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其四)》教学反思
青海湟川中学 向玲玲
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一文是高中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所选的诗歌。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之一是学习“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编者的用意在于通过出身寒微而渴望建功立业的鲍照(“知人”)的此作,表达作者对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门阀制度(“论世”)的批判和控诉,抒发怀才不遇的牢骚和愤懑不平的情绪,从而学习“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通过本次公开教学,在语文组各位同事的评课过程之中,我认真反思总结,得到以下几点有关本文教学以及以后教学的几点启示:
第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而《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因而,以后选修课的教学中我可再为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主性完成对于作者以及创作背景等知识点的搜集、整理工作,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的意识及能力,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能及时发现问题,上课时更会有针对性地学习。而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所得,必然会加深对于“知人论世”环节的作用,学会在分析诗歌时要结合作家的人生经历、思想倾向、审美情趣和他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来理解作品,深入挖掘作品的深刻含义。
第二,问题教学法的有效运用。本节课我将学生自主性研读文本从而生发问题,再到带着问题回归课本深入理解作为本节课的重点环节,通过让学生“质疑—析疑”的过程,
充分运用问题教学法,帮助学生培养如何去自主性探究和研读并解决问题的意识及能力,在此基础之上,我大胆抛给学生自主鉴赏诗歌的流程“内容—情感—手法”,有力引导学生去自主性鉴赏诗歌重要内容,攻克难点内容。在问题设置上,我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1、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2、为什么诗人会抒发这样的情感?(引入对社会背景的分析)3、诗人是怎样来抒发情感的?4、这首诗与其他几首诗有什么样的异同?这四个主干问题联系起整节课的内容,层次清晰,重难点突出。
第三,尝试在一节课中融合了大量的内容。因为《拟行路难(其四)》是魏晋时期诗人鲍照的诗,而魏晋时期的社会背景总体而言是一致的。于是我选取了陶渊明的《杂诗十二首(其二)》和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其一)》一起为参照,让学生对比学习,加深对魏晋时期的理解。同时还选取了李白的《行路难》与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对比,更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知人论世”的重要性。这节课,学生配合积极,并能够热烈进行讨论探究,回答问题也较为全面,这种教学的大胆尝试,在一定意义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由于时间所限,我仍然在顾及教学环节齐全的情况下,给学生发挥的余地较小,学生无法做到更为充分的研读、思考和展示,留下一丝丝的遗憾。
第四,诗歌课堂应该以诵读为主,在诵读的基础上感悟理解,但是,这节课在设置时忽略了诗歌的特点,整节课只读了两遍,没有体现诗歌诵读的特性。这一点需要引起高度重视。诗歌不同于小说、散文等问题,需要反复朗诵理解感悟,否则与其他文体相同的讲解方式,也就没有必要作诗歌专题的问题教学探究了。所以,以后再进行诗歌专题探究的时候,一切问题都需要建立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去理解和感悟。
在今后的问题教学诗歌专题教学过程之中,我仍将努力将问题教学法这一教学方法付诸实现,力求帮助学生真正掌握自主性学习和鉴赏诗歌的能力,从而在宝贵的课堂教学之中获取到更大的收益,同时也更要把握诗歌教学的特点,重视诗歌的诵读环节,更进一步
完善问题教学法的探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