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基于概念结构理论的汉语完结类虚化结果补语研究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基于概念结构理论的汉语完结类虚化结果补语研究

——以“完、好、成”为例

摘 要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认知语言学的概念结构理论,以“完”、“好”、“成”为例,考察现代汉语完结类虚化结果补语。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

“引言”部分,说明本文的研究范围、思路,阐明了本文研究的意义,并简要介绍了所用的理论方法以及语料来源。

第一章前人研究综述,简要概述了目前国内外有关“完、好、成”这类补语的研究成果。

第二章详细介绍了概念结构理论,重点介绍了跟汉语动结式相关的三类事件:即运动事件、变化事件和廓时事件的概念结构以及概念结构的限制条件、概念结构的句法显现等。

第三章从概念结构的角度对动结式“V完”、“V好”、“V成”进行详细的分析,这些动结式都从表达变化事件隐喻扩展为表达廓时事件,补语由描述“事物”的性状“变化”演变为廓定“事件”的“时体”。

第四章从语义和句法两方面重点对表达廓时事件的“V完”、“V好”、“V成”进行分析和比较。得出一些初步结论:“完”表示动作事件过程的完结,“好”表示自主性动作事件完结且达到预期结果;“成”表示预期动作事件或变化事件的实现。跟表达变化事件时“V完”、“V好”、“V成”的宾论元主要出现在主语位置不同,表达廓时事件的“V完”、“V好”、“V成”,其宾论元主要出现在宾语位置。

“结语”部分总结了全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并提出进一步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概念结构 虚化结果补语 变化事件 廓时事件 凸体 衬体

1

A Case Study of Accomplishment Constructions in Chine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heory of Conceptual Structure

Wang Quipping

Directed by Associate Professor Zhan WeiDong

Abstract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grammatical resultative complement of accomplishment in modern Chinese with the example of “wan”, “hao” and “cheng”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of conceptual structure from cognitive linguistics. The whole text consists of six parts:

The beginning is an introduction, in which the author explains the paper’s investigative area and thinking, clarifi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paper and introduces the theory, method and the sources of corpora briefly.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review of the previous investigation, surveys current domestic and foreign outcome relating to these complements such as “wan, hao, cheng”in brief.

The second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of theory used, introduces the theory of conceptual structure in detail, emphatically introduces three kinds of events related to Chinese V-R Compounds-motion events, change of state events and events of temporal contour’s conceptual structure and its limited condition.

The third chapter, analyzes the V-R Compounds “V wan”, “V hao”, “V cheng” in detail from the conceptual structure point of view, these V-R Compounds are all from expressing change of state events extended to expressing events of temporal contour metaphorically, complements evolves from the change of characteristics describing “object” to “aspects”describing “events”

The fourth chapter, analyzes and compares “V wan”, “V hao”, “V cheng” expressing the events of temporal contour from the semantic and syntactic point of view. Gathering some primary conclusions: “wan” represents the finishing of motion events; “hao” represents the finishing of the uninfluenced motion events and getting the expectant result; “cheng” represents the accomplishment of the expectant motion events or change of state events. Differing from the object argument appearing in the position of subject expressing change of state “V wan”, “V hao”, “V cheng” events, the object argument appears in the position of object expressing events of temporal contour “V wan”, “V hao”, “V cheng”.

The end is conclusion, generalizes the whole paper and puts forward the problem to solve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Conceptual Structure, Resultative Complement, Change of State Events,

Events of Temporal Contour, Figure, Ground

2

目 录

引 言.................................................................5 第一章 前人的研究....................................................7

1.1 动结式“V完”、“V好”、“V成”的语法性质......................7 1.2 “完”、“好”、“成”的词性......................................8 1.3 “完”、“好”、“成”的虚化问题..................................9 1.4 “完”、“好”、“成”的体貌特征..................................9 1.5 “V完”、“V好”、“V成”个体研究...............................10 1.6 小结.........................................................11 第二章 概念结构与汉语动结式..........................................12

2.1 概念结构.....................................................12 2.2 与汉语动结式相关的事件.......................................12

2.2.1 运动事件概念结构........................................12 2.2.2 变化事件概念结构........................................14 2.2.3 廓时事件概念结构........................................14 2.2.4 事件类型与概念结构......................................15 2.3 概念结构的限制条件...........................................15 2.4 概念结构的句法显现...........................................17 2.5 小结.........................................................18 第三章 完结类虚化结果补语的概念结构分析.............................19

3.1虚化结果补语概述..............................................19 3.2动结式“V完”的概念结构......................................21

3.2.1“完”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21 3.2.2 表达变化事件的“V完”..................................22 3.2.3 表达廓时事件的“V完”..................................28 3.2.4 凸体的“数量”特征......................................29 3.3 动结式“V好”的概念结构......................................31

3.3.1 “好”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31 3.3.2表达变化事件的“V好”...................................33

3

3.3.3表达廓时事件的“V好”...................................34 3.4动结式“V成”的概念结构......................................35

3.4.1 “成”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35 3.4.2 表达变化事件的“V成”..................................36 3.4.3 表达廓时事件的“V成”..................................37 3.4.4 从结果的实现到事件的实现................................38 3.5 小结.........................................................39 第四章 表达廓时事件的“V完”、“V好”、“V成”........................41

4.1 三种不同类型的“完成”.......................................41

4.1.1 “完”表示动作事件过程的完结............................41 4.1.2 “好”表示自主性动作事件完结且达到预期结果..............46 4.1.3 “成”表示预期动作事件或变化事件的实现..................50 4.2 概念结构的句法显现特点.......................................52

4.2.1 宾论元的句法显现位置....................................53 4.2.2 句法显现与概念凸显......................................54 4.3 小结.........................................................56 结语.................................................................57 参考文献.............................................................59

4

引 言

1.问题的提出

虚化补语指的是由“完”、“好”、“成”、“掉”、“住”、“到”、“起来”、“下去”等成分充当的补语。跟一般的实义补语不同,这些成分充当补语时的意义已经逐渐发生虚化,并且它们的使用频率很高,能够搭配的动词范围很广。 本文打算考察虚化补语中“完”、“好”、“成”这一组。

“完”、“好”、“成”虚化后意义相近,都表示“完成”。但是它们用法很复杂,可以比较下面几组例子:

(1)那部书写完了。 那部书写好了。 那部书写成了。

(2)我们上完/好/成课了。 *我们下完/好/成课了。

(3)他没喂完马。 他没喂好马。

他没喂成马。

例(1)中几个句子意义差别不大,都表示“写书”这个事件已经完成。例(2)中“完”、“好”、“成”可以跟“上课”结合,却不能跟“下课”结合。而例(3)中则意义差别较大,“没喂完”表示动作开始了,但没结束;“没喂好”表示动作结束了,但没达到“好”的结果;“没喂成”表示动作还没开始。可见充当补语的“完”、“好”、“成”不仅内部用法比较复杂,它们相互之间也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既有共性,又有区别。

2.本文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思路

本文不是全面研究虚化结果补语,而是选择其中表“完成”义的一类,以“完”、“好”、“成”为例,考察现代汉语完结类虚化结果补语。

5

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试图从概念结构的角度,分析“完”、“好”、“成”的语义特点及虚化轨迹,并进一步对虚化的“完”、“好”、“成”进行比较,以期更全面更细致地了解完结类虚化结果补语的意义和用法。

3.研究的意义

本文的研究可以深化对虚化补语“完”、“好”、“成”的认识,完善虚化补语研究的空缺。从概念结构的角度分析“V完”、“V好”、“V成”语义特点和内部组合规律,对其他虚化补语,如“掉、住、着、起、起来、下来、下去”等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同时,虚化结果补语是使用频率最高,结合动词范围最广的结果补语,也是留学生使用中出现偏误较多的一类补语,对“完”“好”“成”这三个虚化结果补语的深入研究,可以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

4.语料来源

本文研究所采用的语料主要是北京大学汉语研究中心现代汉语语料库,此外还参考了日本早稻田大学砂冈和子教授和北京大学詹卫东老师正在编写的《现代汉语述补结构用法词典》中的相关例句,还有少部分语料来源于网络或通过内省的方式获得。

6

第一章 前人的研究

1.1 动结式“V完”、“V好”、“V成”的语法性质

对现代汉语动结式述补结构的性质,国内外语法学界有几种不同的看法。国内传统的看法认为动结式述补结构是一种句法结构,是由述语和表示补充说明结果的补语构成的。充当补语的“完”、“好”、“成”都是实词,与述语V一起构成述补结构。

有些学者,在对述补结构尤其是粘合述补结构的认识上,跟国内汉语学界传统的看法有很大差别。他们认为这种粘合述补结构不是句法结构,而是词。赵元任称为“动补复合词”,汤廷池称为“结果式动词”,是复合动词的一个附类。李英哲在《实用汉语参考语法》中,把动结式看作动补复合词。德国学者柯彼德(1990)提出把传统语法体系中的结果补语、趋向补语归入动词结构,作为复合词的附类,称为结果动词。按照他们的观点,动结式“V完”、“V好”、“V成”自然也属于词。

还有一种看法认为粘合式述补结构既不是短语,也不是词,而是介于短语和词之间的中间成分,如吕淑湘认为它们是动词性短语,称为“短语词”。而史有为也认为它们是“词和短语之间的中间状态成分”,称为“粘连短语”。吕文华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述补结构的看法,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出发,提出重构现代汉语述补结构系统,他赞成吕淑湘先生的观点,认为粘合式述补结构是一种短语词。对“V成”结构,邵敬敏(1988)明确提出:“V成”似词非词,似词组非词组,简单地把它说成是词或词组都不妥。邵敬敏先生认为,应该根据它的特点,承认它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结构,称之为“词结”。“V成”结构有几个特点:第一,“V”和“成”的组合是定位的,然而又是开放的、自由的。第二,“V”和“成”各有自己独立的词义,然而又有合一的趋向。第三,“V”和“成”都能独立成词,但结合紧密,语法功能表现出整体性的趋向。

我们认为,动结式“V完”、“V好”、“V成”具有既接近于短语、又接近于词的特征。首先,具有能产性,这点与一般的短语相近,我们考察了2158个常用动词,能进入动结式“V完”1的有1255个,能进入动结式“V好”的有832个,能

1

包括补语表示实义和虚义的情况。

7

进入动结式“V成”的有1142个。其次,具有黏附性,补语和前项动词结合紧密,这点与一般的词相近。“V完”、“V好”、“V成”看作什么性质的成分,对我们的研究并没有太大影响,我们下文都统一称为“动结式”。

1.2 “完”、“好”、“成”的词性

一般认为动结式“V完”中的补语“完”是动词。《现代汉语词典》中,充当补语的“完”有两个义项:(1)“消耗尽;没有剩的”,(2)完结。两个义项都为动词。但是也有词典认为“完”有的义项为形容词,如《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认为表示“光、尽”意义的“完”为形容词,如“戏演完了”;表示“结束”意义的“完”为动词,如“水喝完了|材料用完了”。

对动结式“V好”中的补语“好”,一般认为是形容词,吕叔湘先生是持这一观点的代表,他在《现代汉语八百词》将充当补语表示“完成”义的“好”放在形容词的义项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也认为“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已经完成”的“好”为形容词。但是也有的学者认为表示完成义的“好”为动词,比如《汉语形容词用法词典》,特别提出表示完成的“好”是动词,如“写~了|织~了|馒头~了没有”。

动结式“V成”中的补语“成”,《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都标注为动词,这是没有疑义的。但是也有学者认为“成”有形容词用法,邵敬敏(1990)认为动结式“V成”中的“成”有两种意思:“成为”义和“成功”义,前者为动词,后者为形容词。

用作补语的“完”、“好”的词性,各家的看法并不一致,但它们的词性不外乎两类:动词或形容词。

刘丹青(1955)创造性地提出了“唯补词”这个概念,认为“唯补词”是和区别词、副词平行的一个词类,它们都是功能单一的,分别占据补、定、状这三个语法位置。“唯补词”某些义项只能做补语,不能单独做谓语,它意义宽泛、抽象,组合面广泛,能充当句子的焦点,语法特点区别于一般的谓词性补语。比较典型的“唯补词”有:“着、到、住、了liao3、来、起”等,而“完”和“好”是处于谓词与“唯补词”之间的过渡状态。“唯补词”虽然没有引进教学语法词类系统中,但是此

8

类词引起了学术界越来越多的重视,很多学者注意到它与其它谓词的差别。汉语教材中对结果补语进行解说时,也重点介绍这类补语。

1.3 “完”、“好”、“成”的虚化问题

与一般的实义补语相比,充当补语的“完”、“好”、“成”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意义的虚化和搭配范围的广泛。不少学者在研究结果补语时都注意到“完”、“好”、“成”这一类补语的虚化现象。刘月华(2001)认为“有些动词作结果补语时,词汇意义有所改变”,其中就包括“完”和“好”。王红旗(2001)在考察动结式述补结构在把字句和重动句中的分布时,指出有一类动结式补语无语义指向,这类动结式的补语只限于“见、住、到、着、好、完”这几个词,它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而表示动作有了结果或达到了目的。

薛红(1994)对虚化补语进行专门的研究,主要包括“掉、住、走、好、完、见、成、了、着、透、坏、死、动”等,她认为这类词已逐渐向虚词靠拢,黏附于前项,“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依赖前项成立而成立”。文中按照虚化程度分为部分丧失词汇意义和全部丧失词汇意义两类,根据她所给出的定义,“完”、“好”、“成”都是部分丧失词汇意义的补语,“既可能保持单用时的词汇意义,又可能虚化为语法意义”,也就是说“完”、“好”、“成”已有虚化倾向,但并未完全虚化。

龚千炎 (1991)也认为“现代汉语中,‘了、完、掉、成、好、着 (zhao)、住、到’等跟在主要动词之后,虽然也有一些表示时态的意味,但它们是以词汇意义的方式来表现的,并未虚化为表示时态语法范畴的语法手段。”

