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人力资源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对策研究 胡爱华 (湖北经济学院经贸学院 湖北 武汉摘431023) 要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关系到农村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对影响农村剩余劳动 力转移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应选择城乡同时吸纳的模式。同时,加快城市化进程、挖掘 第一产业内部潜力、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第三产业、提高农民素质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实选择。 关键词 城市化 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 就业 中图分类号 F304.6 文献标识码 A l城市化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 结构交错变化的复合体。不过.尽管城市化 人口增长的社会和经济机制.妨碍了农村 的内涵很丰富,内容涉及方方面面。但有一 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 个最基本的内容.即人口不断由农村转移 对全国31个省f区、市)7 100个行政村6.8 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具有明 到城市或者说城市人口占整个国家或地区 万个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村剩余  显的生产要素聚集作用,在吸纳农村剩余 的比重不断提高。劳动力方面已显示出巨大潜力。在人多地 劳动力目前约为1.5亿.再加上每年新增 1949年.我国有135个城市。2 000多 劳动力600多万f而按国家计生委的研究, 57 到2030年.农村剩余劳动力每年净增 少的中国。农村自身的劳动力出路不能都 个建制镇.全国的城镇人口总数为0.在农村解决。而且随着农村劳动生产率的 亿,城市化水平只有10.6%。到1956年,经 1 000万人1.这显然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剩 提高,剩余劳动力还会相应增多。因此,在 过“一五”时期的经济发展.城市化水平上 余,成了农民增收、农业现代化、农村全面 4%,平均每年提高0.6%。“大跃 小康的严重障碍。 存在超量劳动力供给的情况下,单靠农村 升到15.的发展来消化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也不现 进”和经济调整时期.城市化出现不正常波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是我国产 实。而城市化进程有利于扩大就业。尤其是 动。到1965年经济形势有所好转。城市化 业人口构成中的主体。目前我国农业人口 8.O%。文化大革命期间.大约有 占总人口的比重高达62.3%。农业部课题 有利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近安置。 水平为1推动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是促进 3 000多万城市青年学生、干部和知识分子 组运用劳动力合理负担耕地法测算出我国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实现农民增 到农村劳动和安家落户.城市化进程出现 现阶段农业部门需要的合理劳动力数量约 收致富的基础性条件。我国城市化不仅低 长期的停滞甚至倒退。直到改革开放以后. 为1.96亿人.现阶段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 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滞后于我国工业化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体制的 高达2亿人左右。随着农业集约化经营程 水平。加快城市化进程,合理发展中等城 改革 我国城市化逐步走上正常的发展道 度的提高。如果按照发达国家的技术与管 市.大力建设小城镇,完善我国城市体系是 路.发展速度也不断加快.城市数量由 理水平从事农业生产,中国种植业只需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在 1978年的193个增长到2000年的663 4 000~5 000万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将 5亿人。随着农业生产率的逐步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潜在空间巨大,而且 个.城市总人口由1.7亿增长到3.99亿,城 增加到3.第三产业装备水平和工资水平低.同等数 市化率由12.5%提高到36.09%,2004年城 提高和农业资源的相对稀缺,农村剩余劳 额的投资可以提供和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 市化水平为41.76%.我国已经进入城市化 动力大量增加.必将成为影响农业经济发 人口不断由农村向城 展、农民收入增加、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巨 会:对劳动力素质和技能要求不高.适合我 中期阶段。由此看来,甚至演化为深层次的、复杂的社会 国劳动力素质的现状特点;就业稳定性强. 市转移,推动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既是一 大障碍.问题 受冲击和影响小。我们应使第三产业迅速 种进步,更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 而健康地发展起来.走出一条投资少、吸纳 农业劳动力数量多的道路。 我国几十年城市化的发展实践也证明 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劳动边际生产率 3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诸 种制约因素 1农村非农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城市化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由 等于或接近于零。从农业部门转移出去而 3.于城市化带动了产业结构的变动.因此引 不会减少农业总产量的那部分农业劳动 下降 起的人口不断由农村向城市转移. 城市规 力。长期以来我国实行了严格的城乡户籍 改革开放之初.蓬勃发展的乡镇企业,  曾经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村地区就业的 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使城市在一国 差别制度.限制了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逐步、是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龙头。但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从而 稳定的转移。其后果是束缚了第三产业的 主要渠道。形成了一个人口、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种 发展和市场的发育.弱化了自动调节控制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乡镇企业缺乏现代 收稿日期:2006—05—20 PlONEERING WlTH SCIENCE&TECHNOLOGY MONTHLY NO.9 2006 125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企业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它在资本规模、技 术创新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竞争力已有所 4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具 要发展为农村生产服务和农民生活服务的 体措施 行业。如:农村金融业、旅游服务业、农村卫 下降。同时,乡镇企业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 生和文化事业、饮食服务业等。要建立健全 竞争,加快了技术进步与产品升级的进程, 4.1推进城市化进程。增加城市就业机会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业提供产前、产 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型, 推动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是 中、产后服务。使第三产业成为农村剩余劳 从而导致直接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使乡 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实现农 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渠道。 镇企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呈逐 民增收致富的基础性条件。