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全食超市:有机食品与复制全食超市模式的思考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有机食品与复制全食超市模式的思考

来源博客:老铁散记

本文是关于全食超市的第三篇文章。将在介绍全食超市概念和提供一些感性素材的基础上,从有机食品入手,进一步分析与复制全食超市模式有关的问题。

全食超市里的快餐食品柜台

可能有人会说,全食超市这么容易挣钱,复制它的模式还会有什么困难吗?实际上,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全食超市扩张在美国是获得了巨大成功,而在世界的其他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和中国,不论是以全食超市为投资主体的海外扩张,还是当地超市大佬们的本土化复制,无一成功。这里有两个限定词,一是就过去看,将来可能会有,二是从扩张的

角度看,目前还没有一家在规模上成气候的。本文主要结合感性认知,从理性的角度探究其中的原因,并讨论与中国有关的话题。

一、碳排放概念

这个标题看上去与我们讨论的有机食品主题毫不相干,好像是在将两个完全不相干的概念强捏到一块,但我要解释的是:它们两个都在陈述一个主题,关注人类未来的命运,只是视角不同,一个是在关注人类将来住哪的问题?另一个是在担心人类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可以说,有机食品的概念远不象我们理解的那样简单,它不仅仅是在关照当今人类的健康问题,必竞食品是人类与外部世界最亲密的接触方式之一,是一种不得不为之的交易,而且一天要打三次交道。在当今工业文明时代,人类所面临的威胁已由看得见的动物,看不见的微生物、病毒,扩展到元素和人类最基本的单元,它们对人类这个物种的影响可能是深远的,这一点人类或许要再等上100年才可能够看得更清楚一点。

为了方便以后的讨论,我们还是先看一下如今被炒得火热的碳排放概念。碳排放指的是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这是一个讨论了几十年的老问题。十几年前,世界各国政府曾达成共识,在日本的京都签过一个协议,要共同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由于近两年冰川融化的速度远远超出当年科学家们的预言,控制碳排放就成了世界级政治家们责无旁贷的课题,也顺理成章成为今年G20峰会的主题。又因为这是一个涉及人类命运和所有国家的大事,光二十国的努力还不够,于是联合国也出面请各国的首脑来纽约聚会,讨论如何为战后60年的工业文明埋单。

碳排放不是污染治理问题,可以说对于人类个体或当今的生活没有太直接的威胁和影响。反之,从200年来的工业文明发展历史看,凡是与碳排放量关系密切的人口都从中获益非浅,它几乎是所有大国在文明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长期以来,各国关注的重点都放在发现和控制更多的能制造二氧化碳的固态、液态碳化物矿藏方面。但就整个人类的命运和人类未来生存环境而言,有事实已经证明碳排放的影响是太大了,而且这种影响是极其负面的。

碳排放的第一波影响是这样的:人类的工业文明离不开电、水泥、钢材和汽车等,而它们的生产和使用过程都是在将固态或液态的碳化物变成气态的碳化物,而这一过程造就了远远超出地球自我消化能力的二氧化碳气体。多余的二氧化碳气体首先冲击大气的臭氧层,南极臭氧层空洞在扩大,全球气候开始变暖。这里,人类首先打乱了地球几十亿年来所遵循的碳循环程序,破坏了固态碳与气态碳的转化与平衡。也就是说,大自然那种通过动物、植物矿化方式固化碳的效率远远跟不上人类采用工业方式气化碳的步伐。

转载:苹果王子,V信:topcnapple 中国农业金融化实践型探索者

位于密市与奥克维尔边界处的水泥厂,污染治理的很好,但碳排放量很大

人类每发一度电,火力设备就要制造一公斤二氧化碳,世界每年发电20万亿度,一年就要把固态的煤气化成180亿吨二氧化碳。中国的贡献是30多亿吨。工厂每生产一吨水泥,大概要气化出一吨二氧化碳,这里已包括将固态的石灰石热分解出一半重量的二氧化碳。世界每年水泥产量近30亿吨,就意谓着又是30亿吨二氧化碳。中国的水泥产量占到世界的一半,就是说中国在水泥生产时又要气化出15亿吨二氧化碳。总之,全世界每年生产300亿吨二氧化碳,有四分之一是中国贡献的,而且世界每年的增量中有三分二是来自中国。太可怕了,中国在污染自己家乡环境的同时,也在增加全人类的风险。虽说气候变暖对当代人或个人影响不大,中国人均碳排放量并不高,但为人类未来或子孙着想,大家还是节约一点好,随手关灯,房子够用就行。

