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浅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摘要】:大学校园文化的构建和创新是新时代大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核心因素,大学校园文化作为整个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它涵盖了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等四个层面的文化范畴。健康、向上、丰富、有序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个性品格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传播先进文化,陶冶师生情操,凝炼优良校风,创设育人环境的有效途径。大学校园文化的构建应遵循整体性、正确性、创新性、开放性和全员性等原则。只有理念先行,培育践行校园文化之魂;构建合力,健全大学校园文化的微观基础,并且重在理念、机制和内容创新,才能创建与时俱进的大学校园文化。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特征;现状;思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教育改革的不断深人,高校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型期。这一时期的校园文化,出现了新的特点和趋势。校园文化建设出现了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局面。一方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校园文化环境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国家扩大招生规模、联合办学、私人投资办学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有利于高校管理者开阔眼界、活跃思想、开拓创新,为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提供保证。通过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为受教育者提供德、智、体、美等全方位的物质条件。这无疑加速了校园文化发展的机遇。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也给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许多新的矛盾和新的问题,这必然对高校的办学规模,办学质量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

一、校园文化的含义及特征

(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大学校园文化是学校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在学校这一特定的文化氛围里,以广大师生为主体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及其承载这些财富的规章制度、实践活动和物质形态的总和。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亚文化现象,是指课堂教学以外,以校园为活动背景,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以广大师生为主体共同参与的一种校园文化氛围。它包括校容校貌、校风学风等文化环境和校园内举办的各种政治性、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等系列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广大师生共同的思想行为、价值取向、以及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校内交往的人际关系等。所谓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学校领导者有意识的培育优良的校园文化因素、克服不良的校

园文化因素的过程。优秀的校园文化的形成,包含了学校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在学校每个地方、每个人身上具体的自然体现;她的建设实质上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种全面的、有意识且目的明确、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管理行为,涵盖了学校的各方面工作。如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具有外显性和感观性,她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她的表象往往给人们对学校的直觉判断,即第一印象的判断。学校的建设管理大到校园的布局规划,小到一室、一梯,乃至一厕的净化香化等等,都是物质文化内涵的具体表象;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她是隐性的,深层次的、无形的和抽象的。精神文化包含有师德建设、师生公德意识的建立,以及学校人文环境的建设等几方面;制度文化则是由学校的法律形态和组织管理形态构成的显性文化,通过她可以把学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机的结合成一个整体。严谨规范、实用有效的规章制度,合理的组织管理机构,合格的管理人员是保证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建设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

(二)当前大学校园文化的特征

1、规范性与层次性。文化生存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杜威认为:成人有意识地控制未成熟者所受的教育,唯一的方法是控制它们的环境,让他们在这个环境中行动、思考和感受学校仍然是一种典型的环境,设置这样的环境影响成员的智力的和道德的倾向。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文化,就是通过制度等强制性的硬规范和校风等不具有强制性的软规范,对学校进行有效管理的。校园文化可分为隐形文化和外显文化两个层次。隐形文化主要是观念和风气;外显文化包括学校规章制度、学校文化标志和文化活动。不论是何种层次的校园文化,规范性是他们的共同特征。校训、校歌、校徽、校风、校规,它们精炼、严肃、规范地表达出学校的教育环境特征,以一种无形的力量规范着全校师生的行为。而校园建筑、雕塑、仪式和校园活动等具有典型性、审美性、文化性特征的器物层面的校园文化同样具有严格的规范性。校园文化的规范性是秩序化校园,塑造师生精神人格和素质的基础。

2、包容性与延展性。大学“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一般而言,大学师生的来源受地域的限制比较小。在当今高等教育国际化、大众化的趋势中,大学的大门己经向越来越多的人敞开,大学中人群的构成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而且,大学承袭着“学术自由和学术自治”的优良传统,是各种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兴趣

信仰的交汇地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场所。如果从大学所从事的活动和发挥的功能来看,绝大多数大学仍然是一个小而全的独立实体,教学、科研、后勤服务、产业开发等样样俱全,社会上存在的许多文化在大学内部都存在。

