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医宗金鉴》不同科属临证处方用药特点分析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新疆中医药2009年第27卷第2期(总第120期) 5 《医宗金鉴》不同科属临证处方用药特点分析 辜琨 ,刘 欢 ,周铭心 (1.新疆医科大学2嗍研究生,新疆乌鲁木齐83001 1;2.新疆医科大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1 1) 摘要 目的:为了解《医宗金鉴》中不同科属临证处方的用药特点,且为进一步研究古代医家不同科属临证 处方的用药特点奠定基础。方法:根据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将处方进行随机抽样,且录入Exeal表中,然后进行各计 量学指标的统计分析。结果:眼科和外科以清法为主,妇科以补法为主;妇科使用热性药较明显,而眼科疾病使用寒 性药为多且使用辛、甘、苦味药远多于其它五科属;儿科使用入脾、肺、胃经的药物高于其它科属。 关键词 医宗金鉴;科属;临证处方;特点 1前言 和数理统计学角度探讨方剂组成配伍法则和临床 中医处方是在辨证的前提下依照处方原则,选 运用规律的研究领域,其主要任务是对方剂的选药 择适当药物配伍而成,它是辨证施治的应用体现[1]。 范围、组织配伍等客观特征加以计量描述。并在此 古代医家在辨证施治与临证处方用药方面都有其 基础上开展方剂比较,方剂运用和方剂流派的计量 独到的特色,对后世医家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值 分析与探讨阎。周铭心教授提出的方剂计量学概念, 得我们深入研究。如有医家【吩析了《万氏女科》中 开辟了方剂研究的新领域 21。 月经病的诊疗规律,认为其特点有四:经候不调,当 2资料与方法 辨三因;理气血补心脾为调经之法;遣方用药,善用 2.1资料来源 丸剂;调经理气,巧用香附;有文献[31指出陈士铎用 2.1.1研究资料清・吴谦《医宗金鉴》(人民卫生 药多尚“霸法”,主张疮疡应以内治为先、补法为先。 出版社1963年l0月第1版)。 另有文献【4】指出李东垣《脾胃论》中随证立法用药, 2.1.2处方选择标准(1)纳入标准:①全部为内 分经随病制方遣药,及“时、经、病、药”四禁的用药 服处方。②以汤剂、丸剂、散剂剂型开具的处方。③ 规律;也有医家从计量学角度初步分析得出叶天士 直接以药物名称罗列的处方。(2)排除标准:①非内 治燥方药中补阴、补气、清热、补血药比例较大四。但 服方剂。②虽属汤剂、丸剂、散剂但只写成方名称 都只研究某一医家或某一医家的某些著作,在研究 者。③虽属汤剂、丸剂、散剂但药物罗列不全、只写 方法上多以传统的文献考据与医理分析为主,尚未 主要药物者。 较系统的使用计量学方法以科属为单元研究古代 2.1.3处方样本抽取按《医宗金鉴》中的科属分 医家处方的用药特点。 类,分别收录处方,在各科属中处方大于200首的, 《医宗金鉴》是清政府组织太医院院判吴谦等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否则全数收录。 编纂的一部大型医学丛书,将中医内容分门别类, 2.1.4样本构成按上述标准收集处方,共人选处 采精发蕴,编成医书15种。其为古代医学丛书或全 方836首。其中伤寒69首,杂病140首,外科131首,妇 书内容最为全备、简明、实用者;内容广泛,涉及临 科152首,儿科24O首,眼科107首。 床各科疾病的辨证治疗。《四库全书总目》称赞其 2.2研究内容 “有图、有说、有歌诀,俾学者既易考求,又便诵读”。 各科属方剂用药总数、功效频数数、四性频数 笔者收集《医宗金鉴》中的处方,以科属为单元,采 数、五味频数数、归经频数数。 用方剂计量学方法及计量学指标研究《医宗金鉴》 2.3研究方法 临证处方的用药特点。方剂计量学是从文献计量学 文献学研究方法、数理统计学方法、方剂计量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6年,项目批准号3066O219)。 作者简介:辜 ̄09sl-),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计量学研究。 