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村的建设与展望
作者:陈亚松 杨玉楠
来源:《北方环境》2011年第06期
摘要:防止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是持续稳定地发展农业生产的必要前提。我国生态村的建设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蓬勃兴起的生态农业实践,本文通过我国生态村建设的兴起、发展与现状的分析,探讨了生态村概念、内涵和目标;总结归纳了我国生态村建设的模式、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技术构成。最后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了今后的发展趋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生态村; 模式; 原则; 技术构成; 展望
中图分类号:X1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370 (2011) 06-0071-04
Comments and prospects of eco-village construction in China Chen Yasong1, Yang Yunan2
(1. BCEG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CO.LTD,Beijing 100192;
2.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Beiha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Abstract:In order develop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a sustainable and stable way, preventing eco-environment deterioration in rural and the reasonable utiliz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are necessary premise. Eco-village construction in China springs from booming eco-agriculture practice in 1980s. This paper discussed definiens, connotation and construction aims of eco-village by describing its origination,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in China. Then models, basic principles, and technology component of eco-village construction in China were concluded. Finally it analyzed some
disadvantages at present and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al trends and wide application prospects in future.
Key words:eco-village; model; principle; technology; component; prospect
1 我国生态村建设的兴起与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1 我国生态村建设的兴起与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广大农村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特别是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粗放性、低效性和盲目性,不仅消耗了大量的资源,更进一步恶化了农村生态环境,如水土流失、土壤荒漠化、肥力下降,化肥、农药、粪便等的污染等
[1]
。因此如何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持续稳定地发展农业
生产,同时又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基于国外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和我国农业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我国从80年代开始进行了生态农业建设的探索,以避免重蹈西方农业发展的老路,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保护农村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生态农业作为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几十年来在我国进行了广泛的实践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它是实现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
[2]
。而随着生态农业在农村的
[3]
具体落实和应用,其内涵不断丰富和深刻,已不再局限于农业本身,而是把农村作为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来建设,应运开始了生态村的规划和建设。其中,卞有生
较早开展了对留民营
村生态农业系统的研究。从研究对象看,对留民营村的研究已经超越了农业本身,而是对包括农业在内的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特别是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这不仅推动了我国村级生态农业的发展,而且为生态村的建设奠定了基础。90年代以来,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由小范围试验到大面积实施,由科学家试验研究到国家政府行为,使全国各地区的生态户、生态村、生态乡、生态县蓬勃发展起来。1994年,国家环保局组织制定了“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1995年,发布了《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纲要》,从1996年到1999年,全国先后分四批开展了154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部分省(区)开展了省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工作,1999年,完成了对第一批33个试点单位的考核验收年、2001年、2004年通过考核验收,被正式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5]
