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规划期限和范围 1.1. 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11~2030年。其中近期为2011~2015年,中期为2016~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远景为2030年以后。 1.2. 规划范围和层次 (1)市域
酒泉市行政辖区范围,总用地面积为19.2万平方公里。 (2)规划区
酒泉市的中心城区及肃州区总寨镇、西洞镇、泉湖乡、西峰乡、果园乡。 (3)中心城区
中心城区范围为:西至酒泉市界,东至规划酒航铁路,北至规划酒嘉北货运通道,南至兰新铁路南1公里,总用地面积为444.4平方公里。
2. 城市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 2.1. 城市发展目标
将酒泉建设成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城乡统筹的“活力能源之都、多元文化圣地、丝路绿洲明珠”,加强与嘉峪关的一体化发展,打造成为国家重要的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业基地、西北地区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地域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旅游名城;生态、文明、和谐、美丽的国际明星城市和戈壁明珠城市。 2.2. 城市发展战略
(1)经济发展策略——能源新城、富裕酒泉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坚持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促进、三次产业相协调,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着力构建新型工业、现代农业和服务业发展新格局。促进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资源开发向多元产业驱动转变,促进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
资金和物质要素投入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带动转变。积极构筑以新能源产业为主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多元发展、多 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2)文化发展策略——丝路名城、文明酒泉
完善公共文化体系。以政府为主导,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文化产业,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深入挖掘丰厚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影视传媒、出版发行、文娱演艺、文化创意、文化会展等产业,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努力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3)城乡统筹发展策略——城乡一体、和谐酒泉
实施中心城区带动战略,大力推进中心城区建设,坚持提质与扩容并重,推进与嘉峪关的一体化,发展集聚高端要素,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提升小城镇内涵,县市区的城镇重点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发展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中心镇,逐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建设新农村新牧区,有序引导需要生态保育的农牧区人口转移。统筹配置城乡教育、科技、医疗、文化、体育等社会资源,形成城乡一体化、均等化、普惠型的公共服务体系。 (4)社会发展策略——保障民生、幸福酒泉
努力扩大就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以发展扩大就业,以政策促进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培训提升就业。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建立设施先进、布局合理、配套齐全和功能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扩大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制度覆盖面,积极发展慈善事业、妇女儿童事业、老龄事业和残疾人事业。加大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构建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
(5)生态环境发展策略——戈壁绿洲、生态酒泉
统筹实施酒泉市生态环境建设,提高环境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和利用效率,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实现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双达标,构建生态宜居的城乡生活环境。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实现资源的高效、集约、综合利用,形成可持续的生产方式,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3. 城市性质和职能 3.1. 城市性质
国家重要的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和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西陇海兰新经济带上的区域中心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绿洲城市。 3.2. 城市职能
(1)全国重要的新能源示范基地与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 (2)全国重要的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
