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第六篇《汉书·食货志》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第六篇《汉书·食货志》

一、作者和成书经过

《汉书》作者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东汉历史学家班彪之子,班超之兄。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卒于东汉和帝永元四年,年六十一岁。

其父班彪(公元3年―54年),字叔皮,出身于汉代显贵之家,家世儒学,造诣颇深。 由于《史记》只写到汉武帝的太初年间(未全写)。尔后,续补者多,如褚少孙,刘向、刘歆父子,冯商,卫衡,杨雄,史岑等。班彪皆不满意,“以为其言鄙俗,不足以踵前史;又雄、歆褒美伪新,误后惑众,不当垂之后代者也。于是采其旧事,旁贯异闻,作《后传》六十五篇。”(《史通、古今正史》)。

班固出身于“家有藏书,内足于财”的世代显贵家庭。

固“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后汉书、班固传》)这表明班固在少年时代,就已有了很好的史学修养。

班彪死时,固23岁。返乡三年守孝,整理其父遗稿《史记后传》(65篇),被人告发“私改作国史”下狱治罪。弟超闻讯上京力辩,具言固“著述之意”,“郡亦上其书”。地方官将书稿送到京师。明帝看罢,认为无不利,免其罪,召为校书郎,作兰台令史(掌校勘,治理文籍图书,秩600石),后迁为郎,典校秘书。他奉诏修《汉书》,公元82年(章帝建初七年)书基本完成。后升为玄武司马,秩比千石。

汉和帝永元元年(89年)随窦宪出击匈奴为中护军,参预谋议,后窦宪图谋叛乱,被迫自杀,他受牵连免官被捕,死于狱中。

固死时尚存八表,天文志未成。和帝命其妹昭补《八表》,马续负责《天文志》。所以说《汉书》作者实为四人。

班昭(49-120年):名姬,字慧班,班彪之女班固之妹,博学高才,嫁同郡曹寿,早寡。兄班固著《汉书》,八表及《天文志》遗稿散乱,未竟而卒,和帝命其参考,东观藏书,为其补作,班昭继承遗志,独立完成了第七表《百官公卿表》与第六志《天文志》,《汉书》遂成。又命马续补作《天文志》汉书始出,以文义深奥,多难通晓,著名学者马融增从之受读,常出入宫迁皇后及诸贵人师事元,尊称为大家,着有《东征赋》《女诫》等。

马续:东汉失风茂凌人(今陕西兴平东北人)学季则,博观群籍,精通《九章算术》和帝时奉命与班昭补作班国尚未完成的《汉书·天文志》。 二、体例和内容

《汉书》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的记载,以西汉一朝为主,上起汉高祖元年,下终王莽地皇四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体例上全承袭《史记》,只是改“书”为“志”,把“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1、改“本纪”为纪,书为“志”,“列传”为传,取消“世家”,并于“传”中。其体例沿袭《史记》,又有所更易。

将《史记》的“礼书”、“乐书”改为“礼乐志”,将“律书”、“历书”改为“律历志”;将“天官书”改为“天文志”,将“封禅书”改为“郊祀志”,将“河渠书”改为“沟洫志”,将“平准书”改为“食货志”。

2、新增《百官公卿表》和《古今人表》。 分为上下两卷,上卷是序文,记录秦汉时期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职官的设置,及其职守与品秩。下卷是表文,记载了从汉高祖元年到汉平帝末年西汉一朝各级官员变动等的情况。

本表是新制,在二十四史中绝无仅有。它以古代人物为经,以品第人物为纬,按九品分了九

1

栏。根据表序“上智”“下愚”的理论及表所分的具体情况来看,品第标准,是以人的品行为主,参之以事功的大小和学术的高低。表名“古今人物”,实际上列古人而无今人(汉代人),其原因也许是:或是为了避嫌,不敢触犯当今帝王权贵;或记古人以今人,作今人之鉴;或因今人已入纪、传,多有评论,不必再烦笔墨。以表品第人物,乃是汉魏品评人物之风伊始的一个反映。后世正史都不列人表,可能是由于不敢品评帝王权贵之故。人的性格复杂,一生行事多异,设表框之,不大合适,品评尤不适宜。 3、创立《刑法志》、《五行志》、《艺文志》、《地理志》。

它上承《史记》的“八书”,而博大丰富又超过“八书”,下启后世各“志”的撰修。也为专修典章制度的政书体史书创立了楷模。今天的各种专门史,如经济、水利、地理学、政治制度、军事、法律、思想、文化、科技史,都不可能不追寻《汉书》的“志”。 《律历志》,主要叙述历法度量衡;

《礼乐志》,叙述宫廷礼仪、音乐舞蹈等;

《食货志》,系统叙述自古迄王莽时期的土地、租税及货币制度的演变;

《天文志》:天文、气象知识,往往把天象同人事联系起来,有不少天人感应的迷信说法; 《郊祀志》:历代祭祀天地鬼神的记录;

《沟洫志》:记水利建设,也是我国第一部治理黄河的经验总结; 《刑法志》:第一次系统地记述自殷周至西汉的刑法。

《五行志》:记述大量灾异迷信,以及日蚀、月蚀、地震的情况。

《地理志》:记载远古至汉代的地理沿革,包括郡县、封国的设置,及山川户口,风土民情、海外交通等内容。该志开沿革地理学之先河。

《艺文志》:记录汉代官府藏书情况,并对书籍进行分类,考察各种学科及不同流派的源流与得失,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图书目录学著作。 补充:

《汉书·地理志》包括上、下两分卷,是班固新制的古代历史地理之杰作。历史的时、空不可分,故写历史必记及地理。中国最早以“地理”为书名的著作。著者班固(32 ~92)。是《汉 书》中十志之一。内容包括西汉及之前中国疆域及政区的划分及消长演变情况全书共3个部分:①黄帝 之后至汉初疆域变迁;②西汉疆域政区及各地的山川、 湖沼、水利、物产、民俗以及户口的沿革等,是全书的主 体;③秦汉以来中国与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关系 和海上交通情况。该志开沿革地理学之先河,对于创 立具有现代科学意义的历史地理学具有重大影响。

划分《宗室传》、《皇后传》、《外戚传》、《古今人物表》。这是班固首创,是《史记》中所无的。

《食货志》中国纪传体史书中专述经济史的篇名。语出《尚书·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史记·平准书》开食货志先河,《汉书》始称食货志。以后各史食货志篇章渐多,如《宋史》、《明史》食货志有二十余种子目。历代食货志分别记述了田制、户口、赋役、漕运、仓库、钱法、盐法、杂税、矿冶、市籴、会计(国家预算)等制度,为了解历代政府的经济政策和当时社会经济状况提供了重要史料。 由于有这些东西百姓可以赖以生财牟利互通有无。