[4]
。目
前全国已有528个地区和单位开展了生态示范区建设工作,其中166个建设试点分别在1999
。这些生态示范区包
括了数量众多、各具特色的生态农业示范村,也即后来通称的“生态村”。目前,全国已有7个生态村荣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布的“全球500佳”称号。实践证明,生态村的建设是解决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实现了三个效益的统一,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1.2 生态村与生态农业
综上所述,我国生态村的建设源自于我国生态农业的实践,我国农村基本以农业生产为主,生态村最初就是指生态农业村,是伴随着生态农业建设而发展起来的。因此生态农业是生态村建设的重要的内容,也是生态村建设的重要手段和方式,生态村必须强调的是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多级利用,从某种意义上讲,生态农业的发展就是生态村的建设和运转,生态村和生态农业从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及运用的技术方法上都近似相同。但是生态农业不能等同于生态村,生态农业是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总结出的一种农业可持续发展形式,而生态村则是从生产与生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角度所开展的一项综合性活动
[6]
。生态村比之生态农业具有较
高的层次和更丰富的内涵,农村是农业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态系统相结合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村的建设内容不仅包括生态农业,还有生存环境的改善、宜人乡村景观、物质和精神生活提高等人类生态系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 生态村的概念、内涵和目标 2.1 生态村的国内外概念
由于各国的土地、资源、人口、农业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文化的差异性,西方发达国家生态村的产生和发展有别于中国。发达国家生态村运动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一些发达国家对于环境破坏,不可再生资源的过量消耗,栖息地的污染与生活方式的不可持续性的认识与反省
[7]
。丹麦学者Robert Gilman在他的报告“生态村及可持续的社会”中最早提出了
[8]
生态村的概念,其定义为:“生态村是以人类为尺度,把人类的活动结合到不损坏自然环境为特色的居住地中,支持健康的开发利用资源及能持续发展到未知的未来”业实践,我国学者目前普遍认同的概念系统。
显然,我国的生态村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仅仅在名称上偶然性地雷同,而彼此之间开始并无内在关系。在发达国家,人们创建生态村的目的有三个:即生态化,宗教精神化,社会化,国外生态村要做到的是可持续的居住地及经济发展应该为生态村本身造福,强调农业生产的有机方式和自给自足,文化传统及决策的多样性,并重视现代科技的作用
[7]
[9,10]
。基于我国生态农
:生态村是指在一个自然村或行政村范围内充分
利用自然资源,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以取得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同步发展的农业生态
。而我国生态
村的概念及内涵建设则更侧重于实际的生产模式与内容,如生态工程建设(种植工程、养殖工程、物质能量合理循环工程),强调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统一,这也是我国的特殊国情所决定的。与我国的生态村建设不同,西方的生态村建设似乎是一种后工业化现象,更多的表现出一种社会思潮,所追求的是一种理想的生活模式 2.2 我国生态村的内涵与目标
生态村是典型的开放系统,具有自然、经济、社会等多重性质、多层次、多侧面的复杂系统。其内涵是遵循持续发展的要求,以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协调统一为目标,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建立的具有生态良性循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全功能、结构优的村庄组合和农业生产体系
[12]
[11]
。
;它是一类社会、经济、自然协
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物质与精神双文明的农村人居环境和生产基地。从实践上定位,则可简要概述为:经济发达、生活富裕、环境优美、资源节约、高效低耗、良性循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在绿色村庄建设和农业经济发展的整体上得以整合,达到生产、生活、生态的高度统一
[13]
。
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是生态村建设的根本目标。生态村的建设不仅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充分合理利用资源,强调生产效率,减少污染排放,而且强调经济的稳定发展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多层次的社会需求,把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技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生态合理、经济高效的现代化持续农业,追求生态、经济和社会整体协调发展。这也是建设生态村必须长期坚持的目标。 3 我国生态村建设的主要模式、原则和技术构成
生态村建设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平衡规律进行农村各业生产与生活环境治理的优化调控过程,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是生态村规划和建设的基本理论依据 3.1 我国生态村建设的主要模式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地貌、资源、气候和生产习惯差异很大,因而各地在生态村的建设中因地制宜,创造了多种不同类型的生态村建设模式。这些模式是在我国广泛的生态农业和生态村个案研究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因此具有较强的地域特征,类型也丰富多彩。农业部科技教育司根据我国20多年的生态农业实践编审了《中国生态农业十大模式和技术》,这十大类模式分别是
[15]
[14]
。
:①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②南方“猪-沼-果”生态模式;③平原农林牧
