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专业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最为突出且需首先解决的是培养目标定位不清、特色不明的问题。因此,在新工科环境下,环境设计专业应紧紧抓住专业特色培养和优势领域问题研究,注重学科的交叉,充分发挥学校所在区域的优势,并依托地域中的历史积累与雄厚的办学实力,积极拓展环境设计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案。如:依托所在区域中建筑行业的历史积累与办学实力,充分发挥土木工程建设的特色,准确定位培养目标,使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现出宽口径的培养模式。同时应充分利用现有建筑环境艺术、建筑景观等设计硕士和艺术学硕士专业学位点,面向城市建筑景观规划与设计、建筑景观造型等形成专业研究核心,建立以“城市建筑环境设计”为主要方向的“本科生-研究生”教育体系,明确环境设计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的宗旨,培养能够适应城市建设快速发展需求,具备实践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2.以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不断拓展学生学习实践和实验 提升实践创新能力的关键路径是构建先进的培养模式,因此环境设计专业应形成理论课程教学和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案,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转变传统固有的培养模式。通常在课程设置上,环境设计专业注重专业教育而轻视学生实践创新素质的培养,缺少跨专业交叉融合的培养方案,对理论知识要求较多,对实践训练要求较少。因此,新工科背景下,环境设计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根据新技术、新产业发展对创新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需求进行设计,突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借助产学研融合平台,建立理论课程教学和实验实践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拓展学生学习实践和实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应将学生课堂上习得的理论知识与工业技术和现实设计实践相结合,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着重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促进专业特点和区域社会经济需要的结合,观察落实国家工程认证标准。还应建立支撑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凝练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标准。3.增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在教师层面上,应要求教师能够将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渗透到理论教学中,具备较多的知识储备,通过工程案例和虚拟仿真激励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一方面通过聘请企业中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走进高校,直接作为学生实验实践课程的导师,通过交流合作的方式指导学生实践;另一方面,应鼓励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参加企业培训,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从而有效指引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环境设计专业的实验设备和条件都有了极大的改善,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教学和科研梯队。如:山东建筑大学环境设计专业已经实现了资源互补,有旅游景观研究中心、环境设计工作室、实验室等,并选聘了一批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工程师、设计师作为基地导师,加强校外科研合作与实践基地建设,展开了全方位的校企合作,极大提升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同时,还不断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为专业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交流平台。4.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重视艺术与科学结合 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开发,提倡体验式教育、开放型教学,因材施教,大胆尝试。为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环境设计专业应采用“项目引导制”“竞赛引入制”“事实教学”等多种开放型的教学模式和灵活的教学方法,根据课程的特点,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并且,新工科背景下,高校的严谨规范应与艺术类专业学科的灵活、开放的办学特色相结合,在实践教学案例和课程设计题目的选择上,注重学科间的交叉,充分发挥学校工科背景和地域特色优势,重视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不断进行跨学科的综合性问题研究,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与设计相融合。同时,教师也应将实践积累的经验融入教学,积极参与环境设计专业有关的工程设计实践、设计竞赛活动,注重结合实际工程项目经验渗透教学,使学生在多角度、系统化、开放型的训练中提高自己的实践创新能力。另外,在课外创新实践活动方面,应依托环境设计工作室和学院实验中心,注重师生“第二课堂”的开辟,以学校“开放实验教学项目”等微平台,释放和开掘学生创造力,通过课题项目驱动、学科竞赛引导,将素质教育思想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充分调动起教与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意识,提升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质量。(责任编辑:尹雨)参考文献:
[1]雍方洲.建筑环境设计要以人为本[J].中外建筑.2018(09)
[2]张平青,王洋,姜德峰.环境设计专业室内设计方向人才培养技能标准研究[J].设计.2018(02)[3]叶俊东.西部地方应用型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10)
项目基金:本文为广西教育厅教改课题《“新工科”背景下艺术设计类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应用》(项目编号:2018JGB197)阶段性研究成果。12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