3、继承性与先导性。文化作为人类精神的载体,它独特的品质在于,虽然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与更替它的整体状貌会发生相应的演变,但其某种精神气质却一定在经济、政治的变迁中传承下来。文化强调深刻的底蕴,大学校园文化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大学从创立起就不断吸纳社会文化,将之进行归整,使之成为自身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作为一个相对稳定的构成分子予以保留,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过数代人的不断调整、升华,成为大学文化的精髓。例如北京大学在百年的发展和斗争历程中形成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显示的不断钻研、求实、创新、向上的优良学风,如今己成为北京大学独特的文化底蕴。

4、创新性与超越性。大学不仅吸收不同的文化,也进行理智的批判和选择。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和创新。大学不仅拥有具有文化创造精神与能力的人,而且存在着多种文化之间的接触与渗透,这为校园文化的创新提供了要素上的保证。校园文化作为主体文化、主流文化属社会的先进文化,它对社会文化必须具有超越性。校园文化的超越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从校园文化与其他社会亚文化的关系来说,校园文化源于社会文化又不同于其他社会亚文化,对于社会文化中的消极文化和无法与自身相容的文化,校园文化就像一张过滤之网,以其广大的排斥力和吸容力兼容并蓄,在冲突中创新文化价值,推动社会文化的进步;二是从校园文化自身来说,校园文化的超越性体现在文化的自我更新与持续发展能力上。文化创新是文化持续发展的前提,创新强调与时俱进,随着社会的进步完善校园文化的内涵;校园文化的超越性是持续发展意义上的超越性,它根植于社会政治经济、根植于社会大背景当中,校园文化的发展和建设应该与时俱进,符合时代发展的方向。

二、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

校园文化的核心内涵是校园精神。日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却普遍偏离了这一宗旨。相当一部分大学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

当作不需要专业、不需要能力的工作;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部门成为消化富余人员的大户。校园文化存在的价值意义、功能作用无法充分表现。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校园精神的守望与市场经济侵蚀的困惑。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和确立,商业因素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了巨大影响。在政府对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现实压力下,大学为补充经费不足创办的校办产业己经成为大学的兴奋点和重要工作之一;校园行为文化也深深打上市场经济的印记,师生员工中呈现出的价值取向多元化,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实用主义等已占居了一定位置。大学的功能与其育人主旨要求大学必须游离于商业的、市场的控制之外,守望传统的校园精神而“引导社会”。 (二)校园文化建设意义模糊

管理者群体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策划者和引导者。目前不少大学往往把校园文化建设当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甚至等同于学生业余活动来开展。把校园文化建设仅当做学生管理部门的工作。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育校园精神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教师本应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和主力。但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使一些教师缺失了教书育人的职责甚至于使少数人沦为市侩;岗位考核的压力又使教师单纯忙于完成工作量和撰写论文。与学生的思想交流越来越少。从而使他们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旁观者。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而现在相当一部分学生更多地将大学教育视为投资或机会。目前的工作机制使大学管理者、教师以及学生未能形成合力。极大地制约了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影响了其功能的发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各个群体参与度低、实效差。对学生的育人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的热潮在虚假的繁荣中己渐渐透出苍白.师生对校园文化活动也渐渐失去热情。而校园文化建设的主管部门和教师也逐渐觉得校园文化对学生教育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不少大学在办学过程中,出现了现实生存压力与长远发展理念、近期办学效益与大学校园精神之间的严重矛盾,鱼与熊掌取舍似难两全。

三、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与思考

大学校园文化是实现大学教育目标的最重要的依托之一。优秀的大学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应该是既具有共通性,又有体现办学特色的个性;既体现理性、探索、实证、客观的崇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又体现自由、宽容、平等的学术环境和

精神氛围的民主精神,既体现进取、开拓、勇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又体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使人的主体精神得以真正确立的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的统一。从这种意义上讲,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着的困惑或误区己经到了需要加以思考和调整的时候。如果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机制和方式方法再不创新和调整,我们将在困惑和误区中越陷越深,最终使校园文化越来越远离大学的培养日标。

