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大学生微信持续使用意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大学生微信持续使用意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胡勇

来源:《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年第03期

摘要:随着手机的日益普及和移动学习观念的日益深入,探索微信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可能性和影响因素的研究将有助于为高校教师改进教学行为提供新思路,有助于提升师生互动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但当前国内关于信息系统持续使用方面的研究模型尚不完善。结合“使用和满足理论”、“期待验证模型”与“社会影响理论”等相关理论,可以重新设计出一套较为完善的理论分析模型。采用该模型对大学生课堂中微信持续使用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三点结论:第一,期望确认会显著影响社交需要、认知需要和娱乐需要,而期望确认、认知需要与娱乐需要对微信的使用满意度产生显著性影响;第二,社会影响、使用满意度和社交需要会显著影响大学生的微信持续使用意向;第三,认知需要对微信的持续使用没有显著性影响。 关键词:微信;持续使用;影响因素;期望确认;社会影响;使用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95(2016)03-0084-09 doi10.3969/j.issn.1009-5195.2016.03.010

作者简介:胡勇,博士,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 300222)。

社会性网络服务是指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在线社会网络的主要目的是社会互动和联系,因此可以将用户的在线社会网络使用视为集体的社会行为(Cheung & Lee,2009;2010)。近年来,Facebook、博客、微博、微信等社会网络服务快速发展,用户数量呈指数倍增长,其中Facebook和Myspace的迅速发展和Twitter的衰落说明,信息系统的最终成功取决于用户对信息系统的持续使用,而非注册用户数量和最初的采纳行为(Bhattacherjee,2001;殷国鹏等,2010)。

当前,随着大学生手机使用的普及,微信已成为最受大学生欢迎和持续使用的社交网络服务之一。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兴社会网络服务不仅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情感学习和班级氛围产生了重要影响(Mazer et al.,2007),而且还给大学生提供了创建和维持个人社会资本、实现高效的知识共享的在线社会空间(付晓燕,2010;田雯, 2011;王薇,2012)。虽然微信本身不提供学习资源的编辑和优化功能,但是它借助良好的用户体验、快捷的传播平台、及时的沟通反馈、庞大的用户群体,为师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渠道和可替代的学习选择。微信允许用户把有价值的资源上传至微信平台,并且通过后台跟踪功能跟踪用户对上传资源的浏览情况,因而可以作为补充传统面授教学的移动学习平台。随着手机的日益普及和移动学习观念的日益深入,探索微信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可能性和影响因素,有助于为高校教师改进日常教学行为提供新的思路,也有助于提升师生互动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 一、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信息系统的研究中,用户的持续使用是指用户在最初采纳后持续使用信息系统的行为(Bhattacherjee,2001)。传统的信息系统使用研究大多针对的是用户初始采纳行为和使用效果,忽略了使用意向和行为在使用过程中的变化,基于特定时间点的信息系统采纳行为分析模型不能解释用户经过初始采纳后又放弃这一现象。近几年来,研究者逐步开始关注信息系统持续使用行为特点和用户持续使用行为模型的构建。一些研究者在用户的信息技术初始采纳意愿和行为基础上,分析用户采纳之后的持续使用行为。部分研究者(Venkatesh,2000)则另辟蹊径,构建了基于期望-验证(Expection Confirmation)理论和使用-满意(Uses and

Gratifications)理论的持续使用分析模型,并提出了诸如期待、验证、承诺、信任、忠诚度等不同的研究变量,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了一系列实证分析(Bhattacherjee,2001;Limayem et al.,2007)。

国内对信息系统持续采纳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最近几年发展很快。张楠等研究者是国内较早认识到了采纳行为的动态演变是信息系统研究的重要发展趋势,并在技术接纳模型基础上构建了一个预测用户持续使用信息系统的模型(张楠等,2007)。秦敏在技术接纳模型和期望确认理论的基础上,从信息系统采纳前后这两个阶段的角度提出了基于过程的信息系统采纳行为模型(秦敏等,2008)。随着近几年研究的深入,部分研究者则构建了用户的信息系统持续行为动态建模并开展了相关的实证研究(殷国鹏等,2010;武倩,2012)。 1.期待验证模型

