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辨治思路浅析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1496 E中医2010年1O月第32卷第lO期Hebei J TCM,October 2010,Vol 32,No.10 妻 曼 :※: 蓦一=蠹 蠹:堇差蠹 蓦.一-  缀 验l变 流善i#. 葺 尊.善, ;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辨治思路浅析※ 陈爱霞 张磊 韩立燕 李静君 王梅青 (河北省中医院肛肠科,河北石家庄050011) 【关键词】腹泻;结肠疾病,功能性;中医疗法 【中图分类号】R574.6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一 ̄19(2010)10—1496—02 肠易激综合征(im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临床 同时肠道分泌增加,大便稀溏。患者常表现为大便时溏时 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病,以腹痛、腹泻、排便习惯改变为主 泻,水谷不化,少进油腻生冷食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食纳减 要症状,IBS常持续存在或间断发作。目前,关于该病的 少,脘腹胀闷不舒,面色萎黄,肢倦乏力,精神懈怠,舌淡苔 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故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IBS临 白,脉细弱。 床上通常表现为腹泻型、便秘型、腹泻便秘交替型,以腹泻 2肝气失调。气机逆乱是腹泻型IBS的重要诱发因素 型多见,且病情缠绵,反复发作,治疗棘手。我们经过多年 气为一身之主,升降出人有序,内而脏腑,外而肌腠, 的分析、研究、探索,对IBS的发病机制及中医诊断、治疗 周行全身,以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营卫运行,经络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浅析如下。 贯通,精微输布,气血流通,清浊分别,糟粕排泄,无不赖于 1 脾胃虚弱是腹泻型IBS的主要病理基础 此。升降有序,气m和畅,才能保证正常的生命活动。正 正气的强弱是决定机体是否发病的一个决定性内因。 如元代名医朱丹溪日:“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 脾胃同居中州而属土,脾主运,胃主纳,胃纳降功能正常与 病生焉。”气机的升降出入是人体气化的基本形式,在消化 脾气之助无不相依。若因长期饮食失调,思虑过度,劳倦 系统表现为纳食化谷、升清降浊,概括了饮食物消化、吸 内伤或久病缠绵,均可导致脾之气血暗耗,终致脾胃虚弱, 收、排泄的整个过程。脾的运化功能健旺,有赖于肝的疏 纳化无力,运化失司,不能受纳水谷和运化精微,水谷停滞 泄,若情志不畅,气机郁滞,肝失疏泄,木横乘土,则运化失 肠中,清浊不分,混杂而下,遂成泄泻。正如《景岳全书》 司,水湿不化,清浊不分,水湿并走肠间则泄泻;肝气郁滞, 指出“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 腑气闭塞,浊气不降,则见腹满。脾虚为本病发生、发展的 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痢作 关键,肝郁是诱发本病的致病因素,是通过脾虚这一内在 矣”,《临证指南医案》指出“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 因素而起作用。近年有研究表明,精神紧张可改变肠道的 得阴自安”,“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胃升降失常以 消化问期动力…。有学者认为,消化道功能性疾病的临床 致中气郁滞,不通则腹痛。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 表现可能是焦虑和抑郁的躯体化表现,这些躯体化症状又 源。《注解伤寒论》指出“脾,坤土也。脾助胃气消磨水 可加重患者的不良精神状态 J。二者相互影响,互为因 谷,脾气不转,则胃中水谷不得消磨”。由此可知,脾之强 果。这与中医关于IBS肝郁睥虚的病机认识不谋而合。 弱是IBS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即脾强则不受木侮。