通讯作者:周铭・ ̄(1948-),男,新疆医科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土生导师,研究方向:西北燥证和中医计量学研究。联系方式:Zmx9998@vip. sina.com,0991---4360061。 6 新疆中医药2009年第27卷第2期(总第120期) 学方法、中医传统理论方法。 续表1 2.4研究指标 用药味数统计、用药频率统计、用药功能分析、 用药归经分析、用药l生味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用药总数分析 统计六科属方剂用药总数,分别为伤寒72味,杂 病l16味,外科204味,妇科152味,儿科253味,眼科 134味。并统计各药的使用频数Yi,计算平均每药所 用频次,zi表示各科属方剂总数 -Yi/zi。伤寒使 用频率排在前5位的药物依次是甘草(O.61)、桂枝 (0.35)、白芍(O.22)、大枣(O.Z9)、生姜(O.29);杂病是 甘草(0.45)、生姜(0.26)、桂枝(O.26)、大枣(O.22)、半 夏(0.21);外科是甘草(0.66)、当归(0.38)、防风 (0.26)、川芎(0.25)、黄芩(0.23):妇科是当归(0.51)、 注:N表不排序,F I司 甘草(0.46)、川芎(0.32)、白芍(O.3O)、人参(0.29);儿 进一步将22个功效合为6法。即清热属清法,温 科是甘草(0.67)、茯苓(O.26)、当归(o.24)、生姜 里属温法,补气、补血、补阴、补阳、收涩属补法,泻 (O.23)、人参(O.21);眼科是防风(0.56)、大黄(0.43)、 下、祛风湿属泻法,解表属解表法,活血、化痰、利 茺蔚子(0.41)、黄芩(O.40)、细辛(0.36)。 湿、理气、芳化、开窍、安神、平肝、止血属治里(外用 3.2功效频数分析 与驱虫因较少用,故排除)。外科与眼科的清法最 以中药学五版教材的中药分类为据,分别统计 高,儿科的使用频率也高;补法中妇科最为明显,解 科属方剂用药功能频数,用Gi表示(以“药次”为单 表法中眼科和儿科较为突出,可以体现了眼科和外 位,即一药出现一次),计 ̄ ̄fcl并排序,fci表示第i科 科以清法为主,妇科以补法为主的特点。 属每方平均用药功效频数,fci=ci/Zi,Zi表示每科 3.3四性频数分析 属方剂总处方数,列成表1。伤寒和杂病使用功效较 统计六科属方剂用药四性频数xi,表中Xi表示 多的是补气药和解表药,外科、眼科和儿科使用最 第i科属各药药性归类频数,单位为性次,即一性出 多的是清热类药,其次是补气与解表药。小儿病“易 现一次 表示第i科属每方平均用药四性频数 = 虚易实,易寒易热”,而外科痈疽多由热邪导致,故 XVZi,Zi表示每科属方剂总处方数,见表3。 用清热药较多;妇科则以补血药物应用最多,补气 表2六科属方剂药物不同药性使用频数排序 及活血类药次之,恰体现了女子以血为用的特点。 药件 …窒 鲞堑 !型 塑 里登 表1 六科属方剂不同功效药物使用频次排序 N/XI/fxl Nrx24f,a N ̄ /.fx3 N/x4./ ̄4 N,)(5 5N/x6/fx6 温 IA16,1.68 1/270/1.93 1/345/2.63 1/4663.07 lA570t2.79 2/235/2.20 平 2I/3,1'.06 2/129,0.92 2./218/1.66 2./224/1.47 2/4264.78 4/1564.46 补气协7/1.26 1/138,0.99 2/162/1.24 2/18 .24 2/304/1.27 5,64,O.6O 寒 3,53,0.77 3/100 ̄.71 3/214/1.63 4,91/0.60 3/403/1.68 1/260,2.43 解表2,63,0.91 2A02,0.73 3/1434.09 5 ̄7 .47 3/299/1.25 2433/1.24 寒4/424).61 4/460.33 4/161A.23 3/134,0.88 4,337/1.40 3/1664.55 清热3/32,0.46 5'53'0.38 1/2334.78 4,94,0.62 8 .62 1A88/1.76 热 544,O.20 5,2 .15 8/2/O.02 .11 8,1 .05 7/2,0.02 温里4,2 .39 3'54,0.39 1l/29,o.22 