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15 连中国 教育那些事儿
课堂是孩子们的常规经历,可是应该怎样理解课堂,应该追求怎样的课堂,在课堂中自己该如何应对和表现,这些问题恐怕未必每一个孩子都认真想过。今天,我将在课堂上收获的心得与体验姑妄称之为“宣言”,拿出来与家长朋友、孩子们交流,希望对孩子们的学习与成长有所帮助。
我们不是知识的容器,我们是思想者
在课堂上,最重要的不是我们简单机械地记住了老师讲了哪些内容,传授了哪些知识,然后在考试复习前将它们反复记忆,再将记忆结果搬移誊写到试卷中。这样的一种学习,就是将自己当成了一个简单的知识容器。考试过后,该忘的都会先后遗忘。学习、考试简化为一场记忆的过程,这是学习上很大的一个误区。首先,随着考试内容与方式的不断变革,就高考而言,仅仅凭着答案搬家,便想获得一个很不错的分数,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了。其次,这样的学习,对于提升与改变自身,能起到的价值与意义是甚微的。正确的态度与做法应该是:理清老师说话的条理与框架,准确把握老师与同学在课堂上有价值的观点与内容,在此基
础上,提炼、研讨、反思,诞生自我学习内容,形成自我对课堂内容的认知,甚至还可以由此及彼,融会贯通,并最终生成自我的思想。
我们追求高分,但我们更珍爱我们自身
每一位孩子都应该努力追求属于自己的良好成绩,但是在追求成绩的过程中,我们要时刻关注这个过程,校正这个过程,让自我分数的追求始终能够保持在一个良性的状态中。如何校正,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看我们自身是否因为一味求分而受到损害。应思考关注的问题包括:我们良好的志趣受到伤害了吗?我们学习的愿望与热情受到伤害了吗?我们的“内在”(思想、精神、生命、情怀、品质、理想……)受到伤害了吗?如果遭受了伤害,我们就应该改变追求分数的方式与方法。
听课是为了越来越聪明,而不是为了越来越笨
这看似浅显简单的道理,其实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却常常为孩子们所忽略。我曾亲眼目睹过这样一个学习场景。一位学习认真的高一同学中午不休息,前来办公室向老师请教问题。她面带疑难地向老师发问:“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高中语文课本,李密《陈情表》中的句子)中“慈父”是什么意思?我可爱的孩子,这一句中,你“孩”可问,“见背”可问,你单单不应该问“慈父”是什么意思!如果,高一的学生连“慈父”都不知是什么意思,那不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便是你的学习出了问题。我们听课,是为了与同学,特别是为了与老师撞出智慧来,我们听课是为了越来越聪明,而不是为了越来越笨。
我们热爱学习,因为我们坚信它是改变我们的生命质地的伟大的力量
我可以非常坦诚地告诉孩子们,学习是一件可以雕塑我们生命质地的伟大事件。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一个人最根本的那些精神内在才开始建立,发展,强大。这些精神内在便是我们生命的质地。它不仅决定着我们的现在,也将更加深远地影响并决定着我们的将来。每一个人都是按照自己生命的质地来长“叶子”的,垂柳是不会长出松树的针状叶的。学习,让我们的身体端正、沉实;让我们的目光专注,求索;不仅如此,学习更会引带促成我们思维、意识、心态、习惯、认识等多方面的内部生命系统的变化。
我们热爱人类高贵的思想,热爱丰满而闪耀着万丈光芒的心灵
课堂,不仅是学习知识,不仅是将学过的知识画下来记下来然后课下复习,最后再将记忆的结果默写在试卷上,以求得一个分数。甚至,课堂也不仅仅是掌握方法,培养能力。课堂的终极目标,是开发“人”的,是不断滋养“人”之胚芽,并最终促使其开出光灿夺目的生命之花。我们在课堂中经历的每一个公式、每一篇文章,在它们背后其实都有一个真实、感人、散射着高贵思想与闪耀着心灵万丈光芒的“人”在。我们每一个生命个体,正是依靠这些伟大的光束确认自我,校正生命的。明代的归有光怀念亡妻,曾写道:“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高中语文课本,归有光《项脊轩志》)高树亭亭,深情蓊蓊,明代的泪花,飞旋而下,溅湿了我们。妻的生命已死,但妻的生命仍在在枝柯交横的大树婆娑抖动的绿叶间,在树下浓浓的绿荫里。那一天,我们知道人类有无限的生命可以长存世间。寻一个人,可以在花间寻她,可以在碧湛湛的青天里寻她。
我们要做富有修养的人
我们常日里也经常将上过学与受过教育混为一谈,其实,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上过学可能只是代表曾经学过一些知识,做过一些练习,考过几回试。教育,则需要对人的内部世界构成深远的建构与影响。我们不仅要上学,我们更要受教育,这样的一个理念应该深深地扎根在同学们心中。前不久,我上课的时候,检查同学背诵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一位女同学站了起来,她很熟练,背诵得像机关枪一样。她坐下后,我对全班说,我们诵读一篇像这样的文章,需要的不仅仅是熟练,更重要的还需要我们读出心中的优美、情致以及舒雅来。是啊,这是我们孩子多年来上学自然留下的“轨迹”。熟练,对考试是有用的;心头的优美、情致、舒雅表面上说来却与考试无关,一直以来被我们所忽视。我今天想告诉孩子们的是:一个人心中的优美、情致、舒雅实际上是与考试相关的,更重要的是与人的内部建设密切相关,它应该也必须成为我们课堂重要的一部分。我们不仅要上学,我们更要受教育!我们要做富有修养的人!
