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四年级语文学科第二、三单元教案(修订版)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主备人: 集备时间: 2014.9 一、单元教学内容: 5《古诗两首》、6《爬山虎的脚》、7《蟋蟀的住宅》、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语文园地二》 二、单元教材及学情分析: 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把握事物特征、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联系的主要手段。从小培养孩子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好习惯,将使他们终生受益。 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安排的,选择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写了非常有特色的植物和动物,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生动地讲述了科学家从生活中的无意发现到不断寻求证据直至创立学说的故事,颇具吸引力。本组教材中还安排了与专题有关的“阅读链接”“资料袋”,有趣的“比眼力”口语交际,以及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写观察日记等内容„„所有语文活动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很有利的。 三、 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本单元25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 2、运用多种方法记生字,自主识字,增进交流,提高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两首》和 《爬山虎的脚》。 4、在朗读的过程中,陶冶美好的情操,激发观察自然界的兴趣。 5、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6、积累语言,学习使用标点符号,在朗读中体会不同标点符号的语气。 7、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事物的意识。 四、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通过重点词句体会事物的特点转载请注明出处。 2、仔细体会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 3、培养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难点: 1、体会作者写作方法。 集备组成员: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能将自己的所观所感不拘形式写下来。 五、单元教学建议:

《古诗两首》的教学建议:

1、教学《题西林壁》时,要突出“横”、“侧”、“远”、“近”、“高“、”低“几个字,体会诗人在庐山时,每到一个地方都在仔细观察、欣赏。

2、在理解诗意的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语言,如“山重“与”“柳岸”“水复”与“花明”,“水复”与“花明”,“疑无路”与“又一村”的对偶,使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律节奏美。

3、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愿身在此山中”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些诗句的感受。 《爬山虎的脚》的教学建议:

1、对课文的重点段落,即描写爬山虎脚的部分,在教学时要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读懂,并充分交流读书的收获。

2、在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爬山虎叶子的叶尖为什么一顺儿朝下?

3、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相机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的。 4、课后可以布置学生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如,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动物或者植物,并做记录。

《蟋蟀的住宅》的教学建议:

1、课前,可建议学生查阅有关蟋蟀的文字或图片资料,有条件的可以观察蟋蟀和它的巢穴。

2、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蟋蟀的住宅有哪些特点?蟋蟀是怎样建造自己的住宅的?

3、引导学生品味重点词句,领略文章的内涵。

4、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坚持长期细心观察的敬业精神,以及他对昆虫的特殊感情。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的教学建议:

1、教学时可以先引导学生自读,要求学生边读书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内容。

2、学生在交流读书感受时,教师可以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下靠的是什么”这一问题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让学生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获得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语文园地二——口语交际》

1、按照教材提示的步骤安排交际活动,重点放在交流“想到的内容”和“观察的感受”。

2、可以采取小组内开展竞赛的方法进行教学,看谁发现得快,发现得多,然后在班上交流各自的发现。

3、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观察的方法和习惯:观察要仔细,要反复地看,多个角度看。

《语文园地二——习作》

1、围绕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最近你观察过什么事物?是在哪里观察,怎么观察的?观察的时候你发现了哪些新奇的事物?哪些地方让你感到有兴趣?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谈话中,捕捉习作的内容,激发习作的欲望。

2、教师交代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学生交流各自打算写的内容,教师作适当的点评,引导全班学生相互启发。

3、教师对观察日记的写法和格式稍作指点。 《语文园地二——我的发现、日积月累、成语故事》

1、《我的发现》通过三个例句和一组对话,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正是因为观察得认真、细致,正是因为经历了长期的观察,本组课文的几位作者才有可能把文章写得那么具体,那么准确。

2、《日积月累》先让学生自行试读,提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教师给予帮助。

3、《成语故事》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读全文,在学生能够流利朗读短文后,教师引导学生就以下问题进行交流:文与可的笔下为什么能出现一竿竿生动传神的竹子?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他画的竹子“生动传神”?还可以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胸有成竹”的意思,并练习运用这个成语。

六、单元课时安排:

1、《古诗两首》 2课时 2、《爬山虎的脚》 2课时 3、《蟋蟀的住宅》 2课时 4、《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1课时 5、《语文园地二》 3课时

