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国国际贸易发展困境及完善对策研究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经济研究

科技·经济·市场我国国际贸易发展困境及完善对策研究

连悦寒

(华东理工大学,上海 201424)

摘 要: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系列政策导向与支持下,我国国际贸易发展迈入了新的时段,并受内外环境影响,呈现出了新的

格局变化。客观分析来看,我国国际贸易发展已然取得了明显成效,进一步促进了国民经济增长,但同时亦面临着重重困境与障碍。本文基于对我国国际贸易发展困境的论述分析,就其完善对策进行了研究。关键词:国际贸易;发展困境;完善对策

在信息化科技的有力支持下,当前世界发展最明显的特征之一是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速了全球生产要素的流通与循环,深化了各国市场的相互依存状态,成为了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动力因子。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国际贸易发展不断向前增速,规模快速有形扩张,但是以我国当前的状态来看,其在很多方面还一时难以应对上述诸多新的变化,在国际贸易发展中面临着重重困难。1 国际贸易发展新格局

国际贸易又称通商,即是指跨越国境的货品及服务交易,属于经济专业领域范畴,其发展与内外多重因素作用息息相关。根本上而言,我国深度改革开放建设加之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为国际贸易发展提供了环境与可能,而经济全球化发展使得世界范围内的流通频率、范围及深度都进一步加强,继而更是将这种可能转化为了现实,并日渐成为各国争相抢夺的战略资源。受此时代环境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国际贸易发展呈现出了一些新趋势格局,对其认知与理解至关重要,是本课题研究的基础。具体而言,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科技推动了国际贸易发展,并趋于高端化。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高新技术产品在国际贸易总额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并连年呈现递增趋势。同时,在整个国际贸易格局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同向参与,彼此间的经济水平差异,使得利益分配出现了两极化趋势,这对中国而言显然是不利的。2 我国国际贸易发展困境

综合来讲,经过时间的磨砺与沉淀,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并获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客观维度上分析,在新格局下,我国国际贸易发展道路上仍旧布满了荆棘,所面临的困境具体如下:2.1 粗放经济障碍

时至今日,改革开放在我国的发展建设已有四十年,并且随着国家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开放范围持续扩大,为国际贸易发展提供了利好条件,并逐步迈入一个空前的高度。从整体形势上分析,我国国际贸易

已然取得了非凡成就。但是客观细化分析不难发现,

我国国际贸易发展与发达国家尚存有不小差距。长期以来,我国始终坚持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相对增速缓慢,导致国际贸易多重视数量增长,却对品质提升、结构优化等关注甚少,这就决定了我国在贸易进出口产品的层次建设上仍处于较低水平,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很少,品牌竞争力不高,相应的附加值无从谈及。除此之外,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服务贸易在整个贸易结构中占比低于百分之十,与世界水平相去甚远,并且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贸易逆差在规模上呈现扩大趋势。2.2 政策支持不足

在我国整个贸易结构中,国际贸易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某种程度上讲,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了我国国民经济增长水平。与此同时,中小企业作为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核心力量之一,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其发展支持尤为重要。但事实上,当前阶段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参与的环境并不理想,尤其是受部分经济体制、政策导向的影响,使得外贸经济发展环境并不明朗。例如,我国既有的税收政策明显偏向于大型外贸企业,加之行政管理条例约束了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规模,导致其发展中频频受挫。依法治国战略导向下,我国法制建设日趋完善,并相继出台了《企业法》、《公司法》等系列法律条文,但整体上过于笼统,未有充分考虑中小企业特殊性,不能有效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此外,各地各级政府尤为关注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的发展,并出台了诸多惠利政策,引导鼓励他们参与国际贸易,一定程度上导致国际贸易发展资源配置不平衡。2.3 风险程度增加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格局下,国际贸易触涉的范围不断扩大,相应的国际贸易深度亦是显著提升。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我国国际贸易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莫大的挑战并存,其所承担的风险不断增加。具体而言,当前我国国际贸易的集中地在资

作者简介:连悦寒(1999-),女,河北保定人,华东理工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016级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