《食货志》:一是农业生产情况和农业政策。二是商业活动、政策和货币流通情况。 两条主线:农和商。

中国古代人们生产和流通的经济活动的统称。

我国有着注重修史的历史传统,历代史官推崇秉笔直书的职业精神。因此,历代正史中的《食

2

货志》有着极高的史料价值,是研究我国经济财政历史发展轨迹的基本史料。但是,我国正史多是纪传体的断代史,《食货志》因散见于卷帙浩繁的史书中,而显得检索困难。

《食货志》中详细记载了中国历代的全国人口数量,耕地面积,粮食总产和单产数量等统计数据,为研究中国经济发展历程和方向,提供了基础数据;也记述了中国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过程,以及与此相关的财政赋税制度的演变;记述了中国赋税形态从劳役经实物到货币化的演变轨迹。对于中国历史上非常突出的农业与工商业的关系问题,封建统治者“农本工商末”的对策,以及与此相关的专卖制度,都可从《食货志》中找到来龙去脉。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先进耕作技术,比如区田法、代田法等《食货志》中也都有详细记载。就思想成果来说,管仲、商鞅、桑弘羊、刘晏、王安石、张居正的经济思想,以及他们改革赋税制度以适应经济发展的思想和实践,在《食货志》的记述中也都历历在目。

汉书·食货志

《汉书·食货志》通过对西汉社会经济状况的考察,以“理民之道,地著为本”的思想,对西汉所施行的财政经济措施及其得失作了探讨,在如何做到“足食、安民”的问题上,提出了看法。

《食货志》上篇 概括了先秦各家重视农业生产的思想。如管仲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孔丘的“先富后教”,李悝的“尽地力之教”,商鞅的“急耕战之赏”等,继而叙述了战国以后直到西汉的农业经济状况。针对汉初的经济凋蔽现象,记述了汉高祖乃至文、景、武、昭各帝,为改变这种局面,积极采纳了贾谊的“积蓄”、晁错的“贵粟”和耿寿昌的“常平仓”等建议,实行了旨在恢复农业经济的措施。书中记载了“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伍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的作法,肯定了对农民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必要性,对由此产生的西汉经济繁荣局面大为赞扬,同时批判了西汉后期出现的“豪富吏民訾数巨万,而贫弱愈困”及“天下虚耗,人多相食”的现象。特别揭露了新莽末年“枯旱霜蝗,饥馑荐臻”,造成百姓流离失所,饿死者十之七八的惨状。班固这种明确地阐述重食、足食在巩固封建统治中的作用,系统地评论西汉经济政策的得失,不讳言社会矛盾的态度,是十分可贵的,它为研究西汉时期农业经济方面的经验教训,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

《食货志》下篇 叙述了自先秦至西汉统治时期货币演变的过程,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出发,来说明“量资币,权轻重,以救民”的重要意义。书中列举了太公为周立九府圜法,管仲通轻重之权,周景王铸大钱,以及秦时通行黄金,铜钱上、下二币的情况。至汉兴,“以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荚钱”,引起物价腾贵。继而,孝文帝铸四铢钱,造成私铸泛滥,致使“吴、邓钱布天下”。武帝时富商大贾财累千万,而不佐公家之急,黎民重困。钱益多而轻,于是造上林三官钱,以图稳定物价。迨至王莽摄政、称帝,变法制,更铸造大钱,作金、银、龟、贝、钱、布之品,名曰“宝货”,并屡次改变币制,造成“农商失业,食货俱废”的局面。班固通过总结西汉王朝的治乱,说明货币流通在稳定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货币之所以能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必须本身价值稳定,由国家掌握其发行,管理其流通。也就是说,国家要掌握货币收放之权,使之调剂得当。这样,才能使物价稳定,使“大贾畜家不得豪夺吾民”。但是,自西汉以来,由于伪造严重,货币不稳,统治者为了平抑物价,安定民心,遂进行了不少的经济改革。该篇还详述了桑弘羊的煮盐、冶铁、酒榷、均输、平准等经济政策,分析了这些经济政策的成败原因和利弊所在,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治理经济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对后世的影响

3

《汉书·食货志》为后代修史树立了一个典范。在中国二十五史中,继《汉书》之后,《晋书》《魏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旧元史》《新元史》《明史》,以及《清史稿》中,均仿《汉书》而专辟《食货志》,且篇章增多,以反映历代农业生产、副业生产及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和变化。其中《宋史》、《明史》中的《食货志》尤为详尽,子目多至20余种,分别记述田制、户口、赋役、仓库、漕运、盐法、杂税、钱法、矿冶、市籴、会计(国家预算)等制度。另外,唐杜佑所撰《通典》,也首列“食货”,专门论述上溯唐虞、下迄唐天宝间的经济问题。元马端临(约1254~1323)的《文献通考》,全书二十四考,有关经济方面的资料就占 1/3,即:田赋考、钱币考、户口考、职役考、征考、市考、土贡考、国用考,也是以《汉书·食货志》为范本,将食货问题扩大为八考来进行阐述的。这些表明了《汉书》专辟《食货志》的深远影响。

汉书·食货志是东汉班固所撰《汉书》 十志中的一篇。按“食”,“货”分上下两部分对西汉王朝约230年间 (包括王莽篡汉时期) 的农业经济情况和财政货币状况予以概括论述。卷上论农业经济,引征古籍资料描述井田制度各个方面的状况,称赞其为“先王制土处民,富而教之”的最佳模式,以春秋战国至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为反常;认为商业、赋税、贪污、奢侈及战争同属造成社会贫富悬殊和农民贫困的原因,对商业的畸形发展甚为反感。

卷下除引述《史记·平准书》 的有关内容,还增加了昭帝始元六年盐铁会议、桑弘羊被刑杀及宣、元、成、哀、平诸帝至王莽灭亡近百年的重要经济事件。重点阐述周秦至王莽改制货币制度的变化情况,对西汉财政状况的主要方面也略予叙述。主张国家垄断货币铸造权,掌握货币的发行流通,以使“大贾富家不得豪夺吾民”。指出不仅要考察财经 (货币) 政策是否得当“制中”,且须考察执行政策的人的因素,认为“吏良而令行”。

漢興,以為秦錢重難用,更令民鑄莢錢。黃金一斤。而不軌逐利之民蓄積餘贏以稽市物,痛騰躍,米至石萬錢,馬至匹百金。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賈人不得衣絲乘車,重稅租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時,為天下初定,復弛商賈之律,然市井子孫亦不得為官吏。孝文五年,為錢益多而輕,乃更鑄四銖錢,其文為“半兩”。除盜鑄錢令,使民放鑄。是時,吳以諸侯即山鑄錢,富埒天子,後卒叛逆。鄧通,大夫也,以鑄錢,財過王者。故吳、鄧錢布天下。

