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川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 四川文化产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1980年代初中期以来,一些国有文化单位,以文为主开展多种经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采取文经结合、 以文补文的方式进行自我调整,积极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二是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一些文化事业单位开始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体制改革,面向市场自主经 营、自求发展。三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四川省委、省政府认真落实中央部署,把文化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加大文化体制改革的力度,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由此进入了快 速发展新的阶段。
2002年,四川省第八次党代会召开,确定了未来五年奋力推进四川发展新跨越的四大主要目标,其中之一就是“西部文化强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2002年底,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快建设西部文化强省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文化强省建设包括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文化产业的壮大,两者密不可分, 相互促进。在全面发展我省文化事业的同时,要以壮大文化产业为突破口,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将文化产业逐步培育成我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 点。”
《意见》还阐明了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培育“一个文化中心”,突出“四大特色文化”,达到“三个四分之一”,实现“两个提高”。
“一个文化中心”是:把成都市培育成文化建设整体水平在西部地区名列前茅的重要文化中心。
“四大特色文化”是:革命传统文化、巴蜀历史及文学艺术文化、少数民族及宗教名胜文化、现代高科技文化。
“三个四分之一”是:四川文化产业经济总量占西部地区的四分之一,文化从业人员数占西部地区的四分之一,获国家级奖的文化成果数占西部地区的四 分之一。
“两个提高”是:提高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其增速高于全省GDP的增长速度;提高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全省GDP中所占份额。
5年奋斗目标现在已经过了3年多。2005年,四川省文化产业总资产突破700亿元,总收入达到480亿元,产业规模位居西部首位。
一、宏观数据分析
我们先从宏观层面观察四川文化产业,着重分析四组数据。目前最新的权威数据是四川统计局编撰的《四川统计年鉴2005》,就以它为资料来源。
第一组数据:四川文化产业的需求面。四川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中的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类人均支出,2003年为824元,2004年为874元,增长 6.0%。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类人均支出,2003年为202元,2004年为210元,增长3.9%。需求意味着市场,它是评估文化 产业发展的基本因素。按产业惯例,市场成长率大于10%就是高增长;那么,单看这组数据,四川文化产业的市场并不乐观。
第二组数据:四川文化产业的供给面。我国于2004年发布了两个文件《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和《文化及相关产业指标体系框架》,将文化产业发展 列入国民经济统计体系,但四川还缺乏这方面的具体数据。我们只能从GDP增长推断一个大概,2005年,四川GDP增长12.6%。而在2001 年~2004年,四川GDP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1.1%,第三产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0.4%;如果再看更长时期,1996年~2004年,四川GDP年 平
均增长速度为9.8%,第三产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0.4%。从1996年到2005年,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四川第三产业是以超过10%的速度在高增 长。供给增长大大高于需求增长,四川文化产业的发展不是市场自然成长的结果,而是需要到另外地方找原因。
第三组数据:四川文化消费在居民消费中的比例。以上关于文化产业需求的第一组数据是看绝对增长,这第三组数据是观察四川居民的消费构成,看相对 增长。2004年,四川文化生活服务消费占城镇居民消费总额的22.57%,占农村居民消费总额的16.21%。《四川统计年鉴》的数据始于1978年, 我们只以10年为界看增长。在1978年,文化生活服务消费占城镇居民消费总额的8.36%,占农村居民消费总额的3.95%;1988年,文化生活服务 消费占城镇居民消费总额的9.11%,占农村居民消费总额的4.39%;1998年,文化生活服务消费占城镇居民消费总额的22.01%,占农村居民消费 总额的10.58%。从长时期看,四川居民的消费结构中,文化消费增长是很明显的。这意味着,四川居民的消费结构在提升,文化消费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 增加在平稳上升。
