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优秀课申报材料之二
《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建设总结
沈阳理工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分院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组 2005年7月13日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建设总结
一、课程建设历史及现状
历史: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一门面向工科非电类学生开设的一门主要技术基础课。课程于1992年被评为学院首批23门优秀课程,并通过了1996年的复评,2001年复评被评为学院一类优秀课(学院共评出10门一类优秀课,11门二类优秀课)。2001年学院组织各专业重新制定了新的教学计划,将电工学课程内容加以重新编排成为新的电工
电子技术课程。电工电子技术自92年被评为院级优秀课以来,课程负责人李俊友教授已退休,自2003年至今课程负责人为王秀莲教授。
1998年初,在第一阶段教改的基础上,将改革的重点放在“整体优化”上,不过教材结构仍未脱离旧传统的束缚。1999年底,在四套面向21 世纪的新式电工教材的影响下,将新教材加入了“面向读者,方便读者使用“的内容,使重点突出,难点分散,便于自学。2000年-2001年,在明确了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在非电专业的地位和作用后,重新设计了教材的知识系统结构和知识应用结构,以建造一个实际的电系统多涉及的技术要点和技术难点为中心展开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自然情况: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组现在编教师9人,其中正高职4人,副高职4人,中职1人。
优势:经过多年的建设,课程组教师队伍集聚了很多教学和科研骨干,为提高教学提供了基本保证。教师在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的同时,积极从事科学研究及教学研究,能够将教学、科研有机结合, 并应用到教学中。
不足:实验设备台套数已基本可以满足教学需求,但由于学生人数很多,实验设备损坏的比较严重,所以有时来不及修理,实验台数就满足不了要求。因此必须配备足够的配件,以保证实验的正常开出。
经过近十年的建设,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在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式的改变、实验条件的改善作了大量工作,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取得了一批切实的成果,所取得的成果用于教学取得了明显实效。
二、课程建设指导思想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作为高等工科院校非电类学生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对提高学生的知识面,对完整的了解实际设备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学院一直将该课作为重点课,对该课程也进行了重点投资建设。
我院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建设的核心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使课程的教学适应当前人才培养的需要。多年来一直坚持以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为核心,开展四项基本建设:
(1) 教师队伍建设 (2) 教学手段现代化建设 (3) 特色精品教材建设 (4) 实验室建设
课程建设的目标是经过不懈的努力,将该课程建设成为一门高水平的在省级乃至国家精品课程。
三、课程建设具体作法及措施
1、深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突出创新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1) 课程内容体系结构重新作了定位
在全国电工学研究会学术年会上,电工学的定位是:为非电工程师在生产过程的组织管理、运行、监控、维修、改造与革新中,提供与电气工程师进行技术交流的必要知识。所以我们课程组将重点转移到建造一个实际系统所涉及的技术要点上来,设计了直流脉宽调速系统。这样使学生有了系统的整体概念,形成了新的教学体系。
(2) 重新组织了教学内容
为了将构造一个实际系统的有关知识全部列入到教学范围,并将现代新技术引入到教学中,我们课程组重新组织了教学内容。第一章电系统的结构框架与分析电路基础;第二章电路应用基础;第三章电机与传感器的特性简介;第四章信息处理、接口电路与抗干扰技术;第五章实际电系统的建立与分析。 (3) 深入进行教学改革
新组织的教学内容涉及面较多,而学时只有80时学时,这成了教学中最大的矛盾。所以我们课程组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入手,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理论课教学中先让学生课下预习,课上先给出学生自学和研讨思考题的时间,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以达到互动式教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与综合分析能力。在讨论中,将知识系统化,并将技术要点与难点突出出来。这样解决了课时紧的问题,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4) 实践教学内容作了重大改革
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课题组摒弃了实验教学只是单纯性验证理论的做法,将实验分成四种类型:验证型、模仿设计型、 和独立设计型。
2、将教师队伍建设当作课程建设的龙头来抓
教师作为教学改革的执行者十分重要,没有一个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再好的改革思想也难以实现。我们将自动化专业一线教师配备到电工电子技术的教学中,以提高课题组教师的整体水平。
