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0届松江区初三二模数学(附解析)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2020上海市松江区初三二模数学试卷

2020.05一.选择题1.下列实数中,有理数是(A.)33B.4C.D.3.14)2.如果将抛物线yx22向左平移1个单位,那么所得新抛物线的表达式是(A.y(x1)223.不等式组

B.y(x1)22

)C.x2

D.x2

C.yx21

D.yx23

x20

的解集是(62x2

B.x2

A.x2

4.某校运动会有15名同学参加男子百米赛跑,它们预赛的成绩各不相同,取前7名参加决赛,小华已经知道了自己的成绩,他想知道自己能否进入决赛,还需要知道这15名同学成绩的()B.众数B.8C.10C.中位数D.12D.方差)A.平均数A.65.如果一个多边形的每一个内角都是135°,那么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6.如图,已知△ABC中,AC2,AB3,BC4,点G是△ABC的重心,将△ABC平移,使得顶点A与点G重合,那么平移后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重叠部分的周长为(A.2二.填空题7.化简:a38.方程组9.函数y

)B.3C.4D.4.5xy2

的解是xy3

1

的定义域是x210.已知一元二次方程x2xm0有实数根,那么m的取值范围是11.有一枚材质均匀的正方体骰子,六个面的点数分别是1、2、3、4、5、6,掷一次该骰子,向上的一面出现的点数大于2的概率是12.已知点P(2,y1)和Q(1,y2)都在二次函数yx2c的图像上,那么y1与y2的大小关系是13.空气质量检测标准规定:当空气质量指数W50时,空气质量为优;当50W100时,空气质量为良,当100W150时,空气质量为轻微污染,已知某城市4月份30天的空气质量状况,统计如下:空气质量指数(W)天数4036059010110712041401这个月中,空气质量为良的天数的频率为uuurruuurruuur

14.如图,已知梯形ABCD,AD∥BC,BC3AD,如果ADa,ABb,那么DC

rr

(用a,b表示)15.某市出租车计费办法如图所示,如果小张在该市乘坐出租车行驶了10千米,那么小张需要支付的车费为元16.已知eO1和eO2相交,圆心距d5,eO1的半径为3,那么eO2的半径r的取值范围是17.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有一个内角的度数是另外两个内角度数差的2倍,我们就称这个三角形为“奇巧三角形”,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是“奇巧三角形”,那么该三角形的最小内角等于度18.如图,四边形ABCD是eO的内接矩形,将矩形ABCD沿着直线BC翻折,点A、点D的对应点分别为A、D,如果直线AD与eO相切,那么AB

的值为BC

三.解答题1

11382|12|.19.计算:()

22120.解方程:x6

22.x3x4x32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某一次函数的图像与反比例函数y

3

的图像交于xA(1,m)、B(n,1)两点,与y轴交于C点.(1)求该一次函数的解析式;(2)求AC

的值.CB22.如图是某地下停车库入口的设计示意图,已知坡道AB的坡比i1:2.4,AC的长为7.2米,CD的长为0.4米,按规定,车库坡道口上方需张贴限高标志,根据图中所给数据,确定该车库入口的限高数值(即点D到AB的距离).23.如图,已知AB、AC是⊙O的两条弦,且AO平分∠BAC,点M、N分别在弦AB、AC上,满足AM=CN.(1)求证:AB=AC;(2)联结OM、ON、MN,求证:MNOM

.

ABOA

24.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抛物线yx2bx3与x轴和y轴的正半轴分别交于A、B两点,且OAOB,又抛物线的顶点为M,联结AB、AM.(1)求这条抛物线的表达式和点M的坐标;(2)求sin∠BAM的值;(3)如果Q是线段OB上一点,满足∠MAQ45o,求点Q的坐标.25.如图,已知梯形ABCD中,AD∥BC,AB⊥BC,AD<BC,AB=BC=1,E是边AB上一点,联结CE.(1)如图,如果CE=CD,求证:AD=AE;(2)联结DE,如果存在点E,使得△ADE、△BCE和△CDE两两相似,求AD的长;(3)设点E关于直线CD的对称点为M,点D关于直线CE的对称点为N,如果AD=2DN,且M在直线AD上时,求的值.3EM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D2.A3.C4.C5.B6.B二.填空题7.aa8.x13x21y,

9.x211y23

11.2312.y1y213.0.515.30.816.2r8

17.22.5°三.解答题19.422.20.4.21.(1)yx2;(2)1

3.22.2.4m.23.(1)证明略;(2)证明略.24.(1)y(x1)(x3),M(1,4);(2)1010;(3)Q(0,1).25.(1)证明略;(2)14;(3)223.10.m

1

42rarb

18.24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