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幼儿依赖性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浅谈幼儿依赖行为

姓名:沈雪姣

【摘要】儿童在发展过程中,由完全依赖母体发展到完全独立的个体,这是每个儿童必须经历的正常发展程序。随着独生子女在我国的日益增多,儿童的依赖行为有增长趋势。深入儿童的依赖心理并加以正确的指导和教育,使幼儿改正依赖心理成为现在教育工作者不容忽视的问题。而孩子的这种心理根源于家庭,纠正的关键则需要家庭和幼儿园的配合,也需要教师加以正确的态度和合理的教育方法。改正依赖心理,不仅关系到孩子的自身发展和品格完善,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关键词】依赖行为 心理 家庭环境 独立性

一、儿童依赖行为 近年来,国内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对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出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2000年北师大课题组的调查结果表明,其中儿童存在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6.4%,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4.2%。这些儿童都普遍存在着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焦虑、情绪反常、社交困难等心理问题。而现今儿童普遍存在的一种行为障碍——依赖行为已经成为儿童独立性的发展以及人格完善的一大阻碍。及早纠正儿童的依赖行为是每个家长及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二、依赖行为定义及其评定

1、定义

依赖行为是指儿童过分依赖父母(或看护人)且与其年龄不相符的一种不良行为。

从出生起与父母(或看护人)亲密接触,依靠他们无微不至的照顾,最终发展成为独立生活的个体,这是每个孩子必须经历的正常的生长发育过程。应该说,“依赖”在孩子身上是正常现象。但是有的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特别差,过分依靠父母,这就属于依赖行为了。

2、评定

教师可以根据幼儿日常的行为表现,根据幼儿依赖性的维度和操作定义,对幼儿的依赖性进行等级评定。

儿童依赖性观察评定量表

维度 操作定义

等级

1、要求权威者的承认 常向老师询问“这样好不好”,始终按照老师的要

求去做

2、身体靠近或接触 常喜欢站在老师身旁或依偎着老师的身体,和同伴

朋友也是常拥靠

3、求他人帮助 积极求人帮助,自己会做的事也要求人帮助。常哭

4、求他人支配 常问别人怎样去做,照着人家的话去做

1

5、模仿他人的行为或作品 模仿长辈或群体中最有影响的人物的言行,模仿别

人图画作品

6、讨好别人 别人叫他做什么,就很快很乐意去做,别人要借什

么,就立刻出借

三、依赖行为表现及其原因

儿童过度依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表现1、害羞

比如儿童在正常交往过程中体现出的过分安静,不愿意主动与人交流等等。 原因:

一方面由孩子的天生气质决定的。例如内向型的孩子,比较不爱动,胆小害羞,而且适应性差,对于新事物或陌生人,经常采取拒绝的方式,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比较容易显示不愉快的心情。

另一方面由于家庭的教养方式有问题。一些父母的性子急、对孩子缺乏耐心;对孩子要求过高、管教过严;对孩子指责、约束过多等。有的家庭是爷爷奶奶带孩子,他们总是陪伴孩子玩,为了安全起见,不让孩子与外界接触,使得孩子缺乏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变得胆小、害羞、依赖性强。还有的父母经常采用惩罚、体罚、恐吓等方法教育孩子,对于一些敏感、情绪不稳定的孩子来说,会使孩子的神经长期处于过度紧张的状态,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变得胆小、孤僻。

表现2:缠人

独生的儿童由于环境的特殊性,容易产生缠人、磨人的坏习惯。比如:吵着要你帮他找玩具,帮他找出来了,玩了不一会儿,他又丢下玩具拿起你手上的绒线当球踢;你写东西他也要写,给了纸、笔还不干,又要抢你手中的笔等等,很容易让家长恼火。

原因:

1.缺乏感情

我们可以从婴儿的行为中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婴儿啼哭,不光光是因为肚子饿的原故,有时看到大人从他身边走过来却不抱他,也会哇哇哭起来,目的是引起你的注意,要你赶快抱他。这是一种感情需要。儿童缠人也出于同样的道理,问你要东西、跟你捣乱都不是目的,目的是要你注意他,和他交流感情。这种心理在独生子女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当有人陪、有事干的时候是不会磨人的,当他东张西望不只做什么的时候,就会来找你的麻烦了。