前人从虚化角度考察充当补语的“完”、“好”、“成”,大多是在研究其它问题时顺便提及,专文研究很少,对此类补语的虚化关注度较低,且在研究中没有很好地区分实义和虚义,没有形成系统性。

1.4 “完”、“好”、“成”的体貌特征

随着现代汉语体貌系统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对体貌的研究不仅仅局限在体标记“了”、“着”、“过”,而越来越多地把注意力放到表体貌意义的词汇,其中备受关注

9

的一类就是意义虚化的结果补语和趋向补语。

高名凯先生认为汉语里有表示行为有结果的“结果体”,他指出:“‘着’是结果体的虚词,历程或行为之有结果。它是一个概括化了的形式,可以加在任何表示有结果行为的词之后,如‘打着、抓着、碰着’”他还强调“完”是表示体的虚词。 薛红(1985)根据虚化结果补语的语法意义进行分类,认为“完”“好”属于完成体类。

陈前瑞(2002)认为汉语的体貌系统是一个由情状体、阶段体、边缘视点体、核心视点体组成的四层级系统,其中阶段体是对情状的具体阶段的表现,或者说表现的是情状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阶段体分为两个小类:基本阶段体和涉量阶段体。前者包括起始体、延续体、完结体、结果体,它们涵盖事件的基本阶段。他将补语性成分“完、好”表示的体貌意义称为完成体。

1.5 “V完”、“V好”、“V成”个体研究

近些年来,对动结式“V完”、“V好”、“V成”结构的个体研究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果,如关玲(2003)、崔广华(2007)对“V完”的研究,周琴(1999)对“V好”的研究,吴为章(1985)、邵敬敏(1988)、邵敬敏(1990)、胡建峰、郭文国(2001)、玄玥(2006)对“V成”的研究。

学者们从补语的意义、语义指向、V的语义特征等各个方面研究“V完”、“V好”“V成”的特点。

关玲(2003)把“V完”的语法特点归纳为“表示行为持续过程的结束”,认为V必须是持续动词,不能是瞬间动词。崔广华(2007)把“完”的意义归纳为两种:表“完成、结束”义和表“光、尽”义,并认为“V完”中的V全部具有“持续”和“自主”的语义特征。崔广华对“V完”中的V的语义特征概括得并不完全正确,表“光、尽”义时,V可以是非持续、非自主动词,如“死”、“塌”、“凋谢”等。表“完成、完结”义时V也可以是非自主动词,如“下(雨)”等,只不过这种情况比较少。

’浅析》对动结式“V好”的研究,现有资料中只有周琴《述补式‘V+好(了)一篇专文。周琴通过变换分析并从“好”的语义和语法功能进行考察,认为“补语

10

‘好’有虚化倾向,但尚未完全虚化”,它既具有语义前指的虚指性,又具有语义后指的实指性,既可以指向动词,又可以指向宾语。

邵敬敏(1990)区分了“V成”结构的歧义格式,根据“成”的意义分为两类:“成为”类和“成功”类,两类“V成”具有不同的句法、语义特点。玄玥(2006)根据“V成”述补结构的变换形式,把“V成”分为三类,在邵敬敏(1990)的基础上,把“成功”类分为两种不同的情况:由制作类动词构成的“V成1”式,表示具体事物的完成,如“张三做成了红烧排骨”;由非制作动词构成的“V成2”式,表示事件的完成、成功,如“张三看成了电影”。她还提出“V成2”式是“V成1”式的虚化形式。

前人对“V完”、“V好”、“V成”的研究不断深入,并且都注意到“完”、“好”、“成”的虚化现象,注意到它们在句法和语义上的独特之处。有的学者认为这些虚化补语与体态有关,如关玲认为“V完”是单纯表示完成体的。

1.6 小结

前人的对“V完”、“V好”、“V成”的研究,着眼点很多,但是系统性不强。“完”、“好”、“成”是使用频度非常高,适用范围非常广的词,从研究现状看,出现在动词后充当补语的“完”、“好”、“成”的研究远远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前人没有提及,如动结式中“完”、“好”、“成”的异同,它们各自的语义、句法特点,它们互换的条件等。

动结式“V完”、“V好”中的“完”和“好”在很多情况下己经偏离了原来的表示“消耗尽,没有剩余”、“优点多的,使人满意”的基本意义,而是逐渐虚化,越来越倾向于成为一个完结体的标记。对“完”、“好”、“成”的虚化现象,前人虽然已经注意到了,但是没有做系统的研究,它们与V构成动结式的内部组合规律及外部功能,都值得做更深入的考察。

11

第二章 概念结构与汉语动结式

2.1 概念结构

传统的语义学是一种客观主义的语义学,认为语言结构直接对应语义,语义就是使语句表达的命题成真的必要充分条件。然而“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不是直接表现或对应于现实世界,而是有一个中间的认知构建层次将语言表达和现实世界联系起来。在这个认知中介层,人面对现实世界形成各种概念和概念结构。现实世界通过这个认知中介层“折射”到语言表达上。概念结构是比论元结构更深一层的结构,它不同于纯粹客观的语义层面,不是对客观存在的场景中各种关系的直接反映,而是体现了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模式,包含着人的主观体验,包含着人对客观场景的认知加工。客观世界中的同一个场景,可能因为人的认知角度不同,形成不同的概念结构。概念结构包括的概念角色也不同于论元角色,它的数量不再是随意的,而是从认知上限定的,L. Talmy限定两个最基本的“凸体”(Figure)和“衬体”2(Ground)。“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结构直接反映着概念结构,概念结构对语言结构具有很大的影响,可以从概念结构出发解释各种句法语义现象。

2.2 与汉语动结式相关的事件

概念结构反映客观场景中的事件,但是这种反映不是一种直接的对应关系,

还包含人对客观事件的主观认知。

宋文辉(2006)利用Talmy的概念结构理论来分析现代汉语动结式,讨论了与汉语动结式有关的三类事件:运动事件、变化事件和廓时事件。从概念结构上来说,变化事件和廓时事件是运动事件的隐喻扩展,扩展的次序是先扩展出变化事件,再从中扩展出廓时事件。

2.2.1 运动事件概念结构 先来看看运动事件的概念结构。

2

沈家煊(2003)翻译为“凸像”和“背衬”。

12

(1)石头滚进了山洞。

这个句子表示的是运动事件(Motion event),一个运动事件由四个概念要素组成:

凸体(Figure):指运动的物体,如上例中的“石头”,它相对于另一个物体(衬体)而运动。凸体是人们观察一个场景时关注的焦点,是画面中的前景。

衬体(Ground):指运动的参照物,如上例中的“山洞”,另一个物体(凸体)相对于它而运动。在一个场景中,衬体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被处理为画面中的背景。

运动(Motion):指运动本身,用“MOVE”表示。

路径(Path):指凸体相对于衬体而运动的路径,如上例中的“进”。 上面的例子其实表达的是一个宏事件,由两个次事件构成,一个是主事件(frame-event),即运动事件;一个是副事件(co-event),即运动的方式。完整的概念结构如下:

[石头 MOVE 进 山洞]主事件 + [石头滚]副事件 [凸体 运动 路径 衬体]主事件 + 方式[——]副事件

主事件是构成事件基本框架的事件,是构架事件,副事件是依附于主事件的,表达主事件中运动的方式或使因。

运动事件有自动运动事件、使动运动事件之分,使动运动事件比自动运动事件多了使事(agent)这一概念成分,如:

(2)我把石头滚进了山洞。

[我 AMOVE 石头 进 山洞]主事件 + [我滚石头]副事件 [使事 运动 凸体 路径 衬体]主事件 + 使因[——]副事件

其中“我”是运动事件的使事成分,“我滚石头”是“石头进入山洞”的使因。“AMOVE”表示概念结构中有使因的运动。

使事、凸体、衬体都是事件角色,是概念结构的概念成分,不同于客观语义层面的论元角色。

13

2.2.2 变化事件概念结构

从概念结构上来说,变化事件是运动事件的隐喻扩展,其构架事件是表示变化的事件,主事件的凸体是发生变化的主体。变化事件根据是否有“使事”角色而分为自动变化事件和使动变化事件。

自动变化事件,如: (3)他长高了。

[他 MOVE INTO 高]主事件 + [他长]副事件

“他”是发生变化的主体,是主事件的凸体,“高”是隐喻性的衬体,是隐喻性的运动的终点。

使动变化事件,如: (4)我洗干净衣服了。

[我 AMOVE 衣服 INTO 干净]主事件 + [我洗衣服]副事件 其中“我”是使事,“衣服”是凸体,是发生变化的主体,“干净”是衬体,是变化的终点,概念结构表达的是:我洗衣服,使衣服进入“干净”的状态。

2.2.3 廓时事件概念结构

廓时事件是运动事件和变化事件的隐喻扩展,其主事件是一个廓定事件时体的事件,主事件的凸体代表的是事件,而不是事物,如:

(5)我们唱起了革命歌曲。

[我们唱革命歌曲 MOVE INTO 起]主事件 + [我们唱革命歌曲]副事件 其中“我们唱革命歌曲”是凸体,代表的是一个事件,“起”是衬体,廓定“我们唱革命歌曲”这个事件的时体,表示这个事件进入“起”的状态,在这里“起”表示的不是趋向意义,而是表示“开始”的时体意义。又如:

(6)我吃完饭了。

[我吃饭 MOVE INTO 完]主事件 + [我吃饭]副事件

“我吃饭”是凸体,“完”是衬体,句子表示的是:“我吃饭”这个事件进入“完”的状态。这里“完”也不是表示实在的“没有剩余”的词汇意义,而是表示虚化的“完成”的时体意义。

14

2.2.4 事件类型与概念结构

运动事件、变化事件和廓时事件并不完全是从客观角度做出的分类,还与概念结构相关。客观事件通过人的认知而形成概念结构,概念结构并不直接反映客观事件,还包含了人的主观体验。现实世界中的同一个事件,可能因为人们关注焦点的不同,被概念化为不同的事件类型,形成不同的概念结构。

如“他喝水,动作结束之后,水从有变无”这样一个事件,如果关注的焦点在动作的受事“水”,那么概念化为一个变化事件,如果关注的焦点在事件本身,那么概念化为一个廓时事件。

变化事件的概念结构:

[他 AMOVE 水 INTO 完]主事件 + [他喝水]副事件 廓时事件的概念结构:

[他喝水 MOVE INTO 完]主事件 + [他喝水]副事件

变化事件中主事件的凸体为“水”,是一个实体性事物,衬体“完”表示的是“水”的变化;廓时事件中主事件的凸体为“他喝水”,是一个事件,衬体“完”廓定“他喝水”这个事件的时体“完成”。两种概念化方式反映了两种不同的认知角度。

2.3 概念结构的限制条件

宋文辉(2006)认为概念结构的构成有一定的条件,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点是主事件和副事件必须有足够紧密的联系。运动事件、变化事件、廓时事件都是由主事件和副事件经过组合形成的,二者之间的联系必须足够紧密才能结合为一个整体。这与人对事件的理想的认知模型有关,联系紧密的两个事件,独立性低,容易被人们当作一个整体来处理,而联系松散的两个事件,则不容易被处理为一个整体。主事件和副事件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与事件之间的可预测性相关,可预测性高的则联系密切,而可预测性低的则联系松散。如:

(11)我吃完了那碗饭。

[我 AMOVE 那碗饭 INTO 完 ]主事件 + [我吃那碗饭]副事件

15

(12)?我吃干净了一顶帽子。

?[我 AMOVE 一顶帽子 INTO 干净]主事件 + [我吃饭]副事件

“我吃饭”与“饭完”有直接的、紧密的联系,从“我吃饭”可以很容易预测到“饭完”,这样人们容易把两个事件处理为一个整体,用一个动结式来表达。“我吃饭”与“帽子干净”之间联系并不密切,从“我吃饭”很难推测出“帽子干净”,这不符合人们对事件的理想的认知模型,处理为一个事件令人难以接受,一般不能概念化为一个整体,因而例(12)这个句子可接受度低。

宋文辉(2006)提出的这个概念结构的限制条件,可以解释大部分运动事件和变化事件,但是对廓时事件似乎无能为力。

廓时事件中,主事件是廓定事件时体的事件,主事件的凸体与副事件的概念成分同指,主事件和副事件联系的紧密程度、事件的可预测性都比较难把握,如:

(13)我开完会了。

[我开会 MOVE INTO 完]主事件 + [我开会]副事件 (14)*我喜欢完她了。

*[我喜欢她 MOVE INTO 完]主事件 + [我喜欢她]副事件

例(13)和例(14)表达的都是一个事件进入“完”的时体状态,都表示一个事件的完成、结束,但是两个句子可接受度不同。

廓时事件概念结构的构成跟其他因素相关。我们认为主要跟衬体所表示的时体意义及凸体所代表的事件类型相关,两者必须互相匹配。

比如,虚化的“下去”表示“持续”的时体意义,只能廓定持续性事件的时体,不能廓定瞬时事件的时体。

(15)他说下去。

[他说 MOVE INTO 下去]主事件 + [他说]副事件 (16)*他死下去。

*[他死 MOVE INTO 下去]主事件 + [他死]副事件

这两个例子中,衬体“下去”表示的时体意义是“持续”,例(15)中,凸体“他说”代表的是一个持续性事件,与衬体表示的时体意义相匹配,“他说下去”这个句子是可接受的。而例(16)中,凸体“他死”代表的是一个瞬时事件,与“持续”的时体意义不匹配,因而这个句子不可接受。

16

时体意义描述得越细致,越有助于考察廓时事件概念结构的约束条件。我们在第四章详细分析了虚化补语“完”、“好”、“成”表示的时体意义,它们对所廓定的事件在时间结构、自主性、感情色彩等方面都有限制。如“好”表示自主性动作事件完结且达到预期结果,只能廓定自主性事件的时体,不能廓定非自主性事件的时体:

(17)我洗好衣服了。

[我洗衣服 MOVE INTO 好]主事件 + [我洗衣服]副事件 (18) *已经下好雨了。

*[下雨 MOVE INTO 好]主事件 + [下雨]副事件

例(17)中,主事件的凸体“我洗衣服”代表的是一个动作发出者能控制的自主性事件,而例(18)中的主事件的凸体“下雨”代表的是一个非自主性事件,只有前者与“好”的时体意义匹配。

2.4 概念结构的句法显现

认知语言学认为,句法结构直接反映着概念结构,概念结构与句法结构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概念结构的句法显现就是概念成分在句法层面获得形式表达。

概念成分在句法上的显现有不同的方式,有些概念成分单独用一个词来表达,而有些概念成分则合并在一起用一个词来表达,这种概念成分的合并称为概念合并。如:

(19)The bottle floated into the cave. (20)La botella entró de la cueva flotando.