在信息系统文献中,Bhattacherjee发现个体的信息技术持续使用意向(CI)决定和顾客重复购买产品的决定之间存在一致性,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信息系统持续使用意向的期待验证模型(Expection Confirmation Model:ECM)(Bhattacherjee,2001)。该模型假设个体持续使用信息技术的意向取决于用户对于信息技术的满意程度、用户期待得到验证的程度和以有用感知形式表征的采纳后期望这三个因素,如图1所示。

(1)用户对信息技术使用满意度(简称US)对他们的信息技术持续使用意向有正面影响。针对市场营销的研究发现,顾客决定再次购买产品或惠顾服务的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对产品或服务的满意程度(Bhattacherjee,2001)。Bhattacherjee认为顾客再次购买产品或服务的决定与用户决定继续使用信息产品/服务之间具有很多相似之处,因而他认为可以将该模型应用在后者的使用情境之中,即用户对信息技术的满意度由用户的期望验证和信息技术的有用感知(这是一种采纳后的期望)所决定。期待验证意味着用户通过他们的信息技术使用经验获得的期望好处,从而对用户的满意度形成正面效果。

(2)根据期待验证模型,用户对信息技术有用感知会以他们的期待验证作为参照点,并对他们的信息技术满意度有正面影响。这种关系得到了采纳层面的理论支持,即用户只在采纳层面感知刺激。

(3)针对市场营销的研究已经发现,用户对产品或服务的期望值越高,他们的满意程度越高(Bhattacherjee,2001)。针对信息系统采纳文献发现了类似结果,即有用感知是影响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户采纳意向的决定性因素(Venkatesh,2000;高峰,2011)。因此,ECM假设,用户对信息技术的有用感知会对他们的信息技术持续使用产生正面影响。

最后,ECM还假定,用户的期待验证对信息技术感知有用性有正面影响。由于微信是一种基于互联网上的信息技术应用,因此基于ECM模型可衍生出以下几个假设: H1a:期待验证对用户的认同需要有显著的正面影响。 H1b:期待验证对用户的认知需要有显著的正面影响。 H1c:期待验证对用户的使用满意度有显著的正面影响。 H1d:期待验证对微信的持续使用有显著的正面影响。 H1e:期待验证对用户的社交需要有显著的正面影响。 H1f:期待验证对用户的娱乐需要有显著的正面影响。 H2:使用满意度对持续使用意向有显著的正面影响。 2.使用与满足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源于大众传播研究的媒体使用范式,它关注的是个体的媒体选择和使用,解释了人们使用特定媒介而不愿使用其他媒体的原因,提出了用户接受媒介的社会原因和心理动机(庾月娥等,2007)。使用满足理论认为,用户了解自己的需求且个人行为是基于目标导向的。ECM和技术接纳模型虽然都把感知有用性作为个体接纳技术的内部动机,但由于感知有用性的概念过于笼统,不能具体说明影响用户使用技术的内在因素。使用与满足理论则弥补了ECM在这方面的不足,并从社会和心理动机的角度阐述了个体使用新媒体的需求和动机,因而有助于理解用户的在线社交网络持续使用意向。在线社交网络是特殊形式的虚拟社区,它为个体提供了交流和高效的知识共享的在线社交空间(田雯,2011)。研究者也成功利用该理论分析并确定了决定用户使用虚拟社区的共同组成要素(Dholakia et al.,2004;武倩,2012)。研究发现,认同需要(RN)、认知需要(CN)、社交需要(SN)、娱乐需要(EN)是研究者广泛认可的影响用户使用虚拟社区的主要因素(Leung,2009)。本文利用Leung的虚拟社区使用影响因素分类作为决定用户持续使用微信的内在动机因素,用于弥补ECM模型中对感知有用性具体涵义解释不足的缺点。其中:认同需要是指用户对通过参与在线社交网络活动建立个人身份、获得尊重、建立自信和公开个人特长的需要;认知需要主要是指对利用在线社交网络服务扩展个人的知识基础,跟踪领域知识的最新发展和了解相关知识发展原因的需要;社交需要指个体通过表达个人情感、分享观点和经验来维持和发展与他人联系的需要;娱乐需要是指个体对于使用在线社交网络服务进行娱乐或者与他人互动所带来的愉悦、快乐的需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微信为个人提供了交流和互动的在线社会空间,允许用户通过电脑、平板或手机快速免费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微信还提供消息推送、朋友圈和公众平台等功能,用户还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附近的人、摇一摇和搜索号码等方式添加好友和关注公众平台。这些具有Web2.0性质的功能使用都可能给个体获得各种信息,建立必要的联系,并在使用过程中给个体带来愉悦感,从而给用户在人机互动中产生满意感知(殷国鹏等,2010)。因此,基于使用满足理论,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3a:社交需要对使用满意度有正面显著的影响。 H3b:社交需要对持续使用意向有正面显著的影响。 H4a:认知需要对使用满意度有正面显著的影响。 H4b:认知需要对持续使用有正面显著的影响。 H5a:认同需要对使用满意度有正面显著的影响。 H5b:认同需要对持续使用有正面显著的影响。 H6a:娱乐需要对使用满意度有正面显著的影响。 H6b:娱乐需要对持续使用意向有正面显著的影响。 3.社会影响理论