第四组数据:四川文化消费与全国的横向比较。根据《2005中国统计年鉴》,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类支出增长 10.5%,占人均消费性支出总额14.38%,达到1032.80元。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增长5%,占人均消费性支出总额 11.3%,达到247.63元。将四川与这组数据对比,有两个差距引人注目。一是四川文化消费的人均绝对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是文化消费的主力军, 仅看城镇居民,四川低于全国的15.37%。二是四川文化消费占人均消费结构的份额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仍看城镇居民,四川高于全国的56.95%。由前 者,可看出四川文化消费的落后;由后者,四川城镇居民消费结构高出全国平均一半多,又意味着这是一片发展文化产业的沃土。
通过以上四组数据,可以得出几点结论:一是四川文化产业的需求,随居民收入与消
费的增长、随居民消费结构的提升在平稳上升。二是这种上升低于全 国平均水平,发展四川文化产业不能靠市场自然增长,必须人为促进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三是四川文化产业的需求,是发展四川文化产业的瓶颈,人为促进既要促 进供给面,更要促进需求面,需要考虑如何大力鼓励内需,何况四川居民的消费结构说明有开发内需的巨大潜力。四是四川文化产业在西部居于前列(详下),仅从 四川就可看出,从全局着眼,我国文化产业东部实力强大而西部尚待开发,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龙头在东部,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西部。
二、制度创新推 动产业发展
发展四川文化产业不能靠市场自然增长,必须人为促进。其中,政府主导的制度创新起着特殊的作用。2005年8月,省委宣传部主办“四川省文化产 业经营管理研修班”,与会的有四川各文化产业集团、文化企业的负责人,有人还希望多讲讲关于文化产业的基础知识,这样的客观现实,怎么让企业来主导发展? 必须明确,发展有阶段性,发展较高阶段上遇到的问题与较低阶段的问题是不同的;较高发展阶段上是错误的东西,在较低阶段上往往是正确的,反之亦然。在文化 产业的起步阶段,政府的作用比文化产业成熟阶段要大得多。关键是在这个阶段,发展的各种问题不是那么复杂,而政府比企业更容易、或成本更低地获取宏观公共 信息,如关于发展的前沿和趋势、各地的比较优势、尤其是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发达地区通过失败与挫折积累起来的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与知识,使自己的发展可以避 免从头摸索,尽可能少走弯路。政府“多一些知识”,这是它“多一些作用”的可能性,将其转化为现实性,主要是通过制度创新来推动产业发展。四川在以下几个 方面比较突出:
一是培育产业主体。2003年10月,四川省委宣传部制定了《关于西部文化强省建设的五年规划》,提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推进西部文化强省建设 的具体思路。其中就有“整合资源、调整结构”,要“培育七大产业集团”;从此,四川确立“以大集团带大产业”的
发展思路,即利用政府力量推动资本的原始积 累,以迅速培育产业主体(详下“大集团带大产业格局基本形成”)。
二是加快体制改革。政府“多一些知识”却不能重走计划经济的老路,直接插手企业经营。政府推动原始积累初步培育起产业主体后,下一步就是加快体 制改革,以激发产业主体的内在活力。2004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来川考察,要求四川:“步子迈得再大一些,思想再解放一些,在西部地区 文化体制改革上先行一步。”并同意将四川列为不是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省的试点省,享受国家有关文化体制改革的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李长春同志离川当 天,省委召开常委会,重要议题之一就是文化体制改革。2个月后出台两个重要文件,一是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二是四 川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的《省级文化单位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方案》。从此,四川文化体制改革加快了步伐(详下“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 展”)。
三是传播公共信息。政府多一些知识,当知识被广泛传播,它就成了公共物品,成为不发达地区重要的后发优势。四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制 定发展规划。2003年省委宣传部制定《关于西部文化强省建设的五年规划》,其目标任务为:“创作一批文化艺术精品,建设一批文化标志性工程,发掘一批珍 贵文化资源,培养一批优秀文化人才,组建一批文化产业集团。”各项还有细化要求。市场经济中政府对企业、产业的“指导”或“劝说”,主要就是通过提供信息 实现调控。指导性的发展规划给企业打信号,提出奋斗目标、发展趋势和问题,当企业更加明确宏观大势时,自然会进行内部改善来回应。其次,标明可行领域。 2005年11月,四川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制定了《四川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指导目录》,向社会公布29个行业的准入信 息,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再次,树立行业标杆。2005年 1月,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大会。这是一次别致的会议,7个半小时的会议,