为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现在课题组有2名博士,1名在读博士,5名硕士,教师的学历层次已明显提高。
大力提倡教师参加科研和教研,课程组教师多年来坚持教学研究及科学研究,主持或参与多项研究课题,并取得一批成果。通过科研、教研一方面提高了教师的水平,也使教师自觉地将研究成果融入教学中,提高了教学质量。
3、认真抓好教材建设,为课程改革提供必要的手段和载体
为了实现课题组设定的教学内容,作为体现教学改革和传授知识的载体——教材,必须认真抓好。课题组在李俊友教授的组织下,编写了《电工应用基础教程》教材,为实现教学改革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4、认真抓好实验室建设,确保实验教学顺利进行
为了保证教学改革取得良好的成效, 必须抓好实验室的建设。学校非常支持我们课题组的改革,投资了60多万元购进了40套电工综合实验设备,可以完成我们制定的四种实验类型,确保实验教学顺利进行。
四、课程基本情况统计
1、正高职教师为本科授课率情况说明
2001~2005年期间, 每年至少有1~3名正高职教师讲授电工电子技术课程。 2、教师学历情况统计、职称结构统计
现在课程教学组10名教师,详细情况见任课教师基本情况统计表1。
(1)学历情况:本科1人,占10%;硕士8人,占80%;博士(含在读)1人,占10%。
(2)年龄情况:55岁以上1人,占10%;40~50岁7人,占70%;30~40岁2人,占20%。
(3)职称情况:见任课教师基本情况统计表1。
表1 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任课教师基本情况统计表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教师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1965.8 1962.5 学历/ 学位 硕士 硕士 硕士 职称 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讲师 教授 副教授 教授 教授 学科专业 电气自动化 自动化 自动化 自动化 机电一体化 自动化 电子信息 自动化,机器人 电子科学与技术 自动化 自动化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课程负责人、主讲 教研室主任,主讲 主讲 主讲 主讲 主讲 主讲 主讲 主讲 实践教学 教学顾问 王秀莲 女 付丽君 女 黄志钢 男 鲁军 男 1965.11 硕士 段志敏 女 1963.12 硕士 宋勤 女 1960 硕士 胡玉兰 女 1961.12 硕士 董慧颖 女 1962.9 博士 崔旭晶 女 1964 硕士 副教授 高工 教授 10 陈俊生 男 1954.7 学士 李俊友 男 1937.9 学士 3、教材建设情况
(1)电工应用技术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主编; (2)电工电子基础实践教程,出版社,主编;
4、实验教学情况
(1)实验技术人员共2人:工程师1人,助理工程师1人; (2)实验室开放情况:开放 (3)实验内容、设备:上等 5、课程特色
(1) 根据电工电子技术学的定位,突出了建立一个实际电系统知识的传授,制定了四种实验类型,尤其是综合应用型实验对学生建立系统概念,使电工电子技术内容形成一个整体有重要作用。
(2) 从素质教育出发,在改革的各个环节上突出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措
施。
(3) 加大实践教学学时,丰富了实践教学内容与形式,对提高学生的素质有很
大作用。
6、科学研究情况统计及成果
详见课程建设成果。
五、课程建设成果
1、教材建设成果
(1)教育信息化与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的研究,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宋勤,2001。
(2)电路原理电脑辅助教学开发,省教改项目,胡玉兰,2001。 目的:课程教学和课程设计。
(3)通信系统CAI课件的应用开发,沈阳工业学院教该项目,胡玉兰,2002。 (4)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整合研究,沈阳工业学院教该项目,董慧颖,2002。 (5)21世纪初一般院校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曹秀吉,2000.10
(6) 现代化教学手段在非电类专业电工课中的实施,沈阳工业学院教该项目,曹秀吉,2002.6
2、教研获奖及成果(含教材获奖)
(1)“电子电路CAD/CAI”课程体系教学改革,辽宁省教学成果二等奖,辽宁省教育厅,2002.12,宋勤 胡玉兰第2、3名。
(2)“实施工程教育,突出工程训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获辽宁省第五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宋勤,2005.6。
(3)“学分制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获辽宁省第五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宋勤,2005.6。
(4)“面向21世纪一般工科院校教育理念、任务和行为探索”,获辽宁省第五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宋勤,2005.6。
3、其他获奖
4、教研论文
(1)“改革、探索、实践、创新”,沈工高等教育研究,2000.1,宋勤。 5、教学研究在研项目 6、科研论文
(1)A Study on Leakage Magnetic Field in Magnetic-Value Controllable Reactor. Proceedings of ICEF’2000, International Academic Publishers , 2000∶110~113 。被2001年 ISTP收录,排名第一 。
(2)Transient simulation of power Transformers using 3D finite elemeng model coupled to electric circuit equations. IEEE Transaction on magnetics , Vol.36,N0.4,July2000, 被2001 SCI、EI、ISTP收录,排名第四。