从个体接纳技术所隐含的动机角度看,个体采纳某项技术也许并非主要是因为其潜在的好处或趣味性,更可能的原因是来自对其有重要影响的家庭、朋友、同学所带来的社会压力。社会影响是决定个体接纳或拒绝一个创新系统的重要因素(Dholakia et al.,2004;殷国鹏等,2010)。当那些对他们有重要影响的个体认为使用微信对个体学习和生活中非常重要的时候,他们更有可能考虑使用微信与其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表现出对已被接受的社会规范的遵守(Mazer et al.,2007;殷国鹏 等,2010)。因此,本研究假设: H7:社会影响对个体微信持续使用意向有正面显著的影响。 4.研究模型和假设

根据期待验证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社会影响理论、社会网络服务的特征和已有的信息系统持续使用实证分析结果,研究认为:期待验证、认知需要、认同需要、社交需要、感知趣味性、使用满意度、社会影响会显著影响微信持续使用意向;期待验证会显著影响学习者的认同需要、认知需要、社交需要和娱乐需要;认同需要、认知需要、社交需要和娱乐需要会影响微信持续使用意向和使用满意度。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图2所示的理论分析模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和微信使用设计

研究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参与“现代教育技术”公选课的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并利用微信开展了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现代教育技术”是全校公共必选课程,每周针对不同的教学单元举行一次面授教学。由于学校缺乏一个覆盖全校的网络教学平台,师生之间除了课堂教学外,缺乏必要的网上沟通和交流渠道。为此,研究在课前申请了一个用于教学的微信公众平台,设置了不同的组别,并提前建立了多个微信群。

在第一次面授教学的时候,教师让学生通过扫描二维码和面对面加群的方式加入相应微信群,并通过关注公众平台的方式加入课程微信平台。此后每次上课,教师都提前推送与课程教学相关的拓展资源以及单元教学重难点。同时,教师还在每周课前,利用问卷网提前设计一定数量的测试题或调查问卷并将测验或问卷网址二维码复制到教学PPT中,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上课时,教师让学生利用微信的“扫一扫”功能扫描识别测验网址,参与测试或调查。每次测验或调查均强制要求所有学生填写姓名和班级,并对每台手机参与答题进行了次数限制,以防止替考等舞弊行为的出现。课后,如果学生有疑问,教师则借助微信群进行一对一和一对多的交流和互动。这样,课程在不增加学生额外负担的基础上,大大增强了师生之间的联系,也加深了学生对“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理解和技术在改进课堂教学实践的认识。 2014年12月底,研究利用讲授“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机会,对参加课程学习的学生发放了近300份微信使用调查问卷。除去应答不完整的问卷外,最后回收了214份有效问卷。参与调查的学生涵盖了工学、教育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等专业,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中,女生占样本总人数的55.6%,男生占44.4%。样本的移动互联网平均使用年限是6.26年(SD=3.14),每天手机上网时间平均为4.00小时(SD=2.26)。整体而言,参与调查的学生具有较为丰富的网络使用经历。 2.问卷的设计和变量的测量