8/41/0.27 14/38,0.16 9/42/0.39 大热6/12,0.17 .12 ∞.11 .13 6o.07 8IIA).O1 化痰5/27.,0.39 4549.39 5,q8,0.60 9/340.22 5458,0.66 10/41,0.38 大寒7.Fo.O.09 7/1bO.08 7/14,0.11 8"OO.O0 ∞.07 65,O.05 补血6'25,0.36 7/38,0.27 4,84,0.64 1/465,3.06 7.,96,0.40 8/400.43 凉 .03 8//.,0.05 5/22A).17 7/5,0.03 5,t554).27 5,9,O.08 泻下7/22,0.32 8/29,0.21 12/254).19 16'11/0.07 105bO.2l 664,O.60 微热9,rfo.O0 9,O0.O0 9,rfO.O0 .O0 9,O,O.O0 加.O0 利湿80A).13 6/454).32 862,0.47 7/55,0.36 4/182,0.76 3,8IA).76 Zi 69 140 131 152 24O 107 理气9,54).07 9/19/0.14 7.,68,0.52 6,71,0.47 3 .58 12/1加.1O 将九药性分为三类药性,即寒性(包括大寒、 活血10,5,0.0r7 16'18,0.13 6/7∞.57 3,1O6,O.70 8/644).27 4/75,0.7O 寒、微寒及凉)、平性、热性(包括大热、热、微热和 新疆中医药2009年第27卷第2期(总第120期) 7 温),六类科属中眼科使用寒性药物多,妇科使用热 性药较明显,眼科疾病多由风热邪气致病为多,故 使用寒性药物高于其它五类科属;妇科病治疗中多 用温补类药,因此,与其它五科属相比较,其热性药 物使用较多。 3.4药味频数分析 统计六科属方剂用药药味频数Wi,见表3。表中 Wi表示第i科属各药药味归类频数,单位为味次,即 一味出现一次。. 表示第i科属每方平均用药药味 频数, =w i,Zj表示每科属方剂总处方数。 表3六科属方剂药物不同药昧使用频数排序 药性 …堡窒 墨 ! 型 塑型 ! 型 N/7/1f/wl N/w ̄fw2 N/W3/fw3 N/W4/fw4N/7/5 5N/W6/fw6 甘 1/162/2.35 1/311/2.22 2/493,3.76 9s,3.262,94 .952,670,6.26 苦2/138,2.O0 3/238/1.19 1/578,4'.41 2/434/2.861.090/4.13 1/802/'/.50 辛34184.71 2/267/1.91 3/466/3.56 3/416,2.743/814/3.39 555,5.19 酸4,27/0.39 4/54,0.39 5,52,0.4o 4,'/8,0.51 5405,0.44 5,72,0.67 咸 543,0.19 6,'16,0.11 4,54,0.41 6,21/0.14 6,7ff0.29 4404,0.97 淡 6,8,O.12 5,35,0.25 6/364).27 5/43,0.28 4/130,0.54 663,0.59 涩 7/4,0.06 .06 7/1GO.08 帕.05 如.06 加 .O0 Zi 69 140 13l 152 240 107 通过数据可以看出眼科使用辛、甘、苦味药远 多于其它五科属,而酸、涩、咸、淡四味在六类科属 中使用的都较少,尤其是涩味药。 3.5归经频数分析 统计六类科属方剂用药归经频数Ji,见表4。表 中Ji表示第i科属各药归经归类频数,以经次为单 位,即一经出现一次。.7ji表示第i科属每方平均用药 归经频数,J5i=Ji/Zi,Zi表示每科属方剂总处方数。 表4六科属方剂药物不同归经使用频数排序 … .