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德高校德育实施途径的异同_汪宗田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德 育 论 坛

中德高校德育实施途径的异同 

汪宗田  傅安洲 

(中国地质大学 政法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摘  要] 中国和德国大学德育的实施途径存在着共性,也有着各自的特点。我国高校德育应该在发扬自身优势的同时,吸取德国高校德育的长处,把新时期高校的德育工作做得更好。

[关键词] 德国;高校德育;实施途径;异同

[中图分类号] G641;G6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2528(2005)04-0071-03

由于历史背景、价值观、文化传统以及教育目校总法》对“教学自由”作了如下的说明:“在完标、内容等差异,我国和德国高校德育实施的途径成教学任务的范围内,教学自由着重体现在讲课、体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通过中德高校德育实施途编写教材和采用教学方法,以及发表科学和艺术教径的比较,可以开阔我们的眼界,拓宽思路,这对学意见的权利方面。”[1](P234)由此可看出,在德国高于借鉴当代世界一切有益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经验,校这种“教学自由”不再是毫无限制,而是有一定促进我国高校德育改革与实践是有意义的。 的限度和规范的。

从教学工作方面看,对学科的专业方向、课程

一、德国高校德育实施的主要途径

设置和教学内容,国家没有统一的规定和要求,高

1.通过各学科、各专业的渗透对大学生进行校可以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和需要,根据学校的传思想道德教育,是德国高校德育的重要途径。德国统、基础和科研成就以及教师的专长来决定。“但中小学把宗教课、公民课列为必修课,高校不再把是,这并不意味着学校和教师可随心所欲,因为政宗教课、公民课列为必修课,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府对学校的教学安排和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施教育主要是通过伦理学、神学、教育学、法学、经加决定性影响。例如,部分本科毕业生为取得专业济学等类的课程来完成的。19世纪初,威廉・冯・洪资格必须通过国家考试,其内容由政府决定。为了堡创办了柏林大学,在洪堡的提倡和实践下,德国使学生通过这一考试,学校的教学安排和教师的教高校逐步形成“教学自由”、“学习自由”的传统和学内容必须包含国家考试的要求。”[1](P235)如医学、观念。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药物、法律、教育等专业的学生,需要通过国家考洪堡所提倡的教和学没有限度的自由观念和做法试。根据国家的要求,考试必须包含本行业规章和在一定的程度上失去了它原有的优越性,某些方面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内容。 已经成为不适应甚至妨碍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事在德国高校,且不说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在基础业发展的因素。因此,二战后联邦德国开始改革高学习阶段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是必修课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建立了一套程,就是理工科在专业学习阶段也把经济学、法学比较明确和严格的教学制度。改革后的高等教育体等课程列为专业必修课。如数学专业把经济学、经现了教学上的严格要求与传统的自由相结合。1976济法、保险学列为专业必修课,土木工程专业必修年1月联邦议会通过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高等学建筑经济学、建筑法等课程,机械工程专业也把法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5年第4期(总第76期) 71 德 育 论 坛

学和经济学列为必修课。同时,理科教学中也渗透德育内容,主要方法是要求学生对任何一门主修专业,都要从历史、社会和伦理学的角度去学习研究。也就是说,对于任何一门专业课程,学生都要回答三个问题:这个领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它所涉及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是什么?要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教师也注重从这些角度讲解。德国高校没有设专门的德育课程,而是通过各学科和专业的渗透来对学生进行西方民主制度、自由、价值观等的教育。

在“学习自由”方面,《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高等学校总法》对“学习自由”作了如下说明:“在不违犯学习和考试制度的情况下,学习自由主要体现在,学生可以自由选课,并在所在的学年课程中自行决定学习重点,以及提出和发表科学和艺术方面的意见。”[1](P234)

显然,大学生可以自己制定学习计划,决定考试时间,安排学习进度。但是,大学生要取得毕业资格,必须完成学校规定的一系列课程和教学环节,达到规定要求并且必须通过其所学课程的考试方可毕业。选课只允许在一定范围内自由,并不是全部课程都可以任意选择。[1](P235)

由此可见,德国高校把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融于其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2.严格考试确保德育效果。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和理工科学都把政治、法律、经济等类课程或者列为必修课或者列为必选课。而“德国高等学校又十分重视考试,从政府到学校都制定了严格的考试章程。凡是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和必选课,都要通过考试,否则不予毕业。考试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1](P241)考试是集中进行的。在整个学习期间,主要有两次考试。一次称前期考试或中间考试,在基础学习阶段结束后进行。这次考试很严格,其目的是要进一步对学生进行选择和淘汰。另一次是毕业考试,在专业学习阶段结束后进行。毕业考试分三种:国家考试、高等学校考试(也称文凭考试)和硕士考试。

3.心理咨询是高校实行德育的又一途径。德国几乎所有高校都设有心理咨询、心理卫生类机

72 2005年第4期(总第76期)

