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部分简答题、论述题(10选3)
1、社会形态的发展变化基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P110)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根源于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相统一的过程。规律的客观性并不能否定人们历史活动的能动性,并不排斥人们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某种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
①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行性空间。
②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一方面人们的历史选择活动要受自身目的的驱使和制约,另一方面人们的历史选择活动又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的历史选择性。
2.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来源(P9-10)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即关于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念;并且进一步加以改造,创建了唯物主义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机械的和形而上学的观点,吸取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创建了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把辩证唯物主义应用于社会历史的研究,创建了历史唯物主义,从而完成了哲学上的一次真正革命。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吸取了他们的劳动价值论,并进一步详尽地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揭示出商品关系背后的人与人的关系,科学地论证了资本家给工人的工资只是工人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剩余劳动创造出的剩余价值就是资本家利润的来源。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指出了工人阶级被剥削、受压迫的根源。这一伟大学说是动员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法国圣西门、傅利叶和英国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批判了他们否认阶级斗争,无视无产阶级伟大历史使命的错误观点;吸取了他们关于未来社会的某些基本特征的推想和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并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明确指出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无产阶级是创造新社会的真正力量。这样一来,就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此外,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吸取了19世纪自然科学方面的新成就,特别是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即\"有机体细胞结构\"学说、\"能量守恒及转化\"学说和达尔文的关于\"物种起源和发展\"学说。这些学说在自然科学领域内,科学地证明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和它的变化、发展,从而推翻了一切唯心的形而上学的旧宇宙观。马克思和恩格斯充分利用并高度总结了自然科学各部门最新资料和最新成就,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
3.哲学价值与经济学价值有哪些异同?
哲学上的价值是指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它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主体的需要,一是客体的某种特质或者属性。 经济学上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价值大小的评判标准不同。哲学上的价值是主客体之间的效用关系,那么,判定一种事物是否有价值、价值大与小,要考虑主体的需要和利益。由于主体的需要干差万别,面对同一个客体,不同的主体从不同的需要和利益出发,会得出不同的甚至相反的价值评价。所以说哲学上的价值评价带有很明显的主观性。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价值大小,及由它决定的商品的价格不是由任何个人的主观意愿决定的,所以商品的价值明显地带有确定不移(一定条件下)的客观性。
4、什么是辨证否定(P46)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5.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怎样的? (认识关系、实践关系、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选择题可能考)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题与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主题反映
客体的过程,也是主题改造客体的过程。
在对象性活动中,主体和客体之间首先表现为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即实践关系,并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即认识关系。主体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作为主体活动的动力因素和内在尺度,对于主体活动的方向性、选择性以及对活动的调控具有重要意义。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即需要与满足需要或使用与被使用的关系;价值关系的最高境界就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创造活动及其成果对人的自由的肯定,即审美关系
6.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
主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把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观念,意志,心等)作为惟一真实的确良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客观事物以至整个物质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主观唯心主义必然导致只在自我才是惟一存在的“唯我论”。
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把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理,理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绝对精神等)变为独立的客观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和万物的创造者。它认为世界的本原不是人的主观精神,而是由超空间的客观存在的精神决定的,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这种精神实体的派生物或表现。
7.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基本内容
辩证法,包括联系、发展、矛盾、辩证的否定观以及创新意识。
(1)联系。包括联系的多样性、普遍性、客观性、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的方法。
(2)发展。包括发展的普遍性、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前途光明道路曲折、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3)矛盾。包括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矛盾分析法。
(4)辩证的否定观及其创新意识。包括辩证的否定实质是扬弃、树立创新意识。
8.马克思对人类历史形态的看法
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社会形态,即:“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一1858年草稿)》)。 马克思的划分是十分科学和高明的:第一种三个形态的划分,是基本按照生产力的标准,第二种三个形态的划分,是基本是按照生产关系的标准,或者说更直接地是“从个人同社会共同体的关系出发”的。这两种划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在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对应于“人的依赖关系”;资本主义社会对应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共产主义社会对应于“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这两种划分,虽然都是按照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来划分的,但互为补充,避免了见物不见人。
9、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P98)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有其自身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
①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进步的社会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见。推断未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落后于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准则阻碍社会的发展。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及其统一性,决定了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必然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同时,社会意识也具有历史继承性,有其发展的特殊规律。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任何社会意识都不会凭空出现,只能是适应一定社会生活发展的要求而产生的因而它必然具有满足这些需求的功能和价值,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物质力量并作用于社会存在、影响历史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及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10.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之间的辩证关系(63)
①绝对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A、任何真理都必包含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
