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推理的四大原则
公务员行测考试中日常推理是逻辑判断中难度不高,但考生很纠结的题目。具体来说日常推理型是指在题干中列举大量的事实论据或者理论论据,然后问考生从中可以得出(或无法得出)某个结论。简而言之,就是恰当概括题干给出论据,然后给出所支持的论点。下面总结了四大原则,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第一,话题一致原则。即题干和选项要说的是同一件事,同一个话题。选项不能与题干不一。
例题:许多上了年纪的老北京都对小时候庙会上看到的各种绝活念念不忘。如今,这些绝活有了更为正式的称呼一一民间艺术。然而,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加快,中国民俗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城市环境不断变化,人们兴趣爱好快速分流和转移,加上民间艺术人才逐渐流失,这一切都使民间艺术发展面临困境。从这段文字可以推出( ): A.市场化是民间艺术的出路 B.民俗文化需要抢救性保护 C.城市建设应突出文化特色 D.应提高民间艺术人才的社会地位
这道题的答案选的是B,就是充分利用了话题一致原则。我们阅读题干可以发现,题目主要说的就是民间艺术面临生存危机。A,C,D选项表达的意思,题干中都没提到,这叫话题都不一致。
第二,整体优先原则。就是对题干整体的概括优先于对题干局部的描述。有些题目,你
会发现四个选项似乎都能在题干中找到依据,那么这个时候,就要运用整体优先原则了,在四个答案中,进行从优选择。
例题:研究员挑选了600多名学生,让他们在屏幕背景为红蓝两色的电脑上接受测试。结果用红色背景电脑的人在记忆、校对等准确性方面得分较高,而使用蓝色背景电脑的人则表现出了更多出色的想象力和创造力。2004年夏季奥运会上,穿红色服装的运动员在拳击、跆拳道、摔跤等比赛中的获胜率为60%。蓝天、海洋给人带来开放和宁静感。由此推出( ) A.蓝色促使人表现出更多的创造力 B.红色和蓝色容易影响人的认知和行为 C.红色在潜意识中象征着某种优势 D.红色易使人联想起愤怒、进攻性和勇气
这道题的答案是B。这道题的四个选项,其实题干中都有涉及,那么怎么选择,就是运用整体优先原则,从优选择了。B,选项是对题干整体的一个概括。
第三,从弱原则。中国人说话讲究中庸,就是不把话说满了。这在咱们的题目里也有大量体现,那就是正确答案通常是一些可能性的选项或者是一些语气比较弱的选项。
例题:
一位穿警服的人从公安局走出来。根据这一陈述,可以做出的判断是( ) A.这个人一定是该公安局警察 B.这个人可能是该公安局警察 C.这个人一定不是该公安局警察
D.这个人是来该公安局办事的警察
这道题选择B,考查的是从弱原则。A,C,D过于绝对。
第四,慎选词汇。在日常判断中有些词汇是要慎选的。一,过于绝对的词汇:肯定、一定、绝对、所有等。刚才咱们说了,正确答案通常要符合从弱原则,那么这些过于绝对的就不是正确答案了。二,表示比较和趋势的词汇:首要、主要、更、最、越等。
例题:一本仅用十几万字写出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的普及读物《中国读本》,继在我国创下累计发行1000余万册的骄人成绩后,又开始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可以推出的是( ) A.历史图书应该走普及化、大众化道路 B.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历史感兴趣 C.《中国读本》可能授权国外出版商出版 D.越是大众的、越是民族的,越容易走向世界
这道题选择C,符合从弱原则。选项A,过于绝对。选项B,D都表示比较和趋势,题干中没有提到,不选。
材料介绍了一本文明史普及读物在国内创下骄人成绩后,即将在国外出版发行。A选项只是对国内的业绩进行了解释。不全面。应被排除;B无法从文段中推出,“走向世界”未必是“世界欢迎”的;D也无法从文段中推出,在国外的销售业绩尚未得知,不能得出“越容易”走向世界的结论;只有C是正确的,因为是在国外出版发行,就很可能授权国外出版商出版,是常识范围内的考查。故选C。
对于这类小众的题目,考生不用做过多的准备,只要你记住这几个原则,题目就是给分的题目。
科学是什么2|科学方法的逻辑推理:归纳、推理、溯因
科学方法就是科学要有逻辑化(用逻辑推理)、定量化(用数据说话)、实证化(用实践检验)的方法。
归纳、推理、溯因是最重要的三种逻辑推理方法,三者可以用图简示如下:
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实例来说明: ①
观察:这些车子都停在斑马线上; 事实:这些车子都被开了罚单;
(可能性)归纳推理:停在斑马线上的车子都会被开罚单; ②
一般情况:停在斑马线上的车子都会被开罚单; 具体实例:这些车子停在斑马线;
演绎推理:这些车子都会被开罚单; ③ 溯因推理
事实:这些车子都被开了罚单;
假定:停在斑马线上的车子都会被开罚单; 溯因:这些车子都停在斑马线上;
1 归纳推理
归纳由一系列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原理(跟“演绎”相对),从许多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性概念、原则或结论的思维方法。 例如:
在一个平面内,直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锐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钝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是全部的三角形;所以,平面内的一切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
