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专题三:古诗文阅读(一)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鹧鸪天 范成大
嫩绿重重看得成。曲栏幽槛小红英。酴醿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 春婉娩,客飘零。残花浅酒片时清。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 【注】酴醿:一种观赏植物。
(1)词的上片运用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春日风光的?试作简要分析。
(2)结合词的下片简要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
2.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题。
天仙子
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1)试解释“送春春去几时回”一句中,两个“春”的含义。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论说:“‘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请从炼字的角度,分析“弄”字的妙处。
3.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故地重游
金·元好问
杨柳青青沟水流,莺儿调舌弄娇柔。 桃花记得题诗客[注],斜倚春风笑不休。
[注]:本指唐代的崔护,崔氏有《题都城南庄》诗云:“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此处借指诗人自己。
(1)本诗在写景时主要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何妙处? (2)诗眼多是诗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情感,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且能带起全篇或全句的词语,本诗的“诗眼”是什么?为什么?
4.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陇西行(四首)其一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臣。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
5.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从军行 其三 王昌龄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1)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什么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别 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我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1)本诗运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2)有人说,“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这两句诗符合“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诗艺之美。请你结合全诗及作者的生平概况,说一说这两句诗的妙处。 7.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好事近 蔡幼学
日日惜春残,春去更无明日。拟把醉同春住,又醒来岑寂。 明年不怕不逢春,娇春怕无力。待向灯前休睡,与留连今夕。 (1)“明年不怕不逢春,娇春怕无力”这两句诗运用什么修辞方式?有何作用?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8.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新城道中(其一)
苏 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
(1)这首诗在写景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简要作答。
答: 。 (2)“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豁然阁 程俱
云霞堕西山,飞帆拂天镜。
谁开一窗明,纳此千顷静。 寒蟾发淡白,一雨破孤迥①。 时邀竹林交,或尽剡溪兴②。 扁舟还北城,隐隐闻钟磬。
注:①孤迥,借代月亮。②剡溪,晋王子猷(徽之)性情率性潇洒,全凭兴趣雪夜访戴,使此溪声名益显。
(1)本诗一至六句写作者黄昏出游和登阁所见,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2)诗的最后四句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表现了怎样的志趣? 10.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途中见杏花 吴 融
一枝红艳出墙头, 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 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①,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①帝乡,此指长安。长安多杏树。
(1)请说明这首诗的首联有怎样的表达特色。
(2)这首诗中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1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经漂母墓 刘长卿
昔贤怀一饭,兹事已千秋。 古墓樵人识,前朝楚水流。 渚蘋行客荐,山木杜鹃愁。
春草茫茫绿,王孙旧此游。
(1)“古墓樵人识,前朝楚水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 。 (2)《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我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汉高祖五年,韩信以千金报漂母。对此,你有哪些启示?请结合诗句和历史谈谈你的看法。
答: 。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丛花令 张先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
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1)请赏析“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的艺术特色?
答: 。 (2)这首诗流露出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情怀?