碳排放的第二波影响可能更可怕:全球气候变暖将导致冰川融化,两极气温升高,冰封在北半球地下和海底的可燃冰可燃冰分解,分解出的甲烷气体的温室效应要出二氧化碳二十余倍,全球气温将被进一步推高,导致深处的可燃冰进一步气化,由二氧化碳引发的气候变暖将进入剧烈的恶性循环,至于人类将面临何种灾难现在谁也说不清。

但有一点是可以说清的,那就是报应,大自然将直接报复人类工业文明的成果,首当其冲的就是那些自称高度工业文明的国家。500年来,发达工业国经历了军事意义的海权时代,也正在经历经济意义的海权时代,近一百年来的经济成果大部分集中在沿海经济带上,海平面的上升将直接危及文明社会一百多年来所创造和积累的财富,特别是富人、富国的财富,你说大国能不着急吗?

二、有机食品概念

现在让我们回到有机食品的话题,有机食品与碳排放存在某些特征很相似,一是有机食品和碳排放都是与个体的人和今天的人关系不大的概念,要讲食品安全,无公害就是一个很实际的目标,有机似乎太有远见了。二是穷人和富人或穷国和富国对有机食品的态度存在很大的差别。

对于穷人和发展中国家来说,当务之急还是填饱肚子,在生存问题没解决之前一切都免谈,救命要紧。当然,像中国这样刚富起来的人们,免不了还带着穷人的思维模式。富人、富国和负责的政治家们的看法则与我们完全不同。

从政治家的角度看,碳排放涉及将来人类住哪的问题,我们现在居住的这个星球演变下去是否还适合人类居住,这的确是政治家需要考虑的问题。有机食品涉及人类进化与演变或突变的问题,也就是说人类受各种不确定元素、基因、激素的影响,将向什么方向演变或突变,这是涉及国民、种族、家族是否存在或是否有存在的意义的大问题。当此事关乎人种的胜衰,就挑动了那些一贯标榜人种优势的欧洲白人及其后裔们的敏感神经,不论是雅利安人、瑞典人、犹太人,还是那些君士坦丁大帝的子孙们,人种是他们敢对这个世界发号司令的自信源泉。至于对策,把住病从口入这一关,是人们直觉所能想到的最简单易行的解决方法。特别对于那些喜欢生吃肉类和蔬菜的白人来说,对待要下肚的东西是绝对马虎不得了,必须从严把握。我猜想,这些理由可能是美国农业部将转基因食品踢出有机食品范畴的原因吧。

我们把一个简单的吃饭问题硬扯到人种或物种存续的高度,似乎有

点夸大其词,但不论人类个体的态度如何,有机食品正象碳排放一样,正成为影响人类命运的因素。至于有机食品何时能上升到今天人类对碳排放的重视程度,还有看危害何时显现,是否有突变的案例出现。

大家都知道,人类是经过两万年才进步到今天这个样子,其演变基本是在自然力的作用下进行的,也就是说,今天的人类是在工业文明前的自然环境下缓慢演化而成的,可以肯定人类更适应那时的环境。而近一百年来,在工业文明的推动下,人类已经大大加快了演变的步伐,特别是近几十年,人类在快速改变自然环境的同时也在快速改变着人类自身。不说世界上凭空出现许多无法医治怪病,绝大多数人患过敏,就连

亚洲人的身高也突然增加了许多。纠其原因,一方面是营养水平提高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不得不承认,药物、激素、化学元素刺激的作用。人类已经有能力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审美观点改变或塑造自己。这即可喜,也是最可怕之处。