这个例子从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内角和分别都是180度这些个别性知识,推出了“一切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这样的一般性结论,就属于归纳推理。
传统上,根据前提所考察对象范围的不同,把归纳推理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完全归纳推理考察了某类事物的全部对象,不完全归纳推理则仅仅考察了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并进一步根据前提是否揭示对象与其属性间的因果联系,把不完全归纳推理分为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和科学归纳推理。
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得到的经验材料,需要经过加工整理,才能形成科学的结论。整理经验材料的方法有比较,归类,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 1.1 完全归纳推理
完全归纳推理是根据某类事物每一对象都具有某种属性,从而推出该类事物都具有该种属性的结论。 例如:
已知欧洲有矿藏,亚洲有矿藏,非洲有矿藏,北美洲有矿藏,南美洲有矿藏,大洋洲有矿藏,南极洲有矿藏,而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是地球上的全部大洲,所以,地球上所有大洲都有矿藏。 其逻辑形式如下:
S1是P S2是P …… Sn是P S1,S2,…,Sn是S类的全部对象 所以,所有S都是P 完全归纳推理在前提中考察了一类事物的全部对象,结论没有超出前提所断定的知识范围,因此,其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然的。
运用完全归纳推理要获得正确的结论,必须满足两条要求:
I 在前提中考察了一类事物的全部对象。 II 前提中对该类事物每一对象所作的断定都是真的。 完全归纳推理有两个方面的作用:
I 认识作用。完全归纳推理根据某类事物每一对象都具有某种属性,推出该类事物都具有该种属性,使人们的认识从个别上升到了一般。比如,上面根据“地球上的大洲“这一类事物的每个对象都有“有矿藏“这一属性,得出“地球上所有大洲都有矿藏“的结论,就体现了完全归纳推理的认识作用。
II 论证作用。因为完全归纳推理的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然的,所以常被用作强有力的论证方法。
完全归纳推理通常适用于数量不多的事物。当所要考察的事物数量极多,甚至是无限的时候,完全归纳推理就不适用了,而需要运用另一种归纳推理形式,即不完全归纳推理。
1.2 不完全归纳推理
不完全归纳推理是根据某类事物部分对象都具有某种属性,从而推出该类事物都具有该种属性的结论。不完全归纳推理包括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科学归纳推理。 1.2.1 简单枚举归纳推理
在一类事物中,根据已观察到的部分对象都具有某种属性,并且没有遇到任何反例,从而推出该类事物都具有该种属性的结论,这就是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比如,被誉为“数学王冠上的明珠“的“哥德巴赫猜想“就是用了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提出来的。200多年前,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发现,一些奇数都分别等于三个素数之和。例如:
17=3+3+11 41=11+13+17 77=7+17+53 461=5+7+449 哥德巴赫并没有把所有奇数都列举出来(事实上也不可能),只是从少数例子出发就提出了一个猜想:所有大于5的奇数都可以分解为三个素数之和。他把这个猜想告诉了数学家欧拉。欧拉肯定了他的猜想,并补充提出猜想: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分解为两个素数之和。例如:
10=5+5 14=7+7 18=7+11 462=5+457 前一个命题可以从这个命题得到证明,这两个命题后来合称为“哥德巴赫猜想“。 民间的许多谚语,如“瑞雪兆丰年“,“础润而雨,月晕而风“,“鸟低飞,披蓑衣“等,都是根据生活中多次重复的事例,用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概括出来的。
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结论是或然的,因为其结论超出了前提所断定的知识范围。数学家华罗庚在《数学归纳法》一书中,对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或然性做了很好的说明:
“从一个袋子里摸出来的第一个是红玻璃球,第二个是红玻璃球,甚至第三个,第四个,第五个都是红玻璃球时,我们立刻就会猜想:'是不是袋子里所有的球都是红玻璃球 '但是,当我们有一次摸出一个白玻璃球时,这个猜想失败了。这时,我们会出现另一个猜想:'是不是袋里的东西全都是玻璃球 '当有一次摸出一个木球时,这个猜想又失败了。那时,我们又会
出现第三个猜想:'是不是袋里的东西都是球 '这个猜想对不对,还必须继续加以检验,要把袋里的东西全部摸出来,才能见个分晓。“
要提高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可靠性,必须注意以下两条要求:
I 枚举的数量要足够多,考察的范围要足够广。 II 考察有无反例。 通常把不注意以上两条要求因而样本过少,结论明显为假的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称为“以偏赅全“或“轻率概括“。
