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用好课后练习,落实语文要素———以统编教材低段教学为例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用好课后练习,落实语文要素———以统编教材低段教学为例

发表时间:2020-08-27T11:51:08.330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1期 作者: 张涛[导读] 2017年秋,“统编版”教材正式上线。在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安排上

摘要:2017年秋,“统编版”教材正式上线。在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安排上,统编版教材更注重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新的语文教材将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进行合理安排,形成系统性的学习内容,让小学生能循序渐进的学习、理解、运用语文知识。本文将结合统编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课后练习题的实践,探讨以统编版低段教学为例,如何用好课后练习,帮助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课后练习;语文要素;统编版;低年级

统编版的小学语文教材更加注重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学习要素大概分为语文课文学习内容、学习语文的方法以及语文能力的训练。语文要素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语文需要学习的内容以及学习的方法。统编版的教材编写将不同类别、不同难度的语文要素分成若干个点,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合理的分布在各个单元的课文内和课后练习中。如何将语文学习要素有条理、有节奏、有效果的教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循序渐进的学习、理解、运用语文知识,是摆在语文老师面前的现实问题。本文将探讨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合理利用课后练习,帮助学生提升语文素养。 一、朗读中提升语文基本功

语文教学中,朗读课文占据着重要份额。学生通过朗读课文,科体会课文中的内容,感受课文传达的思想。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让课文的中心思想更清晰的呈现,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这也要求了学生朗读课文的声调、语气的准确运用。在以往的语文教材中,大多数的课后练习单单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朗读,而统编版的语文教材中,课后练习根据课文的不同内容提出了相应的朗读要求,让教师和学生更加清晰的明白学习的重点。教师在教学中,应紧扣课后练习,依据课文内容以及课后练习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如课文《秋天》的课后练习中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同时注意“一”的不同读音。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是简单的告诉学生,同样的文字在不同场合可以是不一样的声调,或单单展示给学生“一”的声调。而可以制作《四个声调》的微课,让学生学习课文前观看微课的视频内容,对四个声调有基本的了解,从而感受文字发音的不同。在微课结束后,引领学生结合微课所学对课文进行朗读,感受“一”的发音,这样的形式可以让学生更专注的学习重点内容,同时也掌握了抑扬顿挫的文字发音。一些对话类课文的课后练习要求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此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将课文情景再现。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注意观察课文中插图人物或动物的状态、表情等,鼓励学生解读课文中人物或动物的内心,通过自己的理解使用合适语气来展现角色,采用学生轮流演绎的方式进行朗读。过程中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理解演绎的是否正确,并适当给予点拨、指正。让学生不断练习朗读课文,在互动中扎实学习内容。 二、仿写中提升语言能力

统编版语文教材的课后练习加重了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力的训练。在课后练习中“仿照课文,说一说、做一做。”的课后练习很常见。要求学生仿照课文表达方式、描写手法进行仿写。学生对课文进行仿写,首先要做到对课文熟读、理解,才能进行个人的仿写。进而结合个人的生活经验和想象力,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课文的仿写。进行仿写的过程不仅考验了学生的课文理解度,更有效提升了学生表达能力、思考能力、逻辑能力、想象能力等的发展。课文《四季》中,作者按照顺序将春天、夏天、秋天、冬天进行了细腻的描写,用“草芽、小鸟”代表春天,“荷叶、青蛙”代表夏天,“谷穗”代表秋天,“雪人”代表冬天。通过不同时间、事物、景象之间的呈现将展现四季,以拟人化、排比的写作手法,生动的展现了四季的特征。在课后练习中,首先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四季中,你最喜欢的季节是哪个?”、“想象一下,你最喜欢的季节是什么样的景象呢?”、“说道这个季节,你都能想到什么?”、“用几句话说一说、写一写该季节的景象?”通过询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有的学生想到了小雨落下,打湿地面的景象进行描写;有的学生想到了风吹大地,尘土飞扬的景象进行描写;有的学生想象到自己外出游玩,湖中划船的景象,学生们活跃的表达各自的仿写内容,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指正,帮助并引导学生采用合适的描写手法对不同状态景象进行描写。通过对课文进行仿写,不仅让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让学生了解学习了对不同景象的描写方式。 三、积累中丰富语言能量

在统编版的语文教材中,课后练习要求学生“依据课文读一读、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根据课文做问答”等,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上下文的意思,学习好词佳句并进行模仿,从而巩固学习内容、积累词语及表达方式。例如教师在讲解课文《大小多少》时,首先,引导学生通读课文并结合书中插图,理解课文的重点学习内容。在学生熟悉课文后,引导学生“比一比大小”、“比一比多少”,老师朗读中重点注意单位词的发音并进行适当举例,使学生理解单位词。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单位词、组织学生使用单位词进行举例。通过教师的举例和学生间的举例,学生能掌握更多的单位词,从而文字使用更熟练、更规范、更具体。又如课文《小小的船》中,“小小的、弯弯的、闪闪的、蓝蓝的”,课后练习中要求学生依照课文说一说。教师在执教中,可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造句。首先教师进行举例,再询问学生“小小的,还可以形容什么?蓝蓝的什么?、闪闪的什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积累类似的短语或描写方式,如:“弯弯的眼睛、闪闪的霓虹灯、蓝蓝的水晶.........”通过课上的提问、交流,让学生感受形容词的使用方式,不断积累词汇,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能量。 四、创造中提升语文能力

在统编版语文教材中,增加了故事性的学习内容。教师在讲解语文故事性内容时,单单的讲述故事内容,授课效果并不理想。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课文的改编或课文的扩展,让故事内容更丰富、人物形象立体,同时这样的改编活动也锻炼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例如课文《雨点》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如果大雨点儿去了有花有草的地方,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小雨点儿去了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学生可发挥自己的想象,猜测互换后的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对故事发展的影响。在学生熟悉的课文内容上进行合理的改编,熟悉的课文内容让学生更容易进入改编状态,可有效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如故事《拔萝卜》,故事的最后老公公的萝卜也没有拔出来。教师可启发学生想象小猫和小狗过来后故事的走向,如“小猫和小狗过来帮忙后,萝卜拔下来了吗?”、“他们会再叫人来帮忙吗?”“他们会想什么办法把萝卜拔出来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故事进行延伸或让学生分组讨论、编排故事的发展,以这种形式学习、运用语文知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表达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将内化后的知识进行知识输出,不仅落实了语文要素,更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参考文献:

[1]尹爱红.把握教材编排特点,落实语文要素[J].小学教学参考,2020(16):36-37.

[2]连忠友.聚焦课后练习 落实语文要素——以部编本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材为例[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9(09):46-51.

[3]张惠萍.把握课后练习特点 落实语文要素——以部编本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材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8(03):59-6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