我们敬爱文字,因为我们敬爱文字背后站着的那些富有价值的生命
平时,我们很容易将读写文字仅仅归之于语文学习,将读写文字仅仅归之于一种技巧,一种能力,一种测试。其实,这些都还不够。我们敬爱文字,是因为这些文字背后往往站着世间富有价值的一个生命。心灵活泼、思想独立的人才写得出感人隽永、启人思考的文字。文字达及的是心灵的圣域与思考的高巅。失去了对文字的敬爱,会让我们与那些富有价值的生命失之交臂,并且始终无缘相见。
朱自清先生在《匆匆》中写道:“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一般人欣赏此段文字,往往是从用词的准确、语言的流畅,文笔的清新等角度展开的。我们一般习惯将文字仅仅视为一门技术去理解学习它。文字里自然有操作层面的技术在,但这段文字里孕育包含着比技术本身更宝贵的内容是作者流露与表现出来的时光意识与生命意识。如何珍爱并使用我们这一生的时间,是每一位有所作为的人必须面对与思考的问题。一个孩子时间意识与生命意识的真正确立,是其成长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内容,是让一个孩子的外在行为方式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主要内因。对这样的文字,我们如果仅仅持一种学习技术的态度,那错过和失去的恐怕就太多了。
我们要用自己的声音说出生命中独特的有价值的发现
在课堂中,我们需要的不是孩子们简单的低级的被动的接受(其实,这样的接受效果也是很差的);我们需要的是孩子们能够站在老师的肩膀上感受,领悟,并进而生成自我生命中独特的有价值的发现。
师生课上所研讨的内容,需要孩子感受、领悟、生成,需要孩子能用自己的声音说出自我生命中新鲜的发现。我的学生柴紫微(2010年考入浙江大学)在读过鲁迅怀人散文《范爱农》之后说:一直以来,鲁迅先生给我的印象总是伟岸的。在学习了《范爱农》一文后,我才发现自己印象中的鲁迅其实就像一座冷冰冰的大理石浮雕,只见其刚健的外形,却无法获悉他的全貌。在《范爱农》一文中,鲁迅毫无顾虑地展示了他的年少轻狂,意气用事;展示了他的中年不得志;展示了他曾经的失望与彷徨。这些描写,完全不会降低鲁迅这位伟大的斗士在人们心中的地位。相反的,它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鲁迅,一个像常人一样拥有喜怒哀乐情感的真实的鲁迅。其实,鲁迅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可以毫无保留地对自己进行最深刻的剖析。这样的描写,把我们与鲁迅之间的距离缩短了,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大师勇于自我解剖的风范与豁达的心胸。
在琐碎寻常的日常生活中,也需要孩子们用课堂“养得”的眼光,去感受,领悟,生成,需要孩子能用自己的声音说出自我生命中新鲜的发现。我的学生唐诗梦秋游,她看到了这样一幅震撼人心的画面:“阳光刺穿了覆盖在上方的树叶,极力想到达地面。”一个孩子如若可以这样欣赏阳光的渴求与努力,我相信她的生命中定然会充满不竭的能源与动力。我的学生白清扬今秋去密云水库游赏,她发现一朵白色小花在距离水面不到一尺的地方灿然绽放,她说:“只要活着,花就开着,哪怕水在下一刻会没过身躯。”她从一朵小花上发现了生命的从容与奋争。
作为一个老师,我真切地希望我们的孩子记住这些宣言!
连中国,北京四中网校主讲教师,语文高级教师。北京西城区兼职教研员,学科带头人。现已有多篇论文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中学语文教学通讯》、《语文学习》、《语文建设》等刊物上发表,数篇为《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总文字量已超过三百万。2011年7月获“语文报杯”全国课堂大赛一等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