武帝因文、景之蓄,忿胡、粵之害,即位數年,嚴助、朱買臣等招徠東甌,事兩粵,江、淮之間蕭然煩費矣。唐蒙、司馬相如始開西南夷,鑿山通道千餘里,以廣巴蜀,巴蜀之民罷焉。彭吳穿穢貊、朝鮮,置滄海郡,則燕、齊之間靡然發動。及王恢謀馬邑,匈奴絕和親,侵擾北邊,兵連而不解,天下共其勞。干戈日滋,行者齎,居者送,中外騷擾相奉,百姓抏敝以巧法,財賂衰耗而不澹。入物者補官,出貨者除罪,選舉陵夷,廉恥相冒,武力進用,法嚴令具。興利之臣自此而始。

其後,衛青歲以數萬騎出擊匈奴,遂取河南地,築朔方。時又通西南夷道,作者數萬人,千里負擔餽饟,率十餘鐘致一石,散幣於邛僰以輯之。數歲而道不通,蠻夷因以數攻,吏發兵誅之。悉巴蜀租賦不足以更之,乃募豪民田南夷,入粟縣官,而內受錢於都內。東置滄海郡,人徒之費疑於南夷。又興十餘萬人築衛朔方,轉漕甚遠,自山東咸被其勞,費數十百巨萬,府庫並虛。乃募民能入奴婢得以終身復,為郎增秩,及入羊為郎,始於此。

此後四年,衛青比歲十餘萬眾擊胡,斬捕首虜之士受賜黃金二十餘萬斤,而漢軍士馬死者十餘萬,兵甲轉漕之費不與焉。於是大司農陳臧錢經用,賦稅既竭,不足以奉戰士。有司請令民得買爵及贖禁錮免減罪;請置賞官,名曰武功爵,級十七萬,凡值三十餘萬金。諸買武功爵“官首”者試補吏,先除;“千夫”如王大夫;其有罪又減二等;爵得至“樂卿”。以顯軍功。軍功多用超等,大者封侯、卿大夫,小者郎。吏道雜而多端,則官職秏廢。

4

自公孫弘以《春秋》之義繩臣下取漢相,張湯以峻文決理為廷尉,於是見知之法生,而廢格、沮誹窮治之獄用矣。其明年,淮南、衡山、江都王謀反跡見,而公卿尋端治之,竟其黨與,坐而死者數萬人,吏益慘急而法令察。當是時,招尊方正賢良文學之士,或至公卿大夫。公孫弘以實相,布被,食不重味,為下先,然而無益於俗,稍務於功利矣。

其明年,票騎仍再出擊胡,大克獲。渾邪王率數萬眾來降,於是漢發車三萬兩迎之。既至,受賞,賜及有功之士。是歲費凡百餘巨萬。

第一段

汉兴,以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荚钱。黄金一斤。而不轨逐利之民蓄积余赢以稽市物,痛腾跃,米至石万钱,马至匹百金。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税租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弛商贾之律,然市井子孙亦不得为官吏。孝文五年,为钱益多而轻,乃更铸四铢钱,其文为“半两”。除盗铸钱令,使民放铸。贾谊谏曰:……上不听。是时,吴以诸侯即山铸钱,富埒天子,后卒叛逆。邓通,大夫也,以铸钱,财过王者。故吴、邓钱布天下。

【注释】

令民铸荚钱:陈直云:西汉初期,汉廷只有直辖十五郡,其余皆分封诸王,十五郡之中,仅蜀郡严道是产铜地区。考西汉产铜最丰富者,主要在丹阳郡,属于吴王濞范围。疑汉廷因铜料缺乏而铸荚钱,不得已托辞因秦钱太重而改铸也。现英钱最大者,径公分1.2厘,最小者0.8厘,可能有私铸者夹杂其中,荚钱铜范,亦出土最大者之钱,轮廓相符。”荚钱:小如榆荚的钱。

黄金一斤:秦代复为周制,黄金以斤两计算重量。

不轨逐利之民:指商贾。余赢:赢余之财。稽:窥探行情之意。 痛:甚也。腾跃:犹今言飞涨。 衣丝乘车:穿绸衣乘马车。 为:犹以。

孝惠:汉惠帝,刘盈(公元前210年―公元前188年9月26日),即汉惠帝,汉高祖刘邦与吕后之子,西汉第二位皇帝。十六岁时便继承皇位。汉惠帝即位后,实施仁政,减轻赋税,提拔曹参为丞相,萧规曹随,政治清明,国泰民安。与民生息的政策,推动了经济的繁荣。在思想和文化方面,他废除秦时禁锢,使黄老哲学代替法家学说,打开各种思想发展的大门,但是仁弱的汉惠帝在位期间大权实际上掌握在强势的母亲吕后手中,因此后世司马迁作《史记》时甚至不设惠帝本纪,而设“吕太后本纪”。公元前188年,在位七年的汉惠帝去世,时年二十三岁,谥号孝惠皇帝,葬于安陵。

刘盈为吕后所生,虽然比齐悼惠王刘肥年幼,但却是汉高祖刘邦的嫡长子(汉高祖一共有八个儿子),故于汉高祖二年(前205年)立为王太子,年仅6岁。及刘邦称帝后,立为皇太子。 [2-3]

在刘盈幼时,刘邦为亭长,母亲吕雉常携其与其姐鲁元公主耕于田中。一次,其母耕田时,有老翁路过其田求水喝,吕后与之。老翁对吕后说:“夫人乃天下贵人啊。”于是吕后把两个孩子拉过来请其面相。老翁对吕后说:”夫人尊贵,皆因此男。“又相鲁元,说都是贵相。刘邦回来后,吕后为对刘邦说相面之事,刘邦急追老翁。老翁对对刘邦说:”乡者夫人婴儿皆似君,君相贵不可言!“ [4]

汉高祖二年(前205年)四月,刘邦东攻项羽至彭城。项羽舍齐地回击汉军,大破汉军于彭城。刘邦仓惶逃跑,途中遇孝惠帝及鲁元公主,带着一起逃跑。 [5] 楚军追之甚急,于是刘邦多次把儿女踢下车,夏侯婴为御,数叹,辄抱二子上车。刘邦大怒,欲斩夏侯婴十

5

余次,最终一行逃至沛县。 [6]

汉高祖二年(前205年)六月,刘邦立刘盈为王太子,令守栎阳。诸侯子在关中者皆为宿卫。 [7]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二月,刘邦于定陶即皇帝位,以王太子刘盈为皇太子。

刘盈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他不像自己。而戚夫人所生子刘如意深得刘邦喜爱,并且刘如意酷肖刘邦,刘邦以其类己,故常欲易太子。而且吕后年长色衰,稀见刘邦;戚夫人则年轻貌美,深得刘邦宠爱。