(3)西陇海兰新经济带上重要的现代服务业示范基地
(4)丝绸之路旅游集散中心,与嘉峪关共同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 (5)与嘉峪关共同打造全国区域性交通枢纽 4. 城市规模
规划2030年,酒泉市域总人口为138-145万人;其中,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为6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为97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为149平方米。
5. 市域城镇空间布局
规划形成“双心、三轴、两区、多点”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形态
双心,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带动市域整体提升和有序发展。双心是指主中心酒泉中心城区和副中心敦煌。
三轴:依托重要交通轴线,建立对接区域的开放型空间体系。三轴分别是指西陇海兰新发展轴、格尔木-敦煌-瓜州-马鬃山发展轴、酒航发展轴。
两区:立足东西两大经济区,推进区域结构优化与整体发展。两区分别是指包括酒泉市肃州区、金塔县、玉门市的东部经济区和包括敦煌市、玉门市、瓜州县、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的西部经济区。
多点:扶持重点镇发展,构筑市域空间体系的重要支撑点。
6. 城市用地布局 6.1. 城市发展方向
城市建设用地发展方向为“西拓新区、南进产业、东控北优、中兴主城”。其中,向西和向南是城市的主要发展方向,向东和向北是控制和优化的方向。 6.2. 城市空间结构
应对酒嘉一体化空间发展趋势,在酒泉中心城区构建“双心引领,轴带推进,两区协同”的空间布局结构形态。“双心”是指酒嘉商务商贸中心和酒泉市行政文化中心,“轴带”是指滨河发展带、城市综合发展轴和城市次级发展轴,“两区”分别指酒嘉新区和酒泉片区。
6.3. 中心城区主要组团功能定位
中心组团功能定位为城市综合商贸中心、行政文化中心。主要布置商业贸易、行政办公、生活居住、文化娱乐等用地。
高铁组团功能定位为以商贸物流、现代居住等为主要功能的综合功能区,主要布置商贸服务用地和居住用地。
城北组团功能定位为以文体休闲、商业居住为主要功能的综合组团,主要布置文化、办公、居住、商业等用地。
城南产业组团功能定位为产业聚集区、科教研发区和物流服务区。主要布局工业、教育科研、物流仓储用地及相关配套服务用地。
酒嘉新区组团功能定位为酒嘉商务金融中心,包括商务金融服务、总部办公、商贸文化、科教研发以及配套服务功能,主要布置商贸金融、行政办公、科研教育、生活居住等用地。
西郊产业组团功能定位为以新能源制造为主导的产业及研发组团,主要布置工业、研发、商贸及居住配套用地。 6.4. 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健全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建立合理的级配体系,充分保证公益型公共设施的用地要求,建设宜居城市。遵循“分级配置、均衡配置、分类调控”的规划原则,形成区域、片区、组团、社区四级公共服务中心体系。区域服务中心主要布局于酒嘉新区,为复合型中心。片区服务中心以大中型商贸服务业、文化、体育、娱乐业等生活性服务设施为主,在片区内部结合主要发展轴线形成的服务中心。各组团内部形成的以满足组团内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的服务中心。各居住区、独立居住组团设置社区级中心。
6.5. 居住用地规划
面向不同收入阶层,建立完备的住房供应体系,满足不同层次的住房需求。以发展适应广大市民需要的住房为主,重点解决好保障性适用住房的建设,满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提高廉租房的供应比例,增加中低档商品住房的供给,控制高档商品住房的发展。完善酒泉中心组团居住用地建设,启动并加强酒泉新区组团居住区建设,同时向周边拓展,推进城北组团、城南组团、西郊产业组团、高铁组团的居住用地建设。
6.6. 工业和仓储用地规划
规划工业用地集中布局在酒泉西郊工业园和酒泉南郊工业园。其中西郊工业园重点发展以新能源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等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和以商贸物流、休闲旅游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南郊工业园:重点发展以矿产资源深加工、电力、生物制药、农副产品加工、装备制造、新型建材等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和以科教研发、现代物流为主的现代服务业。
规划仓储、物流业用地集中布局于酒嘉物流园、酒泉南园仓储物流园和酒泉站南物流园。
7. 城市道路与交通
建立与酒泉市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设施网络完善、枢纽衔接顺畅、运输组织合理、可持续发展的市域交通运输体系。
铁路:配合建设兰新复线高速铁路,建设酒泉南站高速铁路站点,组织公铁联运,扩大高速铁路的服务范围。原有兰新铁路线将改为以货运为主,酒泉、文殊镇分别设置两座货运站点。修建酒航铁路。
公路:清嘉高速部分向南改线,原线改造为酒嘉第二快速路。新建酒航高速,设置酒泉东、酒泉北2个高速互通出入口。312国道城区段向南调整,与现状西油东送管线共用同一走廊。保留酒泉城乡公交汽车站,在高铁组团新建酒泉公路客运中心,
在城南组团建设酒泉公路货运站。
城市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4个等级,大力改善慢行交通环境,充分保障步行和非机动车道路资源,提高停车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综合交通管理水平。
公共交通:规划形成公交快线、公交干线、公交支线等多层次的内部优化、辐射城乡的公交网络,提高公交服务水平,提高城市公交的分担率,促进城市交通结构的改善。预留酒泉高铁站至嘉峪关火车站至酒泉高铁站的轨道交通线。
8. 城市绿地与景观风貌控制
城市外围:落实酒嘉中心城区绿地系统中的南北向主要轴带,形成连通南部山体-中部城市-北部绿洲之间的重要生态景观廊道。依托城市周边自然人工地理要素,与嘉峪关联合打造外围防风沙林带和“城市绿环”,作为酒嘉中心城区生态安全格局的一道屏障。
城市内部:以北大河为骨架,以布局均衡的公园绿地为重点,以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其他绿地等为补充,建成网络完整,生态功能完备、景观效果突出、使用率高、可达性强的城市绿地系统。