七:分课时教案 执教: 设计理念与学情分析: 课题:5.《古诗两首》 主备人: 教学时间: 月 日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同时也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长期以来一直关注教师如何教,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学,在这节课中将关注学生的学法,用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受到熏陶感染,再把学生的感悟与老师、同学交流。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一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进行编排,这一组课文选择的文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两首古诗学生在三年级时曾经积累过,学习起来不会很困难。但诗句的后两句有着一定的哲理性,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 教学目标: 1、学会“莫、腊、浑、疑”等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体会诗人的心境。 2、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我的增减: 一、激趣导课 世间尤物丰富多彩,美不貹收,而且有着千丝成缕的联系,如果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万物的奥秘,认识万物的联系,本课两首诗就是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发现万物的奥秘,思维两首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学习《题西林壁》(板书) 三、学习新知: (一)复习古诗的学习步骤及学习方法 学习步骤:初读感知→理解诗题→理解诗句→品读悟意境→熟读成诵 (二)按上述学习步骤学习《题西林壁》。 1、初读感知,读通读正确。 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读通读正确,然后抽读 2、了解作者,理解读题

(1)让学生课前查阅苏轼有关资料,课上互相交流。 (2)结合注释理解读题目的意思 3、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读句意思 (1)分组合作学习,在组内各自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理解诗句时,既要借助注释,又要联系上下文,既要联系课文插图,又要补充诗中没有的一些词句,才能正确理解诗句意思,这是理解诗句的一般方法,让学生明确方法后各自试着理解诗句大意,然后与组内同学互相探讨。 (2)全班交流 在全班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拔、启发、小结等,并与朗读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情感。 4、品读悟意境 (1)启发谈话悟意境: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是细心观察庐山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用心思考,为什么同样是庐山,却有不同的面目呢?经过思考,作者发现其中的奥秘: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写了庐山的千姿百态,身处山中也难以看清它的真实面目,你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2)品读古诗,体会感情。 1、反复练习诵读古诗。 2、指名朗读,读后评价。 3、学生齐读。 4、熟读成诵。 四、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2、预习《游山西村》。 板书: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实写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第二课时 《游山西村》 一、整体感知 1、读读诗题,参看注解,说说诗题的大概意思。教师补充小结。 2、自由吟读。 3、指名试读。教师点评并范读,体会诗句的节奏。 二、试讲诗意 1、边读边参阅课文中的注解,试着串讲。教师巡回倾听,发现难点。 2、指名试讲。(要求把每句诗的大致意思说清楚) 3、理解“莫笑、足”的意思。 三、深入体会 1、读前两句,想象意境。诗人会在什么地方?他当时有什么感受?(想象诗人在农家做客,受到农家热情款待) 2、读后两句,体会意境。 这时诗人是在哪里?他当时遇到了什么景象? 诗人可能正走在山间小道上,眼见前面被大山挡住了,怀疑无路可走;行至山前,忽见柳荫深深,鲜花簇簇,惊喜地发现又是一个村庄。 四、品味对偶的表现手法 1、有节奏地朗读后两个诗句。 2、引导发现两行诗句中相对应的词,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 3、美读,读出节奏、音律美。 五、体会名句的引用 提供下列句子,供学生阅读。 1、李叔叔正在搞一次实验,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难题,实验进行不下去了。因此失去了信心。后来在一位教授的帮助下,他豁然开朗,很快攻克了难关,实验获得了成功。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老师在指导我们作文时,常常用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教我们写作时不要说人家常说的话,写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要写出自己的个性。 读后教育学生在以后的习作中能恰当地引用这些语句,使自己的作文变得更精彩。

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说说诗的意思。 2、默写古诗。 教学反思:

七:分课时教案 执教: 课题:6.《爬山虎的脚》 主备人: 教学时间: 月 日 设计理念与学情分析: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到底该教什么、学什么?经过将近20年的教学实践以及长期的学习和思考,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在阅读过程中学习言语表现!只有在阅读中深入地品悟语言、辨析语言,让孩子们沉潜于鲜活的言语中去品味和揣摩,让他们体悟到语言的精妙之处,才能使他们在说和写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在言语表现中滋养言语生命,获得言语能力的磨炼和提高。 因而,本课的教学,我通过互文对照、动作模仿、词语辨析等形式让孩子们体悟叶老用词的精准和妥贴。课堂上采用朗读、对比、替换等方法,把学生置身于语言的海洋中,通过涵咏、体悟、辨析文章中的词语、句子,让孩子们去感悟语言的表现形式,积累精彩的语段,并通过角色换位,让孩子们用第一人称写一写爬山虎脚的一个主题,在换人称的改写中实现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学会表达,实现在语言学习中滋养言语生命,努力体现以“言语表现”为本位课堂教学理念。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的基础上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具有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同时增强他们具有爱自然保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爬山虎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 2.导语: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