通常有以个案来说明中医中药的治疗效果,就属于这种情况。 鲁迅在《内山完造作序》里写到:“一个旅行者走进了下野的有钱的大官的书斋,看见有许多很贵的砚石,便说中国是'文雅的国度';一个观察者到上海来一下,买几种猥亵的书和图画,再去寻寻奇怪的观览物事,便说中国是'色情的国度'。“在这篇文章中,鲁迅更进一步揭示了此类人因为枚举的数量不够多或考察的范围不够广,不注意考察有无反例,以致“以偏赅全“或“轻率概括“而最后必然要陷入的窘境:“倘到穷文人的家里或者寓里去,不但无所谓书斋,连砚石也不过用着两角钱一块的家伙。一看见这样的事,先前的结论就通不过去了,所以观察者也就有些窘。“
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是归纳推理中最简单的一种方法。但是,尽管如此,其意义却不可忽视。 I 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有助发现的作用。当还不能找到概括的充分根据,但已有相当的材料时,就要运用简单枚举归纳推理,作出初步概括,推出一个或然性结论,以作为进一步研究的起点。因而,形成假说时常用到简单枚举归纳推理。例如,在波义耳定律的发现过程中,简单
枚举归纳推理就起了一定的作用。波义耳从自己所掌握的许多实验事实中,概括出“在一定条件下,气体体积和它所受到的压强成反比“这一定律。
II 简单枚举归纳推理也可以用作论证的方法,在论证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比如,胡适晚年有这样一段谈话:“凡是大成功的人,都是有绝顶聪明而肯做笨功夫的人。不但中国如此,西方也如此。像孔子,他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是孔子做学问的功夫。中国数学家和语言学家周海中对梅森素数研究多年,他运用联系观察法和不完全归纳法,于1992年首先给出了梅森素数分布的精确表达式,从而揭示了梅森素数的重要规律,为人们探究这一素数提供了方便。后来这一科研成果被国际上称为“周氏猜测”。 1.2.2 科学归纳推理
科学归纳推理是根据某类事物中部分对象与某种属性间因果联系的分析,推出该类事物具有该种属性的推理。例如:
金受热后体积膨胀; 银受热后体积膨胀; 铜受热后体积膨胀; 铁受热后体积膨胀; 因为金属受热后,分子的凝聚力减弱,分子运动加速,分子彼此距离加大,从而导致膨胀,而金,银,铜,铁都是金属; 所以,所有金属受热后体积都膨胀。 科学归纳推理的形式如下:
S1是P S2是P …… Sn是P S1,S2,…,Sn是S类的部分对象,其中没有Si(1≤i≤n)不是P ;并且科学研究表明,S和P之间有因果联系。 所以,所有S都是P 注意以上说的是因果关系,不是前后关系,也不是相关关系。通常一些人说中医中药的治疗效果就是把前后关系、相关关系表述成了因果关系,这是不对的。
1.3 科学归纳推理与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比较
两都属于不完全归纳推理,前提中都只是考察了一类事物的部分对象,结论则都是对一类事物全体的断定,断定的知识范围超出前提。
1.3.1 推理根据不同。简单枚举归纳推理仅仅根据已观察到的部分对象都具有某种属性,并且没有遇到任何反例。科学归纳推理则不是停留在对事物的经验的重复上,而是深入进行科学分析,在把握对象与属性之间因果联系的基础上作出结论。
1.3.2 前提数量对于两者的意义不同。对于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来说,前提中考察的对象数量越多,范围越广,结论就越可靠。对于科学归纳推理来说,前提的数量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只要充分认识对象与属性之间的因果联系,即使前提的数量不多,甚至只有一两个典型事例,也能得到可靠结论。正如恩格斯所说,十万部蒸汽机并不比一部蒸汽机更能说明热能转化为机械能。
1.3.3 结论的可靠性不同。虽然二者的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归纳强度不必然等于1。但科学归纳推理考察了对象与属性之间的因果联系,因而,科学归纳推理的归纳强度比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归纳强度大,也就是说,科学归纳推理与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相比,结论的可靠程度大。
科学归纳推理倡导一种面对知识和结论不轻信而加以思考的习惯。这种习惯在资讯发达的时代尤显重要。想想,我们的媒体经常给我们传播一些多么自相矛盾的“科学知识“,这一点就不难明白了。
比如,媒体有时候说,饭后百步走好;有时候又说,饭后百步走不好。再如,有时候说,隔夜茶不能喝,喝了有害健康;有时候又说,研究表明,隔夜茶可以喝,与喝非隔夜茶一样。诸如此类,叫人简直不知所措。而科学归纳推理由于其主要特点是考察对象与属性之间的因果联系,因而有助于引导人们去探求事物的本质,发现事物的规律,从而比较可靠地把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
1.4 归纳推理的局限
1.4.1 归纳是已过去的事情证明未来的事情,过去不能证明未来
1.4.2 归纳推理的前提是真实的,但结论却未必真实,而可能为假。如根据某天有一只兔子撞到树上死了,推出每天都会有兔子撞到树上死掉,这一结论很可能为假,除非一些很特殊的情况发生,比如地理环境中发生了什么异常使得兔子必以撞树为快。 1.4.3 归纳推理除了完全归纳推理,结论都超出了前提所断定的知识范围。
2 演绎推理
演绎是从普遍性的理论知识出发,去认识个别的、特殊的现象的一种逻辑推理方法。
演绎推理有三段论、假言推理、选言推理、关系推理等形式。
2.1 三段论
