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成长小组开展指南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成长小组开展指南

佛科院成长小组活动开展指南

一、 成长小组的定位

1. 从专业水平上看,心声热线成长小组应定位为朋辈性质的团体心理辅导。原因如下:

a) 由主办机构——心声热线成员的构成决定的。成长小组的组长一般是由心声热线的接线员担任的,而接线员的定位是朋辈心理辅导员,其接受的咨询专业训练及个体辅导的经验都很有限,尤其是团体心理辅导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更少。事实上,正式的团体心理辅导的操作是需要很高技巧的,尤其对组长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即使个体心理辅导能做得成功,也未必能很好地做好团体心理辅导。 b) 与正式的团体心理辅导相比,佛科院的成长小组缺少足够的硬件设施,如做游戏的道具、设备等。

c) 其组员基本上都是本校学生,与组长一样,都属于朋辈团体。

2. 从形式上看,心声热线的成长小组属于封闭式小组,即从一开始就将人数固定,也不希望组员随便退出。即使有人退出,也不会再加入新的组员。而且,经常一早就定下聚会的期限和次数。目的是为了保持小组的凝聚力,以免小组长时期处于热身的初级阶段和过渡阶段,小组活动缺乏深度,影响小组目标的实现。

二、 成长小组的目标(小组目标与个人目标)

一个成长小组,如果没有自己的目标,那就很容易失去方向,陷入困境之中,小组动力减弱,组员的收获也会大打折扣。制定一个符合本小组组员情况、组员所认同的小组目标是非常重要的。小组的目标可分解为:终极目标、一般目标、个人目标。

(一) 终极目标:通过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进行主题讨论和成员个人的问题的讨论、分析,协助成员自我认识、自我探索,进而自我接纳、自我肯定,增强成员心理素质,提高自我。促进组员不断成长。 (二) 一般目标:

1. 帮助每个组员认识自己和了解自己。这个目的基本上可通过自我探索的过程来达到。

2. 帮助组员增强自觉,认清自己,增加自我接纳、自我尊重和自信,以致他们能够对自我拥有更新和适当的看法。

3. 学习社交技巧和发展人际关系的能力,包括如何信任自己和别人,从而使一个组员眼在他们个人和社交的范围上有效地应付发展性的任务。

4. 帮助组员增强自我方向感,独立自主,自己解决问题和抉择的能力,同时协助他们将这些能力扩展应用在日常工作与社交生活的范畴内。

5. 帮助组员培养责任感,关系而敏锐地察觉别人的感受和需要,还促使他们对别人产生更深的同感。

6. 帮助组员做一个感同身受的聆听者,即不仅了解表面的

倾诉,而且还学习体察对方言而未尽的感受。 7. 帮助组员培养一份归属感与被接纳的感觉,从而使他们更有安全感,更有信心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8. 帮助组员发挥其能力和勇气去冒社交上的风险,更有效地与人交往,而且懂得重视与人分享的价值和重要性。 9. 帮助组员探索和发现一些可行而有效的途径,来处理生活中一般发展性问题和解决冲突矛盾。

10. 帮助组员订出改进某些行为的计划,并且协助他们投身这些计划,付诸具体行动。

11. 帮助组员学会如何在关怀、体谅、真诚、彼此尊重的基础上做直接有效的沟通、对质与挑战。

12. 帮助组员勇于自表,不再依据别人的期望来生活。 13. 帮助组员澄清个人的价值观,并协助他们作出评估,考虑是否要作出修正与改进。

(三) 个人目标。为了保证和增强小组经验的效能,在小组活动正式开始之前,组长应安排时间,与每一位组员进行参加小组之前的会谈。这一步骤,不但有助于他们在心理上作较好的准备,甚至在认知上也十分重要。组长可要求组员作出文字上的立约,以期促使他们更完全的投入小组。某些时候,有些组员经历过一段时间的小组过程而在个人的问题上有较清晰的掌握和有新的领悟后,才能够作出细密具体的整理。组员制订的目标越具体,就越有助于组员在小组中针对个人作彻底的探索和处理。组员通常有以下的个人目标:

➢ 增进自尊;

➢ 接纳个人面对的受限制的现实; ➢ 减少阻碍;

➢ 学习如何信任自己和别人;

➢ 从外在的许多“应该”和“一定要”中释放自己,使变得更加自由;

➢ 增强自觉,以致可以增加抉择和采取行动的可能性; ➢ 学习分辨拥有感受和依循感受行事的差异;

➢ 将自己从一些不适当的、使自己的发展受到限制的早期决定中释放出来;

➢ 明白别人同样有挣扎;

➢ 澄清个人的价值观,并重新评估,看看是否要作出修正以及决定修正的方法;

➢ 让自己更能容忍人生中模糊不清的事物,以致可以在事情没有任何保证的时间中作出抉择;

➢ 发现解决个人问题的方法;增加关系别人的能力; ➢ 对一些经自己挑选的人,变得更加开放和诚实; ➢ 在小组此时此地的情境中,与他人有直接的交往; ➢ 为别人提供支持与挑战;

➢ 在关心与爱护的基础上对质他人; ➢ 学习将自己所期望的向别人提出请求; ➢ 对于别人的需要和感受变得敏锐; ➢ 为他人提供有用的反馈。

三、 成长小组的活动(聚会) (一) 活动原则

1. 保密——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规则。活动中小组成员会与其他成员分享个人深层次的感受或经验,很多都涉及到个人的隐私权问题,因此要求每个成员对小组内讨论的内容和成员的发言严格保密,不外泄。若成员中有出现泄密行为造成对方伤害的,可依照法律程序追究其法律责任。

小组进行时可能有的成员由于某种原因需要录音或者记录,这时更要注意保密的措施,首先征得其他成员的同意,然后要注意资料的保管、使用(组长有责任提醒) 2. 尊重——不对任何成员发表任何有攻击性行为的言论或消极的评价(若出现此情况时组长应及时干预),在其他成员发表言论时能用心聆听,予以积极的关注和反应。这既是尊重他人,也是尊重自己。

3. 开放——要求成员尽可能的开放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小组中去,与其他成员分享自己的心得和经验,共同营造良好的氛围。当然,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开始就能做到。不论如何,你投入的越多,收获也就越多。 4. 互动——小组活动的正常开展并非全靠组长一个人,组长只不过是个领路人,最主要的还是靠小组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每个成员对小组的影响都是举足轻重的。

在成长小组里面,每一个成员无论他的家庭背景、能力、经济条件、身体状况等条件如何,他都是平等的个体;对于小组来说,他都是非常重要的,他能否每次都准时出

席小组活动,在小组里面的表现如何,他的投入程度的多少,与其他成员的互动情况,其对小组的进程、目标的实现以及其他成员的影响都是不可低估的。

5. 真诚——真诚地对待自己和别人。在成长小组里面,你无须戴上任何已令你觉得身心疲惫、不自在的面具,只需用真心去面对每一个成员和你自己,你会发现,原来人与人之间要做到心与心的沟通是如此容易的。而你也会因此享受轻松自由的感觉。

在小组中,由于其他人对他真情流露的关爱和基于尊重和信任的坦诚,往往可以帮助他们逐渐将面具除下,勇敢地学习以真我与他人相处,也同时学习面对真正的自我。 (二) 活动宗旨:助人助己,完善自我,不断成长 (三) 人员构成