再过一百年,位于文明高地的人们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子,现在还真不好说,这种对人类变异的担心决对不是没有理由的。从人类进化特点上看,过去人类一直是在改变自己以适应自然环境,而今天的人类正在改变自然以适应人类的文明,或改变自己以适应精神方面的需求,或按照旁人的喜好改造自己的驱体。面对巨变的环境和处于快速改变中的人类,我们不知道这种人定胜天的限度在哪,也不知道人类改变自己的能力是否有极限,一百年后,改变后的人类是否还能适应那时人类所改造的世界环境,达尔文的适者生存理论是否将用来惩罚达尔文的子孙们。那时,大自然是否会给人类改正错误的机会,人类又是否有能力恢复自然界和人类的本来面貌。这些问题太沉重了,还是甩给政治家们去考虑吧。

三、复制全食超市模式的国际化障碍

上边是漫无边际的概念讨论,下面讨论一点落地的问题,即以有机食品为主卖点的全食超市模式,在跨国复制时所将面临的实际问题。

美国有机食品标志

加拿大有机食标志

欧盟的有机食品标志

总的说来,发达国家对有机食品的认知度很高,主要表现在国家重视和消费者认同两个方面。国家当然是出台一系列规范的法规,约束生产者、经营者的行为,统一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对有机食品概念的解释,保证消费者买到的商品与所认知的有机食品是一回事。

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的认同当然是要用钱来投票的,他们愿意对有机食品出更高买价。从而使生产有机食品成为有利可图的美差,这种现象一方面刺激了本国有机食品生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引起国外厂商参与的欲望。执政者作为公民投票选出的代理人,自然要在世贸组织规则的框架下为外国厂商设置合法的障碍,以保护本国企业的利益和公民就业权,肥水不流外人田,人之常情尚可理解。

对有机食品实行认证制度是各国设置障碍的主要手段,具体的方法有两个,一是设立认证准入制度,二是给本国的有机食品下一个与其他国家不同的定义,而且内容不断与时俱进。虽然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制度,

但它对保质期不长的食品类商品来说,还是很有杀伤力的。在食品卖场,新鲜度往往是影响有机食品价格的重要指标。对于整体规模不大的有机食品生产商来说,认证的成本和时间风险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更多的企业在走出国门之前就选择了知难而退,这样一来,政府替本国企业做主的义务也就尽到了。

全食超市要想跨国发展,它首先要组织建立起基于所在国的供应链体系,当其没有足够多门店数量和销售规模支撑时,无疑经营风险是很大的,不能不让人望钱却步。另一方面,没有得到所在国认证的商品虽然也能卖,但你无法有效地组织宣传,很难卖上个好价钱,生产商和零售商的利润都没有地方摊派,自然影响到开店的积极性。

加拿大可谓与是全球美国贸易磨擦最小的国家,但全食超市在加拿大的扩张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门店数量有限。全食超市只在美加边境的大多伦多地区和大温哥华地区开设有分店,在同样富裕的蒙特利尔市都没有开分店。在蒙特利尔没有开店,理由可能很简单,一是它还要通过在闹独立的魁北克省的有机食品认证。二是要印法语包装。在大多伦多地区只开了两家分店,在大温哥华地区开了四家分店,就数量而言,规模实在有限。全食超市曾大张旗鼓地进军欧洲,目前也只是在英国的伦敦开了五家分店。这些数字加起来还不到全食超市在美国开店总数的百分之五,与其业界老大的地位不相称,也与时下流行的商业沃尔玛全球扩张模式形成太大的反差。从中我们或许已经感到某种不祥之兆,经营有机食品超市最有经验的人,也在跨国复制自己成功模式的时候,也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而且现在还没有找到好的解决办法

四、有机食品超市的供应链

关于这些猜测,还是让我们走进全食超市的卖场,看能不能从货架上找到答案。

全食超市的货架上,只看到全食葡萄干的包装盒上印有美国的有机食品标志

在全食超市的货架上,有机食品比重还算不小,大概占到三之一左右的展示位。但各类货架上的有机食品比重不尽相同,保质期长的加工类食品的比重大些。仔细观察后你还会发现,货架上的有机食品,在其包装盒上很少见到印着有机食品认证标志的,不论是美国的标志,还是欧洲的标志,都很少见,甚至没有发现印有加拿大新标志的商品。很多商品只是在包装上印了ORGANIC字样。