382019年第1期

科技·经济·市场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多以初级产品为主,其附加值不高。正是基于此,较小的商品差异,加之产品附加值低、技术含量少,导致企业利润进一步压缩,进而加剧了行业内部竞争。近年来,国外实施的反倾销政策对我国诸多行业企业发展造成了困境,国际贸易发展亦是困难重重。例如,俄罗斯等国对我国多次采取反倾销调查,无形中打击了我国出口产品品牌及企业信誉,进一步降低了客户忠实度,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不断下滑,使得我国际贸易风险被迫增加。3 我国国际贸易完善对策

国际贸易对我国整个经济发展布局有着重要作用,对其质量与效益的提升,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现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我国国际贸易发展完善对策,以供参考和 借鉴。

3.1 转变发展模式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上讲,粗放型经济已难满足现代经济建设要求,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势必会被社会抵制。因此,我国国际贸易必须要立足当下需求,进一步转变国际贸易发展模式及增长方式,贯彻落实集约型经济。在此过程中,要着重突出对质量与品质的追求,强调整体效益提升,确保国际贸易发展科学性、持续性。与此同时,知识经济时代,还需进一步细分市场,鼓励国际贸易相关企业加强自主创新,不断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及其附加值,以积极应对国际市场竞争挑战。除此之外,在国家政策引导与支持下,企业亦需加强对出口产品或服务的品牌宣传,突出自身竞争优势,激发国际客户的消费欲望,提高客户忠实度。面对我国国际贸易发展新格局,应持续优化国际贸易产品布局,不断提升高端产品在贸易出口中的比重,逐步削减初级产品的出口,以高质量产品赢取市场,并实现经济效益。3.2 优化政策环境

本质上而言,国际贸易的核心重点是促动国际贸易经济持续发展,并不因国际社会及国际贸易结构的调整变化而变化。根据邓小平理论,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的同时,必须时刻维护稳定这个大局。在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必须要始终恪守稳定压倒一切的基本方针原则,否则将会陷入到一个严重的经济危机中。在具体的践行过程中,要不断探索更加健全完善的经济体制,调整优化我国税收政策体系,带动国际贸易企业发展。与此同时,互联网经济时代,还需针对国际贸易市场建立信息服务机构,确保精准、快捷地获取国际贸易发展动态信息,帮助企业

2019年第1期

经济研究

更好地做出选择,进而在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中占据优势地位。尤其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信息服务机构的建立,有利于他们获取与大型企业同等的信息资源,从而提升了其在国际贸易发展中的竞争力与活力。3.3 完善法制建设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战略方针,进一步优化了社会发展环境,得到了各界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时至今日,随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已初步建成相对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有效约束了企业行为。市场经济体制运行模式下,虽然市场作为主旋律,更多地强调政府的调控职能,但是宏观法治环境下,法律法规对于经济发展的调整性作用越发明显。综上分析所述,我国外贸经济发展之所以在国际环境中不占优势,其中重要的原因在于相应的法制体系建设尚存有不足,其中很多标准仍旧被发达国家所牵引。事实上,在国际贸易进行时,一旦出现纠纷,由于我国法律法规的劣势,很难有效维护我国企业的正当利益,造成的损失亦是无法追偿。对此,应进一步促进我国法制与国际标准的对接,为对外贸易发展保驾护航。具体而言,要认真分析了解国际标准,结合我国现行国际贸易法律体系,探寻两者之间的差异,不断调整提高其可行性。3.4 提高避险能力

在国际贸易发展中,货币流通是确保企业贸易行为开展的基础,业务发展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风险。针对此类情况,我国国际贸易企业可适当改变现行的收付方式。现阶段我国国际贸易布局中,美国仍旧是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但是由于其金融霸权地位,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美元不会轻易贬值。因此,我国国际贸易企业可通过收取美元等升值空间大的货币,并支付人民币等升值风险大的货币,以此来降低经营风险,保证自身经济效益及利润。除此之外,我国国际贸易企业还需进一步丰富自身避险工具,有效应对汇率风险造成的冲击。目前来讲,我国多数国际贸易未能同步支持立即支付与收取,交易时差可能会增加汇率风险,对此,可通过与国际贸易伙伴签订远期合同的方式,灵活使用买卖外汇期货等方式来套期保值。如此,不仅可以有效防范交易时间可能发生的人民币汇率变动风险,进而保证我国企业的国际贸易利益,激发他们的发展活性,同时还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我国国际贸易发展。4 结语

