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为了昆曲的传承——记北京昆曲研习社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为了昆曲的传承 记北京昆曲研习社 文/启名 中 造力。 国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多彩的 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遗产 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 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 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 党中央、国务院非常关 ti, ̄n重视我国的文化遗 产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工作,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工作,并多次发布文件强调这一 工作的重要性和重要意义。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定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 作,2006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和公布的518 个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昆曲在名录的“传 统戏剧”类中名列第一。这些都使广大昆曲爱好者 深感欣慰和高兴! 昆曲,是我国优秀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 一,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 品。它早在我国元末明初之际,便诞生于江苏省昆 圈串 82中国中小企业201()10 文化家国 北京嘉乐世纪科技有限公司协办; 1957年11月2日,在市文联礼堂演出《守岁》、《胖姑》、《出猎》、《絮阁》,周恩来总理、陈叔通、张奚若、 叶圣陶等前来观看演出后,与演员合影。 山一带,经延续几百年的不断发展,成为我国广大人 7日,领到北京市民政局的社会团体登记证。 们喜爱的剧目,更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和保护。诸 在北京市政府、文化部、文化局的大力支持lf 多的脍炙人口的传统剧目,至今为广大观众所喜爱。 昆曲研习社这个北京地区昆曲爱好者的业 研究着昆曲艺术 谈到昆曲,不少人,特别是北京的一些昆曲爱 踏踏实实、有条不紊地继承、好者,自然会想到已存在半个多世纪的新中国第一 然而,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中 家昆曲研习机构——北京昆曲研习社,会记得并感 习社对于昆曲的继承和研究工作。1979年, 谢它多年来为弘扬我国昆曲艺术所做的工作。 老师与周铨庵老师等为了恢复北京昆曲研习j 北京昆曲研习社,是北京昆曲爱好者研究和传 常活动四处奔忙,在文化部和北京市文化局f 习昆曲艺术的业余文化团体,是由著名学者俞平伯 下,七十高龄的张允和老师接替俞平伯先生,J 先生在北京发起并参与建立的昆曲研习机构,也是 之躯挑起了北京昆曲研习社的大梁。她高度f 一个由志愿者自发组成的群众团体。研习社从酝酿 力和组织力使曲社在中断15年活动之后终= 到成立,~直受到文化部、北京市领导的关怀。研习 恢复,研习活动得以继续,并于1979年12月 社于1956年8月19日成立后仅一个月,9月26日, 在吉祥戏院举办了复社演出。文化部艺术局 文化部副部长丁西林便来到研习社,并转达了北京 市文化局一直以专项经费(每年2000元)支{ 市副市长王昆仑对研习社的关怀和祝贺。10月14 余昆曲社的日常活动。8年以后,张允和老 日,王昆仑副市长、丁西林副部长又在北海公园的庆 于北京大学楼宇烈教授。 霄楼设茶宴约请北京昆曲研习社社委俞平伯、周铨 北京昆曲研习社现在是挂靠在北京市 庵、许宝骤、袁敏宣、张允和等,同大家一起讨论了北 下面的社团组织,主要任务为昆曲研究、学术 京地区昆曲的继承和发展问题。这一次的座谈,可 专业培训、传授技艺。恢复后的研习社,继续j 以说对奠定昆曲在北京发展的辉煌未来起到了重要 研习活动,参加了多次大型昆曲联谊活动,开 作用。 专题讲座,举办学术交流活动,邀请诸多南北f 1956年11月2日,北京昆曲研习社领到文化 的前辈培养大批的新生力量等,为挖掘、保护 局的一年经费1050元,供日常活动所用。活动场所 优秀昆曲艺术作出了重要贡献。 经王昆仑副市长关怀被安排在东城区文化馆,12月 北京昆曲研习社虽然是一支由不取报区 Culture Land I文化家园 连锻 缕黍 耳 碉 赐 {fl; 久 朱 家 溃 饰 84中国中小企业2010 10 愿者组成的队伍,但自成立之日起,大家便以饱满的 热情,积极、认真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宣传工作,同 时与各专业、业余昆曲演出团体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研习社挖掘、传承了诸多的昆曲优秀传统剧目,并把 这些昆曲艺苑的奇葩献给北京的广大观众。