测要设计科学,与教学内容同步跟进,要由浅入深,梯度渐进。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巡视学生,了解学生的课堂掌握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自己的教学。
课外因材施教是班级制高效率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有差异,只有对部分学生课外因材施教,才能让全体学生都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因此,对于班集体中的优秀学生和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要有计划地分类进行课外学习指导,布置适量的学习任务,及时检查落实学习情况。
4结语
新的教育理念是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教育工作者应及时转变观念,用新的理念武装自己,积极投身到与新的教育理念相适应的教学方法的活动中去,实践高效率课堂教学,如此,学生就会拥有大量的课余时间,锻炼身体,发展特长,明天的教育才将会更灿烂。
参考文献:
[1] 姚本先.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N].中国教育报,2001-02-02(18-19).
[2] 张天宝.主体性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 靳玉乐.探究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责任校对王小飞)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