总而言之,国际贸易在我国社会经济结构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发展支持尤为重要。我国国际贸易发展受多重因素影响,面临着诸多障碍,其作为一

39经济研究

科技·经济·市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与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的 

比较分析

田欣禾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摘 要:金融危机在21世纪并不陌生,频发的金融危机是如今全球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本文通过对比分析2008年美国国际金融

危机与1997年东亚国家金融危机的原因、抵御过程、产生影响及本质,进而得出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并给出一些政策性建议。关键词:金融危机;东亚;启示

1 金融危机的内涵与特征

金融危机始出现于19世纪。国际金融危机的主要特征有几个方面,一是波及范围广。几乎可以说可能全球任一角落在它的掌控之下;二是危害程度大。对全球的经济,金融危机可以说具有重创性;三是影响程度深。金融危机的爆发在短时间内不能够彻底恢复,有可能会继续限制着全球经济的扭转。

2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的比较2.1 爆发原因

2.1.1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

(一)直接原因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仅仅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欧美等发达国家纷纷出现资金周转问题,金融机构有明显亏损情况,逐渐混乱的金融市场也越来越崩溃。究其原因,是次贷危机引起的。美国经济与房地产业的稳定发展直接挂钩,在购房市场上,政府对于买得起房和买不起房的人,放贷者全部发放贷款,随着时间的推移利率在渐渐增长,那些买不起房子的人还款压力骤然增大,对于一些信用不好的用户更是如此。这样违约的贷款者增多,银行贷款很难收回。利率的上升使得金钱贬值,购房需求明显下降,一些想通过持有住房进行转让再融资的人,也难以实现自己的目的,这种局面直接导致泡沫经济产生。另外,金融监管不当对金融危机的产生也有刺激作用。单纯推行金融自由化的同时,金融监管松弛导致金融风暴增加。(二)根本原因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资

本主义制度是分不开的。正是私有制本身的性质决定了个人都是自私的、利己的,社会化又要求交换、分配等都要在全社会较为平均合理化进行,这种矛盾最后会导致金融供求的失衡,逐渐导致危机爆发。生产的扩大和需求的减小使社会处于非均衡状态,市场出现混乱,政府的干预也没有及时进行。2.1.2 东亚金融危机

(一)直接原因东亚金融危机,最初发生于泰国,慢慢蔓延到东亚众多发展中国家,是较少见的影响较大的金融危机。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东亚国家深受发达国家先进理论和实践的影响,推行金融自由化,为了夺取地区性金融中心地位,泰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国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加速开放资本账户。1994年末,东亚各国的市场实现了基本自由化,资本项目的可自由兑换,的确方便了各国贸易资本的流入和流出,但失去了用来防御国际炒家的最重要一道防线。(二)根本原因

从宏观层面来看,过高的经济增长导致东亚各国忽视了国内产业结构的失衡,慢慢产品出口减少,发展缓慢。经常项目赤字的可承受性往往用来衡量一个国家危机程度的高低,金融危机严重就意味着该国经常项目存在逆差,外汇方面预存资金不够。但是东亚各国拥有较低的赤字可承受性,所以各国过高的投资率是此次危机的根本原因。

项系统化研究工程,需立足现实,不断深度解析其背后原由,作者希望学术界持续关注此课题研究,针对性地提出更多有效举措。

参考文献:[1]陈汇才.国际贸易产业结构调整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8,(10):8-9.

[2]陈小芳.“一带一路”倡议下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的协同发展[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8,(10):5-6.[3]邓臻杰.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国际贸易创新发展途径[J].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2018,(10):119.[4]汤晶,王燕.关于国际贸易发展困境与对策的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6,(01):16-17.

作者简介:田欣禾(1994-),女,汉族,甘肃定西人,兰州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402019年第1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