三段论是由两个含有一个共同项的性质判断作前提,得出一个新的性质判断为结论的演绎推理。
其基本形式是:
I 大前提,是已知的一般原理或一般性假设; II 小前提,是关于所研究的特殊场合或个别事实的判断,小前提应与大前提有关; III 结论,是从一般已知的原理(或假设)推出的,对于特殊场合或个别事实作出的新判断。 例如:
I 大前提:我国规定,60岁算老年人; II 小前提:老王60岁了; III 结论: 所以,老王是老年人。 例如:
知识分子都是应该受到尊重的,人民教师都是知识分子,所以,人民教师都是应该受到尊重的。
运用三段论,前提必须真实,符合客观实际,否则就推不出正确的结论。
为了语言简洁,我们说话,写文章用到三段论大都采取了省略形式,有的省略大前提,有的省略小前提,有时省略不言而喻的结论。
如“我是共青团员,应在工作中起带头作用”这个推理,省略了大前提“共青团员应在工作中起带头作用”。也可以省略小前提,表述为“共青团员应该在工作中起带头作用,我就应该在工作中起带头作用”。
又如,“语文课是中等专业学校的文化基础课,文化基础课一定要学好”,只有两个前提,而结论“语文课一定要学好”不言而喻,所以省略了。 2.2 假言推理
假言推理是以假言判断为前提的演绎推理。假言推理分为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和必要条件假言推理两种。
2.2.1 充分条件假言推理
其基本原则是:小前提肯定大前提的前件,结论就肯定大前提的后件;小前提否定大前提的后件,结论就否定大前提的前件。如下面的两个例子:
如果要搞四个现代化,就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我们要搞四个现代化,所以,我们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如果一个图形是正方形,那么它的四边相等;这个图形四边不相等,所以,它不是正方形。 2.2.2 必要条件假言推理
其基本原则是:小前提肯定大前提的后件,结论就要肯定大前提的前件;小前提否定大前提的前件,结论就要否定大前提的后件。如下面的两个例子:
只有肥料足,菜才长得好;这块地的菜长得好,所以,这块地肥料足。
育种时,只有达到一定的温度,种子才能发芽;这次育种没有达到一定的温度,所以,种子没有发芽。
2.3 选言推理
选言推理是以选言判断为前提的演绎推理。选言推理分为相容的选言推理和不相容的选言推理两种。
2.3.1 相容的选言推理
其基本原则是:大前提是一个相容的选言判断,相容即是不互斥的意思,即选言判断的几种情况之间“兼容”,可以同时发生,在与不相容的选言推理作对比时可知这些选言判断的几种情况中“至少有一种发生”。小前提否定除其中一个以外的选言肢,结论则肯定剩下的那个选言肢。 例如:
老王是教师或者是律师,她不是教师,所以,她是律师。(正) 老王是教师或者是律师,她是教师,所以,她不是律师。(误) 2.3.2 不相容的选言推理
其基本原则是:大前提是个不相容的选言判断,不相容即是互斥的意思,即选言判断的几种情况之间“不兼容”,不允许同时发生,在与相容的选言推理作对比时可知这些选言判断的几种情况中“有且只有一种发生”。小前提肯定其中的一个选言肢,结论则否定其它选言肢;同时类似于相容的选言推理(这是因为相容的选言推理中的“至少有一种发生”与不相容的选言推理中的“有且只有一种发生”存在一个共同点——“至少有一种发生”,或者说概念上前者包含后者,由后者“有且只有一种发生”可以推出前者“至少有一种发生”),小前提否定除其中一个以外的选言肢,结论则肯定剩下的那个选言肢。如下面的两个例子:
一个词,或者是褒义的、或者是贬义的,或者是中性的。“结果”是个中性词,所以,“结果”不是褒义词,也不是贬义词。
一个三角形,或者是锐角三角形,或者是钝角三角形,或者是直角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不是锐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所以,它是个钝角三角形。
2.4 关系推理
关系推理是前提中至少有一个是关系命题的推理。
I 对称性关系推理,如:1米=100厘米,所以100厘米=1米; II 反对称性关系推理,如:a大于b,所以b小于a ; III 传递性关系推理,如:a>b,b>c,所以a>c。
3 溯因推理
通过生成假设来解释观察或结论。比如“如果下雨则草地是湿的”是用来解释草地是湿的的已知规则。 -End-
你需要知道的逻辑推理方法
1 概述
相信大家有过这样的体会,在生活和工作中有些人的思维非常清晰,一个看似复杂的问题经过他们的分析,很快就有了思路和行动方向。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掌握了逻辑推理的方法。今天本文就来分析常见的三种逻辑推理方法: 演绎推理 归纳推理 溯因推理
▪ ▪ ▪
2 演绎推理
2.1 概念
演绎推理是指根据公理,定理或者自己相信的观念,做出推理或者判断,得到结论。 这种方法从逻辑上来说是严谨的。命题A是真的,推理出命题B也是真的,那是因为命题B的真实性包含在命题A中。
注意这里是说在逻辑上是严谨的,不是说一定是正确的。比如自己相信的观念最终被证明是错误的,那么得到结论也就是错误的。 2.2 实例
(1) 判断一只小鸟会不会飞
因为所有的小鸟都会飞,这是一只小鸟,所以它会飞。 (2) 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求第三个角
在一个三角形中已知两个角分别是90度和45度,求第三个角。根据三角形内角和180度定理,第三个角等于45度。 (3) 芝诺悖论
辩论节目中各位辩手唇枪舌剑,常用的一个技巧是由对方所持的观点出发,推导出一个非常荒谬的结论,从而论证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
这是一种以己之矛攻己之盾的辩论技巧,并不代表结论的正确性。其中的经典案例就是飞矢不动,也被称为芝诺悖论。
芝诺问:射出去的箭在某个瞬间有它的所在位置,这个位置变化吗 学生答:在这个瞬间的所在位置不变 芝诺问:那么下个瞬间所在位置呢 学生答:也不变