2.心理依赖

有个性、活动能力强、会玩的孩子较少磨人。相反,过于娇生惯养,样样都由父母安排停当,会使孩子养成离开父母就无法生活的习惯。父母对孩子的悉心照顾忽视了孩子的动手和独立发展,使之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而一旦离开父母的照顾就会显得无所适从。在幼儿园如果教师不给予幼儿充分独立思考的空间,则会使幼儿在遇到难题的时候第一个想到问老师而不是自己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3.家庭成员的态度不一

请注意孩子专找宠爱他的人缠,也专找态度暧昧、容易妥协的人缠,因为经

2

验证明,他们总是在责骂之后满足他的要求。所以要分清情况分别对待。

要从根本上纠正还取决于对儿童个性的培养。缠人表示孩子缺乏自立、情绪不定,改变这种个性的根本出路,是不要过分保护孩子,而应培养孩子自立能力,多让孩子自己拿主意,尊重他的选择。这样孩子反而对自己的行为会作出负责的选择,再不会整天磨着你帮他干这干那,也不会不知深浅地提出无理要求。

表现3:不合群

表现为怕生,总是停留在班级群体之外,郁郁寡欢,孤独沉默。 原因:

1.依恋大人:一般来说,孩子在情感上依赖妈妈。当孩子的这种正常心理需求被父母有意或无意地忽视或者粗暴地予以拒绝时,他从正常依赖向独立发展的过程就会受到影响,独立性不能建立,而过度依赖随之出现。有的家庭把孩子交给老人抚养和寄养在别人家里,从小都没离开过成人的怀抱,造成适应环境的能力比较差。

2.环境束缚:某些家长过分宠爱孩子,对孩子保护过严,不准其上街串门。孩子由于长期失去与人交往的机会,变得非常胆怯,见到陌生人态度就很不自然,更不会主动找小朋友玩耍。某些独生子女因家长溺爱,养成了任性、霸道、自私的性格,与小朋友不能友好相处。

3.心理压抑:有的父母离异或感情不和、或是家庭遭受某种挫折后,造成孩子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往。在幼儿园特别是对待一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老师如果对其“冷处理”,把他排除在班集体之外,则会加重其心理压抑,使之更加不愿意融入集体,与人交流。

四、如何纠正孩子的依赖行为

1、父母——爱之有“度”

(1)、完整的家庭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要给孩子创设一个完整、温暖的家庭背景,这是孩子能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家庭气氛与孩子的性格养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都知道,离异家庭的孩子的内心较同龄人更加敏感、脆弱。家庭的破碎,也打破了孩子的归属感和安全感;而父母在争夺孩子的过程中,往往没有考虑孩子的内心感受,使他们感觉自己像个“物品”被争来争去。同样,在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由于缺乏某一方的爱,而变得孤僻,冷酷,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所以,给孩子的爱,应该是完整的、温暖的。父母要满足儿童对父母基本的依赖需要,给儿童充分的关心和爱抚,使他们在心理上有安全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才能自信地成长,为培养其独立的性格做下铺垫。

(2)、适度的关爱

在给予孩子爱的时候,更要做到爱之有“度”。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疾患和缺陷,还要具有完整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与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所以,我们给孩子的,不是溺爱,而应该是张弛有度的爱,去有意识的培养儿童的独立性。

在他们想要尝试一件新事物的时候,就放手让他们做。一方面,培养他们的

3

独立自主性,另一方面,也使他们的自信心得到发展。父母不要支配、控制孩子的所有活动,也不要给孩子规定太多的行为规则,更不要过分挑剔儿童的行为。对儿童提出的要求,要给予及时、亲切的反应,不要无缘无故的拖延答复,或是既不肯定又不否定,模棱两可,更不要态度粗暴的加以拒绝。对儿童不合理或是无法办到的要求,要坚决表明自己的态度,并说明拒绝的理由。总之,不能纵容儿童,不要给儿童不需要的东西,不要替儿童做他自己能够做的事情。如果儿童已经表现出过分依赖家长的行为,就应该采取相应的方法:坚决、明确的对儿童提出公正、合理的行为要求;耐心的纠正儿童所表现出来的依赖行为;当儿童表现出独立行为时,要及时予以表扬;给儿童较多的自由活动时间,鼓励儿童多和小伙伴在一起游玩。