刘邦即皇帝位,于高祖七年(前200年)立刘盈为太子。 [7] 汉高祖九年(前198年),赵王张敖废,更立刘如意为赵王。刘如意虽为赵王,但常留长安。刘邦至关东,戚夫人常从,日夜啼泣欲使刘如意代刘盈为太子。

高后:吕后,吕雉(公元前241年-公元前180年8月18日),字娥姁(xū),通称吕后,或称汉高后、吕太后等等。砀郡单父县(今山东菏泽市单县)人,后世把她与唐朝的武则天并称为“吕武”。

吕雉是汉高祖刘邦(前202年—前195年在位)的皇后,高祖死后,被尊为皇太后(前195年—前180年),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同时吕雉也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皇帝制度之后,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性,被司马迁列入记录帝王政事的本纪,后来班固作汉书仍然沿用。她开启了汉代外戚专权的先河。

吕雉统治期间实行黄老之术与民休息的政策,废除挟书律,下令鼓励民间藏书、献书,恢复旧典。为后来的文景之治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司马迁在《史记·吕太后本纪》中对她的评价是“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给予吕后施政极大的肯定。

吕雉本来随其父吕公住在砀郡单父县(今山东单县终兴镇潘庄),后吕家因躲避仇家迁居沛县。吕公和沛县县令关系极好,沛县的官员为巴结上司,纷纷前去祝贺吕家乔迁之喜。主吏萧何负责排定宾客的座次,他叫仆役把贺礼不到一千铜钱的都安排坐在堂下。亭长刘邦认为沛县诸官吏也没什么了不起,就填上献礼为“贺钱一万”,其实根本就没带钱来。

吕后父亲知道后,本是带些怒气出来把他赶走,一见却大吃一惊,觉得刘邦将来定是个不凡人物,因此引入堂内就座。萧何告诉吕公,刘邦只会说大话,没什么成就。但吕公不以为然。刘邦坐在上宾座位后,就大声调侃其他沛县官吏。

宴会进行到一定时间后,吕公说,我很会看面相,但是没看过像你这么相貌不凡的,我有个女儿(即吕雉),希望你愿意接受她当你的糟糠妻。事后吕公的妻子吕媪很生气,说,你以前说你这个女儿很难得,一定要嫁个非常好的丈夫。沛县县令对你这么好,你还不肯嫁女儿,居然要把她嫁给刘邦?吕公说,这不是你妇人家懂的事。还是把吕雉嫁给刘邦。 [1]

吕雉出嫁之时还有一个令她非常难办的问题:刘邦已经有了一个非婚生的儿子刘肥。不到20岁的吕雉嫁给了大她15岁的中年亭长刘邦,而且,这位亭长虽然没有正式结婚,却有了一位未婚生育的儿子(在刘邦发迹之前,吕雉对刘肥没有任何苛刻之举,这对一位丈夫长自己15岁的少妇来说,实属不易)。

吕雉早年称得上是贤惠的女人,初嫁给刘邦时,生活并不富裕,刘邦时常为了公务以及与朋友们周旋,三天两头不见人影。吕雉便亲率子女从事农桑针织,孝顺父母及养育儿女,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早年的刘邦常戴一顶自制的竹帽到处闲逛,骗吃骗喝,一次押解囚犯,因自己酒醉而使囚犯逃跑,自己也只好亡命芒砀山下的沼泽地区。吕雉除独立支撑家庭外,还不时长途跋涉,为丈夫送去衣物及食品。 [2]

后来,吕雉为刘邦生下一儿一女,即后来的汉惠帝刘盈和鲁元长公主。

雉是种很漂亮的动物,羽毛鲜艳夺目,雄雉尾羽尤其修长,状如孔雀,是古代贵族喜爱的宠物,许多贵族的车驾,服饰上都依品阶不同以雉的羽毛做出装饰。雉也古代文人墨客笔

6

下的常客,许多画家都为雉做过画,宋代那个画家皇帝喜爱画雉观察入微的故事,也可算是画坛流传至今一个名典。雉鸡在古时之尊贵由此可见一斑,绝不是今人引申出来的妓。

古人观察雉,发现其“交不乱”,这个生态习性很得古人道德赞赏,于是雉依着外表的华贵和这个内在的尊贵成为了贵族,特别是女性的高贵身份图腾。王后的服饰、车驾上都绣着雉的图腾,或是装饰着雉羽,这是帝后的象征,所谓凤雉。

呵呵,这样来看吕雉这个名字,不得不为吕老爹的良苦用心叹口气呀。在那个女人鲜有名字的年代,在那个风起云涌的乱世,这个父亲为自己的女儿起这样一个名字,真可谓野心不小哦。这个女儿果真没有辜负这个名字。

刘肥(公元前221年―公元前189年),沛郡丰邑(今徐州丰县)人,西汉诸侯王。刘肥是汉高祖刘邦的庶长子,汉惠帝刘盈异母兄,其母曹氏是汉高祖情妇。公元前201年,刘肥受封齐王,建立齐国,定都临淄,统辖七十三城,成为西汉最大的诸侯国。公元前189年,刘肥去世,谥号悼惠王,其子刘襄即位,是为齐哀王。

弛商贾之律:放宽管理商贾的法律。弛:放松。

市井:交易之处,这里指商贾。古者物将出卖,先于井边洗濯,故市井连称,后乃通为商贾。

孝文

孝文五年:前175年。

刘恒(前203年—前157年),即汉文帝(前180年—前157年在位),汉高祖刘邦第四子,母薄姬,汉惠帝刘盈之弟,西汉第五位皇帝。前196年,汉高祖镇压了陈豨叛乱后,封刘恒为代王,其为人宽容平和,在政治上保持低调。汉高祖死后,吕后专权,诸吕掌握朝廷军政大权。前180年,吕后一死,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大臣把诸吕一网打尽,迎立代王刘恒入京为帝,是为汉文帝。

四铢钱:文为半两,六个钱重一两,已经是名实不符。文帝所铸半两钱,实际只有四铢,远不足秦之半两。质轻,而又准民间仿造,结果杂钱纷出,犯罪者增多,故贾谊上奏谏阻。

铢:古代重量单位,二十四铢等于旧制一两(亦有其他说法,标准不一)。

公元前175年(前元五年),汉文帝改铸“四铢半两”,简称“四铢钱”,又称汉半两。其直径为2.4-2.6厘米,重2.2-2.8克,钱穿孔比较小,无内外廓,钱文制作比较规范。四铢半两因顺应了当时的国势民情,一直被沿用了四十年。