有6个小时是在现场观摩考察。“多看、少讲”,省委 书记张学忠说,“这既是会议,更是培训。”四川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庆、四川省电影公司经理张北川、成都武侯祠博物馆馆长张丽君、德阳市杂技团团 长周小衡,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四川省文化经营管理突出贡献者”称号,代表着四川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阶段高度。
四是改善市场环境。不管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也不管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哪个阶段,这都是政府的基本职责。2004年6月,省委、省政府《关 于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要求“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 两个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03〕105号)。政府有关综合部门和财政、国资、人事、劳动保障、税务、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要加强沟通协商,认真落实好 国办发〔2003〕105号文件中支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财政、税收、社会保障、产业经营、投融资、资产处置、市场准入等方面的保障政策。”还 要求“抓紧制定符合我省实际、与国办发〔2003〕105号文件相配套的政策措施,为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政策环境。”也就是改善市场的 制度环境,其实质是保护产权,以利于企业形成长远稳定的社会和制度预期,这是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础。
五是搭建会展平台。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就是“组织公共物品的供给”,大型会展就是典型的公共物品。政府制定规则,调动多方力量,利用大型会展推 动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已成为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的突出现象。2005年11月,四川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四川省委宣传部成功举办了必 将载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史的盛事——“文化产业发展(四川•成都)论坛暨首届四川文化项目推荐会”。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副司长张晓杰称评此次论坛为:“官 产学携手、会展经济发力”,说四川“所展示的文化强势不仅给来自全国各地的与会者以强烈的冲击,而且使众多欲以文化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政府要员们为之倾 倒。”论坛虚实结合,采取“论坛+项目推介+成果展示”的模式,四川各大文化集团豪华亮相,政府要员、企业精英、学界名流推波助澜,“压轴戏”是四
川文化 项目推介会,最后一天是大型签约仪式。据不完全统计:共有43个文化项目达成合作协议,项目合同金额40.4亿元人民币。其中,文化艺术类项目11个,签 约金额11.8亿元;广播影视类项目9个,签约金额4.44亿元;新闻出版类项目16个,签约金额7.81亿元;旅游文化、动漫网络、会展服务等其他文化 产业项目7个,签约金额共16.35亿元。
三、大集团带 大产业格局基本形成
当今文化产业竞争的主战场在集团化的“巨人之战”,在实践中,四川逐渐形成以大集团带大产业的发展思路。目前,全省共组建八大文化集团:四川日 报报业集团、四川广播电视集团、四川新华发行集团、四川出版集团、峨眉电影集团、四川党建期刊集团、成都日报报业集团、四川博文集团(筹)。8个集团资产 总计、年总收入超过100亿元。其中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四川广播电视集团、四川新华发行集团、四川出版集团、成都日报报业集团等5个集团资产均超过10亿 元。四川新华发行集团、四川出版集团、成都日报报业集团等3个集团年纳税额超过亿元。
各大集团通过资源整合,体制创新,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四川新华发行集团是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按照大产业的发展思路,已经形成以下业务板 块:一是以文轩连锁总公司、教材发行公司、新华图书贸易公司、新华出版公司为核心的图书板块。二是以时代新华音像连锁总公司为核心的音像、电子出版物、多 媒体板块。三是以“西部出版物物流配送、交易中心”为主的我国西部地区规模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现代化物流配送枢纽。四是以四川省出版对外贸易公司、省 外文书店为核心的对外贸易板块。五是由新华国际酒店、新华旅行社、花岛度假村组成的旅游板块。从2000年到2004年,新华发行集团总资产从19亿元增 至36.7亿元,年均增长17.89%;净资产从10亿元增至15亿元,年均增长10.67%;利润从7470万元增至1.6亿元,年均增长 20.98%。成都日报报业集团经过整合《成都日报》、《成都商报》和《成都晚报》,并兼营其他实业,总资产增至25
亿元,净资产增至12.7亿元,年收 入12.25亿元,是西部最早拥有上市公司,也是中国西部地区唯一进入报业十强的报业集团。四川广播电视集团总资产增至17.48亿元,四川出版集团总资 产增至14.5亿元,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总资产增至10.7亿元。