脾胃 同时中焦气机升降失常往往导致气滞、湿阻、血瘀诸证,与 虚弱是本病发生的内因。“清气在下,则生飧泄”,即见腹 现代医学实验表明本病常有血黏度高、血液流变学异常、 痛、腹胀。脾又主运化,思虑过度则伤脾,“思则气结”,脾 机体处于高凝和微循环障碍、结肠感觉过敏等相吻合。平 虚则中焦气滞,水谷不化,出现胃纳呆滞、腹胀便溏等胃肠 素情绪紧张或所愿不遂,忧思恼怒以致肝失疏泄,横逆乘 道症状。关于脾虚证的研究提示,脾虚伴有不同程度的胃 脾,脾胃升降失调,气机逆乱可致传导失常,出现腹痛、泄 肠动力障碍,胃平滑肌紧张度降低或松弛,胃饥饿感消失, 泻等症状。《素问・宝命全形论》指出“土得木而达”,脾 蠕动功能下降,而肠道蠕动异常亢进,钡剂通过时间缩短, 气得肝气疏泄,则运化水谷,水湿有常。若肝气失和,脾主 运化水湿的功能不得肝气之条达,则水湿并走肠间而下趋 ※项目来源: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20o9年度中医药、中西医结合 则腹泻。脾胃气机升降正常而行使其功能,必借肝气的条 科研计划课题(编号:2 ̄9016) 达,才能升清降浊。若肝气郁滞,疏泄不及,则脾胃升降之 1华北油田总医院中医科,河北任丘062552 气也因之壅阻,中气梗塞不通则腹痛。中医学称为少腹 作者简介:陈爱霞(1975一),女,主治医师,学士。从事中医肛肠 痛,少腹为足厥阴肝经所过部位,其痛多与肝有关。肝气 疾病的临床治疗工作。 失调在IBS的发病机制为:气机失调,升降失常导致清阳 河北中医2010年lo月第3 鲞箍 ! ! Q ! 里 ! : : 1497 不升、浊阴不降;清气在下,则生飧泻;清气在下,脾阳不 升,大、小肠传导泌别失职为腹泻;气机不畅,经络不通,不 通则痛引起腹痛。临床常见患者多有胸胁胀闷,嗳气食 少,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发生腹痛,泄泻,舌淡 红,苔薄白,脉弦。 3调肝扶脾。解郁缓急是治疗腹泻型IBS的基本大法 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通过辨证论 治,汲取古方痛泻要方之长,自拟肠宁方治疗腹泻型IBS, 方中柴胡苦、辛、微寒,能条达肝气而解郁结,为疏肝解郁 之要药,为君药;白芍药益脾,能于土中泻木,即寒泻肝火, 酸敛逆气,缓中止痛,与柴胡合用,以敛阴和阳,条达肝气; 炒白术苦能燥湿,甘补脾,温和中;防风辛能散肝,香能舒 脾,风能胜湿止泻,为理脾引经之要药;陈皮辛能利气,炒 香尤能燥湿醒脾,使其行痛止;更以黄苠、薏苡仁、茯苓加 强健脾益气,扶助中气。诸药合用,共奏调肝理脾、调木益 土之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凋肝理脾法治疗IBS的机 制可能在于通过调节胃肠激素的分泌与释放而调整胃肠 虽然IBS的确切病因及病理机制目前尚未明了,但从 其临床表现和诱发因素看,中医辨证以肝脾失调为多见。 肝、脾两脏在生理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在病理上则相互 影响。脾为阴土,主运化,其性阴滞,须依赖肝之疏泄,始 能运化有度,此为“土得木而达”;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 其性疏泄条达,且有赖于脾生化气血以滋养,才能刚柔相 济。若肝气失和,脾主运化水湿功能得不到肝气之条达, 动力,且在一定范围内呈明显的量效关系 。 随着健康观和医学模式的转变,IBS的治疗目的从单 纯缓解症状转变为帮助患者改善生活质量,重视心理健 则水湿并走肠道而下趋则腹泻。肝气郁滞,疏泄不及,则 脾胃升降之气也因之而壅阻,中气梗塞不通则成腹痛。故 本病病位虽在脾胃及大、小肠,但与肝之关系最为密切,肝 脾失调为发病的重要机制。肝脾二脏相互之间在生理功 康。在使用中医药治疗的同时,还必须注意对患者心态的 观察和调整,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取得患者信任,使患者 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方可取得满意疗效。 参考文献 [1] Nomura T,Fukudo S,Matsuoka H,et a1.Abnormal electroen. eephalogram i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J].Scand J Gastroen— terol,1999,34(5):478—484. 能、病理变化上联系密切。肝脾两脏功能失调在本病发病 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肯定,从肝脾人手治疗IBS的疗效经过 长期的临床验证。