芝诺说:既然箭在每个瞬间的所在位置都是不变的,那么这只箭根本没有动
2.3 总结
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推理方法,由已知的公理,定理或者观念向下推理。使用这种方法,需要在出现问题的领域有一定的经验和积累。
▪ ▪ ▪ ▪ ▪
3 归纳推理
3.1 概念
归纳推理是指把观察到的事实,规律归纳总结为理论。
这种推理方法是不严谨的。因为只要观察事实和信息有限,那么归纳推理出来的结论就不一定是正确的。这就是逻辑错误中常见的一种:错误归因。
当然我们不可能观察到所有的事实,收集到所有的信息。最常见的应用场景是为了解决某个具体问题,我们会收集侧重于某个角度的信息,建立特定的模型,去分析解决问题,这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3.2 实例 (1) 黑天鹅
以前欧洲人看到的天鹅都是白色的,那么他们就归纳总结说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当一只黑天鹅出现时,这个结论就被证明是错误的。这就是黑天鹅事件的由来。 (2) 不走运的火鸡
塔勒布在《黑天鹅》这本书中说了这样一个故事:有只火鸡发现,每当每天主人出现时就会喂食,那么它就归纳总结说每当主人来就有好吃的。直到有一天它发现自己错了,因为那天是感恩节。 (3) 科学研究
在科学研究中常常采用归纳总结的方法。但是由于前人技术水平和观测条件有限,随着后人观察的事实越来越详实和精细,可能会证明前人的理论是错误的,比如开尔文所说的那两朵乌云。
但我们必须要说,敢于自我否定和自我更新正是科学的伟大之处,这种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才会带来扎扎实实的进步和发展。 3.3 总结
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推理方法,把观察的事实,规律归纳总结为理论。
4 溯因推理
4.1 概念
溯因推理是指知道了一件事的结果,追溯引起这件事情的原因。但往往追溯原因没有那么简单,因为线索错综复杂,混乱无序,需要排除干扰项,逐步逼近真相。
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是两个古老的概念,其中演绎推理还是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的。而溯因推理是一个比较现代的概念,在1900年前后被提出。
溯因推理也是不严谨的,甚至带有猜测的成分,既然是猜测,就有可能猜错。我们在做出猜测后,就需要寻找更多证据去支持。这就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溯因推理一般分为以下步骤: 收集数据 寻找规律 建立模型 寻求解决方案
4.2 实例 (1) 本格推理
▪ ▪ ▪ ▪
喜欢侦探小说和电影的朋友一定熟悉这样的场景:在密室里发生了一件诡异的案件,在侦探面前的是一大堆错综复杂的线索,侦探需要抽丝剥茧,排除无关线索,逐步逼近真相。这种推理就是本格推理,属于溯因推理。 (2) 系统问题分析
程序在运行中出现问题,比如某个功能耗时非常长,严重影响用户体验。这就是出现在技术人员面前的离奇案件,每个技术人员都是侦探,需要找出问题的原因。 4.3 总结
溯因推理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推理方式,综合能力要求比较高,需要在错综复杂,杂乱无章的线索中排除干扰,逐步逼近真相。
5 文章总结
希望本文可以帮助你,使用上述一种或多种逻辑推理方法,以清晰的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而且你一定可以感受到,逻辑本身就包含着巨大的魅力。 (全文完)
教你逻辑推理题的三种基本解题方法 一、列表画图法
某些逻辑推理问题,涉及对象很多,这类问题可以用画表格、连线的方法,把题中错综复杂的信息条理化、有序化,方便推理。
举例:班里有林、王和吴三位老师,分别教语文、数学、英语。已知:1.每个老师只教一门课;2.林老师上课全用汉语;3.英语老师是一个学生的哥哥;4.吴老师是一位女教师,她比数学老师活泼。问:三位老师各上什么课?
分析与解答:三位老师分别教了三门课程,列出下表。用“√”表示教这门课程,用“×”表示没有教这门课程。根据条件1,每一横行都应有一个“√”;根据条件2可知林老师没有教英语;根据条件4可知,吴老师没有教数学;根据条件3和4可知,吴老师没有教英语。得出下表: 二、假设反证法
先假设题中给出的某种情况是正确的,并以此为起点进行推理。如果推理导致矛盾,则证明此假设是错误的,再重新提出一个假设继续推理,直到得到符合要求的结论为止。 举例:大杂院里住着4户人家,每家都有一对双胞胎姐妹。姐姐分别是ABCD,妹妹分别是abcd。一天,有人问:“你们谁和谁是一家的啊?” B:“C的妹妹是d。” C:“D的妹妹不是c。” A:“B的妹妹不是a。”
D:“3个人中只有d的姐姐说的是事实。” 如果D的话是真话,那么正确的是 A.D和c是双胞胎 B.C和b是双胞胎 C.B和a是双胞胎 D.A和d是双胞胎
分析与解答:假设B说的是事实,则C就是d的姐姐,按D的依据就是C也为真,那么出现有两个人说的是事实,与题意矛盾,所以B说的不是事实,同时也知道C不是d的姐姐,则BC的话都是假的,所以只有A说的是真话,则A就是d的姐姐,A说B的妹妹不是a,又不可能是d,所以B的妹妹只可能是b或c,根据C的假话知道D的妹妹就是c,B的妹妹就是b,最后C的妹妹就是a。所以正确答案是A。 三、枚举筛选法
即不重复、不遗漏地将问题中的有限种情况一一枚举,然后对各种情况逐个检验,排除一些不可能的情况,逐步归纳梳理,找到正确答案。
举例:在三只盒子里,一只装有两个黑球,一只装有两个白球,还有一只装有黑球和白球各一个。现在三只盒子上的标签全贴错了。你能否仅从一只盒子里拿出一个球来,就确定这三只盒子里各装的是什么球?