伤寒 杂病 外科 妇科 儿科 眼科 一 一 ^ wjl ̄l M 2 M3 3 wj4/ ̄4 N,J5 5 N,J 6 脾1/200"2.90 2,373/2.66 2/537/4.10 1/573/3.77 24050/438 3/342/3.20 肺 2./197/2.86 l乃79 .71 L 57/4.25 388 .51 1/1O83,4.51 241∞-83 胃3/173,2.51 3,304/2.17 4/427/3.26 5/2854.88 3,864/3.60 6480,1.68 心4/141/2.04 4,24O4.71 5/414/3.16 41363/2.39 4,785,3.27 4/277/2.59 肝 5,66,0.96 6'1l .85 3/449/3.43 56,3JDo 5/756,3.15 1/449/4.20 大肠6,53,0.77 7/83,0.59 7/149/1.14 7.,94,0.62 7/2494.04 7/1264.18 肾 7/48,0.70 5/122,-0.87 6,189/1.44 6-2'45,1.61∞1 .32 5/247/2.31 膀胱8,3 .54 8,80,0.57 8412,0.85 9,5∞.36 946∞.67 8405,0.98 小肠 .16 1045,0.11 9/1 .59 l1/29,0.19 8/1660.69 903,0.87 胆 1O .13 9/160.11 1668,0.52 8,860.57 1042 .53 11/444).41 三焦1 如.O6 1 .O3 11/34,0.26 12/29,0.19 1l,590.25 1248,0.17 心包12,0由m 1姗.o4 12,3加.26 lo5 .34 12,540.23 1o6踟.64 Zi 69 l40 131 152 240 107 从表4中能看到儿科使用人脾、肺、胃经的药物 都高于其它科属,说明在治疗儿科疾病时重视其脾 胃功能;肺为娇脏,尤其对于小儿来说更是如此,因 此,在治疗过程中不忘补肺、宣肺;眼科中对人肝经 的药物使用较多。 4讨论 4.1伤寒用药特点 伤寒多为外感病,病因多为六淫、疫毒致病;从 其发病来看,中医则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治疗 上首先是祛除外邪,因外邪性质和证候特征不同而 采取不同的治法,因此,其用药从功效看以补气、解 表、清热药为主;性则以温、平、寒性,甘、辛、苦味的 药为多;归经上以人肺、脾、胃经较明显。 4.2杂病用药特点 杂病在用药频次方面排在前几位的药与伤寒 相同,是桂枝汤的组成,桂枝汤不仅能解肌发表治 疗外感风寒表虚证,其本身具有调和营卫、阴阳、气 血的作用,充分体现了“异病同治”的精神。杂病治 疗过程中,多使用补气、解表、温里、化痰功效的药 物,与之相对应的即是热性,甘辛苦味,人肺脾胃的 药物。 4.3外科用药特点 《外科理例》说:“以其痈疽、疮疡皆见于外,故 以外科名之”。在发病过程中,尤以“热毒”、“火毒” 最为常见,故在治疗外科疾病时补气、清热、解表药 物为多。由情志内伤所致的外科疾病,其患部大多 在肝经循行部位;恣食膏粱厚味,醇酒炙焯或辛辣刺 激之品,可使脾胃功能失调,因此,在治疗外科疾病 时同样重视这些致病因素,多使用人肝脾肺胃经的 药物。 4.4妇科用药特点 导致妇科疾病的因素有淫邪因素、情志因素、 生活因素和体质因素,这些因素可以使气血不和, 以致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失常而发病。所以,在 治疗妇科疾病时以补气血法、活血法为主,而肝脾 肺心胃与气血的关系最为密切,故此类药物使用频 率高,补气、补血药多为温、平性,而味多为甘味。 4.5儿科用药特点 tJ ̄.1l,肺脏娇嫩,形气未充,容易发生外感疾病, 尤其是外感时行疾病。tJ,.It,又“脾常不足”,调护失 当,则容易引起脾胃病征;再有4 ̄JI,易寒易热、易虚 易实的病理特点,故在治疗上多用清热、解表、补气 8 新疆中医药2009年第27卷第2期(总第120期) 功效的药物,且药味多苦甘辛,药性多温平寒,而归 [3]玄振玉.陈士铎外科组方特点.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4 经主要是人肺脾胃经的药。 (7):183—184. 4.6眼科用药特点 [4]林群莲,黄发盛.《脾胃论》用药特点探析.光明中医。2004,4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肝“开窍于目”;《素问-五 (1O):8-9. [5]周铭心.方剂计量学研究方法与指标体系概论[J].中国中医基 脏生成篇》说“肝受血而能视”;在病理情况下,肝病 础医学杂志,2003,9(7):23. 往往反映于目;又有十多条经脉直接分布于眼,因 [6] 周铭心.