1. 同质性与异质性的问题

实际上,由于对同质性小组的定义不同,予以严格的区分是比较困难的。在这里,我们只能说是同质性的程度大小问题。如2006年上半年有一组的组员都是女的,大部分是大一的、来自同一地区,属于高度同质性小组。此情况对小组的影响是重大的,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小组的良性发展。究其原因,与小组的目标有莫大的关系。成长小组的终极目标是促使人更快更好的成长,因此需要提供一个较充实和丰富的小组经验,使得组员有充分的机会去经历生活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听取来自各方面的不同的观点和建议,更好地去学习与改变。因此我建议佛科院的成长小组应偏重一定的异质性,但这并不是说同质

性小组没有功效。由于具备高度的同质性,组员可以很快的探讨共同关注的某些问题,容易产生同感,进而在短期之内形成很强的凝聚力。

2. 人数

5~12人之间,最适合的是8个人左右。人数太少了,容易让组员感到很不舒畅和紧张,而且会出现一种支配与顺从的关系。人数太多了,组长不但自己吃力,组内沟通不易,小组凝聚力也难建立,减少了各人可以运用的时间,结果在问题的探讨和种种的学习上,通常会流于表面化,不够深入。对组员个人问题的探索和处理也因此变得草率和片面,大大削弱了小组的效果。在一个小型的组当中,组员会较容易结识其他人,去发现相同的兴趣和感到自己在组里面的重要性。反之,随着小组人数增加,不但兴趣的异化增强,组员之间彼此的感受也相应变得非个人化而疏离,最后,个别组员的参与,组员间的亲密程度和参与都会递减。

建议:除非组长很有把握相信组员不会中途退出,否则,不妨比预定的人数多招募一个或者两个人,尤其是一些预定人数很少的组。有此措施,即使不幸有人退出,小组人数也不会太少,仍然可以有效地运作,发挥功能。 (四) 聚会次数及频率

10~17次。聚会次数太少,达不到效果;太多了,容易使组员对小组产生太大的依赖,甚至是错觉,陶醉于成长小组的温室当中,不利于把小组中所学的溶入到现实生活中去。另一方面,成长小组是有生命周期的,具体到佛科院,根据以往的

经验,其生命周期最长是一个学期(20周),而其中有2周要考试,再加上招募所花的时间,最长只有17周,对于一个有12人的小组来说,一般是足够的了。在我以前组织的小组中,曾打算过在第二学期把之前的小组继续下去,但发现经过一个漫长的假期之后,组员间原有的凝聚力消失了,相互间的防备心理增强了,开放程度很低,即使是当初很想继续下去的组员;而有些组员由于在假期经历了某些事情,也不想继续参加,故不得不加入新的成员组织新的小组。

聚会的频率最好是每周一次,频率太少,很难形成、保持小组的凝聚力,把活动深入下去,容易使小组陷入长期的热身和初级阶段,也较难及时地对组员将小组经验和所学融汇于生活中的情况进行反馈,以期小组产生的帮助得以持久;频率太高,组员能否全部出席是个问题,毕竟占用了他的正常时间,也没有给予组员适当的时间去吸收、检验小组所学的,因为人的改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在特殊情况下,如遇到国庆等长假,为保证小组的质量,可考虑在假期之后的那一周连续进行两次,但时间间隔要拉开。并且在假期可布置相应的任务给组员,为下一次做好准备。 (五) 时限

每次活动时间在2~3小时之间。这是由生理因素及客观环境的限制决定。时间太短了难以保证小组的效果;太长了组员的精神难以集中,身体容易疲惫,也不好。如果小组进行时提议全组进行表决是否延长时间继续下去。故时限问题有一定的灵活性,不用那么死板。

虽然时间有限制,组长却千万不要墨守成规,倘若在预定的时间已到,而发觉出现一些未完成的事项、未妥善了结的过程或未完全出来的情绪等现象,或者该次聚会组员互动很积极,问题谈得比较深入,而且不想马上结束,组长可趁热打铁,在征得大家同意后,将时间延长一两个小时,或者加上一两次补充的聚会,目的是要保证小组经验不会因草草结束而有不良影响,尽量保持小组的效果。但无论如何,组长务必让组员知道,小组不是永恒的,一定有终结的一天。这措施其实包含了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他们不能长期依赖小组,而要努力学会独立、自主、成熟地面对人生。 (六) 时间

宜在晚上7点半~晚上十二点之间进行。原因一是白天人的心情容易浮躁,精神难以集中到人的内心问题的探讨,而且白天通常事务是比较多的,学校里面经常会上课,时间较难安排。而晚上比较容易形成一个良好的小组氛围。二是晚上如果太早开始的话,有些人刚吃完晚饭,没有良好的身体准备,反而难以进入小组状态;太晚了,可能会影响第二天的学习、生活,而且有校规的限制,找不到适合的场地在深夜进行。

如果晚上实在找不到时间、场地,白天也可考虑,但应该是大家都比较空闲的时间。

最好选择在周末进行。因为周末是休息时间,心情在此时也需要休息的,而成长小组提供了一个舒适、自由、安全的心灵休憩场所,更可以提高小组效果。 (七) 地点

由于是一个封闭性的小组,涉及到隐私问题,成长小组对场地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它应该是一个安全、舒适、自由的地方,尽量避免外界干扰,小心房间的隔音,不会被人窃听;有良好的通风,适当的照明条件(座谈时昏暗点较好,做游戏时一般需比较明亮的光线)和温度,面积大小适宜,有足够的活动空间,但不能太空旷。可以在室外或者室内。室内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保持小组的凝聚力,干扰较少,组员感觉更安全。 在座椅的安排上,理想的是可为每人预备一张有扶手的椅子,而有靠背的椅子则是起码的也是必需的要求,因为长时间地进行小组聚会,一定要让组员做得舒服,否则身体上的不适,如腰酸背痛等,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组员的投入。 (八) 活动形式

以座谈为主,游戏为辅。座谈时应围圈而做,圆圈要圆正,在圆圈中不要有桌子或任何大型的物件,尽量避免选择长型的房间,这样有利于团体动力的循环,形成较强的凝聚力。如果有些组员在加入小组之前就认识的,而且他们的关系很好,座位安排时要把他们间开,以免他们之间有不好的相互影响和顾虑,给他们各自独立的空间思考;男女也要考虑相间,不要太集中。

游戏应围绕主题开展,为主题服务,可以在小组活动正式开始前作热身,引出主题;或者在小组的初级阶段增强组员的信任及凝聚力;或者在过程中发现组员出现疲惫状况、团体动力下降的情况下用游戏重新激发大家的能量,调节气氛。 (九) 活动流程

通常来说,最初阶段是讨论些共同而有内容的话题,以便成员之间互相熟悉,增加彼此的信任;之后逐渐深入,探讨深层次的话题,这是中间阶段;到了一定的成熟阶段,就成员目前存在的问题,大家共同探讨,寻求解决的策略。阶段的划分是没有一个清晰的界限的,这要看成员的反馈信息和组长的把握。

(十) 活动内容(主题设置)

这是最为重要的。怎么选择好的主题?怎样才能让大家对这个主题感兴趣,有话可说、有他(她)讨论的地方?而不是在谈笑,也不跟一般的聊天一样随便胡扯。我个人认为主题应该有深度,有针对性,有共性,主题讨论的目的是要挖掘大家内心深层次的东西,能够诱发他(她)把平时不敢(愿)讲的问题说出来,能够去正视它,想办法解决。还要有层次性,逐步深入。主题讨论在开始进行的阶段的作用是建立组员之间的信任,营造良好的氛围,深入之后,进入个人问题的探讨阶段。

