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从经济学角度看战后日本经济跃进的根本原因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j骞 嘲n, 固,f I齑 【D一\17 从经济学角度看战后日本经济跃进的根本原因 兰 阳. 二战后,日本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终于 3.生产力各因素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劳动 实现了赶超型现代化。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 者,即人的因素。日本民族本身具有许多优 济学的角度看,这一结果是生产关系一定要 点,例如:积极吸收海外文化,并善于消化 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性质和状况的必然产物。 和创造;吃苦耐劳、勤奋进取,教育普及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存在对立统一的辩证 度高;对变局的适应性强、集体感强等。战 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 后,通过大力发展教育,培养出为数众多的 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 技术工人、技术人员和科研人才,满足了技 况时,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否则,会阻碍 术革新和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需要。 甚至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二战后,随着国际、 可见,战后日本生产力水平自身已上升 国内条件的改变,日本生产力各构成要素均 到新的高度。而当时的国际环境的影响及国 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而提高了生产力的总 内各种政策的制定,使日本社会生产关系调 体水平;更重要的是日本社会的生产关系产 整至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状况,从而促进 生了重大变革,极大地适应了当肘的生产力 生产力得到了极为迅速的发展。 发展状况和性质,从而推动了生产力以超过 战后,国际形势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随 欧美国家的速度飞快发展。 着“冷战”的开始,美国改变了战后初期限 战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一系列 制日本发展的政策,转而对日本垄断资本进 变化,日本紧紧抓住有利肘机,使本国生产 行大力扶植,想把日本发展成为其为亚洲的 力各要素发生了质的飞跃。例如: 军事基地。在美国的保护和扶植下,日本得 1.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 以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发展民用产业,减 日本广泛吸收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使在 少了巨额军事支出;美国侵朝战争和侵越战 战争中发展停滞的技术设备得以更新,并通 争,为日本扩大出口、改善国际收支和增加 过“吸收型”战略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外汇收入提供了机会 美国对日本出口技术 2.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纷纷独 设备的放宽,为日本引进技术、享用科技革 立,使日本海外势力范围遭到重大损失,而 命成果和实现经济现代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新独立的国家开采矿产,发展本国民族经济, 其次,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国 使世界资源分布的主要国家地区由欧美先进 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的建立,为国 国家转变为东南亚、澳大利亚、南美、加拿 际贸易、国际金融事业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尤 大、南非、中东等地,日本可以选择质优价 其是1美元:360日元的固定汇率,为日本 廉的劳动对象,“无米之炊”变为“有米之 人大力发展出口贸易提供了有利条件。 炊”和“优米之炊”。 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因和外因相互渗透、 1O· 现代日本经济1998年第4期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相互促进,而内因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和性 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为资本积累提供了有利 质,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机遇总是偏爱 条件;通过劳动立法,缓和了阶级矛盾,激 那些有准备的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 发了劳动者的工作热情,从而创造出更高的 成为战败国,生产力水平遭到严重破坏,军 生产力水平。 国主义道路彻底失败。正当El本面临战败的 根据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危机之时,美国在El本的占领军对El本的社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要服务 会生产关系进行了彻底的改革,进一步清除 于经济基础。如果上层建筑不符合经济基础 了明治维新后残存在生产关系各环节中不适 发展的需要,就会阻碍经济基础及生产力的 合生产力发展的弊端。