这两个句子意思都是“瓶子漂进了山洞”,例(19)中“运动(MOVE)”和“方式”两个概念成分合并起来用一个词“floate”来表达,“路径”则单独显现为“into”。

例(20)为西班牙句子,运动的“方式”单独由flotando(漂)表达,“路径”则与“运动”合并显现为“entró(出)”。

两种语言中路径的合并方式不同。根据路径与其他概念成分的合并方式,可以把世界上的语言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核心语构架语言(verb-framed languages),路径与运动合并,在句法上显现为句子的核心动词,如西班牙语;一种是附加语构

17

架语言(satellite-framed),路径不与其它概念成分合并,在句法上独立显现为句子的附加语,如英语。所谓附加语(Satellite),是指“除名词之外的依存于动词词根的语言成分”3,比如上文英语中的小品词“into”。沈家煊(2003)、宋文辉(2007)都认为,汉语动补结构中动词是核心语,补语是附加语。按照上述分析,汉语属于附加语构架语言。

(21)石头滚进了山洞。

[石头 MOVE 进 山洞]主事件 + [石头滚]副事件

副事件表达的运动方式与“运动MOVE”这个概念成分合并显现为“滚”,运动的路径则用动结式的补语“进”来表达。

除了概念成分的合并方式,概念成分在句法上的显现还涉及到显现的位置,即显现在什么句法位置,如主语位置、宾语位置等。

2.5 小结

本章主要介绍了概念结构理论。

概念结构是人对现实世界客观场景认知和加工的结果,体现了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模式,包含着人的主观体验。概念结构主要反映的是客观场景中的事件,与汉语动结式相关的事件有三类:运动事件、变化事件和廓时事件。这三类事件都是由主事件和副事件构成的宏事件。运动事件的主事件是一个表示运动的事件,变化事件的主事件是一个表示变化的事件,而廓时事件的主事件则是一个廓定事件时体的事件。

概念结构的构成有一定的限制条件,对于运动事件和变化事件来说,一般要求其主事件和副事件之间具有足够紧密的联系。而对于廓时事件来说,则要求衬体所表示的时体意义与凸体所代表的事件类型相匹配。

概念结构与句法结构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句法结构反映概念结构,概念结构可以在句法层面获得形式表达。

3

见宋文辉(2006)《现代汉语动结式的认知研究》,p45。

18

第三章 完结类虚化结果补语的概念结构分析

3.1虚化结果补语概述

现代汉语中的虚化结果补语,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虚化结果补语仅指传统语法学所说的结果补语,根据前人的研究,主要包括“完、好、成、到、掉、住、着(zhao2)”等。这些词充当补语时,不同于一般的实义补语,如“吃饱”、“洗干净”的补语“饱”、“干净”,它们除了可以表示实义之外,也可表示虚化的时体意义,如:

(1)吃完饭后,我们去看电影。

(2)售货小姐飞快地开好票,撕下来扔在玻璃柜上。 (3)昨天真是太忙了,饭没吃成,觉也没睡成。

19

(4)近几年,一些农户卖掉了拖拉机买黄牛。 (5)他找了个隐蔽的住所,暂时瞒住了众人的眼睛。 (6)我这回运气好,订着了卧铺车票。 (7)他借到了钱,还了帐,领到了准考证。

上例中结果补语意义发生了虚化,不再表示实在的词汇意义,而是表示虚化的时体意义,总的来说主要表示“完成”或“有了结果”。按照意义区分,“完”、“好”、“成”表示动作行为的完成、结束,而“着”、“到”则偏向于表示动作行为有了结果。“掉”和“住”虽然也可以表示完成,但是相对于“完”、“好”、“成”来说,虚化的程度较低,更多地保留着原来的词汇意义,对前项动词有更多的限制性。“掉”带有“脱离、消失”的意义,要求前项动词有[消失]或[使消失]的语义特征,而“住”则有“牢固、稳当”的意思。

广义的虚化结果补语,除了包括上述结果补语之外,还包括表示时体意义的趋向补语,主要有“起、上、下、开、起来、下来、下去”等,如:

(8)四位少女挨桌唱起了动听的祝酒歌。 (9)我们今年又吃上了北海亭的清汤面。 (10)这批老将一来到天津体育馆就忙开了。 (11)一声跟着一声,附近的公鸡全都叫起来了。

(12)他以一颗年轻而火热的公仆心,为群众办下了一桩桩实事。 (13)两场仗打下来,袁绍一连损失了他手下的颜良、文丑两员大将。 (14)如果没有这种复杂的生命,树木就不能活下去。

这些例子中,补语不再表示趋向意义,而表示抽象的时体意义,其中“起”、“起来”、“上”、“开”表示起始,表示由静态转为动态;“下去”表示持续;“下”、“下来”表示实现。

本文主要考察表完成义的虚化结果补语,我们称之为完结类虚化结果补语。“完”、“好”、“成”是虚化程度较高的结果补语,可搭配的前项动词范围比较广泛,但是没有完全虚化为体标记,它们是完结类虚化结果补语的代表,也是本文要重点考察的对象。下文将从概念结构的角度详细分析由“完”、“好”、“成”充当补语的动结式。

20

3.2动结式“V完”的概念结构

3.2.1“完”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

动词“完”主要有两种意思:一表示“消耗尽;没有剩的”;二表示“完结、完成、结束”。这两种意义的“完”都可以独立做谓语。

表示“消耗尽;没有剩的”,如:

(15)城里的粮食已经完了,不出几天就要投降。 (16)家里灯油和盐都快完了。

(17)我发现机器故障似乎很严重,饮水也快完了。 表示“完结、完成、结束”,如:

(18)现在,两件大工程都完了,地道已经挖好,水坝也筑起了。 (19)他发表了慷慨激昂的讲话,好像战争就快完了似的。

(20)我只盼戏快些完,事实上快完了,法海开始将白娘子镇压到雷峰塔下…… 后一种意义的“完”单独做谓语比前一种更为常见,不过“完”更常用的是用在动词后做结果补语。“完”充当补语时的意义可以归纳为两种:

(一)表示尽、光,在数量上没有剩余,如: (21)部队的粮食吃完了,供应断了,只得挖野菜吃。 (22)当时医院血库里血浆已用完,医务人员心急如焚。 (23)有两位乘客喝完了定额的啤酒,还想喝。

在上述例子中,补语“完”表示的是“吃”、“用”、“喝”这样的动作行为作用于受事“粮食”、“血浆”、“啤酒”,使其消耗殆尽。这样的动结式可以进行分解变换,变换为叙述两个事件的主谓结构,如:“两位乘客喝完了定额的啤酒”可分解为“两位乘客喝定额的啤酒 + 定额的啤酒完了”。在这里“完”保留着实在的词汇意义,并没有虚化。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完成、结束。又可分为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情况是动作行为的“完成、结束”,动作行为作用的对象也随着“完成、结束”,如: (24)他们把“施工中”的招牌又拆掉了,表示工程做完了。

(25)这个战争打完以后,曹操心里很明白,自己其实不是袁绍的对手。 (26)我捏着一把汗终于演完了这场戏。

21

这些例子中,“完”不仅表示动作行为的“完成、结束”,也表示动作行为的宾论元所代表的事物的“完成、结束”。动结式一般可以进行分解变换,如“我演完了这场戏”可以变换为“我演这场戏+这场戏完了”。在这些例子中,充当动结式宾论元的名词如“工程、战争、戏”,是过程性名词,这时“完”的意义比较实在,并没有虚化。

如果充当动结式宾论元的名词是非过程性名词,那么动结式的补语“完”就仅表示事件的“完成、结束”,意义发生了虚化。如: (27)吃完饭后,我们去看电影。

(28)宿舍门厅里备有许多雨伞,用完后大家都自动地物归原处。 (29)记者,你们采访完了,我们也要采访采访你!

上例中,“吃完饭”并不表示“饭”消耗尽,没有剩余,而是表示“吃饭”这个事件的完成、结束;“用完(雨伞)”也是表示“用雨伞”这个事件的完成、结束。在这里动结式不能分解变换为叙述两个事件的主谓结构。可见“完”意义逐渐发生虚化,在这些例子中只有“完成”的时体意义,“尽、光,无剩余”的词汇意义则消失了。

3.2.2表达变化事件的“V完”

3.2.2.1 “完”表示“尽、光,无剩余”义

动结式“V完”可以表达两种类型的事件:变化事件和廓时事件。

当“完”表示“尽、光,没有剩余”的意义时,动结式“V完”表达的是变化事件。如:

(30)(因天气太热,)队里的几头耕牛快死完了。

[队里的几头耕牛 MOVE INTO 完]主事件 + [队里的几头耕牛死]副事件 补语“完”表示的是“没有剩余”,在语义上指向动词的主论元“队里的几头耕牛”。概念结构中,“队里的几头耕牛”是凸体,是人们关注的对象,因为“死”而发生从有到无的变化。

我们从语料库中随机收集了552个包含动结式“V完”的例子,其中“完”表示“尽、光,无剩余”义的有144个,这些例子都表达变化事件,根据凸体发生变

22

化的动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一、 位移类

事物发生位移,从原点位移到终点,在原点位置上事物发生从有到无的变化,在终点位置发生从无到有的变化。这种位移可以是物理空间上的位移,也可以是领属关系的转移。 1、物理空间上的位移

物理空间上的位移,指的是一个物体在自身的作用或外力的作用下,从一个物理空间移动到另一个物理空间。如“教室里的人都走了”,“人”从“教室里”移动到了教室外。“教室里的人都走完了”,补语“完”表达的是“人”在位移的原点“教室里”的变化,即在教室里,人发生从有到无的变化。概念结构可分析如下:

(31)教室里的人都走完了。

[教室里的人 MOVE INTO 完]主事件 + [教室里的人走]副事件 副事件“教室里的人走”表达的是一个位移事件,主事件表达的是一个变化事件,凸体“教室里的人”因为位移而在原点消失了,进入“完”的状态。

例(31)中,副事件表达的是自动位移事件,物体的位移还可以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这时副事件为使动位移事件,如:

(32)叶杭把剩下的饭都盛完了。

[叶杭 AMOVE 剩下的饭 INTO 完]主事件 + [叶杭盛剩下的饭]副事件 “叶杭”盛饭,使“饭”从一个物理空间位移到另一个物理空间(可能从锅里位移到碗里,但这不是关注的焦点),这是一个使动位移事件。凸体“剩下的饭”因为外力的作用而从原点消失,进入“完”的状态。

在语料库中有较多这类的例子,我们收集的例子共有44个,如: (33)在秋天,鸟都飞完了,只留下孤云在天上。 (34)大厅中的东西被他们一点一点的给搬完了。

(35)(他)就这样一盆盆、一桶桶地,硬是把河水端完了。

其中动结式中的动词为位移类动词,具有[+位移]或[+使位移]的语义特征。 2、领属关系的转移

领属关系的转移是指事物的所有权从一个人或社会团体转移到另一个人或

23

社会团体。如“他把多年来收藏的古董卖给了我”,“古董”的所有权从“他”身上转移到“我”身上。对于转移前的所有者来说,是“失去”,物体从有变无;而对于转移后的所有者来说,是“得到”,物体从无变有。

领属关系比物理空间抽象,但在人的认知里,两者具有相似性,领属关系的转移可以看作物理空间上的位移的投射,也可以看作一种抽象的位移。同样,当人关注的焦点在转移的原点位置时,物体发生从有到无的变化,可以用“V完”动结式来表达。如:

(36)佃户的粮食,(差不多)被周家剥削完了。

[周家 AMOVE 佃户的粮食 INTO 完]主事件 + [周家剥削佃户的粮食]副事件

副事件“周家剥削佃户的粮食”,表达的是一个领属关系转移的事件,“粮食”的所有权从“佃户”转移到了“周家”。主事件表达的是一个变化事件,即凸体“佃户的粮食”在位移原点上的变化,对于转移前的所有者“佃户”来说,粮食从有变无,进入“完”的状态。

“完”表示的是事物在转移的原点位置上的变化,而不是在终点位置上的变化。可以比较“买”、“卖”两词,它们是从两个角度叙述同一个事件,对于卖家而言是“卖”,对于购买者而言是“买”。买卖事件发生后,对卖家来说,失去商品,商品发生从有到无的变化;对于买家来说,得到商品,商品发生从无到有的变化。因此,“卖完”经常表达变化事件,“完”表示“没有剩余”的实义,而“买完”一般表达廓时事件,其中的“完”表示“完成、结束”的时体意义。我们在北京大学汉语中心语料库中,共查找到223个包含动结式“卖完”的例子,有297个表达变化事件,“完”表示从有变无,没有剩余,如:

(37)积蓄烧完了,他卖多年来收藏的古董,古董卖完了,再卖房子。 (38)我想重新买一张由郑州至北京的车票,但票又卖完了,我急得哭了起来。 表达廓时事件的只有26个,如:

(39)有一个卖血人上午刚在血站卖完血,下午又去一个省级医院卖血。

而从语料库中查找到的75个包含动结式“买完”的例子,全部都是表达廓时事件,“完”表示完成。如:

(40)我的车票已经买完啦,剩下钱全都可以给你。

24

(41)顾客买完东西,包装好后,把大口袋扔到出口处就可以了。

可见“完”表示的是事物在位移原点发生从有到无的变化,表达这一类变化事件的例子比较多,我们收集的语料中有38例,如:

(42)魏学伊身子晃了一下,说:“家里的东西都被抄完了。”

(43)我们每天闭店前,都要把当天进的蔬菜压价处理完,不留隔夜菜。 (44)他是历尽艰辛才偷偷跑出来的,身上的钱也被骗完了,还被人打了一顿。 二、 状态变化类

事物除了可以发生位移,还可以发生状态变化,如冰雪可以融化成水,水可以蒸发成水蒸气。事物从一个状态变化为另一个状态,原始状态的事物发生从有到无的变化,终点状态的事物发生从无到有的变化。如果关注的焦点为原始状态事物的变化,则可以用“V完”动结式来表达,如: (45)这儿的雪全化完了。

[这儿的雪 MOVE INTO 完]主事件 + [这儿的雪化]副事件 (46)液氮都挥发完了。

[氮液 MOVE INTO 完]主事件 + [氮液挥发]副事件

例(45)中,副事件“这儿的雪化”是一个表示状态变化的事件,“雪”发生状态变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变化的终点状态“水”在这里不是关注的焦点。例(46)中,副事件“氮液挥发”也是一个表示状态变化的事件,“氮”由液态变为气态,变化的终点“氮气”在这里也不是关注的焦点。人们关注的焦点是原始状态下的事物“这儿的雪”、“氮液”,它们因状态变化而发生从有到无的变化。

表达这一类变化事件的例子并不是很多,我们收集的语料中只有9例,如: (47)这几天再卖不出去,瓜就全烂完了。

(48)仔细一看,虽有白酒瓶,可早已空空,蒸发完了。 (49)沙河里的冰块快融化完了,水流很大很急。

动结式“V完”中的动词为表示状态变化的动词,具有[+变化]的语义特征。 三、消耗类

事物因消耗而发生从有到无的变化,如: (50)他已喝完他那瓶啤酒,(又开了两瓶)。

[他 AMOVE 他那瓶啤酒 INTO 完]主事件 + [他喝他那瓶啤酒]副事件

25

(51)几十万兵马把粮食全消耗完,(就散伙了)。

[几十万兵马 AMOVE 粮食 INTO 完]主事件 + [几十万兵马消耗粮食]副事件 (52)他们用完了城里的箭。

[他们 AMOVE 城里的箭 INTO 完]主事件 + [他们用城里的箭]副事件 主事件的凸体“他那瓶啤酒”、“粮食”、“城里的箭”,表示的是实体性事物,发生“完”的性状变化,“他那瓶啤酒”因为“喝”而发生从有到无的变化,“粮食”因为“消耗”的作用而发生从有到无的变化,“城里的箭”因为“用”而发生从有到无的变化。

比较有意思的是“制作”类事件,对于制作的结果(作品)而言,是产生,发生从无到有的变化;而对于制作的原材料而言,则是消耗,发生从有到无的变化,这是两个相反的变化过程。如果关注点在原材料,那么也可以用“V完”动结式来表达。 如:

(53)馄饨皮包完了,(他就把馄饨馅一小疙瘩一小疙瘩拨在汤里。) [他 AMOVE 馄饨皮 INTO 完]主事件 + [他用馄饨皮(包馄饨)]副事件 例(53)中,副事件“他用馄饨皮(包馄饨)”是一个表示制作的事件,但是对于制作的原材料“馄饨皮”而言,则是被消耗掉了,从有变无。

类似的例子还有:

(54)环城毛线厂负责人当场表态:“你的毛线织完了,就到我厂里来拿。” (55)最惨的是家中没剩什么东西可以煮,连米都煮完了。

消耗类的“V完”其实从客观的角度来说可以归入到移动类或变化类。在客观世界里,存在着物质守恒定律,物质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只会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或者从一个种形态转化成另一种形态。如“他喝啤酒”,啤酒并没有消失,而是从瓶子里位移到了他的胃里;“兵马消耗粮食”,粮食也没有消失,而是从食物的形态变为人体的能量等形态;“饺子皮包完了”,饺子皮也没有消失,而是变成了包好的饺子。这种位移或形态变化的过程并不是人关注的焦点,人们也没有把它们认知为位移或变化。因而我们没有把这一类“V完”归入到移动类或状态变化类,而是单独设立了一类。

这类表达变化事件的“V完”是最常见的,我们收集的语料中共有75例,如: (56)这个拉祜人只走一半路程就把干粮吃完了。

26

(57)油灯里的油快烧完了,灯光渐渐地暗淡下去。

(58)因为这几天的运动量太大了,战士们的体能有的已快消耗完了。 (59)公输般用尽了他的全部进攻器械,可是墨子的防御手段还远远没有用完。 “完”不仅可以表示具体事物的变化,也可表示抽象事物的变化,如例(58)中的“体能”、例(59)中的“防御手段”。

其中“V完”中的V可以是消耗类动词、制作类动词等。除制作类动词外,一般具有[+消失]或[+使消失]的语义特征。

3.2.2.2 “完”表示“完成”义

实义的“完”除了可以表示“尽、光,没有剩余”的意义,还可以表示“完成”的意义。表“完成”义的“完”与动词组合构成的动结式“V完”也可表达变化事件。如:

(60)我们看完了电影。

[电影 MOVE INTO 完]主事件 + [我们看电影]副事件 (61)她唱完了曲子。

[她 AMOVE 曲子 INTO 完]主事件 + [她唱曲子]副事件

例(60)中补语“完”在语义上指向动词“看”的宾论元“电影”,例(61)中补语在语义上指向动词“唱”的宾论元“这几首曲子”。我们可以说“电影完了”、“曲子完了”。不同的是,“电影”并不是因为“我们”的作用而完的,而“曲子”却是在“她”的作用下变“完”。

上例中的凸体“电影”、“曲子”与例(31)“教室里的人都走完了”中的凸体“教室里的人”不同,它们不是占有一定物理空间的实体,而是占有一定时间的过程性事物。衬体“完”与例(31)中的衬体“完”所表达的含义也不相同,不再是表示“尽、光,没有剩余”的状态,而是表示“完成”的状态。例(60)中主事件表示“电影”进入“完成”的状态,例(61)中的主事件表示使事“她”使得“曲子”进入“完成”的状态。

这一类的例子还有:

(62)我们用了2天的时间干完了以往需一个星期才能干完的活儿。 (63)开完政协大会,姚美良坐上飞机到香港去了。

27

(64)他在三个摄影棚之间来回奔跑,演完一场戏,立即换装,赶下一场。 上述例子中“活儿”、“大会”、“戏”都是占据一定时间的过程性事物,补语“完”表示这些过程性事物的完成。

补语“完”表示“完成”义的这一类变化事件并不是典型的变化事件,是变化事件和廓时事件之间的过渡。“我们看完了电影”,补语“完”除了指向动词的宾论元“电影”,同时还指向动词“看”本身,除了表达“电影”的完成,同时还表达“看”这个事件的完成。动作的对象完成,动作本身也就结束了,两者不可截然分开。“我们看完了电影”、“她唱完了曲子”也可以分析为廓时事件。

(65)我们看完了电影。

[我们看电影 MOVE INTO 完]主事件 + [我们看电影]副事件 (66)她唱完了曲子。

[她唱曲子 MOVE INTO 完]主事件 + [她唱曲子]副事件

表示的是“我们看电影”、“她唱曲子”这些事件的完结。“完”语义上指向动词“看”、“唱”,作用于以动词为核心的整个命题。

变化事件和廓时事件具有紧密的联系,部分廓时事件是由变化事件隐喻扩展而来的,有时与变化事件之间的界限就会变得模糊,动结式的概念结构往往可能处于不同类型事件的交界地带。补语“完”表示过程性事物的完结就是这种情况。

3.2.3 表达廓时事件的“V完”

动结式“V完”中的补语“完”表示“完成”义时,意义发生虚化,不再表示动词V相关论元的变化,也不是表示过程性事物的完成,而仅具有时体意义,表示事件的完成。这时,动结式“V完”表达的是廓时事件。 (67)我洗完澡了。

[我洗澡 MOVE INTO 完]主事件 + [我洗澡]副事件

(68)小梁打完针了。

[小梁打针 MOVE INTO 完]主事件 + [小梁打针]副事件

主事件的凸体“我洗澡”、“小梁打针”是一个组合概念,表示的是事件,而不是事物,衬体“完”表示“完成”的时体意义。主事件是廓定事件时体的事件,而不

28

是表示事物变化的事件。“我洗完澡了”、“小梁打完针”中的补语“完”在语义上指向动词“洗”、“打”,而不指向动词的宾论元“澡”、“针”,我们不能说“*澡完了”、“*针完了”。

“V完”动结式由表达变化事件隐喻扩展为廓时事件,“完”的使用范围扩大,我们从语料库中随机抽取的552个例句中,表达廓时事件(包括兼表变化事件的廓时事件)的就有408个。如:

(69)老何磨磨蹭蹭摆完了酒菜出去了。

(70)马老太打完了官司照样送煤球,只是那生意却大大不如从前。 (71)为了支持蒋玲芝,他忙完了地里忙家里。 (72)我一说完主席眼睛一亮,马上就指着我说,好!

3.2.4 凸体的“数量”特征

动结式“V完”表达变化事件和廓时事件,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要求“凸体”具有一定的“量”。实体性事物要占有一定的空间的量,过程性事物要占有一定的时间的量。

变化事件中“凸体”所代表的事物为实体性事物时,如果是可分割的,要求分割后其性质不变;如果不能分割,则必须在数量上大于一。如: (73)他喝完了瓶子里的水。

[他 AMOVE 瓶子里的水 INTO 完]主事件 + [他喝瓶子里的水]副事件 (74)队里的几头耕牛死完了,(只能靠人力耕地)。

[队里的几头耕牛 MOVE INTO 完]主事件 + [队里的几头耕牛死]副事件 (75) *队里的一头耕牛死完了。

*[队里的一头耕牛 MOVE INTO 完]主事件 + [队里的一头耕牛死]副事件 “水”是可分割的,无论分为几份都仍是水。“耕牛”是不可分割的,分割之后就不再是“耕牛”,而是牛肉、牛骨、牛蹄子等等。“一头耕牛”死了,虽然也发生从有到无的变化,但是因为数量上不大于一,不能用“死完”来表达。

物体的“量”指的是人的认知上的“量”,不一定完全对应于客观实际。如“苹果”是有界的事物,是不可分割的,但是下面两个例子可接受度并不一样。

29

(76)?他把那个苹果卖完了。

?[他 AMOVE 那个苹果 INTO 完]主事件 + [他卖那个苹果]副事件

(77)他把那个苹果吃完了。

[他 AMOVE 那个苹果 INTO 完]主事件 + [他吃那个苹果]副事件 对于“卖苹果”的行为来说,“苹果”一般最少以“个”的单位来出售,例(76)中凸体“那个苹果”数量上不大于一,句子的可接受度低。而对于“吃苹果”这个行为来说,“苹果”一般是一口一口吃的,以“口”的单位来计量,因而例(77)中的凸体“那个苹果”在人的认知上达到了一定的量,句子的可接受度较高。

凸体所代表的事物为抽象事物时,也要求达到一定的量。如果凸体所表示的事物为过程性事物,则应占有一定的时间上的量。如“他看完了电影”,“电影”占有一定的时间上的量,这个“量”是可分割的。

“V完”表达廓时事件时,凸体所代表的不是事物,而是事件。事件的“量”不是指事件发生的次数,而是指事件经历的时间及程序。表达廓时事件的“V完”要求凸体所代表的事件为持续性事件,在时间上具有持续性,不能是瞬间变化事件,如:

(78)我们上完课了。

[我们上课 MOVE INTO 完]主事件 + [我们上课]副事件

(79)*我们下完课了。

*[我们下课 MOVE INTO 完]主事件 + [我们下课]副事件

“上课”是占有一定时间量的持续性事件,而“下课”则是一个瞬时事件,不占有时间上的量,或者说只占据一个时点,而不占据时段。

“V完”动结式,无论表达变化事件或廓时事件,都要求动作作用于凸体的“量”的遍及、完备、无遗漏。

表达变化事件,如“他吃完了一碗米饭”。“米饭”的“量”为一碗,如果仅吃了其中的半碗,即使动作结束了,也不能算“吃完”。

表达廓时事件,如“他上完了初中”。“上初中”是一个占有一定时间、具有完整程序的事件。如果时间、程序没有经历完,就不能算“上完”。我们可以说“他还没上完初中,就被迫辍学出去打工了”,他辍学出去打工时,“上初中”这个事件结束了,但是过程并不完备,所以说“没上完”。

30

3.3 动结式“V好”的概念结构

3.3.1 “好”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

“好”是一个兼类词,既有形容词、动词用法,又有副词用法。

形容词“好”独立做谓语主要有两种意义:优点多的,使人满意的,如“他脾气很好”、“庄稼长得真好”;(身体)健康,如“身子比去年好多了”、“她的身体不太好”。

此外“好”还可以用作动词,表示(疾病)痊愈,如: (80)几帖药喝下去我这病就快好了。 由“痊愈”义引申为“完成”义,如:

(81)饭已经好了,汤也快热好了,马上可以端走。

表示“完成”义的动词“好”独立做谓语主要用在口语中,在语料库的用例里,最常见的是跟“饭”搭配。

“好”经常用在动词之后充当补语,主要表示以下几种意义: (一)表示动作完成并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强调动作结果的完善。 1、结果的完善可以通过动词论元成分的状态来表现,如: (82)他左脚的肿胀逐渐消失,一些伤口也长好了。 (83)他的医术十分高明,治好了无数病人。 (84)他凭着多年的经验修理好了那台机器。