(一)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以校园精神和办学理念为指导思想,把校园精神之魂,实实在在统领和体现在学校各种行为文化活动的方方面面,积极倡导、大力践行,使校园精神化为师生员工的精神素质,形成共同的风尚和气质,形成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一所被社会公认的大学,其声望和地位不仅仅在于规模、学科层次、资金投入等物质文化层次的办学现状实力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其校园精神上,体现在长期形成的办学理念,声名远扬的校训,严谨的校风和学术氛围,以及形成的价值观念等深厚的、特定的大学校园文化底蕴上。纵观高校发展史,每所成功的大学都离不开校园文化的支撑,它所体现的氛围、价值追求、道德规范和理想信念,决定着一所学校,一个人的命运,是大学发展的大脑和灵魂。因此,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不能等同于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它应综合体现校园精神、校园传统和校风,使师生在校园中感受一种价值氛围、治学态度、道德规范、人品人格的熏陶;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也不能归结为素质教育的一种方法,简单开设几门艺术课,组织几场学术讲座,而是要营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这氛围中去思考、理解、感悟、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己;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亦不能仅视为管理学生的一种手段,简单组织学生社团开展活动,而是要在活动中贯穿校园精神的理念,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健全校园文化建设的微观基础

健全校园文化建设的微观基础。大学内部结构主要由管理者、教师及学生三部分组成。管理者群体在提升大学校园文化层次、构建优秀校园文化上发挥导向性职责,要理清创新理念,明确工作定位,进行制度保障,建立起高效率的行政服务系统。教师群体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它还是校园精神的主要培育者和传播者,其思想品德、治学态度、行为规范、价值取向实际上是校园精神的具体体

现。因此要明确规定教师的权利和义务,规范教师群体在育人方面的职责。学生群体是学校的主体和工作对象,校园文化建设归根到底是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只有充分发动、发挥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主体能动性,才能达到提高他们素质的目的。因此,建设大学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切实进行内部管理体制和机制的调整与变革,处理好三个群体之间的定位、机制、关系、作用方式和途径,构建系统合力,这样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形成健全、合理的微观基础。

(三)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运作模式

建设与时俱进,与世俱进的校园文化。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不可能自发形成,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铸就,这既需要历史的积淀、继承,更需要现实的再造与创新。只有在理论积累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战略思考,培育出符合时代特征的校园精神,学校的发展才有希望,才能保证育人目标的实现。

1、理念创新。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我国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校园文化应当立足于全而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着眼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认真研究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中长期形成的传统校园文化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发扬的问题以及新的大学校园文化的形成问题;研究在文化多元化的趋势下,办学理念和校园精神的凝炼问题以及如何更好地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通过兼容并包、批判继承、推陈出新、固本抑末,形成代表先进文化方向、健康的积极的文化,使大学校园文化成为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示范区和辐射源的问题。

2、机制创新。在新的形势下,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和传播,应当在机制上下功夫,把校园文化建设同大学的制度建设、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有机地衔接起来。建设创新大学校园文化,要依赖制度的保障。在认真研究创新现代大学制度的前提下,建立比较系统完善的决策、管理、议事、协调、指导、考核制度,对人员、课堂、各种讲座、论坛、社团、网络活动进行管理和指导。创新大学校园文化,要依赖工作机制的创新,要研究党委、行政系统和工团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机制,建立日常管理、调查研究、检查评估等工作机制,形成效益综合、协调运转、良性循环的规范化工作态势。内容创新。当前,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复杂多变,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及社会成员

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亦日趋多元。这使得大学生的生存和成长环境就发生极大的变化。

结束语

大学要想在新时期有所作为,取得更大的、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对大学发展的深刻影响,塑造和铸就出蕴含独特个性又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校园文化,并不断创新,从而提升大学的整体水平。只有各个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大学在以人为本的精神统帅下,发展各自富有特色的校园精神,形成百花齐放的校园文化,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困惑才能彻底解决,大学教育才能迎来一个真正的明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