以非军事化为原则的 发展。4O年代的政治改革,在El本建立了一 政治改革,通过新宪法《El本国宪法》改变 个有效率的一切为经济服务的政府,经济优 了旧宪法的天皇主权说,确立了国民主权说, 先、企业优先成为其立国之本。在现代化进 这是_场深刻的社会关系的变革,也是日本 程中,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引导企业顺 人民群众的一次解放。非军事化原则的确定, 利运行,刺激了经济加速发展。而经济改革 顺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而且使El本得 使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以确立,价值规 以节约巨额的军费开支,集中进行生产,对 律和竞争机制的作用得以发挥。上层建筑和 生产力的发展起了间接的推动作用。而三权 经济基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为现代 分立的权力制衡机制的确立,实现了政治民 化日本服务。以上可见,这次改革从上层建 主化,解决了一些关于国家政治制度的重大 筑和经济基础两个方面进行了调整和变革, 问题。战后,El本通过严格的法律,建立了 进一步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需要,El本 新型的程序政治,以杜绝越权或滥用权力的 国民经济现代化以此为起点,一日千里,跳 现象,实行公务员制度,以此保证国家公务 跃式前进。 员的廉洁作风和行政工作效率。三大经济改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社会最基本的 革中的改组财阀,消除了El本垄断资本的封 规律,为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就必 建家族式的统治,从而改变了从上到下的 须不断采用先进技术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 “金字塔”型的经营管理体制,企业通过横向 以获取超额剩余价值,同时,实现剩余价值 的相互持股的方式重新组织成“企业集团”, 的资本化,进行资本积累,以扩大生产规模, 这为后来El本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企业管 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而资本家为了在优胜 理经营的现代化,创造了条件。其次,改组 劣汰的激烈竞争中取胜,也必须不断扩大企 后银行成为各企业集团的核心,且银行又是 业规模,增强经济实力。总之,在追求剩余 作为集团企业资金和设备的供应者,这对战 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下,资本 后El本在很大程度上依靠银行进行经营,具 家必须不断进行技术革新和资本积累。可见 有重要意义。再次,这些企业集团并不偏重 技术革新和资本积累是由资本的本性决定 于某一特定的产业,并不为某一特定的家族 的,是不以资本家的意志为转移的,资本主 服务,因此各公司之间关系相对松散,得以 义制度在日本确立后,El本资本家也受其支 灵活地适应技术革新的迅速发展和产业结构 配。 的不断变化。最后,解散财阀,消除特权阶 市场经济的最大特点,就是依靠竞争和 级,使平等竞争得以实现;农地改革,打破 技术革新来促进经济增长,而技术革新是最 了农村的封建土地制度,为资本主义商品经 有力的竞争手段。某企业采用先进技术设备, 济向农村迅猛扩展开拓了道路,而且极大地 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该企业获得比其他 现代El本经济1998年第4期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企业更多的剩余价值,即超额剩余价值。但 倍增长,而一定量的国民收入或产出对投资 先进技术并不能保持其垄断地位,一旦其他 要起加速扩大的作用。这样二者相互推动,可 企业也采用了先进技术,原企业超额剩余价 以形成经济周期的良性循环。以上两种不同 值会消失,则又会有企业为追求新的剩余价 阶级性质的理论都为日本战后以大规模的设 值而采用更新的技术,如此循环往复。国家 备投资作为经济起飞的基础提供了理论依 也是如此。如果一国率先采用提高劳动生产 据。而进行投资所需的巨额资本从何而来呢? 率的技术,就会在国际上处于有利地位。技 主要来自企业内部积累、政府财政投资和金 术革新的竞争,就是自由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融机构贷款三条途径。可以说战后日本在企 三大经济改革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解 业内部及财政、金融制度方面进行的改革,都 散财阀取消了企业特权,以等价交换为基础 是为积累资金,进行大规模设备投资服务的。 的价值规律成为经济主宰,各企业平等竞争 投资资金的最基本来源是企业内部大规 愈加激烈,作为经济发展牵引力的技术革新 模的资本积累。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 也是在竞争的基础上进行的。日本技术革新 源泉,垄断资本之所以能进行如此规模的积 的成功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最重要的是 累是靠提高劳动生产率、压低工资、提高剩 日本采取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吸收型”战略, 余价值率和节约不变资本等方式实现的。 即直接引进欧美先进技术。采取这一战略,既 日本工人的工资水平很低,这除了垄断 节省了时间,又节省了研究经费。而且,日 资本家加强剥削程度的人为因素外,与日本 本利用这些有利条件,不单纯引进技术,还 传统的雇佣制度也有密切的关系。日本长期 注重了消化、吸收和创新,实现了引进—— 普及终身雇佣制度,工人一般要在一个公司 消化吸收——再引进——创新的良性循环。 或工厂工作到退休,而公司内部也存在年功 企业或国家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还 序列制等限制工人流动的因素。这样,劳动 必须得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增强资本实力。