复合生态模式;④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模式;⑤生态种植模式;⑥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⑦生态渔业模式;⑧丘陵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利用型生态农业模式;⑨设施生态农业模式;⑩观光生态农业模式。
这些模式对我国生态村的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由于我国大部分生态村的建设是以生态农业为主,因此这些生态农业模式在我国生态村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国生态村的建设模式不仅吸取了生态农业模式的精华,还根据生态村建设的目标及地域的不同,积极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生态村建设模式,总体上来说可以分为几个类型
[16]
:(1)环境治理与生
[17,18]
态保护型:一些地区由于人为的活动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如土壤荒漠化、水土流失、河流污染等,通过生态村的建设加强生态环境的整治和保护为主要任务
;(2)
生态农业主导型:这类生态村的主要特点是:改变过去单一掠夺式经营为增殖经营,改变传统农业为生态农业,以农业为主,农业与养殖业、加工业相结合,充分利用太阳能、生物能。这是我国生态村建设最典型的模式,但由于各个地方的差异,类型也各异。如“全球500佳”山一村以“种、养、加”综合发展模式纽带的建设模式
[21]
[19]
,翁牛特旗生态村以林-草-牧复合经营模式
[20]
、以沼气为
[8]
等。(3)生态旅游型:以生态旅游为主要产业,如京郊北宅村
[3]
。(4)
综合发展与全面建设型:根据本地的特点,综合发展,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综合规划乡村旅游业,如北京留民营生态村 3.2 生态村建设的基本原则
尽管我国生态村的建设模式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但不管怎样,生态村建设必须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3.2.1 相宜性原则 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土地生态类型、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等不尽相同,因而生态村的设计规划必须根据当地、当时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进行相适宜的设计规
、深圳农岗碧岭生态村
[22]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划。具体讲,首先要与自然资源相适应,宜农则农,宜牧则牧;第二,要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产销对路;第三,要与“户情”相适应,根据各自的劳力、资金、文化水平、技术要素、管理能力,合理选择经营项目;第四,要与党和政府的政策和伦理道德相适应。
3.2.2 三效益统一的原则 生态村的规划建设是以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者的协调统一为基本原则,以实现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这要求生态村建设时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加强市场预测,在品种选择、资源配置、产业结构规划时尽量以市场为导向;同时在追求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环境,保育资源,加强生态建设,促进人、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
3.2.3 整体协调再生循环利用原则 只有从整体上把握系统的动态,才能实现系统的合理调控。协调的实质是综合,是协调生物与环境或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再生是实现系统内的自组织、自调节
[23]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物资的循环和资源的充分利用,才能实现生态村的自
净、无废弃物生产,减少污染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3.2.4 人的发展原则 生态村建设最终目的是改善并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推动和社会的持续发展。经济的增长是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决不是目的,生态村的建设不仅要物质生活丰富,还要环境优美、人民健康、人口素质提高等。只有我们的生活在所有这些方面都得到改善和提高时,才是真正的发展。
3.3 我国生态村建设的技术构成
生态村是一个内容广,结构复杂的复合生态系统,它包含广泛的技术类型;同时生态村的设计与建立,不可能存在一个统一的技术模型,特别是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差异很大,生态村建设也有着多种不同的技术类型。总结起来,当前我国生态村建设主要有以下几种技术类型。
3.3.1 传统农业技术精华与现代农业技术的结合 其中包括耕作方式与种植制度的调控技术,如选择相应的育种及其它生物技术,以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趋势;各种农作物的轮作、间作、套种等的立体结构种植技术,如豆-稻轮作,棉-麦-绿肥间套作,棉花-油菜间作等;生物的立体养殖、立体种养型生态系统,如鱼-兔-鸭的立体养殖,稻-鱼-萍的共生系统,胶-茶-鸡的复合生态农业技术。
3.3.2 依靠现代农业及系统工程方法,对生态系统进行优化组装 包括食物链的加环与优化;复合生态系统组装和优化,如林-果-茶-草-牧-渔-沼气的复合结构系统,多功能的农副工联合的生态系统。
3.3.3 资源的再生与高效利用及无(少)废弃物生产的技术 包括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技术;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技术,如屋檐设立雨水收集系统,达标处理水用于冲厕等;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建筑物的环保节能技术,如建筑的环保材料,复合墙体保温技术;废物资源的回收利用技术,如利用农业废弃物制沼气。
4 我国生态村的研究进展与前景展望
我国对生态村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从研究的对象来看,我国对生态村的研究一直是将农田生态系统和村落生态系统看作是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关注这两个系统之间物质、能量的循环和交换,以及它们的协调发展。由于生态村建设的内容广泛,我国对生态村的研究内容也相当广泛,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6]