在有机食品上没有国家认证标志,那全食超市是如何帮助消费者识别有机食品的呢?全食超市在店内使用了一种印有ORGANIC字样的

绿色标识,来宣传和标出哪些是有机食品。我查了一下世界各国和国际著名认证机构的网站,没有发现这个有机食品标志,据此我估计它是全食超市自己设计的。看来全食超市是用自己设计的有机食品标志来回避各国设置的贸易障碍。

全食超市销售的有机食品采用自己的标志进行宣传

由于全食超市在美国足够强势,它的有机食品零售商的形象深入人心,人们像信任政府标志那样高度相信全食超市这个商业品牌,相信全食超市有能力管理自己的有机食品供应链,总之用户太相信这个看门人了。所以,借助全食超市强势的商业品牌,在全食超市里即使商品包装上没印有机食品标志,对全食超市的形象和销售并不会带来太多的麻烦。而其在加拿大或欧洲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一是认知度会差一些,二是人们对全食超市在其他国家组织有机食品供应链的能力有疑问。

此外,北美的信用体系还是很健全的,人们很轻易就会相信商品包装盒上的企业承诺,再加上有全食超市这么个保人,没印有机食品标志的食品确实是叫好又叫座。对比中国的消费环境,生产商和商家的商誉以及交易双方的互信都远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有机食品的认证在销售时的作用就相对大得多,即使有标志其对商品的促销作用也十分有限,这种有机食品发展的软环境可能是在中国复制全食超市模式的最大障碍。

与全食超市在欧洲、加拿大遇到的困难相同,制约中国有机食品超市的发展的焦点问题也是:如何建立起与超市经营规模匹配的有机食品供应链。

有人也设想通过出口拉动中国有机食品产业发展,用进口食品刺激国内生产商的积极性,这种想法对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也不太现实。世界贸易如同人一样,都是嫌贫爱富,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有机食品,发达国家往往会设置更多的障碍,特别是当你求人家多,人家用到你少的贸易不平衡阶段。有机食品超市的供应链必须依赖本国资源,至少要有30%的品种,和占50%销售额要本国自给,你才有机会做大。

在中国,要想建立起完整的有机食品产业链条,光靠商家的努力是难以实现的。一是商家有办法做到上述比例,但没有办做到的一定规模,二是经营规模大的难以有效地组织供应链,三是没有规模难以发挥食品杂货超市的规模和平价效益。还有另外一种可能,就是不在此商业业态上。

看来在中国要想出现全食超市那样的商业帝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它有赖于国家产业导向支持和国内有机食品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大企业的介入。

五、有机食品的运距半径

有机食品它首先是食品,经营有机食品的超市不可能回避生鲜食品和食品保质期等敏感问题。生鲜食品的运距有限,好东西运远了也成次品。在全食超市里,新鲜一直是有机蔬菜、肉类的一个突出卖点,他们甚至不惜制造假象,在灯光上下功夫,以给消费者留下更加新鲜的印象。除生鲜食品外,还有很多食品存在保质期短的问题,如牛奶、面包、水果等,其他商品中也有很多运输半径不大。所以,经营有机食品的超市一定要考虑在一定半径范围内建立配套的供应链。这也是全食超市不能象沃尔马超市那样,全球采购全球开店,在全球轻松跑马圈地的主要原因。

为了保证所提供的有机食品的新鲜程度,运输环节的保障是必不可少的。国外基本上都做到冷藏运输,这一方面势必增加商品成本,另一方面在产地供应半径内的有机食品超市要具备起码的商业规模。

火车运载超市的货柜车(不带车头)进行长途旅行

如此一来,在一定半径内形成的有机食品超市和有机食品产业要在一定规模上配套,就成了有机食品超市发展的基本生存条件。这就是说,即使不因国际认证所限,很多有机食品也跑不远。在不远的范围内,没有规模的商业的拉动,规模化的有机食品生产业也没有存活、发展的机会,反之,没有规模化的有机食品生产业的支持,有机食品超市也办不下去。而正是这种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困绕着有机食品超市的发展,使全食超市模式成为难以复制阳春白雪。

有机食品的合理运距也不是个一成不变的参数,它与道路运输条件和南北跨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确定有机机食品的合理运距时,实际起作用的不是距离,而是食品保鲜要求留给物流的运输时间长短,以及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所愿意承担的运输成本。道路条件好,相同的时间就意味着更长的距离。而采