他们发 掘、继承的传统剧目包括早已不见于舞台的《告雁》、 《定天山》、《卸甲封王》、《激秦三挡》、《送客》、《吃茶》 等,使精彩的名作再现于世。 《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不朽名著,原 剧过于冗长,经俞平伯、华粹深的精心整理和缩编, 1956年在北京首次演出,周恩来、陈叔通、郑振铎 等中央领导和有关部门领导观看了这出《牡丹亭》。 围绕这一部古典名剧,研习社诸多成员研究、撰写了 大量论文,如吴小如的《谈谈(牡丹亭)》、楼宇烈的 《汤显祖和(牡丹亭)》、傅雪漪的《昆曲的流派及(牡 丹亭)演出琐谈》等。特别是在纪念汤显祖逝世340 周年之时,研习社组织了公期曲会,演出了“临川四 梦”专场。1996年,为庆祝北京昆曲研习社成立40 周年,研习社选编了一部四册的《谷音曲谱》,取俞 平伯先生当年创立的“谷音社”之意,空谷传音,不 绝其响。2006年,为庆祝曲社成立5O周年,亦影印 了成书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重刊于光绪十八 年(1892年)的《韵学骊珠》,以飨爱护、研究昆曲的 众曲友,同时也为发展我国的昆曲事业的广大人们 提供学习、研究的工具书,促进我国昆曲和戏曲事业 更加繁荣昌盛。 我们昆曲研习社从字面来讲就是研究和传习。 说到研究,多年来我们不定期地举办一些讲座、学术 研讨会和展览,同时坚持每周的传习活动,希望能把 我们的前辈为之奋斗的昆曲艺术延续下去。研习社 拥有一支热心昆曲事业的教师队伍,他们无私奉献、 倾心教授。上个世纪8o年代,周铨庵老师年过七旬, 还坚持每周两次为学生授课,奔走于北京大学、清华 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之间,哪里需要传播昆曲,她就 出现在哪里。在一天乘坐公交车从清华大学回来的 路上,下车时被挤倒,头都磕破了,但晚上依然到学 杼废鳘每人 款栗 校上课。周老师的接班人肖漪老师、李倩影老师,也 已年过八旬;朱世藕老师、周万江老师、杨志老师年 过七旬,他们都在为青年曲友无偿地奉献着夕阳的 精彩,散发着夕阳的温暖。 昆曲的进一步发展,昆曲爱好者队伍的不断扩 大,世界上关注和喜爱昆曲的人们也不断增多,这 不仅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巨大魅力和影响 力,而且也说明了像北京昆曲研习社成员们为弘扬 昆曲艺术付出的努力和心血。 50年问,中央领导、文化部、北京市、北京市文 化局以及各方面的领导及知名人士始终关心着昆曲 研习社的工作,周恩来总理、文化部副部长郑振铎、 中央戏剧学院院长欧阳予倩、京剧研究专家张伯驹、 文联主席周巍峙、文化部艺术局局长俞琳、北京市文 化局局长吴雪、对外友协主席楚图南、北京市剧协曹 禺、冷克、北方昆曲剧院院长金紫光、昆曲表演艺术 家侯玉山、马祥麟、俞振飞、朱传茗、郑传鉴、王传蕖、 姚传芗以及社会名流陈叔通、张奚若、叶圣陶等都曾 观看过研习社组织的演出,并留下珍贵的具有历史 意义的一张张照片。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在改革开放以后,虽然文 化部门对研习社的资金补贴全部停止,研习社的日 常活动靠社员的菲薄社费支撑;但是,随着我国国 民经济的飞速发展,随着社会的飞速进步,反而有更 多的企业家积极加入到保护文化遗产的行列中来。 企业家对“以企扶文,以文促企”辩证关系的认识进 一步深化,一些企业在积极扶持文化艺术发展的同 时,也不断提高着自己的企业文化,积极反哺社会。 北京硅谷置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北京金色四季商 贸有限公司、北京电力公司、北京开明文化研究中心 等企业的大力资助,使我们研习社不但可以继续维 持,还得到了不断发展。而研习社的进一步发展,又 给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内涵的影响力。 纵观研习社的多年工作足迹和艰苦奋斗的历 历往事,正如马少波先生所言:“惨淡经营,成果 辉煌。” 1984年朱家滑、宋丹菊演出《浣纱记・寄子》 1959年10月3日在长安大戏院首次演出全本《牡丹 亭》,袁敏宣饰演柳梦梅,周铨庵饰演杜丽娘,左为编剧 华粹深,右为剧本校订俞平伯。 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 高度重视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接受昆曲 普及知识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包括北京各大学的研 究生、本科生,由此接触、了解昆曲的一批大学生,在 毕业以后深爱昆曲,成为忠实的曲友。他们利用业 余时间习曲、练功、排练、演出,认认真真,~丝不苟。 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做的工作 很多,如何不负前贤,如何抢救、保护、传承昆曲艺术 等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北 京昆曲研习社的确任重而道远。 锲而不舍,无怨无悔。■ f启名:北京昆曲研习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