总之,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把教育的艺术延伸进家庭生活,是很多合格父母的必修课,也是更多父母需要细细思量的课题。

2、老师——爱之有“方”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担任着教育孩子最初状态的重要任务。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更要擅于运用心理学知识指导幼儿。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心理依赖程度越高,其承受能力就越低。一个幼儿的依赖心理很强,必然会导致很多不良习惯的产生,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也没有好处。孩子依赖心理的产生,究其原因,是父母的溺爱;但是对于孩子在群体中的成长,必然会进入到一个更为特殊、复杂的群体之中——幼儿园。幼儿园教育伴随孩子的光阴以及带来的深远影响,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伴随一生的重要意义。而老师——幼儿园教育的具体工作者,也是每天与孩子接触最多、最近的人,更是孩子能够自由飞翔的重要角色。

(1)、让家长走进新课程

以往的大概观念就是,幼儿在幼儿园就归老师管,幼儿在家就只要父母监督下有没有完成作业就行了。但是,家长的教育理念和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应该是一致的。所以,这就要求校方以及老师及时和家长进行交流和互动,让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教育平面。比如定期的家长开放日,家长一方面及时了解孩子所处幼儿园的教育氛围,另一方面,进一步了解幼儿的学习、生活状态。最主要的,是在对家长的这种“教育”之下,能是他们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不再事事告知,而是让孩子自己去思考,从方法上的改进来实现孩子思想上的变化,能以更加合理、有效的方式在家教育子女,并且这种教育应该是与幼儿园配合一致的。这样,能使孩子在一个稳固、积极的环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方式,逐渐克服依赖心理。

(2)、让幼儿在阳光下成长

在幼儿园里,真正患上心理疾病的幼儿毕竟只在少数,大多数幼儿或多或少有一些心理偏差。而幼儿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幼儿园,尤其是课堂上度过的。这里的课堂包含两个含义,一个是教学课堂,另一个是班集体。所以,引导孩子的心理健康,不仅仅是每个班主任的责任,更是每个任课老师应该注意的问题。

A、 和谐的关系

师生关系是很重要的一个课题。幼儿的依赖心理最主要的一个表现就是缺乏

4

自信,他们遇事总是希望老师或家长能帮助自己解决;处事优柔寡断,好听从别人代替自己做的决定,这是很不理想的。而和谐师生关系建立的前提就是尊重与关爱。尊重一个幼儿,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不单从一个方面来判定一个幼儿是“差生”还是“好幼儿”,消除“差生”的观念。那只是反映了幼儿一个方面的优劣,老师要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从各个方面去了解一个幼儿。有的幼儿上课不是很认真,但是他他往比较热心,助人为乐;有的幼儿表现很好异,但往往骄傲自大,目中无人„„老师要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和评价幼儿。如果你只是一味打击表现不好的幼儿,他们就会失去进步的自信心和主动性。只有在一个平等、和谐的环境中,才会充分发挥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学会积极思考,自己去解决问题。

B、 积极的措施

尊重幼儿不等于放任幼儿。在具体操作上,老师依然要做到恩威并施,收放自如。让每个幼儿感受到老师是看到了一个全面的自己,优缺点、有优点,老师不会因为你一个方面稍不如人就放弃你„„这样,幼儿才会老师充分尊重自己的基础上去尊重老师,主动学习,达到学习和教学上的统一与和谐。

当你为幼儿跑来问你的问题而无可奈何时,“老师,我的水笔没墨了,你能帮我借一支吗?”“老师,我的本子用完了„„”“老师,这个问题我不会„„”你会怎么做?是怒气冲冲地对他们咆哮“这种问题要来问我哒!!你自己不会解决啊!!!”还是就是简单地帮他们解决一下?

想想看,这些简单的问题,幼儿为什么一有问题就向他人寻求帮助,而不是第一个想到自己想办法解决?老师再次遇到这种问题,应该怎么做呢?