以八大集团为龙头,四川已形成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文化演艺为主,涵盖不同领域的多元产业结构;以中心城市为核心,辐射带动县、乡、集镇的产 业区域布局;以大型国有文化集团为主体,多种文化经济实体并存的文化企业布局。全省共有11家音像出版社,16家图书出版社,3539家印刷企业,112 家音像制作单位,39家电子出版物批发单位,214家图书批发单位,5384个图书零售企业,134种报纸,335种期刊。共有20家广播电台,22家电 视台,56个广播影视节目制作机构,28.5万KM有线广播电视传输干线,968.84万户有线电视用户,广播综合覆盖率95.34%,电视综合覆盖率 96.39%。拥有太平洋、峨眉、星美3条电影发行院线,其中太平洋、峨眉两条跨省发行,太平洋院线票房收入占全国总票房的5%以上,位居全国院线前列。 2004年,全省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文化演艺三个领域文化总资产484亿元,总收入279亿元,产业规模在西部地区位居第一。
四、核心层与外围层齐头并进
按国家统计局制定的文化产业分类,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即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和文化艺术,它们在四川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作为新闻出版大省和西部 出版发行基地,四川新闻出版行业总资产达190多亿元,综合出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出版经济总量占西部地区30%以上。文化演艺业共有经营单位39090 个,2004年,实现总收入143亿元,从业人员达11.4万人,年利润达6.58亿元,上缴营业税金4.1亿元。从2003年至2005年,核心层三个 领域总资产年平均增长率超过10%,总收入年平均增长率超过12%。
前面八大集团都位于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再来看看文化产业的“外围层”。四川在文化旅游、会展服务与网络文化业三个领域尤其发展强劲。西部大 开发以来,四川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重点发展。2003年6月,四川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关于加快四川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四川旅游业的发展要 “围绕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两条主线”;2004年9月,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决定》,进一步指出要将高品位的自 然景观和巴蜀文化景观结合起来,“打造享誉海内外的旅游精品,把四川建设成为中国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全省旅游总收入从1998年的 125.9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566.23亿元,增长近4倍,年均增长26.5%。全省召开了三届旅游发展大会,各地对发展文化旅游的认识不断提高, 自2002年以来,全省旅游总收入的增长保持着每年超一个百亿元的水准,在2002年300多亿元的基础上,2003年突破400亿元,2004年达到 566亿元。2005年实现旅游总收入721.26亿元,比上年同比增长27.4%;旅游总收入在全国的名次,从第12位上升到第9位。
据《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2004年,全国共办展览会2467个,四川举办会展数仅次于北京、上海、广东和江苏,位居全国第五,西部第一。 四川有3000平方米以上的专业展览馆4个,建筑面积11万余平方米,在工商注册的会展企业33家,每年举办大中型展览项目160余个。每年创造的直接产 值在5亿元以上,间接产值在45亿元以上,约占GDP的2.5%。每年与会参展的国内外客商超过40余万人次,年拉动消费超过100亿元。每年或两年一度 的全国糖酒会、西部博览会、国际电脑节、中医药科技大会等,已在全国乃至国际上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即将投入初步使用的“世纪城•成都新国际会展中心”总投 资人民币50亿元,占地1500余亩,集展览、会议、酒店、旅游、餐饮、娱乐、休闲、购物、居住于一体,是目前中国建筑规模最大、功能配套最完备、设施最 先进的多功能国际会展中心。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5年1月发布的《四川省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至2004
年底,四川网民数为523万人,占全国网民总数的 5.6%,占四川总人口的6%。上网计算机243万台,占全国计算机总数的5.8%。分布在全省各地的互联网上网营业场所有8200多家。成都是除北京和 上海之外,目前全国三大数字娱乐中心之一,已建成“成都数字娱乐软件园”,有网络游戏、手机游戏研发企业近60家,所研发的优秀游戏如《海天英雄传》、 《魔幻之旅》等取得了良好的市场效果。有游戏运营企业10余家,天府热线数据中心架设使用了2000多台游戏服务器,代理了国内外近50款数字娱乐产品。 还有从事数字娱乐产业的教育、科研机构20余家。位于文化产业外围层的这几个产业,体制束缚较少,市场化程度较高,发展空间大,正在成为四川文化产业的强 劲增长点。
五、体制改 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李长春同志来川考察时要求四川“在西部地区文化体制改革上先行一步”,随后出台的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则 明确指出:“我省的文化体制改革,要以省本级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演艺领域为重点进行综合性试点,以搞活微观主体、完善市场体系、 创新管理体制为着力点。”