规划酒泉中心城区形成“蓝绿成带,斑块相接,纵横交织,网络成脉”的绿地系统总结构。蓝绿成带:依托北大河打造城市滨水绿带;依托城市内部莫高湖-雁荡湖-丝路文化公园-文体公园-市政广场-祁连路绿化轴线形成城市中央绿带。斑块相接:在中心城内部规划的点状公园通过道路、内部水系、带状公园等与滨河绿带主轴串接,形成完善的绿地系统网络。纵横交织,网络成脉:城市重要的绿化轴线加上楔形绿地、绿化廊道等形成了纵横交错的绿化网络。
规划2030年,规划绿地面积1385.0公顷,占城市建设总用地比例为14.3%;其中规划公园绿地总面积为1133.4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7.4平方米。
建构人工和自然有机结合的城市景观系统,创造特色鲜明、体验丰富、整体和谐的城市景观环境,重视整体城市意向,强化重点地区空间形态,增强城市空间的可识
别性,展现并突出酒泉城市特色。深化并落实酒嘉中心城区一体化景观格局,在酒泉市中心城区形成“两带贯穿,六轴相连,五区辉映”的总体城市景观格局。两大城市景观带是指北大河滨河景观带、西郊产业园绿带——盘旋路富康路景观带;六条城市景观轴是指酒泉现代城市景观轴、酒泉老城景观轴、酒嘉新区景观轴、高铁站前景观轴线、西郊产业组团行政中心前景观轴线、城南产业组团沿解放路形成的景观轴;五个城市特色风貌区是指老城风貌区、现代城市风貌区、丝路文化风貌区、都市休闲风貌区和现代科技风貌区。 9. 旧城更新与历史文化保护
遵循“加强维护,合理利用,调整布局,逐步改善”的基本原则进行旧城更新改造。控制和疏散旧城区密度,完善旧城路网格局提高质量,改善交通状况,以“退二进三”、“退二进绿”为原则,加快用地调整,改善旧城环境,充实和完善文、教、体、卫以及商业网点等公共服务设施。
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突出以酒泉钟鼓楼、酒泉古城门等代表性历史建筑、果园—新城墓群、东关外墓群等重要古墓葬的保护为重点,加强各级文物的保护与恢复。加强尚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各类文物的普查力度,对尚未列入保护名单、但有保护价值或潜在保护价值的古迹和建筑要及时列入保护名单。 10. 环境保护
酒泉市中心城区地表水全部划为地表水III类区,水环境质量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I类水质标准。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工业废水达标率达到100%。
酒泉市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全部划定为二类功能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烟粉尘等主要污染物均达标排放,空气环境质量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二级标准。
酒泉市中心城区交通干线两侧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中4A类标准,铁路两侧执行4B类标准,工业生产、仓储物流为主的区域执行3类标准,商业为主的区域执行2类标准,以居住、科研、行政办公等为主的区域执行1类标准。 推动固体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进程;加强生活垃圾处理和处置,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提高危险废物的安全处置能力,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达到100%。
11. 市政基础设施和环卫设施
供水工程:规划2030年酒泉中心城区最高日用水量为26万立方米。规划统筹利用谁、地表水、水库水及再生水,配建多水源供水方案,保留现状一水厂,新建和扩建第二水厂、南郊第三水厂、西郊水厂、洪水河水厂,完善城市输配水管网。 排水工程:规划酒泉中心城区采用不完全分流制。规划近期保留现状污水处理厂,规划新建第二污水处理厂、第三污水处理厂。改造、完善老城区管网,新区污水管网应严格按照城市用地布局、路网规划进行设计及铺设。规划采用透水铺装、低势绿地、生物滞留系统等雨水利用模式,提高雨水利用水平,在地势低洼地区、主干道及雨水排放的下游地区新建雨水管道进行雨水排除。规划结合新建第二污水处理厂、新建第三污水处理厂建设再生水厂,再生水优先回用于市政杂用水,鼓励发展农业灌溉、城市绿化、浇洒道路城市生态景观使用再生水。
供电工程:规划酒泉中心城区2030年全社会用电量为23.5亿千瓦时,最大负荷为523兆瓦。以现状330千伏嘉峪关变及规划330千伏上坝变作为主要电源点,为中心城区110千伏变电站提供电源支持。
邮政和电信工程:规划2030年,酒泉中心城区家庭宽带用户约为15.2万线,固定电话交换机容量约为45.5万门,移动电话需求量约为58.5万部。规划邮政网络采用“邮政中心局—邮政支局—邮政所”三级服务模式。积极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工作,规划2030年中心城区有线电视覆盖率达到100%。
燃气工程:规划2030年酒泉中心城区天然气年用气量为8460万立方米。规划酒泉中心城区气源来自西气东输二线管道,在文殊镇西气东输管道沿线新建一座酒嘉天然气分输站,与嘉峪关市共用,从分输站出高压管线至规划酒泉门站。
供热工程:规划酒泉中心城区主要采用热电联产与大型热源厂集中供热方式,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90%以上。规划中心城区继续建设现状热电厂,扩建西郊工业园区区域锅炉房,作为西郊工业园区及北部组团集中热源。
环卫工程:规划酒泉中心城区2030年生活垃圾产生量为780吨/日。生活垃圾收集逐步采用分类收集,减少垃圾处理量,实现垃圾收运的分类化、容器化、密闭化和机械化,医疗垃圾等危险废物必须单独收集、运输、处理。生活垃圾清运率达到10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12. 城市防灾
加快建立和健全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形成全市协调统一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提高城市整体防灾抗毁和救助能力,确保城市安全。建立全市协调统一的灾害监视、预测、预报、预警、情报信息平台、指挥和救援等综合网络。重点加强防洪、消防、抗震、人防工程建设。
北大河堤防工程按50年一遇防洪标准建设,洪水河采用20年一遇防洪标准,文殊沙河采用20年一遇防洪标准。规划到2030年中心城区共设消防站11座。中心城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人防工程建设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在市政府、交通枢纽、城市广场、大中医院和商业中心等人员
集中地段建地下综合人防工程,在居住区建分散的地下人员掩蔽工程。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