从世界各国情 4.4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 一年下降趋势。 况来看。城市人口比重与国民生产总值成 度 3.2城市化进程缓慢 正比.因此我们要坚持大中城市并举发展 没有社会福利制度的保障是农民不愿 从现代化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 的道路,发展现有城市。扩大现有城市规 意放弃土地的主要原因。如果农民在放弃 城市化的发展与工业化的发展是同步的, 模,使其具有规模经济特征,能为农村劳动 土地的同时可以获得政府社会福利体系的 这是传统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趋势,是现 力进城经商务工提供极大机会。同时特别 保障,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他们向城 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缩小城乡差别, 重视小城镇的发展。目前我国的国情决定 市迁移的后顾之忧。进行户籍制度、社会保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收入,解决 了现有的大中城市不可能容纳如此大量的 障、文化教育、医疗保障等一系列配套改 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 农村剩余劳动力。依靠发展小城镇的第二、 革,可以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创造有利条 衡量城市化的主要指标是城市人口在总人 三产业进行吸纳是最有效、最经济的办法。 件。 口中的比重,而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在大中 小城镇建设还要与大中城市的发展相衔 4.5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村劳动力 城市和东部地区特别是上海、北京等城市 接.形成科学合理的城市化体系。 的市场竞争能力 推进较快.而在不发达地区则进展缓慢。目 4.2充分挖掘第一产业内部就业潜力,拓 发展农村教育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处于世界落后状态。城 宽农业内部就业空间 的基础。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难以进人城 市化滞后。第三产业不发达。外资、民营企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要 市的最大障碍在于农民自身,这就是农村 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加之近 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龙头,实行区域化 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我国劳动力市场仍 年来伴随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事业和 布局.建立专业化生产基地。以基地联农 是供大于求。就业难与个别企业招工难并 行政单位流出大批下岗人员以及离退休人 户,形成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农业 存.症结所在就是农民文化素质普遍低下, 员的返聘和再就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 产业化经营可增加就业机会,有助于农村 难以胜任就业岗位。因此加强农村人力资 顺利就业产生了巨大的压力。此外,我国城 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产业化能够优化和 源的开发。积极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 市道路交通、供水排污、电力燃料供应等基 提升农村经济结构,使农业生产逐步形成 质.是加速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项战 础设施和城市管理方面的欠缺也限制着农 合理规模,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有 略措施。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一要大力实 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利条件,使农业生产经济效益迅速提高,为 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为以后的就业 3.3政府缺乏引导 农业劳动力的科学配置创造有利条件,使 打好基础。二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十六届 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大多处于盲 农业剩余劳动力获得更多的劳动岗位。 三中全会指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目和无序的状态。政府缺乏对农村劳动力 4.3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第三产业。 要“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机制”。只 有序流动的组织引导.相应的信息传递和 深化劳动力吸纳能力 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农民的培训,大力发展 技术支持没有跟上。很大部分农业劳动力 我国乡镇企业就业投资低、就业制度 职业教育,才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的流动是投靠亲友。因此也加大了就业的 灵活.对就业人员的文化水平要求不高。具 提供一个良好基础。三要建立和完善农村 成本和难度。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传统的 有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巨大优势。必须 成人教育体系。举办各种形式的专业技术、 土地产权关系、不完善的劳动保护制度也 把发展乡镇企业摆在重要的战略地位。积 技能知识和文化培训班。提高农村人口的 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 极扶持乡镇企业的发展。要在保持现有政 综合素质,增强其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为 3.4教育严重滞后 策稳定的基础上。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进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创造有利 在我国,农村人口的总体受教育程度 一步落实和健全完善有关乡镇企业的优惠 条件。 只有6.5年,仅为小学毕业水平。严重制约 政策,继续支持乡镇企业发展,逐步提高乡 参考文献 了农村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的就业选择。 镇企业的规模、效益和水平。对于效益好的 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高低与农村剩余劳动力 乡镇企业,要鼓励其继续发展;对于效益差 1 农业部课题组.统筹城乡和统筹经济社会协 能否转移出去有着内在的联系,素质越高, 的乡镇企业.政府要从资金、人才、技术等 调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o4(1) 转移的可能性越大。农民素质的高低。对其 方面给予支持,使之走向健康发展的轨道。 2国风.中国农村经济制度创新分析[M1.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3 在地域和产业间选择就业的能力、科技成 乡镇企业要抓住机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 3齐良书.发展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 果的推广、农业的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的 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作为 社.2002 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和农民参与市场 再次创业的突破口。国家在调整乡镇企业 4刘怀廉.农村刺余劳动力转移新论【M1.北京: 的程度等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我国现 的技术构成时,应定位于劳动密集型和资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有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过 本密集型之伺及适度规模。这样,既可增加 (责任编辑高平) 程中,能够找到相对稳定的、工作性质和报 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稳定性和吸纳能力,又 酬较满意的就业岗位的,均是素质较高的 可因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 农民 同时要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重点 126 科技创业月刊2006年第9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