构,这类机构有固定的编制、经费和正规的工作制度及规划。这里的工作人员必须有心理学或教育学专业硕士学位,并受过专门心理训练,才能进行心理咨询工作。他们有很高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心理咨询人员对大学生进行生活指导、学习指导、心理辅导和就业指导,其服务涵盖课堂、日常生活、个别谈话、团体训练等各个方面。心理咨询对帮助学生解决认知过程中知与不知的矛盾,消除心理障碍,发挥自身潜力,促进学生在思想和心理上的成熟,健全人格等起着重要的作用。

4.通过社会团体、公共机构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在德国,不仅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都设有专门的政治养成(又译为政治教育)中心机构,而且还有大量从事政治养成工作的社会团体和公共机构。如由联邦德国前总理阿登纳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政治咨询和教育机构阿登纳基金会,以及联邦青年联合会、农村青年联合会、德国公务员联盟、德国志愿服务队,不来梅社会和平服务社等社会团体和机构。[2](P178)这些社会团体和公共机构共同的任务就是对人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此,它们经常结合国内外的政治形势举办讲座、报告会、讲解国内和国际大事、法律知识、职业道德等。在德国,一位男青年只要自愿在德国志愿服务队,在民事防卫领域义务兼职服务10年或到海外从事至少2年的服务,并履行合同,即可免服兵役。

5.注重利用大众传媒加强德育工作。德国是世界大众传媒业高度发展的国家。由于历史渊源,德国地方报业也十分发达,每天有1 600家报纸出版,发行2 500万份。每个县至少有一份自己的本地报纸。千人报纸拥有量为328份,居世界第四位。杂志有2万多种,总发行量在2亿册左右,平均每个家庭订有4份杂志。广播电视业为双轨制——公共广播电视台和私人广播电视台同时播出节目。德国互联网也非常发达,高校也很重视网络建设。在网上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一种崭新模式。联邦政治养成中心国际互联网平台,开辟关注者交流的平台,并设有专门网页,开辟专栏,邀请政治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向访问者深入剖析重大社会、经济、政治问题的社会根源、心理原因及严重后果。利用这些大众传媒,每时每刻向国人灌输资本主义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德 育 论 坛

论是在总体构成上,还是在人员素质上,都存在着较大差异。从德育队伍的总体构成来看,我国高校是由专兼职人员构成的。包括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心理咨询人员。德国高校德育队伍由下列人员组成:学生活动办公室等涉及学生管理事务的工作人员、职业与心理咨询有关人员、神职人员等。在这个系统中兼职人员较多,从事咨询的人员很多是学校的保健医生、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精神病学家、心理学教育学高年级本科生及教师,这些人员中有许多自愿加入到咨询工作中来的义务工作者。

在队伍素质(这里主要指有关高校德育知识结构而言)方面,我国高校德育队伍总体上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其中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教师水平比较高。但是在专职队伍中,不少是由非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留校后担任政治辅导员,属于“半路出家”,在知识和理论水平上有待提高。德国高校德育队伍基本上是一支服务性队伍,多数由兼职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学家、神学学者构成,其专业素质较高,知识结构也较为合理,人员也比较稳定。

通过上述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中德高校德育实施途径有相似之处,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我国高校德育应该在发挥自己优势的同时,吸收德国高校在提倡养成教育、注重把德育融入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等方面的长处,切实把新时期的德育工作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 符娟明. 比较高等教育[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1987.

[2] 陈立思. 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M]. 北京: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1999.

的民主、自由价值观、宗教信条、道德规范和原则。

二、中德高校德育实施途径的异同

我国与德国在国情上存在差别,因此在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施途径上难免存在差异。不过,通过研究分析中德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我们发现,两国高校在德育实施途径上存在一些共性的东西,这包括:第一,两国都十分重视学校、家庭、社会的密切配合,利用大众传播媒介,营造良好的社会公共环境,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第二,两国高校都注意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形成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如两国高校的青年志愿者都广泛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及公益活动。第三,两国高校都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设有心理咨询机构,帮助学生解决心理矛盾,消除学生心理障碍,以形成健康心理,养成健全人格。

我国和德国高校德育实施途径既存在共性,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主要有:

第一,德育主导方法上的差异。我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呈现出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特点。总的来讲,侧重于正面的、直接的、正规的教育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德国高校多在各门课的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在实践中得到熏陶和感染。此外,德国高校多利用社会机构、团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课程设置的差异。我国高校专门开设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由教育部门统一规划,在大纲、教材、学分等方面都作统一规定。德国高校没有设专门的德育课程,其德育的实施,一是通过伦理学、神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课程进行,二是通过高校各学科、各专业的渗透,把思想政治教育融于专业教育教学之中。

第三,德育队伍的差异。中德高校德育队伍无

责任编辑:蒋旭东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5年第4期(总第76期) 7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