:(1)对生态村个案的研究,即对单个村落生态
系统进行研究。包括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研究,生态村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评价分析,生态村系统内的物质流、能流的分析,生态村规划设计研究,生态村的建设模型和发展方向问题研究等;(2)生态村的生态技术和生态工程的研究:我国一直十分重视于生态技术和生态工程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如生态种植、养殖技术与工程,物质、能量循环利用技术与工程,我国也开展了一些适合村庄的现代生态住宅的研究;(3)生态村评价方法与标准的研究:目前我国这方面的研究正在不断充实和完善,国家环保局已提出了一套评价生态示范区的标准,但我国对生态村的评价指标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既不利于横向比较,也难于统一管理
[24]
。
可以说,我国生态村的建设和研究已经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它毕竟还很年轻。目前,对生态村的建设的标准和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不够
[25]
[24]
;我国对生态村的建设和研究更注重对现实
村落生态经济问题的研究,对乡村中生态建筑、生态社区、人文环境(包括人际关系等)关注
,另外,我国对生态村模式的研究单一且滞后于生态村的建设实践。随着科学的发
展,人类社会的进步,我国生态村的建设模式和评价体系将进一步完善,生态村的本质内涵也不断得到扩展,必将实现由原来注重单项技术突破向综合建设方面跨越,由注重经济、环境建设的模式正趋向于包括人文环境的建设。
生态村的建设不仅是发达国家经历了现代农业辉煌成果而又受自然界一系列惩罚之后的深刻反思,而且也是发展中国家的前车之鉴。我国生态村的建设经过了十几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涌现了许多好的经验和成功的典型,生态村是符合我国国情、国力且切实可行的发展模式,是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生态村的建设必将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卞有生.中国农业生态保护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中国科技奖励,2000,8(4):14-19.
[2]金鉴明,金冬霞.中国的生态农业〔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9,21(2):10-14.
[3]卞有生.留民营生态农业系统〔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8:38-50.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4]廖福霖.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133-149. [5]国家环保总局.生态示范区的建设[EB/OL].
http://www.sepa.gov.cn/eic/650774557086449664/20051129/13284.shtml 2005-11-29.
[6]姜志德,唐学玉.小康生态村建设问题的思考〔J〕.农村展望,2005, (7):16-18. [7]杨京平.全球生态村运动述评〔J〕.生态经济,2000,(4):46-48.
[8]Robert Gilman. The Eco-village Challenge〔J〕. In Context, 1991, (29): 10-14. [9]粟驰,吴文良,于兴海.北京郊区北宅生态村规划研究〔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4,19(4):51-54.
[10]华永新.生态村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J〕.农村能源,2000,(1):28-29. [11]Krister Wiberg. Ecological villages, a European reality〔J〕.Renewable Energy, 15(1998): 101-106.
[12]翁伯奇,黄勤楼,陈金波.持续农业的新发展--生态村的建设〔J〕.云南环境科学,2000,19(8):99-103.
[13]翁伯奇,黄毅斌等. 山区小康生态村建设规划原则与综合评价体系〔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2000,4(2):14-20.
[14]卞有生.建设生态县、促进我国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J〕.环境生态,2000,8(4):14-19.
[15]周衍庆.博兴县生态农业建设的模式与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3. [16]刘鬯.京郊山区生态村理想模式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5. [17]李兆然.中国南部石灰岩地区生物保护和综合治理生态村模式〔J〕.广西植物,1996,16(1):48-55.
[18]李新贵.建设北京山区水土保持生态村〔J〕.水土保持,2002,(4):38-39. [19]朱海斌,潘林平.\"全球500 佳\"山一村生态农业发展比较评述〔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0,22(2):39-41.
[20]马文广.浅论翁牛特旗生态村建设模式〔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2004,(6):44-45.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1]黄勤楼,翁伯奇等.建阳市推广沼气、发展小康生态村的实践与效益〔J〕.福建农业科技,1998,(4):29-30.
[22]黄寿山,庞雄飞等.深圳市碧岭示范生态村的规划与实施〔J〕.生态科学,1997,16(2):21-26.
[23]计文瑛,周连启,张壬午.我国农业生态工程的兴起与发展〔J〕.农业环境保护,1997,16(2):87-89.
[24]卞有生.生态省生态市及生态县标准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03,5(11):18-24.
[25]陈勇.国内外乡村聚落生态研究〔J〕.农村生态环境,2005,21(3):58-61,66. 收稿日期: 2011-03-14
基金项目: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教育与发展研究专项基金资助项目(400153);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2008ZX07313-002)。
作者简介: 陈亚松(1982-):男,注册环保工程师,硕士,从事环境污染治理、环境规划和咨询工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