调查问卷所涉及的潜在变量均利用了多个指标进行测量,为了尽可能保证研究量表的效度,研究者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微信的功能特点设计了最初的测量题项。其中英文量表题项经过英汉双向互译并邀请学生试读,以确保表述真实传递原文含义,又符合学生微信的应用情境。此外,研究者还就量表题项的选择、措辞和长度等方面咨询相关学者。调查问卷采用通用的李克特5点量表,5表示“完全同意”,1表示“完全不同意”。调查内容一共包含7个部分,共27个题项。第一部分是学习者的基础信息调查;第二部分是使用满足量表,包括认同需要、认知需要、社会需要、娱乐需要4个分量表;第三部分是期望确认量表,包含3个题目;第四部分是使用满意度量表,包括4个题项;第五部分是持续使用量表,共包括3个题项;第六部分是社会影响量表,包含4个题项;第七部分为持续使用意见量表。整个问卷内容如下表所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三、数据分析

研究首先对量表的题项数据进行了描述性分析,然后分析了量表的信效度,在此基础上利用分析模型对研究假设进行了验证。 1.描述性分析

根据各个测量变量的描述统计分析,所有变量的平均值均超过3.0,取值范围在3.46~4.39之间,这显示学习者对测量变量的整体反应良好。变量的标准差在0.59~1.09之间,表明题项值主要围绕均值小幅变化。 2.聚合效度分析

聚合效度(Convergent Validity)是指运用不同测量方法测定同一特征时测量结果的相似程度,即研究者在利用不同测量方式测量相同特征的时候结果应该聚合在一起。在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中,题项效度、组合信度和抽取出来的变量平均变异量是常用的测量聚合效度的三大指标。

题项效度以题项在潜在变量的因素载荷值加以评估,并以题项的因素载荷值大于0.5作为评判标准(吴明隆,2009)。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中不同题项的因素载荷值均超过0.5,表明各个题项聚合效度较高。

组合信度是指由多个变量的总和组成的新变量信度,它是衡量结构方程模型内在质量的指标之一,常用于测量模型中潜在变量的信度系数。若潜在变量的组合信度系值在0.6以上,表示模型的内在质量理想(吴明隆,2009)。从表2可知,本研究各变量的组合信度都在0.820~0.932之间,说明模型的内在质量理想。测量潜在变量组合信度系数的另外一种方法就是Cronbach的α系数。当α系数大于0.7时说明潜在变量内部的题项之间具有较高信度;如果该系数超过0.8,则可认为题项间的信度良好;如果超过0.9则最好(吴明隆,2009)。从表2可以看出,量表中的4个变量α信度系数在0.831~0.928之间,均达到了信度良好的水准。 另外一个与组合信度类似的指标是平均变异抽取量,它能直接显示潜在变量解释变异量中的测量误差比例。如果该值越大,指标变量被潜在变量解释的变异量百分比就越高,相对测量误差就越小,一般判别标准是平均变异抽取量要大于0.5(吴明隆,2009)。从表2可以看出,各潜在变量平均变异抽取量均高于0.50,表示模型的内在质量理想。综上分析,可以认为本研究量表是具有较高信效度。 3.区分效度分析

在概念层面,当一个潜在变量与其他变量间的变异量小于潜在变量与其测量题项间的变异量时就可以认为概念间的区别效度较好。两个变量间共同变异量通过建构概念间的相关矩阵获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得。潜在变量及其测量题项间的共同变异量对应的是抽取的平均变异数。区别效度通过对某个潜在变量抽取出来的平均变异数平方根和潜在变量与其他变量间的相关系数获得。

表3是研究所涉及的潜在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其中表格对角线上的数值1用抽取的平均变异数平方根数值所代替。如果每一个变量的变异抽取量大于各成对变量之间相关系数,可称为变量具有较好的区别效度。根据该标准:如果对角线位置所对应的表中单元格的数值比它所对应的行和列的数值更高的话,就可以认为不同变量间具有良好的区分度。从表3可以看出,本研究中各个变量间在概念层次上具有较好的区别效度。 4.模型的测试 (1) 模型适配度检验

研究在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时,除了利用卡方值大于0.05作为衡量模型适配的参数外,GFI、NFI、SRMR、CFI以及RMSEA等也是常用的指标。在最初的模型中,模型的适配指标未达要求。其中,认同需要对使用满意度和持续使用意向的影响均未达到显著,因而在后续分析中将它剔除。同时考虑到如果微信能够满足用户的各项需求,那么其他人对个人使用微信的影响就更大,因此,研究继续建立期望确认和社会影响之间的相关后再进行方程的拟合,参数拟合达到适配的要求。表4是本研究模型适配度指数分析结果,从中可见模型适配度较好。

