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玉旋 植中荣
来源:《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22年第10期
【摘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教育拥有规范化、系统化和制度化的特点,家庭教育具有随意性,但两者的核心都是以教育好学生为目的。家庭教育需与学校教育共同配合才能促进学生成长。在“互联网+”背景下家校共育需要针对现存问题进一步完善,充分利用互联网及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提高家校共育的效率。本文对此作出分析,提出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学生成长;家校共育;策略 一、引言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以往的教育模式因线上教学的兴起而触发了更加迫切的变革需求与思考。而互联网平台在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家校共融共育的过程中呈现出越来越显著的优势。对学生而言,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是教师和家长,这充分说明家庭和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在“互联网+”背景下,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都可以找到应用点,满足各方的需求,凝聚核心价值,合力促进育人效果最大化。
二、当下的现状与问题 (一)学生缺乏独立性
随着家校合作的推进深入,学校基本上都会通过微信或者“钉钉”群发布通知和作业。看似方便了家长和学生,其实无形当中让学生养成了惰性,导致其缺乏对作业登记和重要事项的重视。关于家校共育的开展,学生认为,学校和家庭对他们形成双重束缚,这和家校共育开展所期待的目的是相悖的。
(二)教师非教学任务繁重,无法释放
电子产品的盛行和科技的发达拉近了学校和家长的距离,减少了面对面的时间,但同样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问题。教师的工作量和难度明显增加,还要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不管是哪种交流方式,目的都是为了解决学生的教育问题。以前的传统教学方式虽然落后,但是没有过多的非教學任务。现在的家长对于家校共育概念不清晰,喜欢将所有的问题抛给教师,且要求
及时得到回复,全然忘记了教师也渴望获得休息的时间。反之,则会通过向教育主管部门投诉,这对家校共育并不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家长的参与度不够
良好的家校共育关系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和支持作为前提。从目前来说,以容桂街道的小学为例,已经设立了家委会,家委们都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不过,同样存在很多问题,如,现在家长的配合度和参与度还有待提高;部分家长忽略学校所提供的的沟通渠道,影响了各项家庭教育的渗透性推进;中小学基本都开通了公众号,定期发布学校活动信息和有益于学生的推文,但阅读量并没有增加,这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校开展工作的积极性。 (四)微信平台沟通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学校面临升学的压力及学校之间的变相竞争、家长的攀比,使得更多的学生不堪重负。学校给教师压力,不看过程只看成绩,教师只能压榨副科和课余时间,通过题海战术来提高学生的成绩。除了在课堂上布置作业,教师还利用沟通平台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家长代为批改,变相加大了家长的工作量。在“双减”出台之前,很多学校都存在让家长代改作业、代听作业的现象,家长有苦难言,这也不利于家校共育的推进,当家长对教师的工作产生质疑和不满情绪时,产生的效果则可以忽略不计。 (五)家庭教育缺乏系统规划
上文提到,家长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导致家庭教育存在随意性的特点。但是,良好的家庭教育观是学生接受良好家庭教育的保障,也是家校沟通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障。现在,学校面向家长进行系统家庭教育的培训不足,缺乏长远的规划蓝图。 三、“互联网+”推进家校共育的脚步
在2020年初发生“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背景下,“互联网+”下的家校共育优势更趋明显,传统家校共育中的地域限制,通过应用互联网技术已经不再受任何影响。以容桂高新园区为例,家长长期面临加班的情况,为家校共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了限制。如今,教师可随时利用网络和学生家长保持沟通,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在校情况。
“互联网+”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学习与教师保持实时交流。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和反馈,更好地探索线上教育的有效途径,对教育事业的动态发展产生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小学生在现阶段的各项能力还处在形成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教育固然占据主导作用,但并不代表学校教育包揽一切。学生有大部分时间是在家里,所以家庭教育不可忽视。因此,加强和家长的沟通,提升家校的默契程度,是必不可少的。我们组建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家长会
及开展家访等活动,都是促进家校共育的有效途径。“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可以促进沟通方式的转型,学校可以搭建网络技术平台,为家校共育工作另辟蹊径。
“互联网+”可以尽量防范学生出现不健康的行为。“英雄*盟”“和平*英”等一系列的网络游戏及“*音”“火*视频”等小视频对中小学生影响甚大,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由于小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有限,这就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合理引导。传统的交流方式是见面再谈,中介媒质的缺失,导致解决问题需要漫长的周期;而互联网家校共育平台可以极大地缩短这个时间,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也有助于家长和教师的互相理解和配合,促进良性发展。 四、“互联网+”家校共育的良性策略 (一)搭建“互联网+”家校共育平台
