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演讲题目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演讲题目(备选)

①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

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译文:君子有三乐,这三乐与治理天下没有关系。父母俱在,兄弟安好,一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得到天下的好学生,然后教育他们,三乐。 ②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因此上天将要委托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磨练他的心志, 使他的全身筋骨劳累,使他身体经受饥饿,使他的身心感到空乏,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磨练他的心志,抑制他的性情,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③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解:

孔子说:“好学的接近智,力行的接近仁,知耻的接近勇。知道这三点的,就知道怎样来修养自身,知道怎样修养自身,就知道怎样治理众人,知道怎样治理众人,就知道怎样治理天下国家了呀。”

读:

可信啊,孔子的说法呀!你看,好学的人虽然不一定是智慧的人,但由于他的好学,就完全可以破除愚昧而获取许多人类所积累下来的知识、经验、教训,从而积学成知,所以是个不断接近知的过程啊。力行的人虽然不一定就是个“仁”者,但由于他坚定地坚持力行,必然忘记自己的私利,而能够经常忘记自己私利的人,日有所积,累月经年就会成为真正的“仁”者,所以只要坚持不懈,终可成“仁”,能够力行实在是接近“仁”的大道啊。知耻的人虽然不一定就是个勇者,但由于他已经知道了耻,就可以排除自己的怯懦,而能够经常排除自己怯懦的人,就可以成为一个真正的勇者。所以要想成为勇者,可以从知耻开始做起啊。知道明白了这三点,就可以知道怎么样来修身了。想自己“知”的去好学,想自己“仁”的去力行,想自己“勇”的去知耻。推己及人的去想去做,那么治理众人也是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因为众人也是由每一个个体的人所组成的,自己怎样,别人也是怎么样的。因此可以去让人们好学、力行、知耻。如果许多的人都这样的话,那么整个社会就会有许多知、仁、勇的人,整个社会就会安定有序而亲和。既然社会得到安定有序亲和这样很好的治理,国家天下还有不治理好的道理吗?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附朱子说

“子曰”二字衍文。好近乎知之知,并去声。此言未及乎达德而求以入德之事。通上文三知为知,三行为仁,则此三近者,勇之次也。吕氏曰:“愚者自是而不求,自私者殉人欲而忘反,懦者甘为人下而不辞。故好学非知,然足以破愚;力行非仁,然足以忘私;知耻非勇,然足以起懦。”斯三者,指三近而言。人者,对己之称。天下国家,则尽乎人矣。言此以结上文修身之意,起下文九经之端也。 ④ 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翻译:幼年学习的人像太阳刚升起的光芒;老年学习的人,像夜裏走路拿著蜡烛,总比闭上眼睛什麽也看不见要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