汉初对铸钱采取自由放任政策,允许民间私铸,这种政策老百姓是沾不到光的,只能有利于贵族、豪强和富商们。权贵富商既占有矿(铜)山,又拥有劳动力,还有雄厚的资本和专门的技术,开放私铸,使他们成为直接受益者。

后来,西汉的奸商们就在四铢钱上大作手脚,他用锉刀一个一个地从四铢钱背面锉刮铜屑,然后再用锉下的铜屑铸造新的钱币,以让自己手中的货币“生儿下蛋”!结果西汉四铢钱被越锉越薄,民间私造的货币越来越多,以致于货币贬值,物价上涨,最后四铢钱不得不停止流通。并改革币制,严禁民间私造货币,违令者一律格杀勿论。

除盗铸钱令:废除不准民间铸钱之法令。 放铸:通“仿”,谓依照汉钱铸造。

吴以诸侯即山铸钱:吴王濞(bì)采丹阳铜矿铁钱。即,就。

刘濞(bì)(公元前216年-公元前154年),沛郡丰邑(今徐州丰县)人,汉高祖刘邦之侄,代顷王刘仲之子,西汉宗室、诸侯王。

刘濞性情极为剽悍勇猛且有野心。公元前196年,满二十岁的刘濞受封为沛侯,英布反时,刘濞以骑将,随从刘邦破英布军。刘濞从军有功,汉高祖又顾及吴郡接壤东越等国,乃需选壮王镇之,公元前195年,刘邦惧怕江东人士不服他的皇权,故而封刘濞为吴王,都于

7

沛(江苏沛县),改当年刘贾所封的荆国为吴国,统辖东南三郡五十三城,定国都于广陵(江苏省扬州市)。

刘濞在封国内大量铸钱、煮盐,并招纳工商和“任侠奸人”,以扩张割据势力,图谋篡夺帝位。当时,由于天子奉行黄老之道\"无为而治\",使刘姓宗室诸侯的势力日益壮大,于是骄纵起来,处处与朝廷对抗。

汉文帝已感到同姓藩国的威胁,听从大夫贾谊的建议,就开始削弱诸侯势力的行动。汉景帝采纳御史大夫晁错建议,削夺王国封地。刘濞谋划了“清君侧”的策略,以诛晁错为名,联合楚赵等国叛乱。在公元前154年,带领楚、赵等七国公开叛乱,史称七国之乱,后被汉军主将周亚夫击败,刘濞兵败被杀,封国被中央废除。

埒lie:等。

叛逆:指以吴王刘濞为首的吴楚七国之乱。

邓通:文帝的幸臣,相面的说他要饿死,文帝给以严道铜山,令他铸钱。 邓通的父亲邓贤生逢高祖刘邦开国初年,避开了秦末的战乱,家道殷实,也读了几年书。在接连有了三个女儿后,妻子终于为其生下了一个儿子,自然视为掌上明珠。因村北南阳郡到汝南郡的官道才修通十多年,活了半辈子的邓贤方才见到驿骑飞驰、四方辐辏,就为儿子起名叫“通”。幼年的邓通读经习文之余,除到村北的官道边看车马外,更多时间是去水深草丰的南河西水中戏耍、摸鱼、捉虾。到了弱冠之年,读书没见大的起色,却练就了一副弄水撑船的好身手。

邓通是西汉文帝时的宠臣,因为与文帝关系亲密,所以文帝就将四川省境内一个叫严道地方的所有铜矿山,赏赐给了邓通,令其自行铸造钱币。由于受到文帝的特殊关照,以至于邓通钱当时遍布天下。

邓通之所以能打着皇帝的招牌,进行私人铸造钱币,还与下面一个故事有关: 有一天,文帝叫一个善于相面的人为邓通相面。相面的人回答文帝说:“邓通的命会穷困饿死。”文帝说:“能使邓通富有的决定权在于我,怎么能说他会贫困他会饿死呢?”于是将邓通家乡附近的大小铜山都赏赐给他,准许他铸钱。从此以后,邓铜铸造的钱流行于天下,他有钱的程度不可想象。

文帝患痈,因感念他的宠爱与恩德,邓通常为其吸吮患处。文帝闷闷不乐地问邓通:“天下谁最爱我呢?”邓通答:“应该没有比太子更爱您的了。”后来太子进宫问候文帝的病情,文帝要他吸吮患处。太子吸时却面露难色,事后听说邓通经常为皇上吮痈,心里感到惭愧,却也因此而怨恨他了。

几年后文帝死,太子即位,这就是景帝。景帝一即位,首先便把邓通革职,追夺铜山,并没收他的所有家产。可怜富逾王侯的邓通,一旦落难,竟与乞丐一样,身无分文,最后竟应了许负的话,饿死街头。

【译文】

汉朝兴起后,认为秦朝钱币重而难以应用,改命百姓铸造荚钱。黄金的单位恢复周制为斤。而商人以自己的盈余蓄积货物使市场上的货物积聚在自己手里,让物价飞涨,米价达到一石一万钱,马匹一匹值一百金。天下平定后,高祖便下命令,商人不许穿丝绸,不许乘车行路,加重征收他们的租税,使他们经济遭困境,人格受侮辱。孝惠帝、高后的时候,考虑天下刚刚安定,重新放宽管理商贾的法律,但市井之人的子孙同样不能成为官吏。孝文帝五年,由于钱更加多而且轻,就改为铸造四铢钱,其正面为“半两”二字。废除盗铸钱的法令,让百姓任意铸造。这时,吴国凭藉自己是诸侯就在山里铸造钱币,富比天子,后来终于发生七王之乱。邓通,是大夫,因为铸钱币,财富超过君王。因此吴国、邓通的钱流行于天下。

8

第二段

武帝因文、景之蓄,忿胡、粤之害,即位数年,严助、朱买臣等招徕东瓯,事两粤,江、淮之间萧然烦费矣。唐蒙、司马相如始开西南夷,凿山通道千余里,以广巴、蜀,巴、蜀之民罢焉。彭吴穿秽貊、朝鲜,置沧海郡,则燕、齐之间靡然发动。及王恢谋马邑,匈奴绝和亲,侵扰北边,兵连而不解,天下共其劳。干戈日滋,行者赍,居者送,中外骚扰相奉,百姓抏敝以巧法,财赂衰耗而不澹。人物者补官,出货者除罪,选举陵夷,廉耻相冒,武力进用,法严令具。兴利之臣自此而始。