组长可征询组员的意见再制定计划。每次话题之后组长或督导要与组员一起总结,听取组员的反馈信息。组长也可以参考以前的一些模板(习作)选择适合本小组的活动。

四、 组长部分 (一) 组长的职责

1. 在小组开展前,具体负责组员的招募、筛选,向组员介绍有关成长小组的信息(包括活动原则、组员的权利与义务、组长的职责与权利、活动流程等),解答组员提出的有关

成长小组的问题,告知组员参与成长小组可能面临的风险和收益

2. 结合组员的情况,制定小组的目标、活动计划,并协助组员制定其相应的个人目标,确定副组长、小组聚会的地点、时间等

3. 主持成长小组活动的开展,对小组情况进行掌控,及时处理阻碍小组发展的事件,保护组员的合法权益,防止伤害组员的事件发生,协调组员间的关系

4. 形成并保持小组强有力的凝聚力,及时察觉、干预小组中不和谐的因素,调动组员的积极性,引导组员讨论的方向,带领组员达成小组目标

5. 针对组员的自我完善的意愿,协助组员制定可行性的行动方案,并检讨、督促方案的执行情况,帮助其改变 6. 做好小组活动的准备工作,加强与组员的沟通,接纳每一个组员并予以积极关注

7. 每次聚会之后要及时总结,完成期末总结,并负责组员小组总结的收集工作,推动成长小组的不断完善、发展 8. 组长在整个小组中要很好地发挥他的示范作用,以身作则,遵守小组的规则,完成小组的任务

9. 组长要在小组中自由地表达真正的自己,以一个真正的人、完整的人出现,表现出开放与诚实。 (二) 组长的权利

1. 组长可决定组员的去留问题。在成长小组中,当出现或可能出现伤害组员的情况,或者有组员对小组产生破坏作

用,阻碍小组的正常开展,组长有权干预,并决定该组员的是否适宜继续留在小组中

2. 为了推动小组进行,促进组员的成长,组长有权布置适合的相关的作业给组员,组员须认真完成 (三) 组长的角色

组长在整个小组活动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但是组长的角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某些时候,组长的身份是一个领导者,他要考虑怎么调动组员的积极性,怎么创造一种合适的气氛,在开始的时候他发挥示范作用,首先做出表率;他要控制好讨论的主题方向,要善于察言观色,要让每个组员都有机会发言,而不会让他感觉到被冷落或处于尴尬的地步。在每次小组活动结束之后,又要计划好下次的活动。总之,此时应承当起组长的责任,掌控好每一次的小组活动。另一方面,他又是作为小组的成员,跟其他成员是平等的地位,他也需要成长和被组员所接纳。因此,参与讨论的时候,组长就要把自己当作是组员,不论组员是些什么人,都不要认为自己比他们怎么怎么样,有时候自己要少说一点,多留些机会给其他人,因为很多人参加成长小组,就是因这里有他们倾诉的空间。 (四) 成功组长的特征

1. 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拥有自爱和自信。组长只有自信自爱时,他才有能力去信任他的组员和爱护他们;当他认识和接纳自己时,他才不会落在要求自己十全十美与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圈套里。

2. 敏锐的自觉。可以每时每刻都知觉自己的情况,包括身体、心理、精神与心灵各方面的情况,有能力对外在的环境作较正确的观察、评估与回应。

3. 具有自我肯定。知道自己是谁,清楚并欣赏自己的价值观、人生信念和生活方式。

4. 投入并参与。他不会着意于个人的表现如何,而是关心组员的福利,因此他会努力地完全地投入。

5. 个人的协调和表里一致,愿意作典范,他会提醒自己,不要光用口说,自己期望组员做的,自己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

6. 愿意接触和面对个人的需要。当他发现自己的需要时,会愿意去承认其存在及其影响,也因此致力于作出改进;否则就会容易出现枯竭的现象。

7. 清楚了解个人的价值观,但不会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组员。

8. 信任小组过程的功能。在带领小组的过程中,往往出现困境和挑战,有时甚至在无限的沮丧中一再经历挫折,仿佛找不到出路。在这种时刻,组长如果对小组过程功能有坚强的信念,就能支持他去克服困难而使组员得到帮助。 9. 保重自己,不断更新成长。

10. 个人力量与勇敢。勇于面对自己、勇于改正错误、勇于创新和冒险。

(五) 组长可能担心的问题及其应对的策略

1. 担心自己敏感能力不足够,担心犯错,因个人的谬误和不

足使组员受痛苦

2. 担心自己缺乏经验,无法应对小组的复杂情况;对于突发事件,会感到手足无措

3. 信心不足,感到害怕,焦虑很大 4. 觉得自己的理论与学识不够充实

5. 担心自己没有能力处理组员互动时的感受,不懂得如何作出回应

6. 担心自己不够成熟,以致不能明白组员的伤感与挣扎 7. 觉得自己不够勇气去进行必要的对质 8. 对时间的控制感到有困难

9. 担心自己的观察力不足,聆听能力也不够全面

10. 发觉自己对人的爱心、信任、尊重、关怀很受限制,担心自己难以达到同感

11. 对于组员有陌生感,由于不认识他们,不知道他们对小组和自己的期望

12. 不懂得任何去开始一个小组过程

13. 担心自己无法应付抗拒性和不负责任的组员,同时也害怕他们给小组带来的破坏力太大 14. 不懂得如何评估小组的成效

15. 害怕自己对某一类组员有偏见,以致否定他们 16. 担心自己在诱发组员坦诚表达意见和情绪后,却无力作出妥善的处理来帮助他们

17. 因本身小组经验太少而对小组的发展情况没有把握 18. 倘若组员毫无反应,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不懂得处理活

动过程中的沉默时间

19. 担心在组员之间出现抗拒排斥时,没有能力处理 20. 担心组员若很消极或很依赖时,压力会很大 21. 担心组员彼此不尊重,反而伤害他人

22. 担心自己有没有能力在小组中诱发尊重、同感和真挚 23. 认为自己是个很直接和喜欢控制人的人,倾向急于提供建议,恐怕因此无法成为一位有效的组长 24. 担心自己不够创意,也缺乏弹性和应变能力

25. 自己说话流于冗长和欠组织,以致无法具体简洁地促进组员的个人探索;担心自己可能依书直说,表现得很机械化;对一些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很执着,以致我担心会很容易进行教诲

26. 自己往往有许多假设和先入为主的观念,态度欠开放,因此担心自己会容易批评组员

27. 分析性太强,而感性不足,因此担心组员会认为自己很冷漠,不够温暖

28. 担心组员一无所获,以致退出小组 ;重视组员是否喜欢和同意自己

29. 担心自己无法全然投入小组,以及无法对各组员产生真诚的关注和照顾

30. 担心自己没有能力创造和维持一个安全而温暖的气氛,组员会很封闭而不投入

31. 担心当小组出现权利斗争时,会无法应付

32. 担心个别组员的情绪太强烈,太不稳定,甚至出现精神

失衡的状态

33. 害怕自己要做个人分享

34. 担心自己没有能力应付自卫性强的组员,也难以应付要求高的组员;难以处理不自愿和缺乏改变动机的组员 35. 担心自己对人性的看法不够积极,以致对组员的能力缺乏信心

解决上述问题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但组长可通过下列途径寻求解决的方法:

1) 加强自身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加深对成长小组的理解,以理论指导小组开展。

2) 要注意的是,上述的问题很多不是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的问题,而是组长个人的自信和成熟度问题,这些问题不是靠学习新方法新技巧就能解决的,应将重点放在个人素质与成长上,并且忍耐、坚持地面对自己的不足,逐步改进。

3) 接受督导的专业训练和指导 4) 向有经验的组长请教

5) 与其他组长经常性的交流,相互学习,或者组织组长会议,定期交流

6) 在小组里面与组员坦诚地分享,寻求组员的帮助、理解、支持

(六) 组长需要思考的有关个人及其态度的问题:  我是否真挚地对人有兴趣?