① 、促膝长谈,解放心灵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应该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在保护好幼儿的自尊不受挫的前提下,我们要让幼儿充分了解自己,树立自信。一次谈话,一次表扬,或者是一个肯定的眼神,孩子的内心也许就会受到极大的鼓舞,进而促使幼儿个性独立性的发展。

由此,当我们面对一个有着较强依赖心里的幼儿时,与他(她)促膝长谈往往是教育的第一步。但是这种谈话也要注意方法。谈话不是审问,很多同学都不想对老师多说,甚至有的老师问一句什么,幼儿就简单回答一句,这是很不理想的谈话状态。当一个老师面对幼儿的时候,首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我们是可以说知心话的朋友,是可以把心里的想法和秘密放心告诉老师的朋友。当然,幼儿也许不会一开始就把心里话告诉你,面对幼儿,要怀着耐心、爱心,循循善诱。找出其症结所在,对症下药。

②、自我领悟,参与实践

了解了症结所在,知晓了具体的家庭背景和生活后,我们要教育孩子,一个人要有自立的好品质,如果总依靠他人,自己将永远长不大。一方面,我们要让孩子学会去主动关心、帮助他人。在互帮互助中培养幼儿关心他人的美好品质;在集体中以温和、友善的眼睛去看待他人。另一方面,我们要尊重孩子的意志,给他们充分的自主权和发言权。教师应支持、鼓励幼儿去参与班级活动,一点进步就是一次成功。在特定情况下,可以让他们每个人平等发言,采纳不同意见,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想法是有效、可行的。在一点点自信的积累过程中,孩子就

5

会变得敢说敢想。当他的某个想法被采纳并且成功实施的时候,他会变得更加自信,激发其“再试一次”或者是“下次我能做的更好”的想法,并且在融入集体的过程中更好的反馈给集体他的自信和表现欲。这样,待他再次遇到问题时,就会有自信地去自己想办法解决,因为他相信自己能行了,而不是再想着去问问别人。

③、家校互助,创造共赢

家校之间应建立一个互相沟通的平台。教师应该主懂与家长去的联系,进行家访,向家长谈及自己的教育方法,向家长提出要积极配合的要求。一方面,幼儿园应通过家长及时了解幼儿的情况,一些可能在校时不易察觉或是被忽略的情况,这包括性格等各个方面。有些孩子在融入集体的时候,可能身上的一些特点就不那么显而易见了。另一方面家长应及时了解幼儿在校的动态表现,不管是学习方面还是在校的人际、活动等。在信息的互补之中,防微杜渐,在家校的互助中,让幼儿逐渐摆脱依赖心理,做一个可以自己动脑、动手解决问题的独立的人。

总之,要改正孩子的依赖心理,是多种教育方法、教育思路的汇合。找准教育点,从幼儿心理出发,想幼儿所想,做幼儿所做,把握教育方法,因人而宜。幼儿良好的心里就会很快成长起来,心理素质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孩子的依赖心理是孩子从小一点点形成的,但是要纠正过来却不是那么简单。但愿每个孩子都能在蓝天下自由飞翔,能沐浴阳光,更能抵挡风雨!

【参考文献】 1、《幼儿学用心理范例》.[M]. 北京. 开明出版社. 2000年. 第

116页——第118页

2、《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指导手册》. [M]. 北京. 开明出版社.2000

年.第251页——第252页

3、《学前教育科研方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陶宝平.

2006年. 第86页

Discuss th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dependence

Name: Sheen Xue-Jiao

【summary】 Rely on young children is normal, but will still be on parents to become school-age children or other people, the over-reliance, they constitute a kind of behavioral disorder. As the only child in our increasing dependence on child behavior trend. Dependent children face psychological and proper guidance and education to enable students to correct psychological dependency as now educators should not be ignored. The child's psychological roots of this family, to correct the critical need to meet the family and schools also need teachers to be the right attitude and reasonable method of education. Correction dependent on psychological, not only to the child's own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 improvement is due for each educator responsibilities and obligations. 【keywords】Psychological dependence. Action.Family environment.

Dependence.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