(2) 结构模型分析

图3是利用AMOS 22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后的结果。在所有16个研究假设中,除去认同需要的拟合度不佳舍弃的3个假设外,在剩下的13个研究假设中,共有10个研究假设得到了验证,并分别在0.05、0.01和0.001的显著水平上达到显著。

表5进一步汇总了各个研究假设、假设路径、标准化路径系统、路径系统的t值和对应的假设验证结果。其中,期望确认可以解释娱乐需要方差变异量的51.1%,社交需要变异量的52.5%,认知需要变异量的34.75%。而期望确认、认知需要、社交需要、娱乐需要可以解释使用满意度方差变异量的63.9%。使用满意度、期望确认、娱乐需要和社会影响可以解释持续使用意向方差变异量的88.3%,整体而言,模型的解释效力较高。 四、结果讨论及启示 1.对数据分析结果的讨论 第一,社会影响(β=0.437,p

第二,期望确认会显著影响认知需要(β=0.726,p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第三,认知需要对持续使用意向的影响不显著,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大学生使用微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社交和沟通,并不会特别在意它的教育功能以及是否通过微信的使用获得别人的尊重和认可。而认知需要对使用满意度的显著影响则说明,微信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制定决策、解决问题的重要渠道之一。

2.大学生微信使用对改进高校面授教学的启示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手段日益多元化,加之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决定了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通过教师课堂中的讲授和阅读书本获取专业知识。同时作为数字原住民的90后大学生时时在线、缺乏耐心的特征,也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反馈的及时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传统课堂整齐划一的教学进度、延迟的反馈以及教材内容的陈旧都很容易让学生感觉厌倦和失去学习动力,因而对教师的传统教学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微信的出现为教师满足学生的需求提供了机遇。课前,教师可以提前设计好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新知识,并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发送给学生,从而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同时,为了增强课堂教学中的实时互动,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教师还可以提前利用问卷星设计好相关的测试题,并利用问卷网将生成试卷过程中形成的二维码复制到PPT中,让学生在课堂学习期间利用有限的时间回答相关问题。

目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混合式网络课程,但相当多的网络教学平台主要是基于任务型的角度进行设计,很少考虑学生在社交和娱乐等方面的需要,加之很多平台对移动应用发展的考虑不足,因而在功能设计上对平台的社交功能和娱乐功能考虑不足,也缺乏对移动学习的必要支持,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社会临场感水平较低,学生对在线学习活动的参与程度较低,很多课程的学习过程体验不如预期(杨昆,2013;Larson & Wei,2014),常常出现学生不参与在线讨论的情况(于丽等,2007;吴海林,2008;刘永权等,2011)。本研究也说明,随着智能手机的日益普及和微信成为手机标配应用软件,微信能够快速实现信息一对多的同步互动传播,加之其技术门槛低、用户面广、用户的持续使用时间长、因而有助于改进混合式网络教学中的学生体验,也有利于改进当前的混合式教学实践。 3.总结与不足

研究以微信为研究对象, 多角度分析了影响大学持续使用微信意向的主要因素。研究在期待验证理论、使用和满足理论的的基础上引入了新的分析研究变量,拓展了研究模型的使用范围,这有助于为后续针对信息系统的持续使用意向研究提供借鉴; 研究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了影响大学生微信持续使用意向的主要因素。

当然,本研究也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第一,信息系统的使用意向和实际使用并不完全一致,因此,微信的使用意向和实际的行为变化需要进一步研究。第二,本研究主要考虑从期望确认、认知需求、社交需求和娱乐需求、使用满意度和社会影响等角度分析了影响大学生使用微信的因素,对微信所具有的Web2.0的特征分析不够,因此,可以考虑在后续研究中增加研究变量、完善问卷设计等方面展开。第三,研究发现,学生使用微信并非完全用于娱乐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交友,他们还通过微信获得了很多非正式学习渠道,并从中学到了很多传统正式教育不能提供的学习机会和信息。而非正式学习是个人职业发展和提高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下一步研究可以考虑分析微信对学生非正式学习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付晓燕(2010). 社交网络服务对使用者社会资本的影响——社会资本视角下的SNS使用行为分析[J]. 新闻界, (4):20-22.

[2]高峰(2011). 教师对教育信息技术的采纳行为研究——基于TAM的扩展[J]. 教育学术月刊, (11):43-47.