例(82)—例(84)中,补语“好”表示动作行为完成并取得完善的结果,强调“完善”而不强调“完成”。结果的完善是通过动词的论元来体现的,如例(82)结果的完善是通过“伤口”的状态变化来体现的,“伤口”是动词“长”的主论元。例(83)和例(84)结果的完善则通过动词的受事“病人”、“机器”的性状变化来体现。在这里“好”仍保留着“令人满意”的基本意义,用在“医治”类动词之后,可以更具体地表示健康、痊愈等意义。

2、结果的完善通过动作行为的过程和结果状态来表现,如: (85)要想真正考好这次模拟考试,真得下点功夫。 (86)我给你们拉车,拉好了就用我,拉不好就把我罢了。

(87)她告诉我,毛家饭店的宗旨是接待好来毛主席家乡参观的游客。

31

例(85)—例(87)中,“考好”、“拉好”、“接待好”并不是说“考”、“拉”、“接待”这些动作行为完成就可以了,而且还要“好”,动作行为的过程、结果都使人满意。补语“好”所表示的“完善”义不是通过动词的宾论元“模拟考试”“车”“野生动物资源”的状态来表现,而是通过动作行为的过程和结果状态来表现,动结式不能分解变换为叙述两个事件的主谓结构,如“考好这次模拟考试” ≠“考这次模拟考试+这次模拟考试好”。补语好在这里也保留这“令人满意”的词汇意义,词义没有虚化。

(二)表示完成,不强调动作结果的完善,而强调动作行为的结束。 1、表示具体事物的完成,如:

(88)我呆在火堆旁,直到鸭子完全烤好。 (89)仆人们已经预备好早饭了。 (90)他沏好了茶,让我端到客厅去。

上述例子中,补语“好”表示具体事物“鸭子”、“早饭”、“茶”的完成,在语义上并不突出强调结果的完善。动结式可以进行分解变换,如“仆人们准备好了早饭”可以变换为“仆人们准备早饭 + 早饭好了”。当“好”表示具体事物的完成时,是实义的补语。

2、表示事件的完成,如:

(91)他刷好墙壁后让妻子看看是否满意。 (92)她洗了头,梳好了头发,笑盈盈过来倒茶。

(93)太太的头发已经烫好,我觉得实在烫得不十分好,不过我不敢说。 (94)厨房的卷帘装好了,才发现原来不是我选择的那款颜色。

补语“好”表示的是事件的完成、结束,结果的好坏、是否令人满意,并不是关注的焦点。“刷好”、“梳好”、“烫好”、“装好”分别表示“刷”、“梳”、“烫”、“装”动作行为的完成,虽然在有的情况下也有附加的结果意义,如“梳好”,通过“梳”这一行为,“头发”的状态自然变好,但是并不是说话者关注的焦点,表达的重心在动作行为的完成,补语“好”的意义已经虚化。

动结式“V好”中,补语“好”的基本意义是“表示动作完成并达到完善的程度”,由“强调结果的完善”到“强调动作的结束”,基本的词汇意义“优点多,令人满意”逐渐减少,而“完成”义则越来越凸显,虚化程度也就逐渐加深。

32

3.3.2表达变化事件的“V好” 3.3.2.1 “好”表示“完善”义

动结式“V完”中,补语“好”强调结果的完善时,通常表达变化事件,表示动词V的相关论元的性状变化,不过这个变化不同于“完”所表示的变化,不是从有变无,而是从“不良状态”变“良好状态”。如:

(95)他腿上的伤长好了。

[他腿上的伤 MOVE INTO 好]主事件 + [他腿上的伤长]副事件 (96)他修好了我的自行车。

[他 AMOVE 我的自行车 INTO 好]主事件 + [他修我的自行车]副事件

例(95)中,补语“好”在语义上指向动词“长”的主论元“他腿上的伤”。“他腿上的伤”是概念结构中主事件的凸体,因为自身的“长”而变好,即由“不良状态”变“良好状态”,这是一个自动变化事件。而例(96)中,补语“好”在语义上指向动词“修”的宾论元“我的自行车”。在概念结构中“我的自行车”为凸体,因为使事“他”的作用而由“不良状态”进入“良好状态”,这是一个使动变化事件。

我们在语料库中收集了408个包含动结式“V好”的例句,这一类的例子有40个,如:

(97)他对工作一丝不苟,很短时间就修好了几台几乎淘汰的机器。 (98)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出现了奇迹,小孟青的哮喘病治好了。 (99)有的学生被开除以后,倒可能变好了。

3.3.2.2 “好”表示“完成”义

补语“好”表示实义的“完成”时,也可表达变化事件,如: (100)我织好了围巾。

[我 AMOVE 围巾 INTO 好]主事件 + [我织围巾]副事件 (101)他做好早饭了。

[他 AMOVE 早饭 INTO 好]主事件 + [他做早饭]副事件

例(100)中,补语“好”在语义上指向动词“织”的宾论元“围巾”,例(101)中补语“好”在语义上指向动词“煮”的宾论元“面条”,上述例子可以分解为“我织围巾,围巾好了”、“他做早饭,早饭好了”。“围巾”、“面条”是事件的凸体,发

33

生“好”的性状变化。但是这里的“好”并不表示“完善、令人满意”,而是表示“完成”。凸体的性状变化也不是由“不良状态”变“良好状态”,而是由“无”变“有”。

补语“好”表示“完成”义的这一类变化事件,与“V完”中补语“完”表示“完成”义的变化事件一样,也不是典型的变化事件,而是处于变化事件和廓时事件的交界地带。“我织好了围巾”、“他做好早饭了”,补语“好”指向动词宾论元的同时,也指向动词本身,具有双指向性。这两个例子可以分解为“我织围巾,织好了”、“他做早饭,做好了”,表达的是廓时事件:

(102)我织好了围巾。

[我织围巾 MOVE INTO 好]主事件 + [我织围巾]副事件 (103)他做好了早饭。

[他做早饭 MOVE INTO 好]主事件 + [他做早饭]副事件

表示的是“我织围巾”、“他做早饭”这些事件的完成。凸体“我织围巾”、“他做早饭”是组合概念,表示的是事件,而不是具体事物。

我们收集的语料中,这一类的例子共有32例,如:

(104)信写好了,还没来得及交给使者送出,秦始皇已经咽了气。 (105)稍坐片刻,一桌酒菜做好了,扎西乡长捧出一坛青稞酒。 (106)我们按情况为主席准备好了晚饭。 这类动结式中的动词一般为制作类动词。

3.3.3表达廓时事件的“V好”

补语“好”表示虚化的“完成”义时,动结式“V好”表达的是廓时事件。如: (107)他吃好饭了。

[他吃饭 MOVE INTO 好]主事件 + [他吃饭]副事件 (108)他喂好马了。

[他喂马 MOVE INTO 好]主事件 + [他喂马]副事件

补语“好”在语义上指向动词,而不指向动词的论元。上述例子不能变换分解为“他吃饭,饭好了”、“他喂马,马好了”,只能分解为“他吃饭,吃好了”、“他喂马,喂好了”。例(107)中补语指向动词“吃”,例(108)中补语指向动词“喂”,

34

“好”作用于以动词为核心的整个命题,表示“他吃饭”、“他喂马”这两个事件的完成。概念结构中主事件的凸体“他吃饭”、“他喂马”表示的是事件,而不对应于现实世界中的具体事物。衬体“好”也不表示事物的性状变化,而是廓定事件的时体,表示事件的完成。

这一类表达廓时事件的“V好”比较常见,我们收集的408个例句就有286例,如:

(109)人们满怀希望办好了登机手续,进入候机厅。 (110)在到平江去以前,他们已经做好了起义的准备工作。 (111)不一会儿,我便买好了自己所要购买的青菜。

3.4动结式“V成”的概念结构

3.4.1 “成”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

动词“成”可以单独做谓语,主要有两种基本词汇意义: 完成、成功,如:

(112)大事成了,天下就是我的。 (113)事情成了,我另给你三百元。 成为、变成,如:

(114)从水乡带出来的老红军战士立即成了训练骨干。 (115)在周公东征的过程中,一大批商朝的贵族成了俘虏。

“成”做结果补语时,也主要有“完成、成功”和“成为”两种意义: (一)完成、成功

(116)咳,这一宿啊,是饭没吃成,是觉也没睡成,全耽误了,哼。 (117)神圣的教皇,海水浴虽没有洗成,却就近找到了一位高明的医生,把我的毛病完全治好了。

(118)经过连夜挖掘,地道终于挖成了。

(119)他花了将近三十年的时间,写成了著名的医药著作《本草纲目》。 上述例子中“成”都表示“完成”的语法意义,但是前两例和后两例还是有一

35

些细微的区别。前者的“成”侧重于表示动作行为本身的实现、完成,我们称为“V成1”,后者侧重于表示动作行为所产生的结果的实现、完成,我们称为“V成2”。可以比较它们在否定句中的意义差别,如:

(120)昨天真是太忙了,饭没吃成,觉也没睡成。 (121)这部小说他从26岁开始写,至今还没写成。

例(120)中,否定词指向述语动词“吃”和“睡”,而不是补语“成”,表示“吃”和“睡”的行为根本没有开始;而例(121)中,否定词指向补语“成”,而不是述语动词“写”,表示“写”的行为开始了,但是结果没有完成。

玄钥(2006)指出这两类“V成”在句法上有不同的表现。如: (122)他们把地道挖成了。 地道被他们挖成了。 (123)他把那部医药著作写成了。 那篇医药著作被他写成了。 (124)*他把饭吃成了。 *饭被他吃成了。 (125)*他把海水浴洗成了。 *海水浴被他洗成了。

“V成1”动词的宾论元可以出现在“把”字句的宾语位置、“被”字句的主语位置,“V成2”则不可以。

“V成2”是由“V成1”虚化而来的,由表示具体事物的完成进而虚化为表示整个事件的完成。 (二)成为

补语“成”还可以表示“成为”义,如: (126)有四瓮麦子已经被虫吃成空壳了。 (127)他们善于造船,能把树干挖成独木舟。

与表完成义的“V成”结构相比,两者有以下区别:表成为义的“V成”中间不可以插入“得/不”构成可能式,而表完成义的“V”成可以;表成为义的“V成”后面必须带宾语,而表完成义的“V成”则可带可不带。

本文主要考察表“完成”义的“V成”,暂不考察表“成为”义的“V成”。

3.4.2 表达变化事件的“V成”

动结式“V成”中补语“成”表示“完成、成功”义时,既可以表达变化事件,

36

又可以表达廓时事件。

“V成”表达变化事件,如: (128)他写成了那部书。

[他 AMOVE 那部书 INTO 成]主事件 + [他写那部书]副事件

(129)法国造成了一座潮汐发电站。

[法国 AMOVE 一座潮汐发电站 INTO 成]主事件 + [法国造一座

潮汐发电站]副事件

主事件的凸体“那部书”、“一座潮汐发电站”代表的都是具体的事物,“成”表示的是具体事物的完成,在意义上没有完全虚化。“那部书”因为“他”的作用而进入“完成”的状态;“一座潮汐发电站”因为“法国”的作用而进入“完成”的状态。事物的变化是从无变有,因为外力的作用而从“没有”变成现实的东西。

表达变化事件的这一类动结式“V成”比较常见,我们收集的语料中共有197例,如:

(130)香君终于织成了一匹又长又宽的布。

(131)画师仔细画了两个多月,终于画成了一幅形态逼真的车水图。 (132)1844年,魏源编成了《海国图志》一书。

补语“成”对前项动词V具有选择限制性,只能跟制作类动词结合。我们考察了2158个常用动词,只有36个能与“成”构成这类表达变化事件的动结式。如“熬(汤)、炒、烤、烧、煮、编、写、修、造、盖、织、绣、裁、做”等。

此外,“成”与“办”、“干(事情)”结合时,也可表达变化事件,这时“成”表示的不是具体事物的完成,而是事情的成功,如:

(133)我们办成了这件事。

[我们 AMOVE 这件事 INTO 成]主事件 + [我们办这件事]副事件 补语“成”在语义上指向“这件事”,我们可以说“这件事成了”。主事件的凸体“这件事”代表的是抽象事物。

3.4.3 表达廓时事件的“V成”

“成”表“完成”义时,动结式“V成”也可表达廓时事件。如:

37

(134)我(终于)看成这部电影了。

[我看这部电影 MOVE INTO 成]主事件 + [我看这部电影]副事件

(135)他(终于)洗成海水浴了。

[他洗海水浴 MOVE INTO 成]主事件 + [他洗海水浴]副事件

上述两例中,宾语“这部电影”、“海水浴”所代表的事物,不是由述语所代表的动作“看”、“洗”的影响而形成的。补语“成”在语义上不指向动词的宾论元,而指向动词本身,表示的是整个事件的完成。

廓时事件中,事件进行情况是人们关注的对象,概念结构中主事件的凸体“我看这部电影”、“他洗海水浴”代表的都是事件。整个概念结构表示的是“我看这部电影”、“他洗海水浴”进入“成”的状态。

我们收集的语料中共有131例。如:

(136)咖啡算是喝成了,可所经历的麻烦使我真不想再喝。 (137)碰巧自己部门的水龙头坏了,她跑了一大圈,还是没洗成。 (138)小狗没吃成“薯余”,反挨了春二一脚。

3.4.4 从结果的实现到事件的实现

表达变化事件的“V成”,表示的是事物的完成,而表达廓时事件的“V成”,表示的是事件的完成,其共同点是“完成”,或者更准确地说应该为“实现4”。

表达变化事件的“V成”,如: (139)他写成了那部书。

[他 AMOVE 那部书 INTO 成]主事件 + [他写那部书]副事件

“那部书”是“写”的结果(作品),因为外力的作用,由现实中“没有”的事物变为现实中“有”的事物,这是结果的实现。

表达廓时事件的“V成”,如: (140)我(终于)看成了这部电影。

[我看这部电影 MOVE INTO 成]主事件 + [我看这部电影]副事件

“我看这部电影”是一个事件,在这里事件是否结束并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4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对“实现”的释义为“成为事实”。