“互联网+”家校共育的初衷不能忘记,是为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坚持德育并举的理念。“万丈高楼平地起”,搭建好的平台才能发挥它的作用。
第一是在教学方面,建立符合当地,尤其是符合学校自身的微课程,让家长可以参与到其中,了解学校课程开展的情况,增强他们对学校的认知感。第二是优化学生管理方式,除了微信群,还可以开展校讯通,实现高度的信息化,促进家校共育水平的同步。第三是针对学生,让学生在不影响身心健康的情况下推进在线学习,借助小程序优化作业,让大数据发挥作用,及时评价和分析学生学习情况。家长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家长也能理解学校已付出了很多精力,自然也会支持教师的工作。例如,可以通过某平台的“班级优化大师软件”,每天定时记录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如,上课积极回答问题加分、课堂表现良好加分、作业优秀加分,等等。并通过微信或企业微信的方式将学生每周加分情况分享给家长,用最快速的方式让家长了解到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情况,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二)调动家长积极性,提高家长的参与度
在上文中已经提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辅相成,同等重要。只有家校形成合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互联网+”家校共育的效果。一直以来,家长对学校工作的参与度都不高,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破解这一难题的路径。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寻求可行的办法,充分调动家长的活力。教师借助自身掌握的专业技能优势,加强与家长的互动。只有家长积极参与其中,才能发现自身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性。 (三)完善评价体系
“无规矩不成方圆。”建立和完善“互联网+”家校评价体系对于开展家校共育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教书育人的“人”是全方位发展的人,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需要一个评价标准。学校可以积极探索和加快构建由大数据支撑的评价数据库,利用数据挖掘、科学分析和可视图方式
将评价结果呈现出来,以此激发家长的参与性。其实,家长的建议对学校的工作也有非常良好的指导作用。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不能单一从学生的成绩进行评价,评价内容要全面,将学生的综合能力纳入到评价体系中,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家校关系的有序健康发展。
(四)正确利用“互联网+”下的家校共育平台
微信和QQ等社交软件的应用特别普遍,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变得便捷。对教师来说,在这种背景之下,首先要正确认识家校共育的目的,合理利用网络手段,学习提高自身能力。对学校而言,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开展基于“互联网+”的培训,定期针对家校共育和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更好地理解家校共育,给予学校支持。 (五)建立多样化教育模式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实践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需要对教育形式做出创新,不能用传统刻板的目光看待所有的学生。因为科技的发达,学生的心理也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要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教育模式。首先,要通过和学生家长的沟通及时掌握学生在家的状态,制订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区分传统的教育方式,通过家校合作进行管理。家长也需要重新定位自身角色,将自己变身为学生的朋友,通过组织活动的方式开展教育。
(六)给予学生独特性的尊重
每一个学生都是不一样,不一定所有人都要成为科学家。要想获得良好的家校共育效果,就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由于他们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下成长,所以必然会有智力和个性等方面的差异。在充分了解学生以后,可以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这样才能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用心对待学生,要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制订出有利于学生的教育方案。 五、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科技的发展,教育改革需要抓紧提上日程并开展落实。“双减”政策的出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对于学生发展的作用不可忽视,互联网的发展对于提升家校共育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这种方式在我国的发展进度不一致,所以仍然有很多问题存在。教师还需要深入探究、持续探索、与时俱进,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王晶.“互联网 +”背景下的小学家校共育途径探讨[J].教育界,2021(21).
[2]高国云.“互联网+”背景下家校共育的新趋势、新特点和新策略研究[J].新課程,2021(7).
[3]杨树宝.基于“互联网+”背景下家校共育的探索实践分析[J].考试周刊,2021(35). [4]杨树秀.基于“互联网+”的家校共育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1(20). 责任编辑 李 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