 作为组长,可以对我个人的需要带来什么满足?

 在小组中,我师傅能够真实开放,还是我隐藏在我的“组长”角色背后?

 我有能力接纳人,还是我很想去指导他们的生活?  我愿意花时间去了解人,还是会强迫他们跟从我的议程?  我能够为小组提供一个适当的模范,期望组员仿效吗?  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模范? (七) 小组进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1. 时间问题。这是每个小组都会遇到的问题,而且可能是最令组长头疼的问题。组长要同每一个组员协商好,尽量做到所有成员都能够参加,如果时间有冲突,可考虑取消该周的活动。如果组员说有事不能参加,组长要明确询问组员,是否这件事的重要程度大过于成长小组?是否不能采取其他方法解决?通常来说,成长小组的时间地点要固定,变化不要太频繁。如果组员确实在规定时间不能参加的,要提前知会组长,让组长与其他组员协商后再确定。尽量做到一个都不能少,否则就推迟进行。

2. 出现跑题情况。这在活动中很容易出现,组员可能聊着聊着就脱离本次的话题。此时组长或督导要考虑,是否组员所聊的话题比计划中的话题更值得讨论?如果是,就“借题发挥”;否则,要及时提醒组员回到“正轨”。

3. 出现沉默现象。这并不一定就是“冷场”。刚开始时是需要“热身运动”才能很好地进入状态,所以沉默就是这种“热身运动”。话题讨论当中出现沉闷,组长或督导要区分不同

情况。(1)是否此时组员正处于思考阶段,需要时间整理思路?(2)是否探讨的话题或某些组员的言论触及到他(她)的内心深处的某些东西?(3)是否组员对所探讨的话题不感兴趣、无话可说?组长或督导可通过观察、询问的方式予以判断。若是第一种情况,应允许组员有充分的时间思考;若是第二种,组长或督导应把握好讨论的尺寸,视具体情况处理,如果是适合讲的,需要情绪发泄的,应鼓励组员讲出来;若是第三种,考虑转移话题。沉默是一种技巧,在某些时候组长要善于利用。

4. 出现依赖性。在成长小组的早期和中期组员对它产生程度不同的依赖性,这是很正常的,证明组员对它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这是成长小组能否发挥它政策功效、达到使组员成长的目标的关键和前提。若是在后期,或是组员过度依赖成长小组,则会阻碍组员的成长。因此,组长或督导必须有意识的提醒组员,澄清成长小组的目的及阶段性,也可以就这个话题进行讨论。

(八) 注意事项

 在开始阶段,组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可能没那么高,有些组长为了动员组员发言,避免冷场,可能会采取逐个依次强制发言的形式。我建议组长要尽量避免这种做法,小组的开始阶段是很关键的,往往决定了此后组员在小组中所采用的态度、行为,如果一开始是采用以上的做法,那么以后很可能就是一直不自觉的遵循该做法,这不利于调动组员的积极性。所以开始阶段的

小组常模要建立好,组长的一言一行都将对小组产生重大影响,是组员所学习、效仿的对象。此外,采用逐个依次发言的形式,组员可能只是为了发言而发言,应付了事,这会阻碍小组的深入发展,讨论流于表面。组长要思考怎么让组员自己去说,而不是被迫的。当小组已经不需要组长过多的干涉和调动,组员可自行推动小组开展时,证明这个小组已经是有很高的成熟度了。

 组长要有足够的耐心。这一方面是指组长对组员的改变、成长要有足够的耐心,毕竟一个人长久以来形成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不可能说变就变的,他还受周围环境的影响,组长要给予组员较多的支持和鼓励,可以的话适当的自我表露,树立榜样作用,强化其信心;另一方面是对于组长本身来说的,在带领小组过程中,组长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陷入困惑中,甚至遭受到组员的挑战,这会打击组长的信心。因此,组长要对自己的成长也持耐心的态度,明白成长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必因自己的一时受挫而全盘否定,要有足够的耐心慢慢去改善。

 在每次小组活动之后,组长应及时收集组员的反馈信息,并告知此次活动的目的并进行总结。组长的角色是引导,而不是领导。组长可以对小组活动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加以控制,但要注意方式、方法。组长应该有活动计划,但要视具体情况灵活执行。

 在小组中,通过一些特殊的设计,组长要诱发组员发掘出潜藏于深处的感受,并不是很困难的事,问题是在组员被披露心

声之后,我们要有能力并提供足够的时间协助他彻底作出处理,否则反而会危害我们的组员。

 只要组员中至少有一个对白话不熟识或者听不懂白话的,都应该用普通话作为交流的工具,除非所有组员都是讲白话的才可以用白话,否则建议讲普通话,这是肯定组员、对组员的尊重。

 每一次小组活动开始之前,组长都有必要提醒组员把手机等可能会起干扰作用的物体关掉。尤其对于手机,不能只是调到振机,除非有必要,否则组长得要求所有组员都关机。而且此时组长要起示范作用,首先关机。

 组长要明白自己的责任所在,不要剥夺组员的时间和权利,做冗长的个人分享和任意发泄个人的情绪,也要谨慎在小组中的所言所行,避免出现破坏性的真诚。

我曾经有一次在小组辅导的初级阶段,就很深入而详细地将个人问题和组员分享,即进入了个人问题探讨的阶段。当时小组气氛很好,而且组员也很活跃,但这是假象,没过多久,小组就陷入了停滞阶段,后面的活动组员不知道应该说什么好,积极性极低,不得以我采取了轮流担任组长的措施,以增强组员主人翁的态度,提高小组动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说明,过早的个人问题的分享,可能会为小组带来破坏力。组长应审时度势,逐渐深入,要小心察看在时间上是否恰当。  准备的必要性。由于缺少经验,或者对小组目标认识不清,或者不想在成长小组里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或者责任心不强,有些组长不愿为每次小组做好相应的准备,期望自己

到时临场发挥见机行事就行了。虽然小组情况是千变万化不可预测的,需要组长高度的灵活性,但这并非说明组长可以“偷懒”不做准备。在我参加的和指导的小组里面,我深深地感受到组长的准备对小组活动的影响力是多么的重大!一个举办得较成功的小组其组长首先就是对小组有高度的责任心,他必定是为小组投入了较多的精力和时间的,这当然包括他事前的准备工作。相反,那些组长没做好准备工作的,该组就容易遇到各种问题而陷入停滞阶段,讨论流于表面、没有深度,组员对小组缺乏归宿感,实际上这就是组长在侵犯组员的利益。

对于组员来说,曾做准备的组员,比未做准备的组员进行较多的小组及人际间的互动,会表达较多的情绪,在小组中承担较多个人责任,有较高的出席率,较少中途退出,较多个人分享,较强烈的改变的动机,较多地在小组中达到他们基本的目标

五、 副组长 (一) 设立的必要性

一般情况下,设立副组长是非常有益的。特别是当组员比较多,或者组长经验、能力等方面不足时,是很有必要的。副组长帮助组长分担了小组的领导压力,在小组出现冷场等不良情况时至少知道有个副组长会及时与他配合,可以“夫唱妇合”,大大地减轻了组长的心理压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副组长也承担了一些小组的日常任务(如人员的通知等),这样

