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互动研究概览
■ 刘海燕
————————————————————————————
摘要:亲子互动是亲子关系研究的新动向和新热点,这也是近几十年来发展心理学领域的一个热门。这方面的研究与传统的亲子关系研究相比,有两大新突破,一是强调儿童气质、性别等个体特征对亲子关系的影响;二是关注亲子关系对父母社会化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亲子互动;亲子关系;儿童
————————————————————————————
一、引言
对亲子关系的研究最早偏重于亲子关系对儿童发展影响的研究,而且这方面的研究至今仍是亲子关系研究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成果最多,质量也最高。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人们开始关注亲子关系中子女对父母的反向研究,出现了从父母与儿童互动的角度来研究亲子关系的亲子互动研究。而这也成为近几十年来发展心理学领域的一个热门课程。
二、亲子互动研究
这是近年来亲子关系研究的新动向和新热点。这方面的研究与传统的亲子关系研究相比,有两大新突破,一是强调儿童气质、性别等个体特征对亲子关系的影响;二是关注亲子关系对父母社会化发展的影响。
1.儿童的个体特征对亲子关系的影响(1)儿童气质特征对亲子关系的影响。儿童特定的气质特征可能会导致父母采取相应的教养方式。Saara.Katainen 等人曾对随机抽取的501名3岁儿童在3年的追踪中研究他们的行为方式(如气质维度包括社会性、消极情绪性和活动性)与母亲的抚养态
度之间的稳定性和交互作用。[1]
可见在儿童期,儿童气质与母亲的行为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婴儿的气质特点强烈地影响着父母的反应。有研究考察了母亲与2岁具有“困难”气质的儿童之间的交往,试图发现调节儿童气质与其行为问题关系的中介过程。结果发现儿童在6个月、13个月和24个月时“困难”气质与24
个月时所观察到的母子交往有关。[2]
(2)儿童性别对亲子关系的影响。在亲子互动过程中,男孩
和女孩与父母的交往过程可能是不同的。在一项追踪研究中,选取145个儿童(平均年龄8.5岁)与他们的一位父母,对儿童与父母的游戏过程进行录像。然后分别对父母和儿童的录像编码数据进行因素分析,得出父母——社会性游戏、活跃的游戏、轻快的支持和琐碎的谈话,儿童因素——积极游戏、独自游戏、愉快的情绪和寻求身体接触。结果发现,女孩的父母更有可能进行社会性游戏,而男孩的父母更有可能进行活跃性游戏。父母的性别差异与儿童的游戏形式有关。不管儿童性别如何,母亲与儿童交往行为是相似的;而父亲的行为与女孩和男孩的行为
关系则有很大的变化。
[3]
(3)儿童分娩状况、问题行为对亲子关系的影响。李斯特、霍夫曼及布鲁索顿的研究发现,早产儿反应较为迟钝,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较低,外貌上亦不及足月健康的婴儿可爱,尖锐的哭声亦令人厌烦,影响良性亲子关系的建立。
安德森和同事所做的亲子互动关系的研究结果也表明,父
34
FAXIAN JIAOYU 2018/03
母对孩子的态度是由孩子引起的,孩子的不服从会导致父母采
取强制手段。他们以6岁~10岁男孩和他们的母亲为对象进行实验研究。给每个母亲安排三个与之互动的儿童,一个是她自己的孩子,一个是正常儿童和一个有行为问题的儿童,让母亲检查和监督他们的游戏和计算活动。结果发现,不论母亲自己孩子的社会行为正常与否,她对正常儿童的态度是平静而肯定的,对有问题行为的儿童则带有强制性。即儿童的消极行为减少了母亲对他的支持行为,增加了母亲对他的不支持行为。
2.亲子关系对父母社会化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孩子的出生对父母的生活方式、婚姻关系、父母的自我概念和精神健康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首先是生活方式的改变。当一对夫妻有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时,其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很多变化。在闲暇时间的支配,家庭收入的支配,子女教育、父母职业等各方面都要受到制约、影响。其次是婚姻关系的变化。儿童的出生对家庭人际关系产生最直接影响的就是丈夫和妻子的关系。当孩子出生后,婚姻的幸福感就开始逐渐减退了。照料婴儿和幼儿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父母彼此关注的时间就很少了。再次,亲子关系还影响到父母的自我概念和精神健康。康弗斯、罗杰斯的研究表明,近1/5学前儿童的母亲承认她们担负着巨大的思想压力,有时担心自己会精神崩溃。另一项研究表明,有孩子的职业妇女比无孩子的职业妇女有更多的消沉表现,经济较窘迫家庭中女主人的情况更严重些。她们对养育的满意主要集中在以下6个方面:(a)孩子的成长和成就。(b)父母与孩子语言和身体上的相互作用。(c)儿童对父母表现出的情感。(d)父母—婴儿相互依附的过程。(e)对父母行为的积极评价。(f)家庭中的团结感。总而言之,这些父母在看到他们的孩子茁壮成长的过程中获得极大的满足感。
对一个男人而言,父亲身份的获得与提高自尊和男性责任感的充实是相连的。变成了父亲可以使男人获得更多的自我了解,他的感情的丰富性、社会成熟度、他对其他人的感触能力都会提高。父母身份是一个人由少年到成年的最有力的证明。可以说,是亲子交往促进了父母主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Saara,K.Katri,&Lisa,K.J.(1977).Childhood temperament andmother’s child-rearing attitudes:stability and interaction in a three-year follow-up study. 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11.249-265.[2]苏建文等著.发展心理学.台北心理出版社有限公司.1991:115-119.
[3]任朝霞.社会化过程中亲子关系的互动效应.理论与现代化.2002.(3).
作者简介:
刘海燕(1986—),女,重庆市合川区人,民族:汉,职称:无,学历: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