(3)Influence of spiral angle of winding on tie-plate and clamp in transformer. JSAEM APPLIED ELECTROMAGNETICS(Ⅲ), May, 2001,53-56, 2002年被ISTP收录,排名第一 。
(4)Calculation of Temperature Rise of Windings for Transformer with Forced-directed Oil . Proceedings of the 5 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Machines and Systems.International Academic Publishers 2001: 265~
268, 2002年被ISTP收录,排名第一 。
(5) 螺旋式绕组轴向电流分量对大型变压器漏磁场的影响, 变压器, 2002,39(1):16. 排名第一 。
(6)Effect of Helical Angle of Winding in Large Power Transformer, ICEMS’2003, International Academic Publishers (ISBN 7-5062-6210-X),2003:355-357. 2004年被ISTP收录,排名第一 。
(7)Study and design for large line-start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s,
ICEMS’2003,
International
Academic
Publishers
(ISBN
7-5062-6210-X),2003:132-133. 2004年被ISTP收录,排名第二 。
(8)Computation of the Leakage Magnetic Fields due to Heavy Current Leads in Large Power Transformers. Proceedings of ICEF’2000, International Academic Publishers (ISBN7-5062-2950-1), 2000:143146。2001年被ISTP收录,排名第四 。
(9) Halbach 磁体结构的无铁心永磁电机分析,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04,36(7):2629,排名第一 。
(10)大电流引线漏磁场计算与分析,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04,36(7):3033,排名
第三 。
(11) “电力线通信的小波包消噪”,电力系统通信, 2003.10,付丽君(排名第二)。 (12)电力通信的小波变换-维纳消噪 湖北电力, 2003.10,付丽君(排名第一)。 (13)变小波基的小波包电力线通信消噪方法的研究 沈阳工业学院学报, 2003.9,付丽君(排名第二)。
(14)基于扩频通信的电力噪声分析 广东电力, 2003.5,付丽君(排名第二)。 (15)电力通信的噪声仿真系统 计算机仿真, 2004.7,付丽君(排名第一)。
7、科研项目
(1)大型变压器螺旋线圈轴向电流分量所引起的效应,国家重点科技项目(攻关)
计划(97-312-02-1D-01),2002年通过省级鉴定,并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 天基综合信息网网络管理体系结构研究,国家863计划(2002AA712051);主要完成人。
(3)磁阀式可控电抗器的研究,横向,在研,负责人。
(4)移动Ad hoc 网络管理中拓扑重构技术的研究,武器装备预研基金项目
(51406030103QT2802),在研,主要参加人。
六、课程建设的奋斗目标及工作设想
1、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建设的奋斗目标是:将该课程建设成为在课程教学改革方面取得先进经验,在基于网络的电工电子技术CAI软件的开发及应用方面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的省级具有较大影响的优秀课程。 2、今后课程建设的工作设想:
(1)、继续深化课程内容、课程体系的改革,不断探索适应新形势对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要求。课程的改革要在保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的同时,强化对学生设计思维进程的训练,跟上机电一体化专业在科技发展。
(2)继续深化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改革,组织好“电工电子技术CAI课件”及“电工电子技术教案”的开发。通过CAI软件的应用确实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所开发的软件在省内乃至全国推广应用。
(3)今后一段时期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将放在实验教师队伍建设上,采用引进和提高相结合的措施,培养更多的青年教师工作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线。鼓励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从事教学研究及科学研究,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相互促进。
(4) 加大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实验条件, 继续保证实验条件在国内处
于领先地位。
总之,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一方面有着其基础性的一面,同时又要跟上电工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所以课程建设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课程的内容、要求可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但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将是课程建设永恒不变的的主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