因IBS而求医的患者常有情感方面的 障碍,提示症状可能与中枢情感、痛觉异常有关。中西合 参,殊途同归,可知本病病位在肠间,病机为肝气失调,气 机逆乱。有研究认为,肝主疏泄的功能在机体心理应激中 起着决定性作用,肝是机体调节心理应激反应的核心 。 [2] 何剑琴,王伟岸,胡品津,等.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睡眠质量特 征[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4,12(3):744~747. [3]严灿,邓中炎,潘毅,等.从现代心理应激理论研究中医肝主 疏泄功能[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17(3):209— 2l】. 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生还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胃肠道分泌 的激素变化有关,而动物实验表明,调肝方药对束缚应激 所引起的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紊乱具有一定的调节 作用 。 [4]严灿,邓中炎,王剑,等.调肝方药对束缚应激大鼠神经内分 泌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0,16 (6):560—562. 基于中医药理论指导,结合多年临床实践,我们认识 到IBS多以肝脾失调为病机。其症状的加重又与精神因 素或一些应激状态密切相关。“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 ..-◆_’‘ 。。・● -‘_ - ◆ ◆一◆_◆ ◆-.-+-◆H._+一◆_._.-.-._+[5] 石君杰.调肝健脾法治疗束缚应激肠易激综合征大鼠的实 验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6):722—723. (收稿日期:2010—06—13) 一◆…一….-.-._.-.-.-¨…¨-._一…+. (上接1495页)历代医家对该病的论述,高脂血症的病因 成 j。决明子能明显增加HDL—C的含量,提高HDL—C 与TC的比值 。 参考文献 [1] 郑筱萸.中药新药l晦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 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85—89. 病机主要是由于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致膏脂过多积 聚,渗入血中。或脾胃素虚,加之过量饮食伤及脾胃,脾虚 运化无力,水谷不能化为精微,反而聚湿成痰,痰浊留滞血 脉,致血行不畅,瘀血内生,痰瘀互结,积聚于血脉中而成 高脂血症” 。此外,肝气郁滞,疏泄不利,膏脂输布运转障 碍;年老肾虚,气化不利,水湿停聚,变生痰浊,也可导致本 病的发生。总的说来,高脂血症的病机离不开“痰”和 “瘀”。治疗上应痰瘀并治。调脂化痰汤方中自术健脾燥 湿;茯苓健脾渗湿以治生痰之源;半夏燥湿化痰;枳实、陈 皮行气消痰;泽泻清热利湿;山楂消食活血;决明子清热通 便;丹参、三七活血化瘀。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利湿、和胃 [2] 王建凯,邵明义.浅论化痰祛瘀法治疗高脂血症[J].河南中 医学院学报,2006,21(5):10,15. [3] 刘浩山.中药治疗混合性高脂血症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 药物应用,2008,2(9):88—89. [4] 张启荣,李莉,陈德森,等.厚朴、枳实、大黄、陈皮对兔离体 胃底平滑肌运动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8,15(4): 279—280. [5 J 陈凌云,杨国祥.半夏药理研究概况[J].云南中医学院学 报,1997,20(4):】7—19. 化痰、降脂祛浊、理气活血之功。药理研究表明,枳实、陈 皮有促进胃运动,加速胃排空,清除肠内容物的作用 。 [6] 张荣,冯玛莉,武玉鹏,等.决明子降血脂有效部位及其量效关 系的实验研究[J].中国药物与I临床,2005,5(3):183—185. (收稿日期:2010—04—12) 半夏有显著的降血脂功效,能降低大鼠TC、LDL—C及 LDL—C与HDL—C的比值,阻止或延缓高脂血症的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