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与能力:
1.能了解用形象化的语言阐释抽象道理的写法。
2.尝试将理性的思考与真挚的感情相结合写作片段式的杂感。过程与方法:
1.了解文章的结构,揣摩文章的语言,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
2.通过组织讨论,让学生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带入文本,与文本一体化,并演绎自己的认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著名思想家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看法,感受他崇高而博大的胸怀,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体味真挚的情感和耐人寻味的哲理
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正确认知自己为何而生的问题教学时数:1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我为什么而活着》这篇文章。研习课文之前,我想先问问同学们,你知道芸芸众生在为什么活着吗?你们现在又为什么活着呀?(生发言,师简要评价)对于这个问题,有的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可能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的人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同学们也是或浅或深的思考了这一问题。本文的作者罗素是如何回答这个问题的呢?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三分钟快速阅读全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而活着呢?(快速阅读,筛选信息,看谁能做到既快且准)
2.(多媒体展示)思考:作者一生为什么而活着?
三种: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文章行文思路是怎样的?(同学们能看出这篇文章的结构特点吗?)
总-分-总(总提人生追求-分述追求理由-总结表明态度)(1)同学们知道作者为什么渴望爱情吗?
(2)作者说他还以同样的热情寻求着知识,你们知道他寻求了哪些知识吗?(概括地讲,是关于人类、自然科学以及社会方面的知识)
(3)作者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又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你们看出来了吗?
(本文思路较清晰,学生自己可以把握,可对学生适当引导,多媒体逐步展示答案,具体如下 )参考: 爱情带来狂喜
(渴望)爱情 爱情摆脱孤独
我为什么而活着
在爱的结合中见到天堂的缩影
值得为它活
了解人类的心灵(自然)
(追求)知识 知道星星为何发光(自然)
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社会) 饥饿中的孩子 被压迫被折磨者(同情)苦难 孤苦无依的老人
全球性的孤独、贫穷和痛苦
三 研读课文,深层探究
过渡:爱因斯坦曾说:“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愉悦的事件之一。”阅读这篇随笔,大家的感受如何?(学生集体回答)
下面同学们自由诵读这篇文章,将你欣赏的、认为有深意的句子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你的体会,如果有不懂的句子,请大家阅读时画出来,先前后四人进行交流,解决不了的再大家讨论。
(注:学生说完欣赏的句子,可以不打答案,让学生通过读来体现他的理解。在和学生互动过程中,注意使用“这个问题老师也做了一些思考”“受你的启发,我也觉得…”之类说法)
有可能找出的句子(多媒体展示):
(1)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的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导析: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明这三种激情对作者人生强有力的影响。而“苦海”“绝望“则表明这三种激情给他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带来不安和痛苦。面对追寻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人只能为自己的渺小感到无奈和绝望。然而,因为这三种激情,作者永远不会放弃希望.
(2)……因为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导析:句中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后边的语句解释前边的“孤寂”的感觉。
这句话以形象的充满诗意的语言描述了人孤寂的情感体验。“冰冷死寂”“深不可测”提示了孤寂的恐怖可怕,它犹如黑洞一般吞噬了作者的心。然而作者越是描述孤寂的可怕,就越反衬出爱情的可贵美好,从而表达了对爱情的热切追求。
(3)我寻求爱情,最后是因为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圣徒和诗人们所想像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这就是我所寻求的,虽然它对人生似乎过于美好,然而最终我还是得到了它。
导析:爱的结合,就是最美好的生活,就是进了天堂,这样的天堂正是自己所追寻的人生境界。“虽然它对人生似乎过于美好”,但最终罗素“得到了它”,喜悦与甜蜜洋溢了出来,更是罗素对美好的爱情的高度赞美----爱情的结合,可以看到天堂。
(4)爱情和知识,尽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
导析:这里运用对比手法,揭示了爱情和知识把罗素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又使他把目光投向了现实世界,这体现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也就是说,他不只是自己不
懈追求美好生活,而且他也希望别人过上美好生活,所以他同情那些处在苦难中的人们。这就是他的不同寻常之处、伟大之处。
理解了这些具体句子的含义,也就把握了全篇文章的内涵。应该说,每个人都会面临着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一严肃的哲学命题。罗素作出了响亮的回答:追求爱情,追求知识,同情人类苦难。罗素怎么会得出这一结论的呢?联系他的生平经历就可以知道了。
课前同学们搜集了资料,谁来说说看。(生答)我也搜集了他的相关资料,并作了一定整理,这里与同学们共享。
(多媒体展示)作者简介:
1.二十世纪初提出了震惊数学界的“罗素悖论”和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数学家
2.阐释逻辑原子主义、中立一元论,为西方哲学某些流派开一代先河——哲学家
3.1950年,瑞典文学院授予他该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他捍卫“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的多种多样、意义重大的作品——文学家4.起草著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罗素——爱因斯坦的禁核声明”,成为保卫世界和平的坚强战士——国际和平战士(可适当补充作者的人生经历)
教师小结:因此,我们说,罗素,绝对是一个伟大的人,他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用毕生的精力追求着真、善、美。
他的伟大还在于他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要知道,他所同情的这些人并不是他的亲人,但他对他们却倾注了极大的生命热情,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最能体现一个人的高尚情怀。爱情和知识,一个源于感性,本身就会主动追求;一个源于理性,追求到了会让自身受益。只有对人类苦难的同情是利于他人的,也就显得更为可贵。
同学们,当我们自己享受着美好生活的时候,我们是否也像罗素一样想到那些饱受战争之苦,至今还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们呢?想到那些温饱问题目前尚不能解决的人们呢?想到那些疾病缠绕,亟须帮助的人们呢?(插入感人画面)我从同学们的表情中读到了同情。应该说,悲悯情怀,是任何一个有修养的人都应具有的情怀。我们当然也应该具备。
冰心有这样一段话。(多媒体展示)同学们齐读一遍。
总结
理解了文章之后,罗素巨大的激情,博大的胸怀,坚定的信念,崇高的人格是否深深地打动了你呢?同学们通过齐读来展示一下。
四.拓展延伸
1.齐读之后,教师评价然后小结。
罗素的一生,是激情澎湃、热情浪漫的一生;是在知识海洋愉快遨游,不息求索的一生;是对人类苦难充满同情、关爱的一生:是丰富充实,精彩纷呈的一生。
学完了这篇文章,我相信,我们的身心深深地受到震撼。那么我们也来叩问一下自己的心灵,我们又应该为什么而活着呢?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讨论交流。(学生说出答案后,教师评价,追问为什么这样想)2.教师总结:从同学们的发言可以看出,每个人的人生追求都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人生的各个阶段也会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担负着责任,我们有责任好好活着,为自己,为他人。
(视频朗读周国平的《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节选))
五.课后作业:你为何而生?联系生活实际,用心灵的笔,为自己勾勒出一副灿烂的理想图,300字左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