组长可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处理小组中出现的比较严重的问题;有了副组长的协助,组长在考虑问题时,能够更全面,制定的计划更有可行性,并且能够对组长起一定的监督作用,防止出现组长侵犯组员的合法利益的情况,增强组长的自我觉察能力,组长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二) 副组长的职责和权利

 职责:相对于组长来说,副组长在小组当中承担比较少的责任,主要的还是由组长去决策、执行。具体任务的分配根据与组长的协商以及副组长自身的情况而定。副组长与组长的合作应该包括小组活动之前的准备、过程的引导、结束之后的总结等。若副组长的小组经验是比较多的,且乐于配合组长开展活动,但他自身又没多少时间,此时副组长可以只需承担起小组引导的任务;若副组长与组长一样欠缺经验,甚至更少,但他愿意协助组长开展活动,也可以让他承担一下小组的日常事务,如活动前的资料准备、道具准备、人员的通知等。

 权利:副组长来自组员,同样具有监督组长的权利,更多的是由于副组长与组长的接触一般相对组员更频繁,因此他的监督更及时更敏锐更有效,带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副组长也会更多的参与到小组的活动规划、目标制定等方面,具有更大的领导角色。副组长与组长是互相合作的角色,只是分工不同而已。

(三) 什么样的人适合担任副组长

一般来说,他(她)必须对成长小组有很高的热情,愿意

付出,有敏锐的观察能力、较强的分析能力,能及时发现小组中出现的问题并与组长一起去解决,有一定的沟通协调技巧,积极主动,处事细心、耐心,最好有一定的小组经验。副组长可由组员自荐或者推选产生,也可事先由组长指派或者邀请有经验、有兴趣的辅导员担任。

六、 组员部分 (一) 组员的义务

1. 严格遵守成长小组的活动原则,尤其是保密原则,维护自己和其他组员的合法权益。

2. 遵守本小组所制定的规定和契约,准时参加每一次的小组活动,不早退、不迟到、不缺席,如遇突发情况确实不能参加的,应提前通知组长,由组长做进一步的安排。 3. 本着“助人助己”的宗旨,在小组活动进行时,组员应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参与其中,为达成小组目标,促进自己和其他组员的成长,一起努力。

4. 根据小组活动的需要,在活动开始前要做好相应的必要的准备,包括:身体上的准备——以良好的身体状态出现在小组中,聚会之前身体不要太疲惫,否则自己精神难以集中,不仅影响自己在小组的发挥,也会影响到其他组员;资料的准备;其他的准备等。同时依照小组的规定完成小组总结。 (二) 组员的权利

有权参与小组的一切活动,对小组提出建议和意见,对组长

的工作进行监督。

(三) 组员的甄选(宁精勿滥)  必要性

虽然个别的会谈相当耗费时间,但具有三个很宝贵的价值:(1)让组长可以很有效地做出评核,看看该申请人是否适合参加该小组;(2)组长可以籍此机会和组员有个别接触;(3)组长有机会将小组的规则、内容、组员资格和人数等告诉申请者。根据我之前的小组经验,花费这样的时间和精力是很必要的,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保证小组活动的顺利开展,防止或者减少对小组不利的情况出现。

有些组长,由于太在意小组的人数,于是在会见中会着意推销小组和降低甄选标准,实在是一个危机,因为当组长滥收组员时,肯定要付上很大的代价。问题是这代价不但要由他人付上,而且全组人都要分担,很不公平。因此,我建议小组在招收组员时应坚持宁精勿滥的原则。有研究指出,招募条件越严谨,参加者越会被小组吸引和越渴望加入,而小组的成效也越大。  如何甄选

首先,组长要清楚小组的性质、形式和目的,以致他可以决定什么人才应被接纳参加小组。在选择时,应考虑到申请人的期望和需要,是否配合小组的设计?他们是否愿意向他人倾诉个人的问题?他们是否有起码的能力与其他组员相处?此外,他们的身体状况与精神状况,是否适合参加小组?有强烈侵略行为者、极端内向和害羞退缩者、行为严重失调者等是不

适合参加的。

甄选组员的因素还包括:(1)性别。根据小组特定的目标,可以选择同性或者男女按一定比例混合。特别要注意的是,如果是男女混合组,且某种性别只有一两个人时,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包容,使得他们不会感受到孤单,而是被小组接纳的,是小组的一员。(2)年级(年龄)。不同的年级(年龄)阶段,人们的经历和所关注的事物往往有异,因此不同年级的组合会对小组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3)以前的小组经验。小组中若有人曾经参加过小组的,可能会有意无意帮助小组的发展,如果对小组的信念和态度不正确甚至反感时,也可能会成为小组发展的障碍。组长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分析。(4)组员之间的关系。组长要留意,看看各组员之间是否有特殊的关系或情绪会(负面的)影响他们在小组中的言行,如有些组员可能是同班甚至同宿舍的,这时他们在小组发言中就可能有所顾忌、担忧。事先尽量让组员知道其他参加者是谁,好让他们自己决定自己是否乐意加入该小组,或者是调到其他小组。

此外,在小组的起初几次聚会,可以包含尝试探索的性质,让申请者参与一两次聚会之后,才作出去留的决定。

七、 契约书(承诺书)

 必要性:由于成长小组活动的特殊性,涉及到隐私权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伤害到参与的组员及其相关的人,甚至引起法律纠纷。为切实保护组员的合法利益,防止泄密事件发生,创造一个具有较高安全性的环境,保障成长小组的

正常开展,有必要让每位参与的组员达成一份契约,明确各自的权利与义务。

 内容:契约书一式两份,组长与组员各执一份。契约书的内容应包括:组员参与成长小组的权利与义务、参与及退出成长小组的规定、遵守小组规定的承诺、对保密的规定及保密承诺、在小组内自愿承担可能的风险等。契约书包括两部分:一是组员的承诺,对小组相关规定的列示等;二是组长的承诺及其对该组员承诺的确认(也可作为对小组成员身份的确认)。当然,契约书需由组长与组员亲笔签名,写上日期。  其他:如果可以的话,契约书上还可附上该组员的联系方式,这样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方便联系。也许在小组结束之后,组长可据此再次召集组员相聚。小组进行过程中,契约书可由组长暂时保管;小组结束后,应交到心声热线统一长期保管,不应以为小组结束了,各人的小组责任就此结束,随便处理掉。应防止以后可能出现法律纠纷的时候以备查询、使用。组员中途退出时,其契约书不用退还给他,与其他组员的一并保管,在契约书上注明退出的日期。

八、 总结  必要性

在我接触的组员或者组长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写总结很反感,觉得麻烦,他们以为成长小组的总结跟其他一些学习总结一样,都是很空泛的,所以有时候他们写的时候是带着应付过去、完成任务的心理的。这是对成长小组总结的一种认知偏

差。

事实上,成长小组的总结不是写给别人看的,而是为自己而写!是对自己参加小组活动之后的一个梳理过程、一种认知上的提升以及促使组员进一步为改变而付之行动的一个重要措施。通过总结,再次对小组活动进行回顾,组员会再次进行内省,而且思考的深度会加深,他会弄清楚自己在小组活动中的收获,分析组员的对自己的建议,从其他组员那里吸取小组经验,逐渐把这些东西内化为自己思想架构的一部分,扬长补短,为改变制定行动的计划,而不是还停留在认知层面上;他也会对小组的活动进行温习,重新评估成长小组,并相应地调整在小组中的角色和投入的精力、时间,而这样做的结果是小组的讨论会不断深入,组员对小组认同程度得到极大提升,他们找到一种心灵的归宿感,小组凝聚力不断增强,每一周,他们是满怀期待的、兴奋的心情参加的,成长小组成为他们每周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对自我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是全面的,为完善自我而力求改变,进而欣赏自我,提高接纳自我的程度。

从长远上考虑,无论是组长的总结还是组员的总结,对于成长小组这个项目的不断完善、发展来说都是很重要的,通过他们的总结,我们可以吸收好的经验改正做的不够好的地方,以促使成长小组越办越好,给更多的人带来帮助,“既然是好东西,当然要大家一起分享了!”所以在我看来,无论他们从成长小组里面收获多少,他们的总结是对小组的一种回报,应该是参加成长小组的一种义务!

