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神”——针刺素养之本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蟛詹璧隧学嚣 2o1 1 Vo1.12 No.3 医史文献 “治神”——针刺素养之本 郭冠华,王平,张维骏 (山西中医学院,山西太原030024) 摘要《黄帝内经》中提出了“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以及“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的论述。此处“治神”、“本于神”是针灸 医者在行医过程中必备的基本要求,也是施针疗效好坏与否的前提之一。针刺“治神”的理论不仅指医者高超的医疗技 术,而且包含医患的精神状态,其积极的意义被历代诸多针灸名家所印证、发扬。 关键词治神;针刺;素养;内经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258(201 1)03—0008—02 中图分类号:R221 针刺“治神”的理论,始见于《黄帝内经》,提出了 “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以及“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 的论述。此处“治神”、“本于神”是针灸医者在行医过 程中必备的基本要求,也是施针疗效好坏与否的前 神”不仅仅是对医者医疗技能的要求,尤为重要的是 指精神状态而言,包括医者和患者两个方面。《素问・ 宝命全形论》日:“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藏已定,九 候已备,后乃存针”,明确道出针灸医者在针刺施术 之前,要全面诊察患者的精神状态,而在诊察之前, 提之一。其积极的意义被历代至今的诸多针灸名家 所印证、发扬。 1 “治神”——针刺素养之本 必先调整自身的精神状态,同时在针刺过程中,时时 刻刻以调整患者的精神状态为要,由此可知早在《内 经》时代的医疗服务就处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宗旨。 所谓素养,也是素质,是指一个人行为习惯和思 维方式的内在特质,广义是包括技能和知识。素养是 一关于“神”,《素问・八正神明论》有一段精彩的描 述:“帝日:何谓神?岐伯El: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 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 个人能做什么(技能、知识),想做什么(角色定位、 自我认知)和会怎么做(价值观、品质、动机)的内在 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日神。”…所谓神,古人 有“阴阳不测谓之神”的解释。对于事物规律的认识, 只有大智大慧的人才能“慧然独悟”、“昭然独明”,这 种感悟“若风吹云”,突然而来,顿然领会。它并不完 特质的组合。一个人的素养就好比一座冰山,技能和 知识只是露在水面上冰山的一角,他的自我认知、动 机、个人品质以及价值观这些东西,都潜藏在水面以 下。如《汉书・李寻传》就说:“马不伏历,不可以趋道, 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 全依靠逻辑思维而是用整个心灵去体验和领悟。但 直觉领悟并不等于随心所欲,胡思乱想。它不是轻而 易举可以萌生的,它的产生既需具备非逻辑思维的 能力和技巧,更需要具备广博深厚的知识,并立足事 现在,笔者把“治神”和“素养”放在一起,不仅仅 想说的是“治神者”的心神状态以及针刺操作技能水 实,对有关问题锲而不舍地追究深思。《素问・宝命全 平的高超,更想说的是“治神之素质”是反映中国古 形论》中:“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知 代一种人文和科学之间的关系,反映一种以人为主, 之也。一日治神,二日知养身,三日知毒药为真,四 以人为本的医患关系,也是中国传统医学之一大特 日制砭石大小,五日知府藏血气之诊”。“治”字,《说 文》释为“水出东莱曲城阳丘山,南人海”。本义是山 东的一条河流名称;《苟子・解蔽》中:“仁者之思也 恭,圣人之思也乐;此治心之道也”,此处“治”当“修 色。作为一名医者,我们基本职业素养不仅仅是治疗 患者的伤痛,至为重要的是建立患者治疗疾病的信 心,使之精神状态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保持最佳状态, 处处体现“以人为本,治神为要”的宗旨。 养”讲。《周礼・大宗伯》“治其大理”,注解是“治,犹简 2“治神”素养之内涵 习也”。是说道家的修炼方法。《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内经》成书于秦汉之际,但是中医理论体系的 中“血脉治也,而何怪”,此“治”应当“正常”讲。故纵 观《内经》的成书年代,其“治”应是长期的修炼、调 形成主要是以医疗实践为基础,加之时代背景下蕴 节,以趋正常之义,而决非临时之举。《内经》中“治 育产生的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形成 [作者简介]郭冠华,男,讲师,在读博士,从事针灸学教学与科研工作 [收稿日期]2011-01—19 -…医史文献………………………一一弘I 1ll&M …~… …一… 晦隆 隧学嚣 第12卷第3期 2011年了具有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和人文关怀的辩证论治 机,由是而酌从卫取气,从荣置气之要,不将从手应 的中国传统特色医学。