创新管理体制方面,主要是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加快职能转变,完善管理方式,强化依法行政和行业监管。省级和部分城市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实现了管 办、政企和政事“三分开”,明确了省新闻出版局和新华发行集团、出版集团的职能划分,省广电局和广电集团、峨眉电影集团的职能划分。
搞活微观主体方面,是明确区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企业,坚持分类指导、统筹兼顾。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以深化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 革为重点,《四川日报》走在全省、也走在全国省级党报的前面。2003年10月~12月,《四川日报》的所有职工,除省委任命的干部之外,全员下岗,重新 竞争上岗。先竞聘中层干部,再竞聘编辑、
记者,按照先高级岗位后低级岗位的顺序,一个不拉竞聘到勤杂工。聘任之后,再将个人收入与履行岗位职责的实绩挂 钩,与《四川日报》的总体效益挂钩。《四川日报》机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量化计分的考核制;依据绩效的分配制;中层干部任期制、轮岗制、引咎辞职制;全 员竞聘上岗制;未聘员工分流制;新进员工招聘制;首席专业职务制(新设首席编辑、首席记者);归结起来就是用人上的竞争机制与分配上的激励机制。这引来全 国众多省级党报的考察学习,也促进了四川文化事业单位的三项制度改革。目前四川的文化事业单位大多建立了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度;中层干部竞聘选聘制 度;全员聘用制度;绩效挂钩、向优秀人才倾斜的分配制度;对特殊贡献人员的重奖制度和优秀人才引进制度等等。
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则加快了转企改制的步伐。首批涉及转制的有6个产业集团和12家演艺单位,正着手整合资源,重组资产。将成都歌舞剧院、话剧 团、木偶皮影剧院、京剧院等组建为成都艺术剧院,将杂技团、艺校合并,通过“院带团”和“团校合一”等形式,逐步实现土地、房产、设备、技术和艺术资源的 整合。以成都艺术中心为基础组建了成都演艺(集团)公司,实行企业化运作。四川新华发行集团经过授权经营、整体改制,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目前已经进 入股份制改造阶段,正积极筹备上市。
六、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加速形成
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 业格局”,为文化产业领域落实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指明了方向。
四川近年来大力推动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变,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的文化经济,民间和社会资本参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四川民营资本以 直接投资、间接投资、项目融资等多种方式进入出版物分销、影视制作、影院改造和电影放映、文艺演出、娱乐
及动漫、游戏制作等领域。民营文化企业快速发展, 各种广告公司、印务公司、文化中介公司、文化工作室、文化发展中心、影视制作中心、演艺团体以及艺术培训、娱乐休闲、古玩字画等经营性机构积极拓展市场空 间,呈现出强劲的成长势头。四川省电影公司、成都演艺(集团)公司、川剧艺术中心、四川电视台峨眉电影频道、成都印象大书房有限公司、金手指文化传播公司 等文化多元投资单位或民间文化投资公司等应运而生。只看绵阳,2004年民营文化企业达3200余家,资产7.7亿元,产值超过8亿元,创利税1.2亿 元。旭日印务、丰泰包装、泉丰印务、求索书店、天元书店、市少年宫、百分百歌城等民营文化企业已成为绵阳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
在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大会上受到表彰的德阳市杂技团,前身只是资阳县的一家个体“背篼”马戏班,两代7个民间艺人,靠几百元起家。 但经过20多年的努力,已由一家“背篼”马戏班成长为总收入6000多万元、演出总场次20000余场、观众总人数2000万人次的民营文化企业。经营收 入在国内民营杂技业中名列第一,演出到了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日本、韩国,并在国外投资兴建大型马戏表演场。大英县引进民间资金10亿元建成亚洲最大的室 内盐水浴场——中国死海,成为四川旅游业的新亮点。目前又与新加坡宏景集团签订了投资2亿元人民币的协议,联合开发中国死海盐疗保健项目。
四川民营资本参与的文化项目层出不穷,仅靠政府投入办文化的传统格局已经被打破。成都武侯祠锦里旅游文化经营管理公司成功地修建和运作了“锦 里”仿古旅游街,充分展示成都的民风民俗,被誉为“成都清明上河图”;它与四川建川实业集团在大邑县安仁镇倾力打造的博物馆群落,双双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 “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什邡开发“西部惊奇欢乐谷”景区,先有万贯集团的投资,后来共吸引了103家外商近5个亿的资金。什邡最大的化工、冶金企业宏达集 团,又先期投资400万参与蓥华山开发的基础建设,并预计总投资40个亿进行综合开发。名闻全国的自贡灯会,从2002年起完全按照市场规律运作,把过去 “举办”灯会改变成“营销”灯会;在过去“政府主办、业主承办”的基础