 形式内容

从对象上看,可以分为组长(包括副组长)的总结和组员的总结;从内容上看,可分为小总结(针对每一次小组聚会)和期末总结(对整个阶段的小组总结)。小总结不强制要求组员都要写,但强烈建议组员去写,组长更是必须对每次的小组活动进行总结,这也是为了总结工作经验,写好期末总结,以求更大的进步;期末总结是每个成员都要完成的。对于组员总结的要求,由各组长自己决定,不拘泥于形式、字数的限制。但组长的总结必须包括以下内容:1. 活动回顾。报告每次的小组活动大致的情况,尤其是内容方面的安排、组员的反应。2. 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不论你是否具备足够的经验,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由于小组成员的不同,每一个成长小组都是独特的,都会有自己的问题存在。小组的不断深入发展,就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这些问题与解决方案,是一笔宝贵的经验财富。3.组长个人的收获。相信每一个组织过成长小组的组长在这方面都有很多话要说的……4.对成长小组的建议。为后人提供宝贵的意见。

九、 活动模板(仅供参考) 模板(一)

2003~2004学年下学期成长小组活动进行情况

第1~2次 主题:组员的自我介绍,以及关于成长小组的一些讨论

目的:增加组员彼此的了解和信任,明确成长小组的规则,为后续活动铺垫。 第3次 主题:我要感激的人

目的:让组员感受到爱与被爱,注意到周围很多关

心他(她)的人,也让自己多去关心、帮助别人,提高“我有用,我很受重视”的信念。

第4次 主题:对家庭(父母)的认识

目的:更清晰地认清自己最亲的人,思考如何与他

们沟通,寻找相互之间表达爱的最好方式。

第5~6次 主题:个人问题探讨

目的:进行自我接纳,解决待处理的问题 第7次 主题:我的爱情观

目的:探讨如何对待和处理恋爱

第8次 主题:回忆人生历程

目的:了解真正的自我,认清影响自己的人和事 第9次 主题:假如再给我最后三天做三件事(遗言) 第10~12次 主题:个人问题探讨

目的:解决问题,提高自我认识、接纳自我 第13次 主题:总结

备注:本学期的成长小组是一个探索阶段,成员比较特殊,有些是上学期参加过的,也有些是新加进来的,还有是中途参加的。故没有什么计划性,在尝试、摸索各

目的:明确自己的需要,珍惜眼前

种不同情况。

组长:郑武强

2004.5.25 模板(二) 1. 我的素描

目的:促进组员的自我认识,对自己做一个全面的反省 程序:组长预先准备好习作纸(如下表),请组员填写之后(可事先发给组员回去完成),大家一同交流分享。 注意的重点:

1) 组员对哪一个人的看法最为重视?原因是什么? 2) 最难填写的或最少资料的是哪一部分?原因是什么? 3) 对于男性组员,宜对“父亲眼中的我”一栏加以注意。至于女性组员,“母亲眼中的我”也可以是注意的重点。 4) 假设组员很努力填写,却始终出现资料贫乏的现象时,组长宜留意其整体性人际关系到底如何?

5) 除非有充分理由,对于全栏出现空白的情况时,应作出探索。

各栏所填写的,若是协调和谐又具有正面取向时,反映组员有统整健康的自我。若不幸各栏资料出现矛盾时,或资料倾向负面取向时,组长与小组就要努力协助给组员面对自我,并作出

相应的改进。

父亲眼我重视的与事物 自己理想中的我 我自己眼中的我 中的我 信念、价值母亲眼兄弟姐妹 朋友眼中知己/好友的我 眼中的我 中的我 眼中的我

2. 谁塑造了我

目的:协助组员探索个人的发展历程,增强自觉

程序:组长以简短的说话阐释何谓人生中的重要人物,同时解释在每个人的成长历程中,其塑造与成型往往是有根可寻的。 3. 我是一个独特的人

目的:帮助组员具体界定个人的长处和限制,也学习接纳自己和欣赏自己,同时肯定自己是一个独特的人。 4. 三个“我”

目的:协助组员作自我反省,促进协调整全的我

程序:组员分别对“理想的我”、“别人眼中的我”、“真正的我”作出具体描述,看看三个“我”是否协调和谐。若否,则差异何在,并尝试找出原因何在。

组长宜提醒组员:我们不必期望自己的三个“我”百分之百协调一致,因为那是不实际的期望,只会导致负面的影响。 5. 三个形容词

目的:促进组员的自我认识

程序:组长请组员用三个 形容词来形容自己的性格,然后组员可以彼此交流和分享。

组长要提醒组员不要为别人选择形容词。目的是避免组员随意标签别人,产生负面的感受。 6. 优点与限制

目的:协助组员认识个人的优点与限制,同时让组员学习赞赏别人、接受赞赏、表达负面看法、对质别人和接受别人对自己

负面的看法等。

程序:(1)当小组成员已经彼此认识后,组长可邀请大家说出彼此欣赏对方的地方。要求各人要用事例来支持自己的 看法,不容许凭空作结论。(2)当小组发展已成熟,组员之间的信任已稳固建立之后,组长可邀请大家彼此道出对方的限制。组长宜提醒大家在措辞与态度上要适当,不可带攻击、侮辱和嘲笑成分。在必要时,组长也要及时协助或甚至干预和制止。 7. 与父母亲的关系

目的:促进组员认识个人与父母亲的关系,以及他们对个人所产生的影响。

程序:组长要求组员安静、闭目,并以最舒服的姿势坐好。然后说:“请你们继续闭目安坐,并尝试集中精神于内在的情绪和身体状况。稍后我会简单说出一些人物,请你听到之后,仍然保持安静,尝试界定一下那些人物所引发出的思想和情绪。在5分钟后,我会请你们张开眼睛,大家一同分享。”组长检视小组,认为大家都准备好之后,简单地说:“一个人的父母,往往是他生命中的重要人物。你的父亲与母亲,在你的生命中地位如何?”

8. 当你只剩下一个月的生命

目的:协助组员认识个人的人生价值观,并对人生作出反省。 程序:组长将下面的表格分发组员,让其个别填写,约10分钟后,全组一同分享交流。

A. 你今天发觉自己只剩一个月的生命,你最想做的和完成的是什么? B.你在此时此地对过往的日子作出评估,你满意吗?若有机会让你重头开始你的人生,你会作出修改吗?修改些什么?原因何在? 9. 生命线

目的:协助组员对人生作出评估,并探索人生的期望。 程序:组长将下表分发组员个别自行填写,约10分钟后,大家一同分享交流。在探讨的过程中,组长可参考以下的重点作出适当的诱发,会使这习作达到更佳的效果: ——你对过去的人生历程满意吗? ——人活着,有什么意义?