用保鲜效果好的运输车辆,无疑会增加留给运输的时间,从而增加运距。剩下的就是考虑如何将增加的运输成本转嫁给消费者。从上述角度看,有机食品的供应链半径在不断扩大。

就土地面积而言,加拿大和美国都是大国,公路条件也相当,但有机食品超市的发展还是存在很大差异,纠其自然地理的原因,南北跨度大的国家在有机食品供应链组织上存在明显优势。加拿大是东西长,南北纬度跨越小,人口基本集中在北纬45度上下,而同纬度所产的食品在经过长距离运输,至少其费用是消费者所不愿承担的。美国东西长与加拿大相当,而南北跨度的确是很大,这对有机食品供应链的组织,丰富品种,消化运输成本都十分有利。

由此,我们或许能看到某种有机食品在中国的发展希望,中国作为南北纬度跨越大的国家,道路运输条件也不错,复制全食超市时,在供应链组织方面肯定要比加拿大轻松许多。

六、超市同业竞争与位置制约

在加拿大,食品杂货超市是划区而治的,也就是说,在一个区域商业中心内,一般只有一家大型的食品杂货超市,第二家企业想入驻,是很难通过咨询机构的商圈评估的。因为大型超市企业的规模都很大,动则年销售额就在百亿美元之上,他们在供应链组织效率和议价能力方面不相上下,此时两虎相争只能是两败俱伤。如此一来,各大超市就盯紧政府对区域商业中心的规划,抢占新建区域商业中心的位置就成了扩张

性竞争的重要手段。而新建的区域商业中心又多在商业不成熟的区域,是否适合开设有机食品超市又成新的问题。

位于奥克维尔火车站旁的区域商业中心的告示牌

全食超市与其他大型超市在经营商品的品类和规模上没有大的差别,都在遵循相同经营与竞争规则。可以说,全食超市作为加拿大的后来者,基本不可能在已有超市的区载商业中心里开店,没有位置就成了

它跨国扩张的另一大障碍。当然,全食超市可以通过企业并购方式获取位置资源,但它所面对的收购目标每个规模都不小,如何上演蛇吞象的壮举,还要看市场给不给它提供这个机会了。就是给了它这样的机会。全食超市在跨国并购时,遇到的问题还远不止于此。一方面并购可能是打包的,有符合全食超市开店标准的,也有位置不合适全食超市开店的。另一方面还要需要花很长时间和投入大量资源,另起炉灶建立自己的供应链体系。这些都意谓着全食超市的并购将没有可以缓冲的过渡期,看上去就令人望而生畏。

国内近年新开的食品杂货超市的单店规模都很大,基本是5000平方米起步,大的有一两万平方米,其核心经营模式就是日常生活用品一站式购物。这种模式的确不给后来者以在附近开店的机会,要想争夺在此开店的权力,只有通过并购以高价连装修带货渣加利润一块买走。我们同时也注意到,这些新变化已为抢占位置资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盈利模式。从抢占最适合有机食品超市开店位置资源的角度看,华润超市在北京的表现就可圈可点。华润在高档写字楼集中的区域,如CBD区的国贸等地布了10家Ole店,位置占的都很好,都是特别适合复制全食超市模式的地点。至于华润OLE店何时主打有机食品概念,把OLE办成中国的全食,我祝他们走好。这里我们暂且不讨论其现在的定位是有机食品还是进口食品,但有一件事是事实,他们占据了在北京最适合复制全食超市模式的位置,谁想做北京的全食超市,都可能绕不开华润的OLE店。要么你高价收走,要么与我合作。

我认为华润OLE店目前的经营策略,有点中国特色,在有机食品超市发展的初级阶段,在外部环境没有成熟时,先针对高端用户群经营进口食品,这也不失为乘着西风等东风。西风也是风,有风有能行船。

如果我们按照全食超市在富人区开店服务富人的思路去想问题,有两点中国国情是无法回避。

一是中国没有形成明确概念上的富人区,只有人口稠密区。在这样的区域开店就要照顾到两类消费观念和消费能力截然不同的用户群。

二是高档住宅区附近人口稠密,多不具备汽车购物条件。这样,在中国,消费者购物半径应该是以步为单位计算的,以办公或居住地为圆心就近购物应是消费的主流形态,食品超市的幅射半径远低于北美。