【注释】 胡:匈奴。

粤:亦作“越”,两越。汉初两个南方小国南越和东越的合称。地在今广东、广西、福建。

严助:(?—前122年),本名庄助,西汉人,西汉中期会稽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严忌之子,也有人说他是严忌的族子。严助是著名辞赋家。他在汉武帝时任中大夫,其后任会稽太守,在太守任上,并未有出色政绩。建元三年(前138年),闽越出动军队包围东瓯,东瓯向汉朝告急求救。当时汉武帝不到二十岁,就此事问太尉田蚡。田蚡认为,越人互相攻击,是他们的平常事情,又多次反复背叛,不值得中国前去救援,从秦朝时就抛弃了那里,不隶属于中国。严助和他辩论并取得上风,汉武帝最终出兵援救。严助与朱买臣、淮南王刘安交好,而刘安谋反,严助受御史张汤指控,牵连而诛。

朱买臣:(生卒不详),字翁子,西汉吴县(今属江苏)人,西汉大臣。汉武帝时,为中大夫,累官至会稽太守、主爵都尉,位列九卿。朱买臣家贫好学,靠卖柴生活。经同乡严助推荐,拜为中大夫。东越多次反叛,朱买臣向汉武帝献平定东越的计策,获得信任,出任会稽太守。约一年后,因平定东越叛乱的军功升官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数年后,朱买臣犯法被免官。不久复任丞相长史。后因诬陷御史大夫张汤事发被汉武帝在长安处斩。

连环画《覆水难收》描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朱买臣娶妻崔氏,起初夫妻倒还恩爱。崔氏跟着丈夫过着清苦的生活,渐渐地她有些不耐烦了,脾气越来越坏,她从心里看不起丈夫那副穷酸的样子,说话尖酸刻薄。朱买臣有口难言,只得默默忍耐。

一日,天寒地冻,大雪纷飞,朱买臣饥肠辘辘,被崔氏逼到山上砍柴。他以为多砍些柴草卖掉,买回米面,妻子就会高兴起来。谁知崔氏另有打算:她让媒婆为自己物色了新的丈夫——家道殷实的张木匠。朱买臣一进家门,崔氏就提出要他写下休书。朱买臣痛苦地请求妻子再忍耐一时,等他时来运转,日子就会好起来。崔氏却坚定地表示,即使朱买臣将来做了高官,自己沦为乞丐,也不会去求他。朱买臣见她全然不顾多年的夫妻之情,只好写下了休书。

不久,朱买臣因才能惊动了汉武帝。在汉武帝得知朱买臣闲赋在家之后,封朱买臣为太守。崔氏得知心慌意乱,她想木匠怎能跟太守相比?太守夫人享的是荣华富贵呀!她决定去找朱买臣,不要现任的丈夫了。崔氏蓬头垢面,赤着双足,跑到朱买臣面前,苦苦哀求他允许自己回到朱家。骑在高头大马上的朱买臣若有所思,让人端来一盆清水泼在马前,告诉崔氏,若能将泼在地上的水收回盆中,他就答应她回来。崔氏闻言,知道缘份已尽。她羞愧难当,自尽而死。

招徕zhāo lái:指的是招揽,招引到自己面前来

东瓯[dōng ōu]:东瓯国,前身是东瓯部落,是汉族先民的一支,位于今浙江南部。 萧然:骚动混乱之状。

唐蒙:西汉官吏。初为番阳(今江西鄱阳东北)令。武帝时,上书建议开通夜郎道,被任

9

为中郎将,奉命出使夜郎,以厚礼说服夜郎侯多同归汉。汉在其地设置犍为郡。

司马相如:(约公元前179年—前118年),字长卿,汉族,蜀郡成都人,祖籍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侨居蓬州(今四川蓬安)西汉辞赋家,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上杰出的代表。有明显的道家思想与神仙色彩。

西南夷:是汉代对分布于今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广大地区少数民族的总称。诸族经济发展不平衡,夜郎、靡莫、滇、邛都等部族定居,主要从事农耕;昆明从事游牧;其余各族或农或牧。与巴蜀有商业来往。两汉于其地置八郡进行管辖。此一称呼一直延续到宋元时代。

发:征调。发动:指调遣军队,征用军需。

秽貊huì mò:是中国东北南部地区和汉四郡故地的古老的地区部族,又称貉、貉貊或藏貊。

沧海郡:目前认为是汉武帝元朔元年(前128年)至三年(前126年)在中国东北辽东半岛设立的一郡,位于今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境内。

靡然[mǐ rán]:比喻望风响应,闻风而动。 马邑:秦汉马邑县在今山西朔州市。 马邑之围又称马邑之战、马邑之谋,是公元前133年(汉武帝元光二年)西汉在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策划的对匈奴的一场诱敌歼灭战。军臣单于贪图马邑城的财物,亲率10万大军进入武州塞(今山西省左云县),就在匈奴单于快要进入汉朝的埋伏圈时,守卫烽火台的亭尉,向匈奴单于透露了汉军包围计划,致使匈奴军未达到包围圈就撤退了。

结果匈奴四处出兵侵扰汉朝边境,以报复马邑之围。汉武帝因马邑之围未能伏击匈奴而失利,将谋划诱敌的王恢下狱,王恢自杀。自此,西汉开始与匈奴大规模交战。

王恢(?-前133年),西汉大臣,燕国人。边吏出身,后任大行令。公元前135年八月,闽越王郢攻南越,汉武帝遣大行王恢将兵出豫章,大司农韩安国出会稽,击之,未至,越人杀郢降,兵还。他反对向匈奴和亲。当时朝臣大多数附和韩安国,于是汉武帝同意和亲。元光二年(前133年),在他的建议下,汉武帝派他为将屯将军,和韩安国、李广、李息、公孙贺,率军在马邑诱敌伏击匈奴。事情败露,匈奴撤退。王恢为保全师,没敢追击。三十万大军无功而返。王恢率军追击,又虑为所败,引用罢归。汉武帝怒其不出击匈奴辎重,欲诛之,恢自杀而死。

公元前134年(元光元年),匈奴派使者向汉武帝请求和亲,汉武帝命群臣商议对策。 官居大行令的王恢建议汉武帝拒绝和亲,他说:“过去朝廷同匈奴和亲,匈奴老是不守盟约,侵犯边界,我们应该发兵打击他们一下才好。”

而御史大夫韩安国则以匈奴兵强马壮为由劝汉武帝接受和亲,群臣大多赞同韩安国的观点。汉武帝最终采纳韩安国的建议,与匈奴和亲。

公元前133年(元光二年),马邑地方有个大商人聂壹来找王恢,说:“匈奴在边界经常侵犯,总是一个祸根。现在趁刚跟他们和亲的机会,把匈奴引进来,我们来一个伏击,准能打个大胜仗。”王恢问他:“你有什么办法能把匈奴引进来?” 聂壹说:“我经常在边界上做买卖,匈奴人都认识我。我可以借做买卖的因头,假装把马邑献给单于。单于贪图马邑的货物,一定会来。我们把大军埋伏在附近地方,只要等单于一到马邑,将军就可以截断他们的后路,活捉单于。”