——你认为自己生命的质量如何?有价值和意义吗? 下面的一条线是你的生命线,是你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请在适当的位置画上×号,代表你今天在人生历程所处的位置。然后,在×的两边,左边写出你过去两三项最大的成就或难忘的事;在右边,则写出你在未来日子里最渴望做到的事或达到的目的,数目不限。

你的出生○ ○你的死亡 10. 人生最后的24小时

目的:协助组员增强自觉,尤其是在个人的人生价值观念方面作出具体的探索,同时也协助组员在生活中能作明智的抉择。 程序:组长告诉小组,因为种种原因,大家只剩下最后一天的寿命。假设各人身体如常,可以自由思考与活动,各人会如何使用这仅有的24小时? 11. 我的价值观

目的:促进组员对个人的价值观作出探索,更多地认识自己,以期在人生种种抉择过程中有较具体的参考。

程序:首先,组长分发组员每人一张的白纸,然后请他们写出个人生命中最珍贵的五项事物。这些事物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事件;可以所已过去的,也可以是未来的;可以很具体,也可以很抽象。大家书写时,不必排列次序。约5至7分钟后,大家分享所写的。接着第二步骤,组长告诉大家,现面临一个特殊环境,各人不能再全部拥有这五项珍贵的东西,一定要放弃其中之一。组长待各人作出决定后,鼓励各人在小组中叙述

放弃过程中的感受,作彼此的交流。如此类推,组员在组长之要求下逐次放弃一项,到只剩下一项为止。每次乃以分享而终。 12. 你对自己熟悉吗?

目的:协助组员对个人生活的重要范畴作出界定,并作出评估。 程序:组长预先准备好下表(可修改),分发组员,请他们各自填写,然后大家一同分享交流。

请以最简洁的文字描述1—10项,并随即作出评非满不非估: 我的: 常意 满常满意 1.外表 2.家庭背景 3.性格 4.能力 5.学历 6.职位 7.价值观 8.人生观 9.行事为人 意 不满意

10.生活 方式

13. 幻想的我

目的:通过幻想,协助组员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感受、期望、疑虑和恐惧,增强自觉。

程序:组长请组员安静,然后各人幻想自己可将自己幻化成一只动物或飞鸟,甚至创作出独特的动物或选择死物.组长宜给予稍长时间,要求组员自己默想:如选择的原因和个人对该动物或飞鸟有什么喜爱羡慕之处? 14. 我的秘密

目的:协助组员作出内省,清理个人未完成事项,以致被束缚的能量得以释放,生活得更有效和快乐。

程序:组长给予每位组员一张小纸张,请大家静坐默想约3至5分钟,尝试界定个人最大的秘密,然后找一个角落自己将该个人秘密书写于纸上。当大家写秘密时,不必写上名字。组长收集所有折好的纸张后,放在一袋子或小碟上,然后随意抽取一张,在小组中朗读出来。小组成员可以自由表达聆听秘密后的个人反应,包括把理性和感性的反应说出来,并且彼此作交流。

组长要预备充分的时间来作有效的处理;除非组员自己主动承认某一项是他的秘密,否则任何人都不应该作出揣测。 15. 人生的重要时刻/事件

目的:通过此习作来协助组员明了过去经历对当前生活的影

响,并且作出处理。

程序:组长要求组员闭目安静,然后个人寻索出一个对他们当前的人生仍具有影响力的重要经历。在大家 静思约5分钟后,组长邀请大家向小组作出陈述。组长在这过程总,会就着小组此时此地这一重点,鼓励各组员因为过去的经历而产生的刺激来讨论和探索各人当前不同的生活处境和问题。 16. 最快乐的时刻/事件

目的:协助组员明了个人对快乐的界定,并重温快乐经历,以期增强个人的内在力量。

程序:组长请组员安静闭目,然后寻索出一个自己人生中最快乐的经历和时刻。5分钟后,大家分别向小组汇报自己的经历,而组长与其他组员则协助他具体界定在叙述的当儿内心的感受,并分析快乐的因由,以及对当前生活的影响。 17. 最哀痛的时刻/事件

目的:协助组员界定和 探索个人最哀痛的经历,并作出处理。 程序:以上例大致相同。要注意的是:组长要预留充裕的时间,千万不能草率从事,要很敏锐机灵地作出适当的处理和协助,设法避免任何负面的影响。 18. 需要和想象

目的:协助组员界定个人的需要,并分辨需要与想要的东西。 程序:组长请组员两人一组,面对面坐下,然后轮流各自说出自己的需要。表达的句子以“我想要”作开始。时间为5分钟,各人都有机会列出自己的需要。接着,大家以“我需要”取代了“我想要”,将曾开列的清单重复一次,不能作出任何更改。

在这过程中,组长提醒组员要留心察看自己内心当时的反应,也尝试分辨出到底哪些事物是个人实在的需要,还是可有可无,只是个人的愿望而已。组长宜举例说明,在我们人生中,有些是必需的,如食物、水分和睡眠等;至于其他许多东西,在人生中能拥有,固然很美很开心,却并不是必需的,就算缺少了,我们依然可以活下去。至于第二步骤,请组员以“我想……,不过,既然不是必需的,因此我……”的句式来彼此轮流分享。最好,全组人聚合,一同分享在整个过程中索经历的。组长 可就以下的重点来作出诱导:当你发觉过去一些想要的事物并不是必需的,就算不能拥有,你依然能生活,这一个领悟可有带给你轻松和自由的感觉?在整个过从中,你印象最深和感受最强烈的经验是什么?

模板(三)

1. 开始阶段的习作: (1) 彼此认识 程序:

A. 请组员随意在小组内寻找谈话的对象,两人一组,每人用2分钟时间简括地介绍自己之外,还要告诉对方一样个人独特或较为独特之点。当两人彼此简介完毕后,再主动与其他小组成员接触,配对继续进行上述程序。全部时间约为15分钟。

B. 请组员自己在小组内自选配对进行交谈。至于谈话的内容,可自行决定。10分钟后,组长给予指示,大家自行

转换交谈对象。整个程序约为30分钟。

C. 请组员自己在小组内自选配对进行交谈。谈话的内容则由组长预先作出指示。内容宜具体,并且配合大家共同参与小组这重点。例如,分享参加小组的动机与期望;叙述对参与小组的感受和讨论参加小组最关注的问题等。10分钟后,组长给予指示,大家自行转换交谈对象。整个程序约为30分钟。 (2) 自我介绍

程序:组长请组员在介绍自己名字的同时,在名字之前加上一个标号,如“我三紧张大师陈彼得”,“我是慢郎中方小明”,“我是烂猪李玛丽”,“我是书虫王美芬”和“我是大哥大许志明”等。当每一组员都讲完之后,第二步骤可以有不同的处理。第一种是继续下去大家尽量发掘在生活中其他人曾经形容或标识自己的字眼,看看谁的标号最多。第二种处理是在各人描述自己之后,组长再邀请大家分别解释为何会得此标号,也可同时分享感受。此种方法可能会触及组员一些深层的感受如伤痛与羞耻等,因此组长必须仔细计划,对自己所期望的目的要清楚。

(3) 冻结小组

目的:阻止小组过程中无意义的活动,引导组员表达此时此地的感受

程序:在小组的开始阶段,由于大家 都未熟悉,小组成员之间的交谈往往是表面化的,如社交场合中的无边际的闲聊。这是小组发展的自然现象,组长固然要容许其出现,不过,如何