扩 力不可能在市场上自由流通,因此也不可能 大再生产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生产生产资 像欧美国家那样由价值规律决定劳动力价 料的第一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之 格,即工资。而且,日本劳动力资源极为丰 和,必须大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二是第 富,劳动力供过于求,为资本家压低工资创 二部类的不变资本和用于积累的剩余价值之 造了条件。以上的客观原因也致使日本劳动 和必须大于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和供资本家 力价格长期偏低,而利润率却迅速提高,有 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由于日本实行低 利于资本的积累。提高相对剩余价值率是资 工资和低红利,第二个条件可以实现。而要 本家增加利润的主要手段,而这要以提高劳 实现第一个条件,就必须进行大量设备投资。 动生产率为前提。战后,日本通过引进先进 根据马克思主义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规律,不 技术、培养大批高素质熟练劳动力,尤其是 变资本增长的速度快于可变资本,即新形成 在企业内部进行重大改革,实现了经营管理 的资本愈来愈多地转入制造生产资料的社会 现代化。例如:变经营管理体制为所有权和 经济部门。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的增长快于 经营权分离;改善管理方式,实行“全员经 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生产第一部类生产资 营”和质量管理;以“能力原则”选拔一批 料的部门的增长快于生产第二部类的生产资 具有专业知识和掌握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的 料的部门。根据凯恩斯主义投资乘数理论和 管理型人才。这一切都促进了劳动生产率和 加速原理,一定的投资会引起一轮一轮消费 利润率的提高。保证高额利润的另一要素是 支出的变化,从而导致总支出和国民收入成 节约不变资本。政府对企业进行扶植,进行 12· 现代日本经济1998年第4期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生产所需的公共设施等投资,私人企业负担 营者在决策中必然以扩大企业规模、提高竞 得极少。更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利用自身优 争能力为目标,而不以赢利为主要目的。企 良港湾多、海运便利的条件,从经济不发达 业往往冒损失股东红利的风险进行设备投 国家低价进口原料,而又高价向这些地区出 资,并且分给股东较少的红利。而又由于日 口工业制成品,利用国际剪刀差的不等价交 本民族特有的集体主义精神,使股东可以接 换,降低了本国产品成本,获得了巨额利润。 受经营者这一不利于股东利益而有利于企业 资本积累的另一来源是日本战后建立的 和国家利益的行为。 独特的财政和金融体系。财政体系的特点反 日本的高储蓄和高积累转化为高投资, 映在税收、财政制度两个方面。战后,税收 而日本把投资重点放在重工业化学工业上。 以直接税为主,既征收容易,又可保证国家 而这些工业具有以下特点:①产品所得弹性 财政收入的稳定来源。而且,征税科目也有 高,所得一旦增加,在这一工业的投资就会 利于垄断企业。对广大人民的征税名日繁多, 增加,从而保证不断扩大的市场;②重化工 税率较高,而对企业名目较少,负担较轻。为 业发展将会带动其它部门发展;⑧通过扩大 了鼓励资本积累,还采取一系列减免税措施。 设备实现现代化,大幅度增加生产,满足需 例如,合理化机械特别折旧免税等,使企业 求的不断扩大。因此,这一工业发展可以为 固定资本更新速度大大加快。战后,“财政投 国内各类产业提供质优价廉的钢材、机器设 资贷款计划”成为日本财政制度的重要特点, 备等;可以提高日本商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可 目的在于对全国的财政性贷款实行计划化, 以提高国民收入,增加积累。根据投资乘数 以确保重点企业的发展。而且,在中央集权 作用,设备投资引进国民收入成倍增加,而 基础上扩大地方财政的财政制度,充分发挥 国民收入的增加,使投资_也相应增加,二者 中央和地方两方面的优势,其巨大作用在经 相互促进,形成国民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济发展过程中显而易见。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起着有力的调 日本企业经营的一大特点是依赖金融体 节作用。政府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凋节生 系的贷款来运营,而战后以城市银行为中心 产关系的各个环节,以促进经济的顺利运行 的金融体系,其资金来源主要是个人储蓄。个 和资本的加速循环。例如:政府制定重工业 人储蓄率之所以很高,有以下原因:①日本 化学工业化的产业结构政策,使国民生产总 社会保障水平和福利水平很低,人们为了获 值成倍增加;政府实行“吸收型”战略,引 得心理上和物质上的保证而大量储蓄;②银 导企业顺利完成了技术革新;政府确定贸易 行采取一系列鼓励措施,如小额储蓄免税、制 立国的发展战略,一方面提供了工业品的国 定合理税率等;⑧节俭是日本传统美德;① 外市场,扩大了有效需求;另一方面改善了 消费受传统习惯影响,边际消费倾向小于边 国际收支,扩大了进口能力。对外贸易的发 际储蓄倾向;⑤日本银行网络遍布全国,除 展使几乎全部产品价值得以实现,资本得以 普通贷款外,日本银行还允许超额贷款,为 完整循环至起点。 企业筹资提供了便利条件。 总之,战后日本经济的跃进是政府和企 虽然进行设备投资、扩大生产规模是m 业相互协凋、共同努力的结果,从政治经济 资本的本性决定的,但以上三条途径筹集的 学的角度来看,是生产关系适合了生产力发 资金转化为投资是同日本特殊的企业结构分 展的结果。 不开的。战后,日本企业中所有权与经营权 责任编辑佟桂先 相分离,经营者的权力大于股东,这样,经 现代日本经济1998年第4期 ·1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