38

“成”表示的是事件的实现,由现实中“没有发生”的事件变为现实中“发生了”的事件,这是事件的实现。

3.5 小结

充当补语的“完”、“好”、“成”正处在语法化过程中,意义由实义变为抽象的虚化的时体意义。

语法化的结果是改变了所表达的事件类型。由表达变化事件过渡到表达廓时事件。变化事件注重的是具体的结果,是表达动作相关论元性状变化的事件;廓时事件注重的是事件的进行情况,是廓定事件时体的事件。

“V完”、“V好”、“V成”由表达变化事件演变为表达廓时事件,概念结构发生如下变化:

1、主事件的凸体由表示“事物”演变为表示“事件”。

变化事件中主事件的凸体表示的是“事物”,可能是具体的事物,也可能是抽象的事物:

(141)他(仿佛)用完了全身的力气。

[他 AMOVE 全身的力气 INTO 完]主事件 + [他用全身的力气]副事件

(142)医生治好了病人。

[医生 AMOVE 病人 INTO 好]主事件 + [医生治病人]副事件 (143)她画成了一幅漫画。

[她 AMOVE 一幅漫画 INTO 成]主事件 + [她画一幅漫画]副事件 主事件的凸体“全身的力气”、“病人”、“一幅漫画”所代表的都是事物,“全身的力气”为抽象事物,其他两个为具体事物。

廓时事件中主事件的凸体表示的是“事件”,如: (144)他看完了谢石送来的捷报。

[他看谢石送来的捷报 MOVE INTO 完]主事件 + [他看谢安送来的捷

报]副事件

(145)他戴好了帽子。

[他戴帽子]副事件 [他戴帽子 MOVE INTO 好]主事件 +

(146)我坐成了缆车。

39

[我坐缆车 MOVE INTO 成]主事件 + [我坐缆车]副事件

主事件的凸体“他看谢石送来的捷报”、“他戴帽子”、“我坐缆车”所代表的都是事件,而不是事物。

凸体是人们观察一个场景时注意的焦点,概念结构中凸体的变化反映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由场景中的事件参与者转移到事件本身。即使同一个事件,也可能因为人们关注焦点的不同,被概念化为不同类型的事件。

2、主事件的衬体由表示事物状态的“变化”演变为廓定事件的“时体”。 变化事件的概念结构中,衬体为“完”、“好”、“成”,都表示相关事物的性状变化,“完”表示的是从“有”到“无”的变化,“好”表示的是从“不良状态”到“良好状态”的变化,“成”表示的是从“无”到“有”的变化。

廓时事件注重的是事件的进行情况,廓时事件的概念结构中,衬体“完”、“好”、“成”都是廓定事件时体的,它们表示的时体意义相近,从大的角度来说都表示“完成”,但是并不完全一致,下文还会做更详细的考察。

廓时事件由变化事件隐喻扩展而来。隐喻是由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映射,隐喻意义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V完”、“V好”、“V成”都因为某些方面的相似性而由表达变化事件隐喻扩展为表达廓时事件。

40

第四章 表达廓时事件的“V完”、“V好”、“V成”

4.1 三种不同类型的“完成”

本章主要考察表达廓时事件的“V完”、“V好”、“V成”。

“完”、“好”、“成”虽然都表示完成,是廓定事件时体的成分,但是能进入“V完”、“V好”、“V成”的动词范围并不一致。我们从《汉语动词用法词典》中选出两千多个动词进行考察,区分不同义项有2158个词条,能进入动结式“V完”表达廓时事件的有1222个,能进入“V好”的有598个,能进入“V成”的有710个。三个动结式都能进入的有422个,如“吃、炒、搭、剪、化装、交换”等。但是仍有很大一部分是不重叠的,如“笑、骂、抱怨、讽刺、呕吐”等可以出现在“V完”中,却不能进入表达廓时事件的“V好”和“V成”。

即使与同一个动词搭配,也可能表示不同的意义,如: (1)他没喂完马。 (2)他没喂好马。

(3)他没喂成马。

例(1)表示“喂”的动作开始了,但是没有完成;例(2)表示动作开始了,但是没达到“好”的结果;例(3)表示“喂”的事件还没开始。“完”、“好”、“成”表示的是不同类型的“完成”。

4.1.1 “完”表示动作事件过程的完结

动结式“V完”表达廓时事件,概念结构中主事件的凸体代表的是事件,衬体则是廓定事件的时体“完结”,然而并非任何事件的结束都可以概念化为这类廓时事件。“完”表示的是持续性动作事件过程的完结,对事件的时间结构有比较严格的要求。

4.1.1.1 以往对汉语时间结构的研究

时间结构的研究,早期主要是“情状”的研究,关注点是“动词”,很多学者根据时间性特点给现代汉语动词进行分类,如陈平(1988)、戴耀晶(1997)等。

41

郭锐(1993)以动词为分析对象,认为动词作为一个陈述性成分其所指有一个随时间展开的内部过程,这个内部过程由三个要素构成:起点、终点、续段。动词的过程结构就是由这三要素组成的,他所说的过程结构即为时间结构。

他把语义和分布结合起来,以动词的句法分布及能明确把握的意义为依据,把汉语动词的时间结构分为五个大类十个小类:

代号

大 类

图 示 →

小*~类 了

**~时量 -

~着-

在/正在~- - - - - + + + + -

~过- - + + + + + + + +

例词

是,等于,以为,作为 认识,知道,熟悉,当心 相信,喜欢,懂,姓,重视有,瞎,信任,爱护,希望坐,病,醉,承担,昏迷 等,端,战斗,敲,工作 吃,烧,搬,看,修改 产生,提高,消失,增加 离开,灭亡,消除,实现 来,忘,看见,收到,开始

Va 无限结构 -

Vb 前限结构 ·→

I

I I -

- + + + + + -

1 I I

2 I I

Vc 双限结构 · → ·

I F 3 I,F I

4 I,F I 5 I,F I,F

Vd 后限结构 →·

0 F Ve 点结构

· I=F

1 F 2 F

F F

F F -

郭锐先生创造性地提出由时间与时段组成的时间结构,并把形式和语义结合起来研究,总结出一个较为完善的时间结构系统。

陈振宇在郭锐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汉语的时间结构。他认为时间结构应以“事件”为着眼点,而不是“动词”。他提出判断事件时间结构的三个格式:

(当/在)XP的时间/时 (在)XP(以/之)前 (在)XP(以/之)后

其中XP为事件表达式标记。通过能否出现在这些格式中,以及在这些格式中所表示的语义特点,判定事件的时间结构类型。比如:“中国人爱面子”,只能进入“(当/在)XP的时间/时”格式,表示延续阶段,时间结构为无限结构,凸显续段,此事件为凸显续段的无限事件。

42

陈振宇先生虽然批评前人在考察时间结构时以动词为着眼点,认为动词的语义不能代表事件,谓词及其主宾语才具有“最抽象的时间结构”。但是他考察事件的时间结构时仍是以独个谓词为对象,因为谓词及其主宾语组成的结构太过复杂。

我们赞同陈振宇先生的观点,时间结构应以“事件”为着眼点。但是在实际分析中,由于时间、精力、水平的限制,我们仍以动词为主要考察对象,以郭锐先生的动词时间结构系统为参考,考察动结式“V完”中V的时间结构。事件的表达主要以动词为核心,考察动词V的时间结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握“完”所廓定的事件的时间结构。

4.1.1.2 “V完”中V的时间结构

“V完”中的V一般来说只能是双限结构。双限结构的特点是有起点,有终点,有续段。郭锐先生根据起点、终点和续段强弱分为五个小类,这五个小类并非每一个都能与“完”构成表达廓时事件的动结式,一般来说只有双限结构中的Vc3、Vc4、Vc5三个小类能进入表达廓时事件的动结式“V完”中。 双限结构Vc3:“蹲、跪、坐、站”等。

双限结构Vc4:“抱怨、表演、猜、工作、哭、想、踢、笑、找、战斗”等。 双限结构Vc5:“搬、吃、看、锯、砍、烧、撕、买、卖、写、洗、摘、修、逮捕、移动”等。

这三类动词的时间结构具有起点、终点和续段,其中Vc4、Vc5终点和续段很强,Vc5终点比Vc4更强。

这三类动词与“完”结合的能力及范围也不相同,Vc3中只有少部分能进入动结式“V完”中,我们考察的动词中,双限结构Vc3类有174个,能进入“V完”的有52个,占30%。并且这类动词与“完”构成的动结式,使用频率并不高。“蹲”、“坐”、“站”都是使用频率很高的常用动词,但是在北京大学汉语中心语料库中,“站完6”为4例。 包含动结式“蹲完”、“跪完”的例子都为1例,“坐完5”为5例,

Vc4类和Vc5类双限结构与“完”的搭配能力较强,我们考察的动词中有613个Vc4类动词,能进入动结式“V完”的就有579个,占94%。Vc5类动词441个,

5

其中表示“坐月子”的为2例,表示“乘坐(交通工具)”的为2例,表示“把臀部平放在物体上以支持身体”的为1例。 6

这里不包括表示“站岗”义的例子,如“他以惊人之忍耐力站完岗并正步走回军营”。 43

能进入动结式“V完”的有434个,占98%。且其中一部分“V完”在语料库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如“表演完”18例,“哭完”41例,“买完”74例,“看完”1683例。

“V完”中的V一般不能是以下时间结构类型:

(1)无限结构Va:这类结构的特点是无起点,无终点。如:

标志着、当做、敢、给以、记得、加以、觉得、难免、企图、忍心、认为、任凭、舍得、是、属于、像、意味着、值得、着眼、总计。

(2)前限结构Vb:这类结构的特点是有起点,无终点,续段弱。如:

当心、认得、可以、认得、认识、熟悉、晓得、知道。

(3)双限结构Vc1:放心、懂、忽视、讲究、明白、轻视、顺从、相信、姓、拥护、准许。

双限结构Vc2:爱护、保留、打算、雇、留心、坚持、盼、佩服、信任。 这两类结构的特点是有起点,有终点,但是终点和续段较弱。

(4)后限结构Vd1:变化、产生、出现、打破、恢复、减少、缩小、提高、下降、消失、形成、增加。

后限结构Vd2:离开、灭亡、丧失、实现、消除、削弱。

这两类结构的特点是有续段和终点,但是没有起点,Vd2 续段比Vd1要弱。 (5)点结构Ve :这类结构的特点是起点与终点重合,无续段。如:

暴露、爆发、避免、毕业、出来、出去、促使、达到、打倒、丢、断、发生、分裂、粉碎、开始、模糊、排除、派遣、损失、灭、死、塌、逃走、淘汰、忘、牺牲、遇到、原谅、指定。

“V完”中的V一般不能是上述类型的结构,但是在有的情况下存在少量例外,如Vc2中的“雇、盼、坚持”等少数几个词。虽然在语料库中没有用例,但是在互联网上可以找到相关例子,如:

(4)孩童时的我,盼完年初一盼开学,盼完开学盼生日。

(5)一辆民用车能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中坚持完989公里的赛段,实为不易。 例外的存在跟多种因素相关,需要进一步的考察。动词的时间结构是一个系统,各个类型之间的性质并不存在截然划分的界限,而具有渐变性,各个类的内部小类之间,也存在这种渐变。比如双限结构中Vc1、Vc2、Vc3,终点和续断逐渐增强,

44

动作性也逐渐增强,Vc1、Vc2状态较强,而Vc3已经有很强的动作性。因为这种渐变性,能进入“V完”的动词也就不可能与动词时间结构类型形成整齐的对应,但是从每个类的动词能与“完”结合的比率以及在语料库中出现的频率,仍然可以看出“完”对前项动词时间结构的选择倾向。

部分后限结构和点结构也可以出现在“V完”中,但是这时“完”只能表示实义“尽、光,没有剩余”,不能表示虚化的“完成”义。比如“死”、“忘”、“牺牲”等,语料库中可找到如下例子:

(6)也就是四五年功夫,水越变越黑,鱼、鸭子都死完了。

(7)眼前浮起她二叔、她娘的影子,赶也赶不走,准备好的讲演词也忘完了。 (8)我的人都牺牲完了,没有人了!