B、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②相对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A、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B、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③辩证关系:真理是具体的、发展的,其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A、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B、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辨证转化的。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的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经济)2013.6
1.商品二因素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P144-145
①商品的二因素即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②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它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商品的使用价值是通过交换用来满足别人的、社会的需要的。
③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④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对立表现在:使用价值和价值相互
排斥,二者不可兼得。统一性表现在: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2.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作用。P147-148
①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其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价值量进行,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由于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的市场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②价值规律的作用是: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分配比例;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分配。
3.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什么决定的?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P154
①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它包括:维持劳动者本人所需生活资料的价值;维持劳动者家属所需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的教育和训练费用。
②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点是: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劳动是价值的源泉,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4.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是怎样划分的?区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意义。P158
①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可以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②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价值量不发生变化,所以称作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工人不仅创造出劳动力价值的等价,而且创造出剩余价值,所以称作可变资本。
③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剩余价值的源泉。它表明,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这种划分也为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依据。
5.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P159-160
①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②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③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工作日长度不变,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资本家采用新技术、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6.什么是资本循环?资本循环连续进行的基本条件。P165
①资本循环是指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变化,又回到出发点形式的运动。
②产业资本循环连续进行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一是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并存,即资本必须按比例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中。二是三种
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即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保持时间上的依次连续性。
7.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是怎样形成的?P168
①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获得利润。为了得到尽可能高的利润率和尽可能多的利润,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之间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资本必然从利润率低的部门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
②资本的自由转移,导致利润率高的部门资本增加,生产扩大,产品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利润率下降;相反,利润率低的部门资本减少,生产缩减,产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利润率提高。最终形成平均利润率。
③平均利润率等于社会剩余价值总额÷社会总资本。各部门的资本家按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剩余价值就是平均利润。
④平均利润形成之后,商品不再按价值出售,而是按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出售,生产成本与平均利润之和就是生产价格。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8.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基本理论前提。P166
①在价值形态上,社会总产品的价值由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工人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和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剩余价值构成,即c+v+m 。
②在物质形态上,根据社会总产品的最终用途,可以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部分,相应,社会生产可以分为两大部类,即生产生产资料的第一部类(Ⅰ)和生产消费资料的第二部类(Ⅱ)。
9.垄断与竞争的关系。P182-184
①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自由竞争会导致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到一定程度就会走向垄断。
②垄断形成后不能消除竞争。因为,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即垄断不但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而且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所以不可能消除竞争。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垄断组织通过竞争发展壮大起来,在取得垄断地位之后,由于存在攫取高额利润的内在动力和竞争对手的外在压力,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第三,社会生产复杂多样,垄断组织不可能把社会生产都包下来,还存在大量非垄断企业,一个部门也会存在多个垄断组织。
1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P187-188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它是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进一步提高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必然结果。
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在更大范围内被支配,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即垄断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无法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客观上要求通过国家的力量,为私人垄断资本服务。
②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加深,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在垄断阶段,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生产力迅速发展,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资本主义经常为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所困扰。因此,要求借助国家的力量,对付经济危机,消除危机的影响。
③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
发展,收入分配和财产的两极分化愈加严重,阶级矛盾尖锐化。为加强垄断资本的统治,缓和社会矛盾,要求国家介入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调节社会利益关系。
(仅供参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