分析与解答:枚举各种情况,一一尝试。当从贴有“一黑一白”的盒子中取出一个球,如果是白球,那么这只盒子一定装有两个白球,于是贴有“两个黑球”的盒子一定装有一个白球和一个黑球,最后贴有“两个白球”的盒子一定装有两个黑球。
对应的,如果从贴有“一黑一白”的盒子中取出一个球,如果是黑球,那么这只盒子一定装有两个黑球,剩下的两只盒子可以同上分析出。 所以,只要从贴有“一黑一白”的盒子中取球即可。
实际解题时,几种解题方法往往交叉、配合使用,综合运用上述方法,再难的题目也难不倒你!
逻辑推理,MBA的思维方式,拓展知识面!
逻辑就是思维的规律,规则。 逻辑学就是关于思维规律的学说。
有逻辑和逻辑学两个概念通用。辑与逻搭配读轻声。
逻辑(理则学),源自古典希腊语 (logos),最初的意思是\"词语\"或\"言语\",(引申出意思\"思维\"或\"推理\"),1902年严复译《穆勒名学》,将其意译为\"名学\",音译为\"逻辑\";因为该词是由日制汉语\"伦理\"一词分拆而来,所以日语还把它译为\"论理学\"。
逻辑推理,MBA的思维方式,拓展知识面! 讲授科目:逻辑
辅导经历:教育部考试大纲配套逻辑教材独家编写者之一 全国著名MBA逻辑辅导名师,对MBA逻辑应试有深入研究,熟悉考生备考存在的问题;讲课通俗易懂,突出应试实战技巧,方法性强,能迅速提高学员做题的速度和准确度。
逻辑:
【1】规律,事物的完成的序列。 【2】事物流动的顺序规则
【3】事物传递信息,并得到解释的过程 【4】思想、顺序与规则的结构或法则与思想
逻辑是关于思维的形式和规律的科学。——王力
认真研究下去,就可以找出社会生活的某些客观规律,即生活的逻辑。——艾芜 数学表达上准确简洁、逻辑上抽象普适、形式上灵活多变,是宇宙交际的理想工具。——周海中
传统上,逻辑被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来研究。自从十九世纪中期,逻辑经常在数学和计
算机科学中研究。逻辑的范围非常广阔,从核心主题如对谬论和悖论的研究,到专门的推理分析如或然正确的推理和涉及因果关系的论证。
在我国古代,逻辑学又被称为理学、理则学、名学、刑名之学等。
「判断推理」逻辑学四大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公考滨哥 2019-01-01 23:01:25
逻辑基本规律是正确思维的根本假定,也是理性的交流的必要条件。主要的逻辑基本规律有四条: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精华提炼】简单概括就是在一个思维过程中不能偷换概念,也不能偷换话题(同一律),如果出现了矛盾的概念或者命题,必有一真一假,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矛盾律和排中律),我们根据前提推导出结论的时候,理由必须充分,也就是充分条件才能推导出结果(充足理由律)。
逻辑学四大基本规律
(一)同一律
同一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的自身必须是同一的。同一律的公式是:“A是A”。公式中的A可以表示任何思想,即可以表示任何一个概念或任何一个命题。就是说,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所使用的每一概念或判断都有其确定的内容,而不能任意变换。 同一律在思维或论证过程中的主要在于保证思维的确定性。而只有具有确定性的思维才可能是正确的思维,才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人们也才能进行思想交流。否则,如果自觉或不自觉地违反同一律的逻辑要求,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混淆论题或偷换论题,那就必然会使思维含混不清,不合逻辑,既不能正确地组织思想,也不能正确地表达思想。因此,遵守同一律的逻辑要求乃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违反同一律要求常见的逻辑错误有:
①在同一思维中必须保持概念自身的同一,否则就会犯“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错误。 比如,某报载小品文一则,讽刺一些恋人的“向钱看”: 小伙子:“您老是要这要那,不怕人家说你是高价姑娘吗?”
姑娘:“怕什么?!裴多菲都说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嘛,价钱低了行吗?” 显然,这位答话的姑娘故意偷换概念。我们知道,所谓“高价姑娘”的“价”,是“价格”的“价”——人们是用“高价姑娘”来贬斥那些把爱情当商品加以买卖的姑娘。而裴多菲诗中“爱情价更高”的“价”是“价值”的“价”——它赞美真正的爱情比生命还要宝贵。因此,同一个语词(“价”)表达的是不同的概念,但姑娘的上述答话却故意将它们混同起来,用前者偷换后者,这是一种明显的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②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保持论题自身的同一,否则就会犯“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的错误。混淆或偷换论题是在论证中常见的一种逻辑错误。这种错误是在论证过程中把两个不
同的论题(判断或命题)这样或那样地混淆或等同起来,从而用一个论题去代换原来所论证的论题。比如,有人在讨论中学生需不需要学习地理时讲过下述这样一段话:
“我以为中学生没有必要学习地理。某个国家的地形和位置完全可以和这个国家的历史同时学习。我主张可以把历史课和地理课合并,这样对学生是方便的。因为,这样做所占的时间较少,而获得的效果却很好。否则就会这样:这个国家的地理归地理,而它的历史归历史,各管各,不能互相联系起来。”
从这段话里不难看出:谈话者最初提出的话题是“中学生没有必要学习地理”,而随后所论述的却是另一个论题:“可以把历史课和地理课合并”。显然,谈话者是把后一个论题与前一个论题混淆起来了,因而他就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后一个论题去偷换了前一个论题。这就是一种混淆或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 下面再举例说明。
■苏格拉底领了一个青年到智者欧底姆斯那里去请教。这个智者为了显示自己的本领,给了这个青年一个下马威。他劈头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学习的是已经知道的东西还是不知道的东西?这个青年当然回答说,学习的是不知道的东西。于是这个智者就向这个青年发出了一连串的问题: “你认识字母么?” “我认识。”
“所有的字母都认识吗?” “是的。”
“而教师教你的时候,不正是教你认识字母吗?”