其中补语“完”在语义上指向V的论元,表示“尽、光,没有剩余”的意思,在这里表达的不是廓时事件,而是变化事件。

由此可见,表达廓时事件的动结式“V完”,要求其中V的时间结构为双限结构,而一般不能是其他类型的结构,即要求动词在时间结构上具有如下特点:有起点,有终点,有续段,并且终点和续段较强。

根据郭锐先生的研究,汉语动词的时间结构存在系统性,这个系统有三个典型的时间结构类型:无限结构、双限结构中的Vc4小类、点结构,这三个类型分别表示三个典型的事件类型——状态、动作和变化,其他的事件类型则是处在这个事件体系中的过渡地带。郭锐(1997)进一步把动词的时间结构总结为: Va(是、等于) 静态动词 Vb(知道、认识) Stative verbs Vc1(喜欢、姓)

Vc2(保持、有)

动词过程结构 Vc3(病、坐) 动作动词 Vc4(工作、敲) 动态动词 action verbs Vc5(吃、烧) Action verbs Vd1(消失、增加) 变化动词 Vd2(离开、实现) change verbs Ve (来、毕业)

45

“完”一般只能跟其中的动作动词结合,表示的是动作事件过程的完结,而不是状态或变化事件的完结。

4.1.2 “好”表示自主性动作事件完结且达到预期结果

表达廓时事件的“V好”中,补语“好”也表示“完结”,在有的情况下能与“V完”互换,互换后意义差别不大,如:

(9)他夫人饭量小,吃好了就在旁边坐着等。 他夫人饭量小,吃完了就在旁边坐着等。 (10)他刷好墙壁后让妻子看看是否满意。 他刷完墙壁后让妻子看看是否满意。

但是在有的情况下不能互换,“V完”不能换为“V好”,如:

(11)我们到达山顶时,雨已经下完了。—/→ *我们到达山顶时,雨已经下好了。 (12)老爷子抱怨完了,又是一杯下肚。—/→ *老爷子抱怨好了,又是一杯下肚。 “V好”不能换为“V完”,如:

(13)她已经想好了,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她都与丈夫一起分担。—/→ *她已经想完了,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她都与丈夫一起分担。 这说明表达廓时事件的“V完”、“V好”中,“完”和“好”所表示的时体意义并不完全一致。“完”表示动作事件过程的完结,“好”表示自主性动作事件完结并达到预期结果。只有符合一定条件的事件的完结才能被概念化为用“V好”所表示的廓时事件,即“好”对它所廓定的事件是有选择的。事件主要通过动词来表达,我们下文仍以动词为主要考察对象。

4.1.2.1 “V好”中V的时间结构

表达廓时事件的“V好”对V的时间结构要求与“V完”相似,一般来说,V也只能是双限结构,不能是无限结构、前限结构、后限结构、点结构。以下搭配都是不成立的:

无限结构+好:*等于好、*以为好、*像好、*企图好、*记得好

46

前限结构+好:*认识好、*知道好、*晓得好、*当心好

后限结构+好:*变化好、*出现好、*提高好、*消失好、*离开好

点结构 + 好:*毕业好、*出来好、*断好、*塌好、*死好、*忘好、*牺牲好 “V好”中的V一般为双限结构,可以是双限结构中的Vc3、Vc4、Vc5这几个小类,如:

双限结构Vc3+好:躲好、拦好、披好、顶好(门)、对好(对联) 双限结构Vc4+好:绑好、筹备好、调查好、穿好(衣服)、捂好

双限结构Vc5+好:搬好、炒好、处理好、买好、洗好、写好、修好、签好(字) 由此可见,动结式“V好”中补语“好”也是表示动作事件的完结,而不是状态或变化事件的完结。

不过表达廓时事件的“V好”中V的范围要比“V完”中V的范围小得多,我们所考察的174个Vc3类动词中,能进入表达廓时事件的“V好”的动词有19个,占11%;613个Vc4类动词中,能进入“V好”的有216个,占35%;441个Vc5类动词中,能进入“V好”的有313个,占71%。除了动词的时间结构,“好”与V的结合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

4.1.2.1 “V好”中的V为自主动词

马庆株先生提出动词有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之分。从语义上说,自主动词能表示有意识的或有心的动作行为。“所谓有意识的动作行为指的是能由动作发出者做主,主观决定,自由支配的动作行为”。而非自主动词,则是表示无意识的或无心的动作行为。可以使用在动词V前后加上“来/去”的格式作为鉴定格式,判定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

“V好”中的V只能是自主动词,不能是非自主动词。自主动词数量很大,如: 安(安装)、扮、看、说、抄、写、画、做、种、修、造、垒、擦、挖、砌、插、编、织、裁、缝、炒、洗、扫、刷、涮、盖、梳、舀、刨、锯、锄、犁、剪、剃、锤、锁、铲、凿、垫、筛、填、躲、藏、搀、签、喂、买、分析、考虑、处理、统计、安排、准备、修理、打扮、选举、翻译

这些词都可进入表达廓时事件的动结式“V好”中。 非自主动词不能与“好”组合成动结式“V好”,如:

47

败、沉(船沉了)、懂、丢(丢失)、掉(掉落)、跌、浮、犯(犯病)、该、够、敢、惯、化(雪化了)、下(下雨)、会、患、肯、恼、怒、梦、漏、流、枯、迷(迷路)、输、死(死亡)、塌、忘、绣、爆发、包括、堕落、到达、破裂、发抖、害羞、感染、流行、呕吐、缺少、毕业、崩溃、分泌

这些词都是非自主动词,都不能进入表达廓时事件的动结式“V好”。 而“V完”和“V成”对动词的自主性没有严格的要求,其中的V可以是自主动词也可以是非自主动词,一部分非自主动词可以进入“V完”、“V成”动结式,如“他刚呕吐完”、“下完雨再出去”、“他自杀过,但是没死成”、“雨没下成”。

自主动词、非自主动词与动词的时间结构的类别存在着对应关系,自主动词绝大部分为双限结构动词,而非自主动词则绝大部分为无限结构或点结构动词。但是这是两种不同角度的分类,如“呕吐”,从时间上的特点来看,它所代表的事件有起点、有终点、有续断;而从人能否自主控制这个角度来看,它所代表的事件是动作的发出者无法自主控制的,是非自主的事件。

“好”表示的是有意识的自主事件的完结。

4.1.2.3 “V好”中的V的感情色彩

“好”的基本词汇意义为“优点多的,令人满意的”,具有褒义的感情色彩。“V好”表达变化事件时,“好”表示的是事物从“不良状态”到“良好状态”的变化,保留着基本的词汇意义。表达廓时事件时,“好”也经常带有“完善、令人满意”的附加意义。

做结果补语时,“好”多与中性或褒义动词搭配,很少与贬义动词搭配,如一般不会说“陷害好了”、“抱怨好了”,周琴(1999)曾经指出这一点,并由此判断“好”并没有完全虚化,其基本的词汇意义和附加的感情色彩在动结式中并没有完全消失。

不可否认,“好”对前项动词的感情色彩有一定的选择性,含褒义色彩的动词可以进入“V好”,但是这并不是一个充分必要条件,有时含贬义色彩的动词也可以与“好”搭配,如“巴结”、“勾结”、“串通”、“算计”等。可以比较下面一组例子:

(14)在种种文学的活动之中,我们与上海光华书局接洽好了给他们编一个三十二开型的新兴文艺小月刊。

(15)我现在正办自费留学,已经与北美洲大洋洲几个大学联系好了,只等在

48

黑市上换够了美元,我就与各位告辞了。

(16)资料的提供者是否与你的谈判对手私下串通好了,故意暴露些假情报给你,引诱你误入歧途?

上述例子中,“接洽”、“联系”、“串通”意义相近,其中“接洽”可以理解为褒义或中性动词,“串通”是贬义的,而“联系”则不带感情色彩,是中性的,它们都可以进入动结式“V好”,可见补语“好”对前项动词的感情色彩并没有非常严格限制。

4.1.2.3 “好”表示达到预期结果

能与“好”结合的自主性动作动词中,大部分是不带有感情色彩的中性动词。但是并非所有自主性动作动词都能进入动结式“V好”,这跟“V完”的情况很不一样,如:

(17)我看完电影后,乘电车回家。 *我看好电影后,乘电车回家。

(18)经过5个多小时的拚搏,我们走完了29公里的山路。 *经过5个多小时的拚搏,我们走好了29公里的山路。

同一个自主性动作动词,出现在“V完”中很自然,出现在“V好”中则可接受度很低。“好”不仅表示事件完结,并且表示达到预期结果。

客观世界中的活动有两种,一种活动是带有目的性的,动作结束之后,会产生一个可预期的结果,比较典型的是制作类活动,如“包饺子”,可预期动作结束之后会产生“饺子”这一结果。再如“洗衣服”可预期动作结束之后,衣服会变干净;“穿衣服”可预期动作结束之后,衣服会穿在人的身上。还有一种活动没有可预期的具体结果,如“看电影”、“走路”,动作结束之后,并不会产生一个可预期的具体的结果。

“好”表示事件完结并且达到预期结果,如果动词所表示的事件是没有可预期结果的,那么不能用“V好”来表达,所以一般不能说“看好了电影”、“走好了29公里的山路”7。

一般来说好的结果、令人满意的结果符合人们的心理预期,具有褒义色彩的动

在有的情况下可以说“看好电影”、“走好山路”,但这时“好”没有虚化,不是表示事件的完结,而是表示看的过程、走的过程令人满意。

49

7

词很自然可以与“好”构成动结式。有些动词虽然带有贬义的感情色彩,但是如果产生的结果符合人们的心理预期,同样可以与“好”构成动结式。

预期结果的实现有各种不同的具体形式,如“盖好了被子”、“戴好了帽子”,宾语所代表的事物移动到了预期的位置;“砸好了核桃”、“拆好了毛衣”,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发生预期的状态变化;“盖好了房子”、“想好了主意”,宾语所代表的事物从无变有。但是这些预期结果的具体形式不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在“V好”动结式中人们关注的是预期结果“是否实现”,而不是预期结果“是什么”。

综上所述,表达廓时事件的动结式“V好”中,“好”表示自主性动作事件完结并且达到预期结果。

4.1.3 “成”表示预期动作事件或变化事件的实现

4.1.3.1 “V成”中V的时间结构

“V成”中的V主要也是双限结构,这点与“V完”、“V好”相似。双限结构中的Vc3、Vc4、Vc5小类有一部分动词可以跟“成”组合构成表达廓时事件的动结式。如:

Vc3:“抱、躲、拦”等。

Vc4:“表演、逛、合作、救、睡、踢、演”等。

Vc5:“摆、办、帮、擦、拆、吃、吹、捣、读、买、卖、洗、写、修、摘”等。 而无限结构、前限结构、后限结构类型的动词一般不能进入动结式“V成”。以下类型的搭配都不成立:

无限结构+成:*等于成、*以为成、*像成、*企图成、*记得成 前限结构+成:*认识成、*知道成、*晓得成、*当心成

后限结构+成:*变化成、*出现成、*提高成、*消失成、*离开成、*实现成 有些后限结构可以出现在“V成”动结式中,但这时“成”表达“成为”的意义,并非虚化的“完成、实现”义,如:

(19)中世纪的德语方言逐渐变化成了现代德语。

与“V完”“V好”不同的是,“V成”中的V可以是点结构,点结构的特点是起点和终点重合,没有续段。如“死”、“提拔”、“逃”等,都不能出现在表达廓时

50

事件的“V完”、“V好”中,但是可以出现在“V成”中。如: (20)我自杀过,可没有死成。

(21)庆国一直找机会提拔富贵,却又一直也没提拔成。 (22)托勒罗一心记着巴维亚,几次想要逃跑,都没有逃成。

表达廓时事件的“V成”中,V可以是双限结构和点结构,即V所代表的事件在时间上有起点和终点,但不一定有续段,可以是动作事件或变化事件。

4.1.3.2 “成”表示的不是完结而是实现

“成”与“完”、“好”不同的是,它并不强调事件的完结,而表示事件本身的实现。

可以比较下面两个例子: (23)我终于看完这部电影了。 (24)我终于看成这部电影了。

前者表示的是事件过程的完结,后者表示的是事件的实现,即由“没有发生”到“发生了”。在否定句中差别更为明显,如:

(25)我没看完这部电影。 (26)我没看成这部电影。

吴为章把这类“V成”归纳为“成功”类。我们这里称为“实现”,“成”表示的是预期事件的实现。表达廓时事件的“V完”、“V成”中,“完”、“成”虽然都是廓定事件的时体,但是在“V完”表达的廓时事件中,人们关注的是事件是否完结,而在“V成”表达的廓时事件中,人们关注的是事件是否发生,即是否变为现实。

“成”所廓定的事件是人们预期的事件,一般是人希望发生或预期会发生的事件,如:

(27)我们想把玩具退掉,可是没退成。

(28)小的时候我想当画家,但是没当成,因为我是色盲。 (29)我想吃,凑不齐十个人,始终没吃成。

(30)你休养时,我几次都想去看你,可惜都因事没看成。

上述例子中,都明确表示“退玩具”、“当画家”、“吃”、“看你”这些事件是说话人希望发生的。有些句子中,虽然不明确表示,却也暗含着人们的主观意愿,或者

51

人的心理预期,如:

(31)你们真有本事,吵吵一夜,我觉都没睡成。

(32)小刘啊,你结婚我也没去成,有空来家里玩吧。 (33)电影看成了,可是在我的脑海中始终有个谜。

(34)现在天气预报也未必准啊,前两天还说要下雨,结果也没下成。 “睡”、“去”、“看电影”是说话者希望发生的,“下雨”是人们预期要发生的。 由此可见,“成”表示的是预期的动作事件或变化事件的实现。

4.1.3.3 “V成”的肯定与否定

动结式“V成”在肯定句和否定句中的使用不平衡,多出现在否定句中,肯定句中使用得较少。我们收集的131个句子中,否定句为125个,肯定句仅有6个。很多否定句,如果换成肯定的说法,会让人觉得不太自然,如:

(35)他曾绝望过,拣了条绳子去自杀,但没死成。 ?他曾绝望过,拣了条绳子去自杀,结果死成了。 (36)当时我想走,可是没走成。 ?当时我想走,走成了。

这跟人对事件的注意力水平有关。可预测程度高的、人们心理预期比较强的事件的发生,在认知上凸显程度低,而人们心理上预期较强的事件没有发生,则往往更能吸引人的注意力,在认知上凸显程度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被概念化为廓时事件,用“没V成”来表达。

4.2 概念结构的句法显现特点

根据宋文辉(2006)的研究,表达廓时事件的动趋式,大都继承其动词的配价。补语表达起始意义的“V上”、“V开”、“V起”,其概念结构的句法显现不同于运动事件和变化事件,宾论元不能出现在“把”字宾语位置、话题位置、重动宾语位置、“被”字句主语位置。

宋文辉(2006)只讨论了补语表达时体意义的动趋式的情况,而补语表达时体意义的动结式则没有提及,且用例是通过内省的方式获得,语料运用不足。

52

我们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现实语料考察表达廓时事件的“V完”、“V好”、“V成”概念结构在句法上显现的一些特点。

4.2.1 宾论元的句法显现位置

表达廓时事件的动结式“V完”、“V好”、“V成”,也都继承其动词V的配价。动词V为二价或三价动词时,其宾论元在句法上的显现位置可以是主语位置、宾语位置、“把”字宾语位置。

我们考察了825个包含动结式“V完”、“V好”、“V成”句子,其中补语“完”、“好”、“成”都表示虚化的时体意义,动词V都是二价动词或三价动词。这些句子中,动结式宾论元不出现或者出现在前后小句的有178例,如:

(37)等他讲完以后,所有的考官都点头了。

(38)有一辆车会在我的面前停下,然后是一个熟悉而亲切的声音:收拾好了么,走吧。

(39)钟瑞小时曾考上天津戏曲学校,因家里反对而没去成。

宾论元最常出现的位置是宾语位置和主语位置。出现在宾语位置为442例,如: (40)白居易写完一首诗,总先念给不识字的老婆婆听。 (41)在到平江去以前,他们已经做好了起义的准备工作。

(42)我听了他的话,没去奥国,不过因为战争,也没去成美国,我得带兵打仗。

出现在主语位置172例,如:

(43)帐算完了,妇女们心里一块石头也落地了。

(44)电话虽然安好了,但不知什么原因开始时运转不灵,特别是文传,有时突然就停了。

(45)牌没打成,刘四爷挂了点气,找来几个车夫。

此外还可以出现在“把”字宾语位置,考察的语料中有26例,如: (46)请大王别发怒,让我把话说完。

(47)当去年春天第一次拿到这部书稿时,我却忍不住一口气把它读完了。 (48)宋太宗正要依靠杨业,不理睬那些诬告,把那些奏章封好了,派人送给

53

杨业。

宾论元出现在其他位置的情况很少,出现在重动宾语位置的有6例,出现在话题位置的有1例,出现在“被”字句主语位置则为0例。

其中出现在重动宾语位置的6例中,有5例包含“V成”动结式,且都为否定句,只有1例为肯定句,是口语色彩很重的句子。如:

(49)想当年,我想当国民党没当成,就当了共产党。 (50)念这经儿念完了呢,拿乜贴呢,还给经儿,交公。 出现在话题位置为1例:

(51)菜我买好了,肉也买好了,鸡蛋在篮子里,钱在柜头上。

总结起来,宾论元出现在宾语位置的比率最高,其次为主语位置,还有部分出现在“把”字宾语位置,而其他位置则较少,甚至不能出现。这跟表达变化事件的情况很不一样,我们考察了126个表达变化事件的例子,宾论元主要出现在主语位置,出现在宾语位置的情况比较少,对比如下:

位置 主语 事件 廓时事件 变化事件 172例 (21%) 92例 (73%) 442例 (53%) 6例 宾语 “把”字宾语 26例 (3%) 13例 “被”字句主语 0例 (0%) 6例 1例 (0.12%)0例 (0%) 6例 178例 话题 重动宾语 其他 (0.7%) (21.5%)0例 (0%) 9例 (7%) (4.7%) (10.3%) (4.7%)

由表中可以看出,表达廓时事件的动结式,宾论元主要出现在宾语位置,而表达变化事件的动结式,宾论元主要出现在主语位置。出现在“把”字宾语和“被”字句主语位置的比率,变化事件要高于廓时事件,表达廓时事件的动结式的宾语,没有一例出现在“被”字句主语位置。出现在话题和重动宾语位置,比率都很小,因为考察的样本太少,暂时还没有可比性。

4.2.2 句法显现与概念凸显

概念结构的句法显现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根据宋文辉的研究,概念结构中,主事

54

件比副事件凸显,在主事件内部,凸体比衬体凸显。句法位置也有一定的凸显等级,在无标记的情况下,主语比宾语凸显,在有标记的情况下,“被”字句主语比“把”字宾语凸显,“把”字宾语比一般性宾语凸显。

概念结构在句法上的显现原则是:凸显程度高的概念成分优先显现、独立显现;凸显程度低的概念成分依附于凸显程度高的概念成分,一起用一个语言成分来表达,共同占据一个句法位置。概念的凸显程度与句法位置的凸显程度相匹配。

表达廓时事件的动结式,宾论元在概念结构上是主事件的概念成分,在副事件中有与其同指的概念成分,如:

(52)白居易写完了一首诗。

[白居易写一首诗 MOVE INTO 完]主事件 + [白居易写一首诗]副事件 主事件的凸体是“白居易写一首诗”,“一首诗”是凸体的组成部分,副事件的概念成分“一首诗”与其同指,凸显程度低,只能两者合并,这样才能独立显现,出现在句子宾语的位置。

表达廓时事件的“V完”、“V好”、“V成”,其宾论元只是主事件凸体和副事件概念成分的组成部分,凸显程度低,一般在凸显程度低的句法位置上显现。在无标记的情况下,主语比宾语凸显,主要是由其在心理上被提取的难易程度决定的,位于句首比位于句尾更容易提取信息。因而表达廓时事件的动结式,其宾论元主要显现在宾语位置。

在有标记的情况下,“被”字句主语比“把”字宾语凸显,“把”字宾语比一般宾语凸显。“被”字句主语位于句首,并且代表着说话人关注的焦点,认知上凸显程度最高。“把”字宾语是有标记的宾语位置,比一般宾语位置更易于提取信息,但是因为位于句中,信息提取的难度要大于位于句首的“被”字句主语。表达廓时事件的动结式,其宾论元凸显程度低,主要显现在同样凸显程度低的宾语位置,有时显现在“把”字宾语位置,而凸显程度最高的“被”字句主语位置,则一般不出现。

表达变化事件的动结式,如: 他把干粮吃完了。

[他吃干粮]副事件 [他 AMOVE 干粮 INTO 完]主事件 +

“干粮”是主事件的凸体,凸显程度比较高,与副事件的概念成分“干粮”合并显现为“把”字宾语。

55

表达变化事件的动结式“V完”、“V好”、“V成”,其宾论元经常是主事件的凸体,凸显程度比较高,因而经常在凸显程度高的句法位置显现。所以其句法显现呈现出不同于廓时事件的特点,多在主语位置显现,还可以出现在凸显程度很高的“被”字主语位置。

4.3 小结

本章主要从语义和句法两方面考察了表达廓时事件的动结式“V完”、“V好”、“V成”。

首先,在语义上,动结式的补语都表示时体意义,“完”表示动作事件过程的完结,“好”表示自主性动作事件完结且达到预期结果,“成”表示预期动作事件或变化事件的实现。补语的时体意义制约着它们对前项述语动词的选择,“完”、“好”只能跟动作动词结合,“成”除了动作动词,还可以跟变化动词结合;“好”只能跟自主动词结合,而“完”、“成”则不受此限制。

其次,廓时事件概念结构在句法上的显现,不同于变化事件。动结式的宾论元主要出现在宾语位置,还有少部分出现主语位置和“把”字宾语位置,一般不出现在“被”字句主语位置。这主要跟概念结构在句法位置上的显现原则有关,概念结构的凸显程度要求与句法位置的凸显程度相匹配。表达廓时事件的动结式,其宾论元凸显程度低,因而经常出现在凸显程度低的宾语位置,不出现在凸显程度高的“被”字句主语位置。

56

结语

本文运用概念结构理论,考察现代汉语完结类虚化结果补语“完”、“好”、“成”。 通过上文分析,得出一些初步结论:

首先,充当补语的“完”、“好”、“成”正处在语法化的过程中,其意义发生虚化,由实义演变为虚义。从概念结构上说,补语的语法化,改变了动结式所表达的事件类型,即由表达变化事件演变为表达廓时事件。变化事件注重的是具体的结果,是表达动作相关论元性状变化的事件;廓时事件注重的是事件的进行情况,是廓定事件时体的事件。

本文详细分析了“V完”、“V好”、“V成”的概念结构。

表达变化事件时,“V完”、“V好”、“V成”概念结构中主事件的凸体代表的都是事物,衬体“完”、“好”、“成”表示事物状态的变化,“完”表示从有到无的变化,“好”表示从不良状态到良好状态的变化,“成”表示从无到有的变化。

表达廓时事件时,概念结构中主事件的凸体代表的是事件,衬体“完”、“好”、“成”起到廓定事件时体的作用,它们表示的时体意义相近,“完”、“好”表示“完成”,“成”表示“实现”。

其次,动结式“V完”、“V好”、“V成”表达廓时事件时,补语所表示的时体意义虽然相近,但是并不完全一致。本文考察了2158个常用动词,从动词的时间结构、自主性、感情色彩等方面,考察它们进入动结式的约束条件,通过对比分析探讨补语“完”、“好”、“成”的时体意义及它们对前项动词的制约。现得出初步结论:“完”表示动作事件过程的完结,“好”表示自主性动作事件完结且达到预期结果,“成”表示预期动作事件或变化事件的实现。补语的时体意义制约着它们对前项动词的选择,“完”、“好”只能跟动作动词结合,“成”除了动作动词,还可以跟变化动词结合;“好”只能跟自主动词结合,“完”、“成”则不受此限制。

此外,本文还通过实际语料考察了廓时事件概念结构的句法显现特点。跟表达、“V变化事件时宾论元主要出现在主语位置不同,表达廓时事件的“V完”、“V好”成”,其宾论元主要出现在直接宾语位置,一般不出现在“被”字句主语位置。本文通过概念结构理论做出了解释:概念结构的凸显程度要求与句法位置的凸显程度相匹配,表达廓时事件的动结式,其宾论元凸显程度低,因而经常出现在凸显程度低

57

的宾语位置,不出现在凸显程度高的“被”字句主语位置。

从概念结构的角度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出虚化补语由实义演变为虚义的轨迹,即补语由描述“事物”的性状“变化”演变为廓定“事件”的“时体”。通过概念成分在句法上显现的规律,也可以较好地解释虚化补语的一些句法特点。

但是,本文的研究在理论推理和语料运用上都存在很多不足,很多问题还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表达廓时事件的“V完”、“V好”、“V成”,补语对其所廓定的事件有一定的选择限制性,由于时间和水平有限,本文仅对能进入动结式的动词V进行考察,而不是基于“事件”进行研究。事件的表达虽然主要以动词为核心,但是仍受到主宾语等其他因素的制约。此外,表达廓时事件的“V完”、“V好”、“V成”的概念结构在句法上的显现,虽然表现出较为统一的趋势,但是内部仍有一定的区别。这些问题都值得做进一步的研究。

58

参考文献

北京语言学院研究所 1992《现代汉语补语研究资料》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崔广华 2007 “V完”动补结构在现代汉语中的句法和语义表现,《文教资料(文学

语言学研究)》2月号上旬刊

陈平 1988 论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的三元结构,《中国语文》第6期 陈前瑞 2003 《汉语体貌系统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3 汉语四层级的体貌系统 汉语时体系统国际研讨会论文 陈振宇 2006 《时间系统的认知模型与运算》,学林出版社 程琪龙 2006 《概念框架和认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戴耀晶 1997 《现代汉语时体系统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

邓守信 1986 汉语动词的时间结构,《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

言出版社

傅远碧 2000 结果补语的语义指向,《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院学报》第3期 耿延惠 1995 试谈结果补语语义指向,《锦州师院学报》第2期

龚千炎 1991 谈现代汉语的时制表示和时态表达系统,《中国语文》第4期 关玲 2003 普通话“V完”式初探,《中国语文》第3期

郭继懋、王红旗 2001 粘合补语和组合补语表达差异的认知分析,《世界汉语教学》

第2期

郭锐 1993 汉语动词的过程结构,《中国语文》第6期

1995 述结式述补结构的配价结构和成分整合,沈阳、郑定欧主编1995,北京大

学出版社

1997 过程和非过程——汉语谓词性成分的两种外在时间类型,《中国语文》第3

2002 动结式的论元结构,徐烈炯、邵敬敏主编《汉语语法研究的新拓展(一)

——21世纪首届现代汉语语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浙江教育出版社

胡建锋、郭文国 2001 “V+ 成”式动补结构,《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第4期 蒋绍愚 1999 汉语动结式产生的时代,《国学研究》第六卷 竞成 1993b 补语的分类及其教学,《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

59

李晋霞 2005 “好”的语法化与主观性,《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

李宗江 2004 “完成”类动词的语义差别及其演变方向,《语言学论丛》第三十辑 刘丹青 1994 “唯补词”初探,《汉语学习》第3期 刘月华 2001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增订本)商务印书馆 吕叔湘主编 1999 《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商务印书馆

吕文华 2001 关于述补结构系统的思考——兼谈对外汉语教学的补语系统,《世界汉语教学》

第3期

马希文 1987 与动结式动词有关的某些句式, 《中国语文》二百期纪念刊 马庆株 1988 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中国语言学报》第3期 孟琮等编 1999 《汉语动词用法词典》商务印书馆 邵敬敏 1988 说“V成”结构的性质,《汉语学习》第1期 1990 “V成”句式语义分析,《逻辑与语言学习》第5期 沈家煊 1995 “有界”与“无界”,《中国语文》第5期

2003 现代汉语“动补结构”的类型学考察,《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

石毓智 2001 现代汉语的动补结构:一个类型学的比较研究,史有为主编《从语义信息

到类型比较》,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宋文辉 2004 补语的语义指向为动词的动结式的配价,《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第27卷第3期

2007 现代汉语动结式的认知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王红旗 1993 谓词充当结果补语的语义限制,《汉语学习》第4 期

2001 动结式述补结构在把字句和重动句中的分布,《语文研究》第1 期

吴为章 1985 “成为”类复合词探讨,《中国语文》第4期 项开喜 1997 汉语重动句的功能研究,《中国语文》第4期

辛永芬 2003 论能够做结果补语的动词,《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玄玥 2006 “V成”述补结构的句法形式,《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4期

薛红 1994 后项虚化的动补格,《汉语学习》第4期

袁毓林 2001 述结式配价的控制―还原分析,《中国语文》第5 期:399-410 2001 述结式的结构和意义的不平衡性,史有为主编,《从语义信息到类型

60

比较》,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002 动结式的论元选择及其句法配置,载《记念王力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

文集》,商务印书馆 张国宪 1988 结果补语语义指向分析,《汉语学习》第4期 张旺熹 2006 《汉语句法的认知结构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郑怀德、孟庆海编 2003 《现代汉语形容词用法词典》,商务印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2005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

印书馆

周琴 1999 述补式“V+ 好(了)”浅析,《淮阴师范学院学报》第2期

朱景松 1987 补语意义的引申和虚化,《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 Talmy,L. 2000. Towards a Cognitive Semantics. Vol. 1 & 2. The MIT Press.

6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