上,变一个单位主办为多个单位联合主办;变一个业主单独承办为多个业主按照“股权配 置、参股经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共同承办,促进灯会向产业化经营过渡。为贯彻国务院颁布的《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进一步明 确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准入领域,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四川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制定了《四川社会资本投资文化 产业的指导目录》,面向全社会公布。
七、重点文化基 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
近年来,四川加快推进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超过30多亿元的13个重点项目进展顺利。这主要有两类,一是作为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支撑的 重点设施,如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印务中心,投资近2亿元,占地43亩,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为西部规模最大的印务公司,目前日均印刷量已达500多万对开 张。四川新华发行集团投资1.5亿元建设的西部出版物物流配送中心,是国家在四川等6个省区建设出版物物流配送中心战略规划的重点工程。该中心占地76 亩,立体储存面积10万平方米,每天可加工处理3.5万个运输包件,为500家连锁网点提供配送服务。已于2005年11月试运行,正成为出版物在西南地 区的重要集散枢纽。
二是作为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基础的重点设施,如巴金文学院和沫若艺术院已建成对外开放,四川广播电视高塔建成投入使用,省博物馆新馆开工建设, 西部传媒中心、四川广播电视中心、出版传媒中心、省图书馆新馆前期工作正在抓紧进行。行政村“村村通”数字卫星广播电视工程已经完成,“西新”工程第三阶 段已进入第二期。这些项目的建设,对于完善四川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起到积极作用。
西部文化强省的建设包括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文化产业的壮大,必须“两手抓、两加
强”,故有以上两类重点设施。但它们只能大致划分,正如文化事业与 文化产业是互相促进的一样,它们也是互相渗透和补充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经济联盟的一份研究报告就提出了“非赢利性文化产业”的概念。它认为,“赢利性文 化产业”是要为投资者争取直接的利润回报,如好莱坞电影;而“非赢利性文化产业”则是一些基础性的文化投资,如大型剧场、博物馆、艺术中心、培训机构、会 展中心等等,它以政府投入为主,不是为某一家企业去赢利,而是首先着眼于降低公众消费文化产品的代价,并打下一个基础,让后来的私人投资者可以从此起步, 进一步增加投入。
该报告还认为,基础设施在文化产业的起步阶段尤其重要。在美国大费城地区,数量上占10%的大型文化机构带来了80%的消费额;而数量上占 70%的小型文化机构只带来了约10%的消费额。因为大型机构有广泛的品牌效应,它是文化产业的中坚,需要政府先期投入建设,以凝聚人气,推动文化产业迅 速起飞。同时通过减税或补贴等措施,鼓励企业投资进入,随着企业进入的增多和收益率的提高,政府就可以减少投资。
八、文化产业成为十一五规划的新亮点
2005年是“十一五”的“规划年”,四川不少地市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纳入了十一五规划。而由于各地发展的不平衡,不同地区在制定规划时也各有 侧重。
走在全省前列的成都,专门成立了编制《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总课题组,多方调研,反复讨论,几易其稿。最后确定“十一五”期间, 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目标是: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产权明晰、结构合理、竞争有序、管理适度、充满活力的文化产业运行机制。文化 产业年均增长率达到16%以上。到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文化产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进入全国中西部城市前列,文化产业成为成都 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十一五”期间,成都市文化产业的空间布局结构为“一轴、两带、三圈层”。一轴,指都市核心区容纳的广播电视内容产业,新闻出版业中的报业、印 务业,文化演艺业,文博业,网络文化(数字娱乐)业,会展业。两带,指以青城山—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和龙门山、邛崃山构成的文化旅游环线。三圈层,指都市 核心区以体验为主的娱乐业圈层,以休闲为主的近郊自然和民俗圈层,以生态旅游为主的远郊自然景观圈层。
另外一些地区,尽管没有编制专门针对文化产业的十一五规划,但却编制了更具体的规划。如阿坝州,就是立足于“特色优势资源”,深入开展全州文化 资源摸底调查,着手编制《阿坝州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阿坝州藏羌民族文化风情走廊整体设计方案》以及《阿坝州红色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并提出构 建“一带五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框架。“一带”即汶川至九寨沟文化旅游精品带。“五区”即以马尔康为中心的嘉绒藏族文化产业区;以茂县、汶川、理县桃坪为主 体的羌族文化核心区;以黄河大草原为核心的安多藏族文化产业核心区;以卧龙、四姑娘山大熊猫栖息地为核心的大熊猫自然生态文化区;以“艰苦卓绝•革命奇 迹”为主题的覆盖全州的红色旅游精品区。