“是的。”
“如果你认识字母,那么他教你的不就是你已经知道的东西吗?” “是的。”
“那么,或者你并不在学,只是那些不识字母的人在学吧!” “不,我也在学。”
“那么,如果你认识字母,就是学你已经知道的东西了。” “是的。”
“那么,你最初的回答就不对了。”
这个青年就这样被智者欧底姆斯搞晕了,于是承认自己的失败,而甘心拜欧底姆斯为师。 分析:其实,在这个典故里,智者欧底姆斯使用了偷换概念的方法,把这个青年弄得昏头昏脑的。
■物理老师出一道题当堂考学生,题目是:“一炉铁水凝结成铁块,它的体积缩小了三十四分之一。后来,铁块又熔化成铁水,体积增加多少?”
学生甲经过计算,回答道:“熔化后的铁水的体积比铁块增加了三十三分之一。” 乙马上反对说:“不对。同是一块铁。缩小的是三十四分之一,增加的是三十三分之一,不是自相矛盾吗?”
甲又说:“不是我自相矛盾,而是你混淆了概念”。 请分析甲、乙两人谁是谁非。
分析:甲的说法是对的,乙的说法是错的。
因为“增加”和“缩小”都是相对的概念。缩小三十四分之一,是相对于铁水凝结成铁块来说的;增加三十三分之一,是相对于铁块熔化为铁水说的。这样甲的说法并不自相矛盾;乙确实是混淆概念,因为他把“铁块增加”和“铁水缩小”这两个概念混同起来了。 (二)矛盾律
矛盾律实际上是禁止矛盾律,或不矛盾律。矛盾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或反对的思想不能同时是真的。或者说,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时是真的。 矛盾律的公式是:并非(A而且非A)。
公式中的“A”表示任一命题,“非A”表示与A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命题。因此,“并非(A而且非A)”是说:A和非A这两个命题不能同真,亦即其中必有一个命题是假的。 矛盾律的主要作用在于保证思维的无矛盾性即首尾一贯性。而保持思想的前后一贯性,乃是正确思维的一个必要条件。矛盾律要求对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判断不能都肯定,必须否定其中的一个。否则,会犯“自相矛盾”的错误。
比如,我国战国时代的思想家韩非子曾经谈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卖矛(长矛)和盾(盾牌)的人,先吹嘘他的盾如何的坚固,说:“吾盾之坚,物莫能陷”。过了一会,他又吹嘘他的矛是如何的锐利,说:“吾矛之利,物无不陷”。这时旁人讥讽地问:“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卖矛与盾的人无言以答了。因为,当他说“我的盾任何东西都不能刺穿”时,实际上是断定了“所有的东西都是不能够刺穿我的盾”这个全称否定命题;而当他说“我的矛可以刺穿任何东西”时,实际上又断定了“有的东西是能够刺穿我的盾的”这一特称肯定命题。这样,由于他同时肯定了两个具有矛盾关系的命题,因而就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
从语言方面看,在遣词造句时,如果把反义词同时赋于同一主语,那就会发生文字上的矛盾。这种文字上的矛盾也必然会导致思想上的逻辑矛盾。我们看下面两个例句: “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船桨忽上忽下拍打着水面,发出紊乱的节奏声。” 下面再举例说明。
■一个年轻人对大发明家爱迪生说:“我有一个伟大的理想,那就是我想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
爱迪生听罢,惊奇地问:“什么!那你想用什么器皿来放置这种万能溶液?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吗?”
分析:为什么这个年轻人被爱迪生问得哑口无言呢?因为他的想法包含了逻辑矛盾。因为他一方面承认“万能溶液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另一方面又承认“作为存放这种溶液的器皿是万能溶液所不能溶解的”,这两个判断是互相矛盾的。
■1919年,英国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罗素曾经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某村子里有个理发师,他规定:在本村我只给而且一定要给那些自己不刮胡子的人刮胡子。请问:这个理发师给不给自己刮胡子?”