王恢把聂壹的主意奏告给汉武帝,武帝为此诏命群臣商议。御史大夫韩安国反对这个建议,他认为高祖刘邦之英武圣明,尚且被匈奴围于平城达七日之久,何况兵马一动,天下骚动,胜负难料,不可轻率出兵。王恢是燕人,曾长期在边郡为官,熟谙匈奴情况,在商议中他向汉武帝进言:“战国初年,代国虽小,北有强胡的侵扰,南有中原大国的威胁,君臣尚能同仇敌忾,奋勇抗击外侵;匈奴虽强,也不敢轻易侵扰代国。如今大汉强盛,海内一统,

10

陛下威名远扬,然而匈奴却侵扰不止,每次与汉和亲,不过数年即违背约定,正是因为没有坚决抗击的缘故!”双方唇枪舌剑,各不相让。

汉武帝最终采纳王恢的建议,准备设计伏击匈奴。

赍jī:自己携带的衣食用具。本意是指拿东西给人,送给,也指凭借、借助。 相奉:意谓承受沉重的负担。

抏(wán)敝:犹凋敝。巧法:巧诈以避法。 澹:通瞻。

选举:选举官吏的制度。陵夷:衰败。 廉耻相冒:谓不顾廉耻。

武力进用:以武力为进身之阶。 法严令具:法令严醋苛细。

兴利之臣:指桑弘羊、东郭咸阳、孔仅等。自此而始:从此开始掌权用事。 【译文】

武帝凭藉文帝、景帝的积蓄,忿恨匈奴、两越的危害,登上帝位几年后,严助、朱买臣等人收复东瓯,对付两粤,江淮间骚动不安,花费巨大。唐蒙、司马相如开始开通西南夷,凿山开通了千余里的道路,来扩充巴蜀,巴蜀的百姓疲乏了。彭吴穿越秽貊、朝鲜,设立了沧海郡,燕国和齐国调动军队,闻风而动。等到王恢在马邑设谋,匈奴断绝和亲,侵扰北部边境,战事连年不止,天下都为此而劳苦。战事一天天多起来,远行的人随身带着行李,不走的人就去相送,内外骚扰不安,百姓凋敝,只好巧诈以躲避刑法,财货损耗而造成不足。交纳财物的可补任官职,出钱的可免除罪罚,选举衰落,不顾廉耻,以武力为进身之阶,法令严密。追逐利益的大臣从此而开始掌权用事。

第三段

其后,卫青岁以数万骑出击匈奴,遂取河南地,筑朔方。时又通西南夷道,作者数万人,千里负担馈饷,率十余钟致一石,散币于邛、僰以辑之。数岁而道不通,蛮夷因以数攻,吏发兵诛之。悉巴、蜀租赋不足以更之,乃募豪民田南夷,入粟县官,而内受钱于都内。东置沧海郡,人徒之费疑于南夷。又兴十余万人筑卫朔方,转漕甚远,自山东咸被其劳,费数十百巨万,府库并虚。乃募民能人奴婢得以终身复,为郎增秩,及入羊为郎,始于此。

【注释】

河南:指今内蒙古河套地区。

朔方:城名,筑于元朔三年(前126)。朔方郡是汉代的北方边郡之一。鸡鹿塞是朔方郡在阻山西部长城沿线的一处重要军事据点,又曾是汉与匈奴和平交往的出入关塞,因此史籍上有多次记载。

千里负担馈饷:谓转输费用甚巨。古时一钟六石四斗。十余钟(六十四石以上)才致一石,可知转输消耗达几十倍。馈饷:指粮饷。

邛、僰:皆古族名。邛分布于今四川西昌地区。僰分布在今四川南部及云南东部一带。辑:与“集”同,谓安定。

悉:尽也。更:偿也。偿之:谓偿付这项开支。以为尽巴蜀之租赋犹不足以偿其费用。 入粟县官:交纳粮食于(巴蜀)官府。

内受钱于都内:谓内受粟钱于京都内。大司农属官有都内令丞。都内,京师储藏皇帝私人财物的处所。又称“大内”、“中都内”。

东置沧海郡等句:谓东置沧海郡人徒之费用,与经营南夷之费用差不多。疑:通拟,比拟。服徭役的人

转漕:转运粮饷。古时陆运称“转”,水运称“漕”。

11

山东:秦汉时指崤山或华山以东广大地区。 数十百巨万:谓数十亿以至百亿。

并:“益”之误。《史记·平准书》作“益”。

募民能入奴婢得以终身复,为郎增秩:谓实行百姓交纳奴婢可以终身免役,郎官交纳奴婢可以加官进爵。

入羊为郎:此暗指卜式输家财事。参考本书卷五十八《卜式传》。

卜式,河南人。以耕种畜牧为业。有一个弟弟,弟弟长大后,卜式从家中分出居住,只取羊百余只,田宅财物尽给弟弟。卜式入山牧羊十余年,羊多达千余头,于是便购买田宅。而其弟则倾家荡产,卜式于是多次分给弟弟财产。

当时汉朝正在抵抗匈奴入侵,卜式上书,愿意捐出一半的家财资助边事。皇帝派人问卜式:“想当官吗?”卜式说:“从小牧羊,不熟悉怎样当官,不愿意做官。”使者说:“家里难道没有冤家仇人,想讲出来吗?”卜式说:“臣生来与人无争,家里贫穷的乡人,我就借钱给他;为人不善的,我就教他做好事。去到哪里,人们都顺从我,卜式有何冤事啊!”使者说:“如果是这样,想要什么呢?”卜式说:“皇上讨伐匈奴,我认为贤能的人应该为大节而死,有钱的人应该捐出来,这样的话匈奴就可以灭掉了。”使者报告了朝廷。丞相公孙弘说:“这不是人之常情,希望陛下不要允许。”于是,皇上没有接受卜式的请求。卜式回家,又到田里牧羊了。

一年后,遇上匈奴浑邪王等归降汉朝,朝廷开支过大,粮仓和钱库空虚,贫民多迁徙,都靠国家补给,朝廷无法完全供给。卜式又拿钱二十万给河南太守,以救流民。河南上报富人助贫的名单,皇上认出了卜式,说:“是那一位坚持要捐助一半家产助边的人。”于是赐卜式四百人更赋钱,卜式又全部还给官府。当时,富豪皆争相隐匿财产,只有卜式特别想出资救助。皇上于是把卜式尊为长者,召拜卜式为中郎,赐爵左庶长,田十顷,布告天下,给他显官尊荣来教化百姓。