用计量化方法探讨傅青主女科方药特点及作者真伪 此,眼科疾病治疗中人肝经的药物运用最多,其次 [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6,2(6):55. 人肺、心、脾、胃经的药也较多。风热邪气是致病的 [7]周铭心胀绚邦治疗过敏性疾病用药特色分析[J].新疆中医药, 主要因素,故在治疗六淫导致的眼科疾病中,清法 1995,(1):31. [8]周铭心.中医学期刊论文语句字数分析.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 最为常用,寒性药使用也最多。 志,1996,2(4):61. 虽然各科的疾病不相同,但有时不同的疾病在 [9]周铭心.不同诊治策略的评价——辨证论治计量化研究尝试. 病理变化过程会出现相同或相似的证,根据辨证论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2,14(4):12. 治的原则,证相同治疗也就相同,因而就出现了不 [10]周铭心,陶培勇.沙漠燥证初探——沙漠石油工人健康调查和 同疾病采用相同的治法和使用相同处方的情况,即 保健研究.中医杂志,1997,38(8):483. [11]周光,周铭心,吕光耀.中医外科方剂的多结构特点与用药规 体现了“异病同治”的精神。 律研究.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11):863—866. 参考文献 [12]王学武,姜迎萍.《临证指南医案》治燥方38首的计量学研究. [1]王苏莉.中医处方用药存在问题浅析.河南中医,2006,26(8): 中医药学刊,2003,10(10):1729. 69-70. [2]梁欣,尤昭玲.试析《万氏女科》月经病诊疗规律.医籍探析, (收稿日期:2008—12—29) 2003.4(8):62—63. 从温胆汤看历代医家对痰病的论治及发挥 刘婷婷 ,刘远新 (1.新疆医科大学29期研究生,新疆乌鲁木齐830011;2.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摘要温胆汤出自宋陈无择所撰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由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陈皮三两,甘草一两, 茯苓一两半,生姜五片,大枣一枚组成。原方述“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后世多有发挥,应用广泛,凡痰热内郁,胆气 不和,皆可用之。后世医家将温胆汤加减化裁,用于治疗痰症,其对现代临床实践也有着很强的指导作用。本文旨在 发掘历代医家治疗痰证之温胆汤及其类方的应用,用来指导临床各科疾病的治疗。 关键词温胆汤;痰证;临床应用 中医认为痰可以停留在机体内外各个部位,有 汤正是在上述方剂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为一首 “五脏六腑俱有”、“内外上下皆到”之说,生成各式 治疗痰湿的基本方。其临床应用广泛,后世有很多 各样的疑难奇异病症,因此,又提出痰为诸病之源, 治痰的方剂也是在此方的基础上加减而来的。 有“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多痰”之说。 1.1温胆汤的组成、主治及方解 1温胆汤沿革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所载,由半夏、竹茹、枳实 温胆汤最早见于南北朝梁朝姚僧垣的《集验 各二两,陈皮三两,甘草一两,茯苓一两半,生姜五 方》,由于至北宋亡佚,其大部分内容(包括温胆汤) 片,大枣一枚组成。原书谓主治“心胆虚怯,触事易 被收入《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等书。早在《三因极一 惊,或梦寐不祥,或见异物致心惊胆慑,气郁生涎, 病证方论》之前,《内经》已有半夏汤;《金匮要略》有 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体倦自汗,四 橘皮汤、小半夏汤和小半夏加茯苓汤,可以说,温胆 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