引导小组迈进有意义的内容,往往是组长感到困惑的课题。此习作,组长只需简单地说:“我们的小组已经开始20多分钟了,现在我请大家暂时终止交谈,每个人尝试安静,界定一下你现在的感受。”随之,让大家静默沉思2至3分钟,然后才作分享。

2. 小组过程中的习作 (1) 组员心声

目的:探索组员对小组的看法、感受,同时也提供资料协助组长作评估以及及时的处理。

程序:在小组聚会结束前,组长可以请组员完成以下的句子:“身为小组的一份子,我……”这习作可以用2至3分钟时间供组员独自写作,然后在小组中向其他人讲述。由于晚餐句子的习作是可以不动声色地引导组员写出个人心声,因此往往可以从组员的自白中看到他们对小组的委身情况、参与程度、期望、评核和感受等。无论对组长还是组员,这都有裨益。 (2) 乔迁之喜

目的:协助组员了解个人的领域行为及其背后的动机和感受。 程序:当小组进行了一段时间之后,组长可以请组员转换所作的位置,然后大家分享一下即时的感受。在这过程中,组长可以协助组员探索一直以来选坐位置的隐藏动机和需要,这往往能帮助他们更多的认识自己。 3. 小组结束阶段的习作:大团圆

目的:通过身体接触带来的温暖和力量,让组员在小组结束前可以更实质的肯定小组的团结,以致更具体感受到“我们同在

一起”的力量与支持。

程序:在小组最好一次聚会结束,所以的分享、惜别的话都完成后,组长请大家站立,围成小圈,将两手搁置两侧组员的肩膀,然后聚拢静默30秒。组长也可请大家按韵律全体摇摆。若有大家熟悉而适合的曲调,也可轻轻哼唱,可以使小组辅导在一个很温馨甜蜜而又具有内聚力的情景中结束。 4. 适用于各阶段的习作:完成句子

目的:通过完成句子,引导组员对有关课题作出思考,并作小组分享与讨论的对焦

程序:组长就所设计的小组性质、组员特性、小组整体目的或某一特定聚会的重点。设计若干未完成的句子。印好后,每一组员分发一张。自行填写,然后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如: A. 未小组开始阶段而设计的未完成句子: 1) 对我来说,参加小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我期望在小组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在小组中,我最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当我进入一个新的小组,我感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当人们第一次见我,他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当我在一个新的小组中,最希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当人们都沉默不言时,我感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我信任的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我最大的优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我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为认识自己 1) 我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我最大的优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我最大的 限制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我最喜欢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我最憎恶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我最重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认识我的人对我的看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我遗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我个人需要改进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我最害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我最大的成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我最开心的时刻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我最大的期望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在我人生中最痛苦的时刻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对我来说,人生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对我来说,爱情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对我来说,婚姻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对我来说,家庭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对我来说,工作和事业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与其他比较,我觉得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回想过去五年,我觉得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展望未来的五年,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我需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 其他(组长会议、小组结束之后组员关系的问题) (一) 组长会议。在06年上半年,我开始组织组长会议,目的一个是为了节省时间,因为这次的成长小组有4组,我不可能有那么多时间去协助每个小组,;另一个是为了提高效率,有些问题是普遍性的,可以把问题集中在一起讨论、分享、交流。实践证明,组长会议可以集思广益,为组长提供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增强组长的信心,强化其支持系统,很好地帮助组长解决小组遇到的问题。通过讨论,更快更高质量地帮助组长成长,提升其带领小组的能力。这不仅是组长个人的受益,更重要的是对于整个小组来说更是一件好事。 组长会议既可以由一名有经验的组长来组织、主持,也可以几个组长轮流主持。讨论的目的需明确,是解决问题!避免冗长的无意义的争论,提高会议效率。

(二) 小组最后一次活动,组长应组织好组员进行总结,举行一些告别仪式,鼓励组员把在小组里面所学到的运用到生活中

去。小组关系结束了,也可以保持此后的友谊关系,在方便的时候举办些聚会,对组员进行跟进。

十一、 我的感受

经历了这么多期的成长小组,我对成长小组的理解丰富了很多,对成长的感受也更加深刻了,但所有的这一切,没有经历过成长小组的人,是很难体会得到我内心的感受的,那种对成长小组的感激之情,以致我很想把它介绍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得到帮助,更快更好的成长……

很多时候,当身边的朋友同学知道我在做成长小组这个活动时,都忍不住会问我:“什么是成长小组?它是干什么的?有什么用啊?……”而当我不厌其烦地去解释的时候,他们似懂非懂,眼睛里显示着惊讶:“真的有这么神奇吗?”更多的是表示怀疑:“你就不怕人家暴露你的隐私?能做得到像你所说的吗?…….”

当我向一些新组长介绍成长小组,告诉他们要怎么去开展,会遇到哪些困难时,作为组长的他们也是充满着疑惑的,他们不明白什么是“成长”,觉得很空泛,难以理解、感受。事实上,“成长”并不是一个很虚的东西,虽然在这里它是一个思想境界的范畴。成长是人一生的主题,我们一生都在成长,可能有时候的变化比较大,容易感受得到;有时可能察觉不到它细微的变化,但经过不断的量变之后,肯定有一个质变的过程。在我们体会到不同时期之间的变化时,会感觉到自己好象“成熟了很多”,处理事情的能力提高了,看待事物的角度和

深度也改变了,对自己的内控能力增强了,内心世界更加丰富,体会更加深刻了,这就是成长小组所讲到的“成长”!它是一种前后之间的对照所引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趋势是使人变得更加完善,增强对外界的应激能力,协调好个体外部与内部的和谐、稳定的关系。

既然人都会成长,一直都是在成长,就表明不参加成长小组你也可以很好的成长。从某些方面来理解,人是一部汽车,成长小组是一个汽车维修厂,可以对汽车进行检修、保养,这样从这个汽车维修厂出来的汽车相对以前就能跑得更快{加快成长的速度},使用更持久(自我调节能力增强),耗油更少(付出的成长的代价更少)。另一方面,我们参加了成长小组,并不就意味着我们的心理素质比别人都差,我们是有“心理问题”的一群,相反的,这表明我们有良好的追求自我成长和自我完善的意愿,我们重视对自身精神世界的探索,我们善于利用对我们有帮助的资源,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去认识自我、面对和处理自己的问题,我们也相信自己的能力,愿意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其他组员,这是积极的、向上的、主动的、勇敢的、自信的举动。

致谢:终于完成了这份算是有些完整的成长小组总结,在此,我谨对帮助、支持我的人们予以深深的谢意!首先,要感谢在心理辅导这条路上给我以启蒙、传授我心理方面的知识、指导我开展成长小组的颜农秋老师,是他给了我机会,教会了我很多东西,并一直循循善诱的指导着我;其次,要感谢心声热线

的同事们,没有他们的支持、帮助,我是无法正常开展成长小组的;再者,也要谢谢各位参与成长小组的组员,是他们让我有机会体验到不同人的生活和经历,是他们带给我“成长”,获得了一笔难得的、难以衡量的人生财富;最后,还有衷心感谢素未平生的林孟平老师,是她的著作解答了我对成长小组的一些困惑,并在本文中采用了她的一些观点,以期帮助更多人去推广成长小组,让更多的人受益!

由于本人能力、知识、经验等各方面的欠缺,以及时间上的仓促,这份总结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期待着各位给予我宝贵的意见,在日后进一步完善它。谢谢!

我的E-MAIL:zhwq3008@163.com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