一些地区,还提出了更长远的规划。如根据《绵阳科技城建设纲要》和“绵阳市2006~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试算方案”,绵阳文 化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壮大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市。分段发展指标为:全市文化产业在“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速为12.3%,到2010年实现产值 36.94亿元,占经济总量的4.7%左右,使文化产业成为绵阳经济发展的新兴支柱产业。“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速实现10%,到2015年实现产值 65.43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以9%增长,到2020年实现产值100.6亿元,届时,文化产业占GDP的比例达到世界中等发展国家的水平。只看 这几个有代表性的地区,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四川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____《论语·子罕篇》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____《论语·季氏篇》
君子不器。____《论语·为政篇》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____《论语·八佾篇》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____《论语·里仁篇》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____《论语·微子篇》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____《论语·八佾篇》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____《论语·里仁篇》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____《论语·子路篇》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____《论语·述而篇》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____《论语·卫灵公篇》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____《论语·里仁篇》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____《论语·雍也篇》
德不孤,必有邻。____《论语·里仁篇》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____《论语·里仁篇》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____《论语·雍也篇》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____《论语·为政篇》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____《论语·子路篇》
未知生,焉知死?____《论语·先进篇》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____《论语·里仁篇》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____《论语·为政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____《论语·颜渊篇》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____《论语·述而篇》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____《论语·季氏篇》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____《论语·公冶长篇》
从心所欲不逾矩。____《论语·为政篇》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____《孙子兵法·九地篇》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____《论语·为政篇》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____《论语·颜渊篇》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____《论语·为政篇》
欲速则不达。____《论语·子路篇》
朝闻道,夕死可矣。____《论语·里仁篇》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____《论语·子罕篇》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____《论语·学而篇》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____《论语·为政篇》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____《论语·泰伯篇》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____《论语·子路篇》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____《论语·为政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