[3]刘永权,牛健,李莹(2011). 透视国外远程教育降低辍学率的窗口——对英国开放大学扩大参与中心2010年报告的解读[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6):47-54.

[4]秦敏,徐升华(2008). 基于过程的信息系统采纳行为模型及实证研究[J]. 情报学报, (5): 733-739.

[5]田雯(2011). 通过激活社会资本在虚拟社区中实现知识共享[D].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6]王薇(2012). SNS使用能否带来更多的线上社会资本?——以一项对南京大学学生的调查分析为例[J]. 东南传播, (9):17-20.

[7]吴海林(2008). 农村初中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现状及对策[J]. 实验教学与仪器, (4):53-54.

[8]吴明隆(2009). 结构方程模型——AMOS的操作与应用[M].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9]武倩(2012). 微博持续采纳意向的影响因素研究[D]. 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 [10]杨昆(2013). 大学生网络学习临场感与网络学习行为的相关性研究[D]. 大连: 辽宁师范大学.

[11]殷国鹏,杨波(2010). SNS用户持续行为的理论模型及实证研究[J]. 信息系统学报, (1):53-64.

[12]于丽,朱晓云(2007). 远程教育高辍学率现象探析[J]. 开放教育研究, (1): 83-87. [13]庾月娥,杨元龙(2007). 使用与满足理论在网上聊天的体现[J]. 当代传播, (3):94-96.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4]张楠,郭迅华,陈国青(2007). 信息技术初期接受扩展模型及其实证研究[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9):123-130.

[15]Bhattacherjee, A. (2001). Understanding Information Systems Continuance: An Expectation-Confirmation Model[J]. MIS Quarterly, 25(3):351-370.

[16]Cheung, C. M. K., & Lee, M. K. O.(2009). Understanding the Sustainability of a Virtual Community: Model Development and Empirical Test[J].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35(3):279-298.

[17]Cheung, C. M. K., & Lee, M. K. O.(2010). A Theoretical Model of Intentional Social Action in Online Social Networks[J].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49(1): 24-30. [18]Dholakia, U. M., Bagozzi, R. P., & Pearo, L. K.(2004). A Social Influence Model of Consumer Participation in Network-and Small-Group-Based Virtual Communit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arketing, 21(3):241-263.

[19]Larson, S., & Wei, C.(2014). 在线教育的漫漫成功路[J]. 新东方英语(大学版), (10):39-43.

[20]Leung, L.(2009). User-Generated Content on the Internet: An Examination of Gratifications, Civic Engagement and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J]. New Media & Society, 11(8):1327-1347.

[21]Limayem, M., Hirt, S. G., & Cheung, C. M. K.(2007). How Habits Limits the Predictive Power of Intention: The Case of Information Systems Continuance[J]. MIS Quarterly, 31(4):705-737.

[22]Mazer, J. P., Murphy, R. E., & Simonds, C. J.(2007). I'll See You On \"Facebook\": The Effects of Computer-Mediated Teacher Self-Disclosure on Student Motivation,Affective Learning, and Classroom Climate[J].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56(1):1-17. [23]Venkatesh, V. (2000). Determinants of Perceived Ease of Use: Integrating Control,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Emotion into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J].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11(4):342–365.

收稿日期 2016-01-20 责任编辑 何苗

Abstract: With the growing popularity of mobile phones and the deepening of the concept of mobile learning, the research into the usage possibilitie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WeChat in daily teaching can provide new idea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university teachers' teaching behavior, and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promote the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and the teaching quality in classrooms, but currently, the research model of continuance use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in China is not perfect. Based on the Use and Gratification Theory, Expectation and Confirmation Model, Social Influence Theory and other related theories, a more comprehensive theoretical model can be designed. This model is used to study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university students' intention to continue using WeChat in classroom teaching, and three conclusions are summarized. Firstly, expectations confirmation can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social needs, cognitive needs, and entertainment needs, while confirmation of expectations, cognitive needs and entertainment needs influence WeChat user satisfaction significantly. Secondly, social impact, user satisfaction and social needs can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university students' continuance use of WeChat. Thirdly, cognitive needs have no significant impact on continuance usage of WeChat.

Keywords: WeChat; Continuance Use Intention; Influencing Factors; Expectation Confirmation; Social Impact; User Satisfaction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