这是数学史上著名的“理发师悖论”,请分析这里面包含的逻辑矛盾。
分析:理发师给不给自己刮胡子呢?只有两种情况:不给自己刮,或者给自己刮。
如果理发师不给自己刮胡子,那么按照他的规定(我一定要给那些自己不刮胡子的人刮胡子),他就应该给自己刮胡子。这就是说,从理发师不给自己刮胡子出发,必然推出理发师应该给自己刮胡子的结论,这本身就构成逻辑矛盾。
如果理发师给自己刮胡子,那么按照他的规定(我只给那些自己不刮胡子的人刮胡子),他就应该不给自己刮胡子。这就是说,从理发师给自己刮胡子出发,必然推出理发师应该不给自己刮胡子的结论,这本身也是一个逻辑矛盾。
■某珠宝店失窃,甲、乙、丙、丁四人涉嫌被拘审。四人的口供如下: 甲:案犯是丙。 乙:丁是罪犯。
丙:如果我作案,那么丁是主犯。 丁:作案的不是我。
四人口供中只有一人是假的。如果以上断定为真,则以下哪项是真的? A、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乙。 B、说假话的是丁,作案的是丙和丁。 C、说假话的是乙,作案的是丙。 D、说假话的是丙,作案的是丙。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B。
乙和丁的口供矛盾,根据矛盾律,其中必有一假。四人口供中只有一假,所以,甲和丙口供是真的。甲口供真,作案者为丙,加上丙的口供,根据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前件式,丁也是作案者,由此也断定乙和丁中,丁讲假话。 (三)排中律
排中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排中律的公式是:“A或者非A”。排中律的主要作用在于保证思想的明确性。而思维的明确性也是正确思维的一个必要条件。
排中律的逻辑要求是:对于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必须明确地肯定其中之一是真的,不能对两者同时都加以否定。对于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如果有人既不承认前者是真的,又不承认后者是真的,或者说,如果有人既认为前者是假的,又认为后者也是假的,那么此人的思想就陷入了我们习惯所说的“摸棱两可”之中(实际上应该叫做“摸棱两不可”)。模棱两可是一种常见的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所谓摸棱两可,就是在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之间,回避作出明确的选择,不作明确肯定的回答,既不肯定,也不否定。
■有一块空地可以种庄稼,甲、乙两人讨论这块地重什么庄稼好。甲一会儿说应该种小麦,一会儿又说不应该种小麦。针对甲的说法,乙说:“你的两种意见,我都不同意”。试分析甲、乙两人犯了什么逻辑错误。
分析:甲的说法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因为他同时断定了这块空地“应该种小麦”和“不应该种小麦”这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针对甲的说法,乙的说法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因为排中律认为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假,而乙恰好断定上述两个判断都是假的。 “充足理由律”。
简单的说,它指任何判断必须有充足的理由。 几位重要的哲学家对此都有阐述:
莱布尼茨,“我们的推理是建立在两个大原则上﹐即是﹕(1)矛盾原则﹐……(2)充足理由原则﹐凭着这个原则﹐我们认为﹕任何一件事如果是真实的﹐或实在的﹐任何一个陈述如果是真
的﹐就必须有一个为什么这样而不那样的充足理由﹐虽然这些理由常常总是不能为我们所知道的”。
康德认为﹐矛盾律与充足理由律都是真理的逻辑标准或形式标准。在他看来﹐矛盾律是反面的标准﹐因为遵守矛盾律的思想不一定真﹐而违反矛盾律的思想不可能真﹔充足理由律则是正面的标准﹐因为遵守充足理由律的思想一定是有根据的﹐是从一些原则得出而且不会导致假的结论的思想。
叔本华认为,充足理由律可以分解为四种形式:生成的充足理由律(因果律)、认识的充足理由律(逻辑推论)、存在的充足理由律(数学证明)和行动的充足理由律(动机律)。
FBI十大推理术之三段推理术助你成为逻辑思维强人
第一术
三段推理术顾名思义,先看个例子
一段:“人必定会死亡” 二段:“苏格拉底是人”
三段:“所以苏格拉底肯定会死”
这是著名的苏格拉底举过的“三段式论证”的例子,这个例子简单直白的告诉了我们什么是三段式推理。在日常生活中或者在玩狼人杀等逻辑推理游戏时,掌握三段式推理术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三段式推理术中,我们以一、二为基,则三段必中。 下面为大家介绍三段式推理术的第一种使用方法: 三分钟之后,胜券在握。
大家都听说过这么一种说法,叫做“3分钟热度”,一般形容一个人做事情没有恒心,容易半途而废。
真实情况就是人们在这3分钟内对于从事一项活动有极高的热情,在这三分钟内,人内心对于某件事的想法和行为是及其主观的。
同样的,如果在这三分钟内和对方进行辩论等,对方在这三分钟内内心也是有强烈的反抗和抵触情绪的。
所以大家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
某家长问自家孩子,是否偷拿了家里的钱,一开始孩子嘴非常硬,打死都是没拿。 但是过了内心最抵抗和反感的三分钟就会不小心露出马脚,最后不承认都不行了。 同样,我们在玩狼人杀的时候,大家也会碰到这种情况:
俩个对跳的预言家
其中一个发警上后置位查杀
然后被发查杀的玩家在发言的最开始一般都是聊的不错,但是随着他的发言时间的延迟,大部分玩家都会或多或少的露出马脚,甚至于有在警上直接聊爆的,导致好人看清局势,直接顺出两匹狼。
稍微经过一些锻炼,也就是多玩几局的玩家,一般在警上不至于聊爆,但是在警下由于需要面对各个玩家抛来的水包,需要表水,同样容易露出马脚。 当然,这种情况,也不是单纯的三段式推理术。
其实在狼人杀当中,大家经常讲的铁逻辑就是三段式推理术,比如: 在女巫没有解药的情况下,预言家还倒牌,然后有狼人如下发言: 哇,这个悍跳狼玩的真脏,竟然在女巫没药的情况下自刀来污真预言家。 听了如上发言,你应该更容易分清场上局势,我们运用三段式推理术来分析: 一段:“在女巫没药的情况下自刀无任何收益” 二段:“狼人绝对不会在没药的情况下自刀” 三段:“所以他肯定不是狼人”
(假设狼人都是理性狼人,追求效益最大化) 再运用三段式推理来分析那为玩家的发言 一段:“好人不开眼,不知道刀形”
二段:“好人此时正反逻辑都会盘,而不是重点强调该玩家自刀” 三段:“该玩家并不是好人视角,铁狼一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