七、商业品牌主导模式

中国面向国内市的有机食品生产体系基本没有形成,目前有机食品生产业多为出口导向型,拿着国际认证,兼营国内生意。专门针对国内市场的有机食品生产商的多为单打独斗,绝大多数规模很限。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中国还是个穷国,至少思维定势上是这样的。即使富裕起来的国民,也在很大程度上延续着穷人的思维模式,勤俭过日子。总的说来,绝大多数人对于市场导入期那高的离谱有机食品价格肯定很难认可。一方面,他们对有机食品并没有迫切的需求。即使遇到突发性的恶性食品安全事故,他们的关注度也集中在食品安全的层面。事实也的确如此,现在中国食品所面临的当务之急仍是解决好食品安全问题。

二是中国有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相对弱小。这个问题在美国、加拿大也同样存在。由于有机食品生产采用了一些传统方式,不利于大企业进行规模化生产,进入的企业的实力相对有限,其中没有哪家生产企业愿意负担繁杂的教育消费者的工作,也没有哪家企业能担负的起教育消费者的花销,有机食品在生产环节还属于好不叫座。市场正期待着这个行业领头羊的出现。值得称道的是,目前至少还有全食超市,在一直以坚忍不拔的精神扮演着有机食品消费观念教育家的角色。

三是商业品牌主导美国的有机食品市场。大家可能注意到了,承担教育美国人的是个零售商,在这一点上确实与以往不同。在传统的产品知名度推广模式中,教育消费者的角色多由商品生产者来扮演,他们在弘扬企业品牌的知名度时,也在宣传产品知名度,在卖自己产品的同时也达到教育消费者的目的。

在美国有机食品的市场推广过程中,全食超市的表现十分抢眼,商业品牌第一次在重大产品推广过程中取代了生产商的位置,其中全食超市编的那个罗西鸡的故事,更是被全世界的营销专家们传唱,成为哈佛的经典案例,全食超市的老板麦基可谓美国有机食品营销的教父。

全食超市做为一家零售商,之所以能做成撬动有机食品市场这块大蛋糕,还要归功于美国成熟的市场机制。在美国或加拿大,零售商把用户看成企业最有价值的资源,经营者拧可得罪股东、供应商或员工,也不会去得罪用户,这让商业品牌与用户的关系走的很亲近,从而造就了商业品牌的获利能力。

全食超市品牌在告诉用户,我说它是有机食品它就是有机食品,不是也是,有人信就行。

在加拿大的超市里,你经常能看到有顾客在不加思索地选购商品,一会就装满一小车,他们相信店里所有的商品都是商家帮助他们仔细挑选过的,质量绝对没有问题,他们在购物时往往相信超市品牌而忽略生产商的品牌,生产商的品牌更多的是在述说自己的口味,商家的品牌才是质量的保证。全食超市在用户服务与商业品牌营销方面做的很好,它们的经营模式及做法很值得国内零售商借鉴。

目前,中国的商业品牌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消费者对商家的商誉和商家的宣传并不完全认可。主要问题还是出在超市的经营理念上,我们就加拿大与中国超市在购物环境上的两点差异来说明这个问题。

一是加拿大超市提倡保护消费者在购物时的选择权。在中国超市里,经常可以看到导购小姐或导购大妈,她们都是以商家面目出现的厂方销售人员,她们首先代表的是厂家的利益,而且与自身收益挂钩。这里,

商家不但在为用户把关上严重缺位,还引狼入室,可以说这样的机制是不会培育出商业品牌的。

二是消费者对店家也不放心,各种超市管理黑幕传闻让人心存疑虑,用户在选购商品时更多关注生产商的品牌就是一个例证。

两个问题都涉及到观念问题,不像租个卖场那么简单,要达到加拿大和美国超市的水平,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八、政府的产业主导作用

在有机食品推广方面,不论是规范生产商、商家、消费者的行为,还是扶持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的参与。下面讨论几个简单的问题:

从中国国情出发,有机食品还不是中国政府现阶段首先要解决的食品问题。究其原因,还要用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句话。当前,政府在食品方面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两个,一个让更多地人吃饱、吃好,重点是保证食品的生产量和丰富食品市场,先要让人贫困人口吃饱,富裕人口吃好,然后才能让一部分人先吃的健康些。另一个是食品安全问题,工作重心不是如何有利于健康,而是吃了别得病,别供应问题刚解决,病床又紧张了。只有解决好食物安全这个基础问题,才能精力谈提高健康水平。

政府的有机食品主导权还存在一个配置问题。目前,国内中还没有统一的有机食品规划管理机构,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加工业及生产环境监督分属不同的部委。有机农产品生产归农业部,有机食品加工业归工

信部,有机食品的生产环境监督属环保部,大家都在抢认证权,确没人负责给钱,规划扶持有机食品产业发展的主导权或责任尚不明确。

环保部有机食品发展中心管理的有机产品标志

农业部中绿华夏有机食品中心管理的有机食品标志

由政府哪个部门主导,看似简单,实际上差别很大。在美国,有机食品的法规起草权和执法权在美国农业部,美国农业部就把有机食品概念打扮的更象农业概念,在有机食品法中加入了很多关于与生态农业、生产过程控制的条款,有机食品法就成了一部乡村味道十足的法律。在中国,有机产品标准是由环保部起草的,有机食品基地建设也由环保部来抓,主导权似乎在环保部手中。但环保部并不具备在食品生产经营管理方面的便利条件,目前中国的有机食品管理更多体现了环保部的意志,溶入了更多的保护环境和控制有害物质措施。

可以说,国内有机食品政府主导权的归属问题还没有定论。目前,环保部在下面设立了有机食品发展中心,掌握着中国《有机产品》标志。农业部下面有个中绿华夏有机食品发展中心,掌握着中国《有机食品》标志。农业部的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则掌握着中国《绿色食品》标志。由于现时有机食品概念很热,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也不甘落后,发文申明中国绿色食品AA级就是有机食品。看来大家都很积极,但从另一个侧面看,关注收获的多,猫腰耕耘的少。

目前,国内有机食品产业的发展走向还不明朗,或许中国确实缺少一部有机食品法,而由谁来起草将对有机食品产业的走向产生重大影响。

九、有机食品的误区

国内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的消费观念还不清晰,这与部分商家的不道德行为有关,一是动则几十元钱一斤所谓的有机蔬菜,二是还要为卖高价编个漂亮的故事,说其如何富有营养,甚至包治百病。实际上,有机

食品并不是其营养水平来划分的。就其营养水平而言,由于采用传统种植技术,长得要慢一点,个头略小,单位重量里的营养比重可能会与同类普通食品在成份上略有差异,但不会大。你花鲍鱼的价钱买的白菜,绝对不会变成鲍鱼的营养。

营养食品则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它一类富含人类所需的营养成份。另一类是经过工厂加工处理的,使食品中的营养成份更易于人类吸收,或利于保存。再有一类就是从植物中提取的人类所需的营养元素。这些都不是有机食品所要解决的课题。

关于有机食品还有很多误区,其中之一就是价格,似乎价格越高越体现有机食品的品质。从加拿大的情况看,有机食品确实比同类普通食品要贵一些,但平均起来也就是贵出50%或略多一点。可以说,在成熟的有机食品产业环境下,有机食品不过是为消费者提供了一种选择权,它远称不上是贵族商品,套用中国的一个常用词来描述,有机食品应属小康水平。至于全食超市的富人区开店服务富人,也不过一个零售商的生财之道,谁先进入都会先捡贵的拿。全食超市模式就有机食品市场导入期来说是个好模式,但并不意味它是有机食品产业发展的普遍规律。

要承认,大型食品杂货超市模式的核心卖点就是一站式平价购物,只要你选择了超市这种商业模式,就意味着你必须关注规模而不是单价。全食超市也在遵循这一规律,它的有机食品价格也没有像国内那样高的离谱。

我对中国有机食品超市的未来充满信心,中国一定会出现像全食超市那样的有机食品零售商,理由很简单,因为一部分富裕起来的中国老百姓,确实需要拥有这样的选择权。

(全文完09-10-2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