卜式牧羊

开始时卜式不愿做官,皇上说:“我有羊在上林苑中,想让先生去放牧。”卜式当了郎官后,依然穿着布衣草鞋去牧羊。一年多,羊肥壮又繁殖得很多。皇上经过牧羊的场地,称赞卜式。卜式说:“不只是牧羊,治民也是一样。按时起居,坏的立即除去,不让其败坏整个群体。”皇上对他的话很惊奇,想让他管理人民。任卜式为缑氏令,缑氏人都安于他的治理;又调任成皋令,办理运粮的政绩最佳。皇上以卜式朴实忠厚,拜为齐王太傅,又转任为丞相。

【译文】:

这以后,卫青每年以数万骑兵出击匈奴,攻取了河套以南地区,建筑朔方城。当时又开通了西南夷的通道,劳作的人数万,千里挑送军队的供给,大概花费十多钟才能送去一石,于邛、僰两地散发钱币使民安定。几年后,道路仍然不通,蛮夷因此而几次攻击,官吏派兵诛杀了他们。用尽巴蜀之租赋犹不足以偿其费用,于是征求豪民到南夷种田,交纳粮食于地方政府,内受粟钱于京都内。东面设置沧海郡的人徒费用,与经营南夷费用差不多。又发动十多万人筑城守卫朔方,转运粮饷相当远,从山东开始百姓都要遭受劳累,花费几十万至百亿,府库更加空虚。皇上号召百姓交纳奴婢可以终身免役,郎官交纳奴婢可以加官进爵。纳羊做郎官,开始于这时候。

第四段

此后四年,卫青比岁十余万众击胡,斩捕首虏之士受赐黄金二十余万斤,而汉军士马死者十余万,兵甲转漕之费不与焉。于是大司农陈臧钱经用赋税既竭,不足以奉战士。有司请令民得买爵及赎禁锢免减罪;请置赏官,名曰武功爵,级十七万,凡值三十余万金。诸买武

12

功爵“官首”者试补吏,先除;“千夫”如王大夫;其有罪又减二等;爵得至“乐卿”。以显军功。军功多用超等,大者封侯、卿大夫,小者郎。吏道杂而多端,则官职耗废。

【注释】

此后四年:指元朔五年。 比岁:连年。

不与:谓不包括在内。

大司农是汉朝廷管理国家财政的官职。陈藏钱:谓库藏旧存之钱。经用赋税:常年的赋税收入。既竭:已用完。同“藏”cáng

禁锢:谓禁其不得为吏。臧:当作“减”,形近而误。《史记·平准书》作“减”。免减罪:谓免罪与减罪。

赏官:指论功赏爵的制度。 武功爵:臣瓒曰,“《茂陵中书》有武功爵,一级曰造士,二级曰闲舆卫,三级曰良士,四级曰元戎士,五级曰官首,六级曰秉铎,七级曰千夫,八级曰乐卿,九级曰执戎,十级曰政戾庶长,十一级曰军卫。此武帝所制,以宠军功。”其中“政戾”二字,“或为‘政莅’之同音假借字”(陈直说)。

级十七万:谓武功爵每级价十七万钱。

凡值三十余万金:谓当时所卖武功爵总值三十余万金。一金,当万钱。 官首:武功爵,第五级。 先除:优先任命官职。

千夫如五大夫:武功爵第七级千夫相等于旧二十爵制第九级五大夫的地位。 其有罪又减二等:谓“有罪者得计其所买之爵减二等”。

爵得至乐卿:谓百姓买爵只能买至第八级乐卿,此以上之爵不得买。

以显军功:谓百姓买爵可至乐卿,此以上武功爵高级必有军功者才能得之。 军功多用超等:谓军功多者可以越级给予爵赏。

大者:指军功大的人。下文“小者”,指军功较小的人。 耗:乱也。

【译文】这以后四年,卫青每年率十多万人攻击匈奴,斩杀捕捉敌人的兵士受到的赏赐有黄金二十多万斤,但汉朝的兵士和马匹死的有十多万,兵器和镗甲以及运粮的费用还不包括在内。于是大司农上奏说库藏旧存之钱以及赋税已用完,不足以支付战士的费用。有关官员请求允许百姓出钱买爵和以钱免除禁锢,也可以交钱免除盗财贪赃之罪。又设“赏官”,称为“武功爵”,第一级为铜钱十七万枚,以上递增,共值黄金三十余万斤。凡买武功爵“官首”者,可以优先被任命为官吏;千夫武功爵与五大夫相同;有罪再减二等;买爵可至乐卿武功爵,此以上武功爵高级必有军功者才能得之。军功多者可以越级给予爵赏,功大的封侯和卿大夫,小的封郎。官途杂而且头绪多,官职就混乱败坏了

第五段

自公孙弘以《春秋》之义绳臣下取汉相,张汤以峻文决理为廷尉,于是见知之法生,而废格、沮诽穷治之狱用矣。其明年,淮南、衡山、江都王谋反迹见,而公卿寻端治之,竟其党与,坐而死者数万人,吏益惨急而法令察。当是时,招尊方正贤良文学之士,或至公卿大夫。公孙弘以实相,布被,食不重味,为下先,然而无益于俗,稍务于功利矣。

【注释】

公孙弘:本书有其传。绳:约束、要求之意。

张汤:本书有其传。峻文:即深文,言用法苛刻。决理:断狱;办案。 见知之法:官吏见知而不举发者,治以故纵之罪。

13

废格:谓不奉行诏令。沮:沮事。或疑为“诅”。诽:诽谤。穷治:谓严加追究。 其明年:指元狩元年(前122)。

淮南、衡山:指淮南王安、衡山王赐,其谋反事发生于元狩元年十一月,详见本书卷四十四《淮南衡山传》。江都王:指江都王建,元狩二年夏有罪自杀,见本书卷五十三《江都王传》。

竞:追究之意。党与:同党。 惨急:谓用法刻毒。察:苛细。

招尊方正贤良文学之士:西汉选举制,有诏举贤良、诏举贤良方正、诏举贤良文学等名目,其实相同。

不重味:意谓不讲究美味。

为下先:《史记·平准书》作“为天下先”。 务:《史记·平淮书》作“鹜”。 【译文】

从公孙弘用《春秋》的道义约束臣下取得汉朝丞相,张汤以苛酷严捆的法条来判决官司而当上廷尉后,于是官吏知道他人犯罪而不举报,与犯人同罪的法律出现,而搁置韶令,行动不以及诋毁、彻底处理的刑罚也开始实行了。过了一年,淮南王、衡山王、江都王阴谋造反的迹象被发现,公卿就寻找缦索来审理案情,追究他们的党羽,定死罪的人有几万,官吏更加用法刻毒而法令更加苛细了。在这个时候,招揽尊敬方正、贤良、文学的士人,有的当上了公卿大夫。公孙弘以宰相的地位,盖布制的被子,不吃多种菜肴,作为天下的表率,但对民俗没有益处,衹是稍微有益于功利罢了。

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