“治神”做为在一定时代的人 文背景下的专业素养便产生了。 心,得鱼兔而忘筌蹄也哉!此又歧黄之秘术,所谓百 尺竿头进一步者。”l2 这是对“治神”最具代表性的阐 “神”在中国古代是近乎哲学的概念,其基本意 述,也道出了“治神”的真谛。 思是精神,常与形体相对。中医学认为心主神明,所 汤液、醴酪、毒药、针石、艾灸等只是医疗的手 以形与神的关系,也就是物与心的关系。《大学》中的 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即正是物与心关系最好的说明。回溯源头, 段、工具和方法,是否产生治疗作用,关键是患病机 体神的作用状态,即“神机”,与邪气相对时称“正 气”。《素问・五常政大论》日:“根于中者,命日神机。” 据古文献记载“治神者”首先要塞聪弊明,“涤除玄 览”(《老子・第十章》)清除杂念,察看内心,使心空彻 明净,保持虚静的状态。庄子说:“夫虚静恬淡,寂寞 无为者,万物之本也”(《庄子・天通》)。人在虚静恬淡 的状态下,能够回归本真,能够回复到“万物之本” ——气的状态,人的身心能够与气所构成的世界融 为一体,正所谓“堕肢体,黔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 通”《庄子・大宗师》)。有人引用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 “素朴”的观点来解释这一现象,“当感官追逐外部事 物的认识途径被阻断,人也就将心灵完全敞开。这时 候的心与物就组建成为不可分割的浑然一体”。《抱 朴子》谓“守一存真,乃能通神”也是这个意思。 “治神”思想贯穿于医者诊治疾病的整个过程, 此理论的提出反映了古代医者在诊治疾病过程的对 自己、对患者所提出的基本要求,“虚静恬淡”、“守一 存真”的治神内涵应为我们每一位医者所尊崇。 3“治神”素养之体会 “积神于心、以知往今”(《灵枢・五色》)。针灸医 家把“治神——感应——致知”这一过程作为认识人 体生理病理的手段,先反求诸已,再推已及人。“常以 不病调病人”(《素问・平人气象论》)作为诊断方面衡 变的依据,当然这远远不是“治神者”应有期许。 “内景隧道,惟反观者能照察之”(李时珍《奇经 八脉考》)。在心与物化的境界中,许多生理现象可以 通过直觉映现出来,而在这一过程中,针灸医家特别 重视心所发挥的作用。“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素问・六脏象论》),心主之神不仅指人的精神、意 识、思维活动,而且还应该包括对事物的感知认识能 力。这种天人相应、心物一元的认识论,一直被后世 针灸医家作为不传的秘术继承下来,被视为针刺臻 于极至,人于化境的理想境界。明代针灸家杨继洲在 《针灸大成・头不可多炙策》中说:“然则善灸者奈何? 静养以虚其心,观变以运此心,旁求博采以旷此心, 使吾心与造化相通,而于病之隐显,昭然气候之疾 徐,由是而明呼吸补泻之宜,由是而达迎随出入之 《灵枢・小针解》云:“神者,正气也。”这是无数医家长 期医疗实践经验的总结。所以,《灵枢・本神》强调: “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并阐明其道理谓:“是故用 针者,察观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 意,五者已伤,针不可以治之也。”张介宾说得好:“凡 治病之道,攻邪在乎针药,行药在乎神气。故施治于 外,则神应于中,使之升则升,使之降则降,是其神之 可使也。若以药剂治其内,而藏气不应,针艾治其外, 经气不应,此神气已去,而无可使矣,虽竭力治之,终 成虚废而已,是即所谓不使也。” 关于“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的理 解,指病人的精神与志意为正气。滑寿《读素问钞》 云:“药非正气,不能运行,针非正气,不能驱使,故日 针石之道,精神进,志意治则病可愈;若精神越,志意 散,虽用针石,病亦不愈。”提示临床治病当时时关注 患者之神机盛衰。 总之,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蕴育产生的哲 医——中医学、特别是针灸学,在其产生之初,便将人 文和科技融为一体,突显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色彩,体 现出—个生命对另—个生命的亲近、沟通、交流、启发、 融合,是生命对生命的靠近、尊重和超越。这种内在的 精神气韵,而决非形式造就了一位位历代针灸名家。 这种针灸医家的“治神”所修炼而成的精神,其 实就是我们医务工作者的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心怀 善、以人度已,以已怀人,抱楚而治,是大善也”,“常怀 悲悯 ”,“至虚极,守静笃”是根本、是道、是人文;“浅 而留之,微而浮之,以移其神,气至乃休”(《灵枢・终始》) 是技术,是器也,故“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 行”,甚至不遇之以心而遇之以气(《庄子・人间世》)才 是“道也,进乎技矣”的道化圆通,与道合一的“治神”之 高境界,也是我们所追崇的职业素养之高标准。 参考文献 [1]山东中医学院,河北中医学院.黄帝内经素问校释[M].北京:人 民卫生出版社,1982:364. [2]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针灸大成校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 版社,1984:368—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