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基于Wiki平台的网络图书协同创作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基于Wiki平台的网络图书协同创作

[摘 要] 本文通过案例研究,以Wiki平台为核心,分析网络图书协同创作的特点,详细阐述网络图书创作流程,架设网络图书编写技术支持环境,集结学习社区成员,形成集体智慧。通过教育大发现学习社区图书《村落学习——技术环境手册》编写案例,深入探索网络图书编写模式,总结网络图书编写策略,展示社区集体智慧结晶,分享协同创作图书实践及体验。

[关键词] 网络图书创作; 图书编写; 协同创作; 集体智慧; Wiki

一、前 言

网络阅读犹如一场静悄悄的学习革命,席卷全球每个角落,成为数字化学习村落的新形式。与纸质阅读不同的是网络阅读传播面更广、更便捷、更便宜。自由、分享、快捷、免费成为网络图书的新主题,新媒体的加入更为这场革命推波助澜。与此同时,出版商和网络组织也争抢网络图书创作的“制高点”,很多自由组织也纷纷加入网络图书创作中,并在约定CC版权下免费共享图书。教育大发现学习社区(英文Social Learn Lab,简称“SLL”)就正是这样的自由组织,图书共创也是社区发展的项目之一。以社区图书创作《村落学习——技术环境手册》为例,此书主要是针对网络实践中使用社会性软件出现的典型问题,组织社区成员编写内容,旨在帮助教育用户的新手入门上路。[1]该书是以社区名义发起,邀请成员积极参与,在初步拟定图书章节目录后,由图书创作团队协同参与编辑、校对、发行,是SLL社区集体智慧的结晶。SLL社区技术环境主要包括:个人利用Gmail进行信息交流、订阅论坛、实时对话等并进行信息汇总、个人知识管理;在GoogleGroups中进行发帖、回帖,号召社区成员参与,进行非实时交流;在IRC中,对遇到的图书编写的重要问题进行实时集中交流;用GoogleCode记录图书编写日志,便于日后总结、反思;在Wiki平台进行协同创作,对图书各章节内容认领、编写、修改和完善,最终形成图书网络版,在互联网中推广发行。图书创作技术环境主要依托Web2.0融合资源,深入挖掘Wiki的开放性、易管理性、用户中心性,实现对“知识元”粒度的整合,[2]再通过“串联”实践体验,在编写成员中搭建“强链接”,形成图书创作团队,协同创作SLL社区风格的网络图书。再通过实践的积累与图书的应用,推进图书编写不断再版。

二、网络图书协同创作的特点

网络图书协同创作与自由撰稿人个人创作最大的不同是如何把多人协调起来,在一定的管理规则和约定下,高效、快捷完成图书内容的编写,并保证图书的风格和体系总体的一致性和系统性,既体现分工明确,又展现集体智慧。网络图书创作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1. 人员流动性

SLL是自由组织,是任何人都可以自愿参与也可自由离开的学习社区,人员参与图书创作有很大的流动性。如《村落学习——技术环境手册》编写过程中,在初稿和第二稿修改时,同一章内容,有不同成员参与,针对新成员加入,如何跟进编写工作等,都是人员流动带来的问题。社区本着开放、平等和合作的原则,尊重成员自由自愿参与。“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在成员流动与工作任务确定之间,寻找支撑和平衡,也是考验社区集结各方力量协同创作的能力。

2. 技术先行性

社区成员要完成写作任务,除了思路和内容外,首先需要了解各种平台的应用,这是写作的基础,也是协作的前提。比如:Wiki平台中如何编辑、添加和删除页面等,如何参与IRC会议,如何在GoogleGroups中回帖和发帖,都是参与的一种方式,技术应用是网络图书创作的基础,是图书整体思路涌现和内容流畅的保障。

3. 无序中寻找有序性

网络图书编写本身是由各种链接组成,图书的名称、缩写、标签、文字、图片、图标、表格等的格式、大小、美观等都有一个约定规则,保证图书风格一致和版面统一。同时,保证图书整体性和系统性。如社区图书《村落学习——技术环境手册》缩写( Self-Growing Learning Community Technological Manual 200905,SGLCTManual200905),使用的统一标签(Tag):“SGLCTManual200905,SGLCTManual”。在图书创作进程中,便于统一标志和管理。

4. 动态发展性

网络图书编写从最初的一个想法转变成一本书,从无到有,内容在不断增加,人员在不断变化。图书的结构也在完善,在动态中不断完善。如《村落学习——技术环境手册》最初结构为七章,但各节内容并未具体,在成员讨论和实践中不

断完善,形成定稿时的图书框架。图书名称也有变更,最早名称为“社会化学习软件平台200905版”图书编写项目,后更名为”村落学习——技术环境手册”。所有图书创作本身都落后于实践发展,所以,更加要求图书内容随着实践的不断推进而更新,“永远再版”是网络图书创作的目标之一。

5. 群体参与性

SLL社区发起的《村落学习——技术环境手册》编写项目,以Web2.0社会性软件为支持。Web2.0最大的特色就在于更加容易建立人脉,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从Web1.0的弱连接走向Web2.0的强连接,更容易形成社团和组织。图书创作过程中,不管是在论坛中头脑风暴还是在Wiki中共笔,无时无刻不体现着“大家”的力量,集体智慧、协同创作、共同分享是网络图书创作的主旋律。

三、基于Wiki网络图书创作流程

基于Wiki的图书创作过程是动态发展、循序渐进的过程,整个图书创作流程包括:发起图书创作项目、形成图书创作团队、收集图书创作资源、调整图书结构、细化管理规则、推进项目发展,形成图书雏形等。形成图书雏形后,再经过校对图书内容、完善图书框架、寻找存在的问题、充实编写队伍等,形成图书第二稿、第三稿……直到图书编写达到既定目标。如图1所示。

1. 发起图书创作项目

由社区成员发起图书编写项目,发起人一般是社区中较有影响力的意见领袖,他们在社区中有一定的威望和影响力,发起项目时才能集结更多参与者。SLL社区发起项目的具体方式是发起人在GoogleGroups中先向大家倡议,要发起一个图书编写项目,包括:图书名称、图书英文缩写、图书概要、简单结构和框架、约定编写原则、图书版权、图书平台等。通过图书简介和概框,召集更多成员参与图书创作,最终完成整体图书编写。

2. 形成图书创作团队

编写团队的形成主要是靠发起人在社区中召集成员参与,通过GoogleGroups等进行宣传,通过个人在Wiki平台注册,签名后参与编辑,任务分工后,进一步参与需要在相应章节内容后面签名。比如本图书编写分为三类人员参与,包括

图书编写人员、协助排版校对人员、协助应用推广人员。鼓励不同形式的参与,可以参与到这个项目的整体规划、推进实施、内容创作,产生效益的各个过程。

3. 收集图书创作资源

本图书创作主要来源于社区成员平时的教学实践及个人应用实践,比如北京师范大学暑期实践周全体同学对手册内容的修改讨论。这些同学绝大多数都是新手,没有应用过图书编写内容,通过他们提出的问题,帮助图书创作人员进行改进,很有参考价值。资源还来源于以前社区的项目,如社区2008年9月发起的“Google服务应用手册(GSH)项目”,2008年11月发起的“好看簿教研项目”等。另外,一些资源来源于网络,如《好看簿使用基础教程》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