答: 。 【参考答案】
1.(1)运用色彩对比、以动衬静的手法;通过“嫩绿”与“红英”的对比,静态的嫩叶及小红英与动态的蜂儿及燕子相衬来描写春日风光,流露出对庭园中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
(2)面对春的离去,作客在外的词人只好借酒消愁,混过这恼人的花月良宵,迎接新一天的到来表达了词人的伤春之情和飘零之感。
2. (1)前一个“春”指季节,大好春光;后一个“春”既指年华易逝,又指美好往事的青春时光。(提示:扣住“伤流景”“往事后期”)
(2)“弄”字,采用拟人的手法,准确而形象地传达出花在云散的情况下,一扫不久前的暗淡而呈现出妖艳美丽的情态。(意思相近即可)(提示: 在阴云笼罩、暮色迷茫的情况下,花的丰姿不能展现;但云破天际,大地顿时呈现出皎洁的月光,花自展丰采。)
3. (1)拟人。将黄莺、桃花人格化,它们都好似与诗人相识一般,一个逞弄着美妙娇柔的歌喉,一个在春风中如从前一样灼灼盛开,它们的娇美如昔和“题诗客”错失美好而且重拾不得相映衬,这样写使得诗歌写景生动,情韵深长。
(2)诗眼是“记得”。昔日题诗客,旧地又重游,“记得”二字借桃花勾起往事,又将诗歌推进到一个深沉的人生主题,感叹世上有多少像自己一样的(崔护式的)“题诗客”来寻找自己那遗落的青春梦想,而错失的人生又多么可笑可悲。“记得”二字正是诗歌由景生情的关键处,可称“诗眼”。(意思对即可)
4. (1)借代。如“貂锦”代指“边关将士”,“骨”指代“死去的边关将士”,“春闺”指代“思妇”。(2)这首诗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边关将士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的赞扬,后两句借无定河边的白骨和春闺少妇日夜盼望归来团聚的亲人,无情地控诉了战争的残酷和唐代长期征战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流露出对深闺少妇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5.(1)表达方式:描写。运用描写手法,描写了边关萧索、凄清的自然风光,从而渲染了古战场悲壮的场景,为下文抒发对边关将士的同情做了铺垫。(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边关战士不幸遭遇的无限同情和对残酷战争的无情控诉。
6.(1)本诗采用问答方式,从容自然地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关切爱护和对归隐生活的无限向往之情。(2)①这两句表现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对友人的安慰,又有自己对隐居的欣羡;既有对人世荣华富贵的否定,又带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②运用景物描写,烘托了氛围,描摹了作者及友人的复杂心绪。③“白云”能调动起读者的想象力,耐人寻味。
7.(1)运用拟人修辞,形象生动地描述了春天娇弱无力,春光易逝的特点,从而流露出诗人凄苦感伤的情怀。 (2)诗人留恋春天美好时光,但是春天却不会因人的怜惜而放慢它离去的脚步,于是诗人“待向灯前休睡,与留连今夕”,把灯赏春。这首诗塑造了一位伤春却情绪不低沉,及时赏春行乐的诗人形象。
8.(1)①本诗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叙描写景物。“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描写的是远景,“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描写的是近景。②新奇的比喻,巧妙的拟人。“东风知我”“野桃含笑”是拟人,“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是比喻。③情景相生。本诗通过描绘山野花木之美,烘托出诗人山行之乐。(2)这两句通过赞美农家生活,流露出诗人对俗物的厌烦和对农家安宁而富有生气的生活的向往之情。
9.(1)描写了一幅晚霞飘浮、清风徐吹、帆破湖面、碧浪千顷、风挟云雨、镜湖碎月的图景。(2)前两句写乘舟返城,隐隐流露了作者对豁然阁的依恋之情;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摒弃世俗、率性而为、自由恬静的高雅志趣。
10.(1)首联运用了反衬的艺术手法(或:以乐景衬哀情)。早春时节,一枝俏丽鲜艳的杏花伸出墙头,昭示着春天的生气,可是作者面对这美好的景象,却感到忧愁、苦涩。【注】如果考生回答触景生情且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2) ①惜春之情。杏花开放了,带来春天的消息,却无蜂蝶采赏,只能自开自落;自己行色匆匆,更无法等到花朵开尽。②流离之苦(或:身世之叹)。诗人飘零在外,纵逢赏心悦目之景也难停留;杏花独自盛开于早春,无蝶欣赏,正是诗人孤独寂寞的写照。③故国之思。诗人由眼前鲜艳的杏花联想到当年在京城看到的千万树杏花盛开的绚丽景象,这幅长安杏花图代表着作者深情怀念着的长安生活,与今日的流离在外形成对比,说明诗人虽然落魄飘零,却依然心系朝廷,点出了自己的愁怀所在。
11.(1)诗人借漂母墓和楚汉兴亡的历史事件,蕴含了无限兴亡和得失之感。(2)①做人应该有志向,不能仅靠别人的施舍生活。②做人应该像韩信一样懂得感恩。③学会像漂母一样用爱心感化别人。
12.(1)纷乱的柳丝、蒙蒙的飞絮,都是离愁引起的,诗人运用拟人修辞,将离愁这一无形的东西形象化,增强了感染力。(2)流露出抒情主人公思念远方游子的孤寂之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