我的增减:

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拿自己和作者对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3、对课题质疑。 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置换角色,从课题质疑,可激发探究的兴趣,又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漾起 拂过 叶柄 蜗牛 紧贴 蛟龙 枯萎 逐渐 牢固 (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探究,理解一二段 1、读第一自然段,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爬山虎长得很茂盛,能爬。) 2、欣赏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 四、布置作业,重视语言积累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3、4自然段。 板书: 25 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嫩红 嫩绿 绿得新鲜 匀称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第二课时 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 b、脚的形状; 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

学得更快。(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找出爬的动作词;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1、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男、女分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学生说)

板书设计: 爬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 特点 样子:像„„像„„(细丝) 虎 颜色:嫩红(灰色) 的 脚 爬 触→巴→拉、贴(牢固) 教学反思:

七:分课时教案 执教: 课题:7《蟋蟀的住宅》 主备人: 教学时间: 月 日 设计理念与学情分析: 《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是根据法国著名的昆虫家法布尔的《昆虫记》选编而成的。文章在内容选择,语言表达方面都发生了一些变化,这样的变化更贴近原著的风格,也更能体现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 作者在文章中大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蟋蟀比作人,把它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把它的活动比作人的活动,想象非常丰富,语言十分有趣。 蟋蟀如何建造住宅的过程?以及住宅内部的结构如何?学生们因为没有亲眼看见,只能靠想象,理解起来有些困难。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认识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住宅、隐蔽、弃去、慎重、住址、挖掘、搜索、骤雨、粗糙、简朴、干燥、钳子、耐烦、宽敞。 2.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蟋蟀的住宅为什么称得上是伟大的工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拿出一个方阵的塑料蟋蟀)认识这小东西吗?叫什么? 蟋蟀。对,这是它的大名,小名叫什么?(蛐蛐) 师:“蟋蟀”两个字怎么写,老师忘了,谁来写一写?(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来写,其余学生书空) 师:小家伙虽小,但人缘特好,早已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你知道它有哪些本领?(好斗、唱歌、建住宅) 板书:蟋蟀的住宅 二、初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样子。 1、蟋蟀的住宅有多少平方米,有几层楼?小东西的住宅是什么样的?读课文,用“—”画出有关句子。 2、讨论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蟋蟀的住宅。(在课题的右边画出蟋蟀的住宅,直观、形象) 三、变换角色,再读课文。 1、师:小家伙的住宅不就是个小洞,有啥了不起的? 我的增减:

你们认识王老师的住宅吗?(不认识)

师:(惊讶、不认识)王老师住的楼房100多平米,二层楼,比它好多了。可我的房子竟没这小家伙的有名,我心里真不服气。今天就聘请我们全班学生做“住宅评判委员会的委员”来评一评谁的住宅有名。好不好?

2、要做好评委就要先了解各自的住宅。小家伙的住宅什么样?有什么特点?请各评委了解一下。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我想了解一下各评委的水平。

分段读课文(让学习困难的学生读),每人找一位小老师帮助纠正读音。

四、再读课文,找出生词,讨论。

1、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生词,写在黑板上。隐蔽、弃去、慎重、挖掘、搜索、骤雨、粗糙、简朴、干燥、耐烦、宽敞。 2、讨论词义。联系课文,学生理解哪个词义就请他讲哪个词,老师重点指导学习“随遇而安”。

(1)随遇而安,从字面看是什么意思?(随便找个地方就安顿下来)

(2)课文中谁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来的?谁不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2、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修建的经过,学习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 教学难点:

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

1、师: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呢?请各位评委再读课文,用“—”

画下有关句子,并能把每一个特点用一个词概括出来。 2、学生自由读课文,找特点并概括。

3、请学生板书自己概括出来的蟋蟀住宅的特点。 4、讨论、比较住宅特点。 生:小蟋蟀住宅朝着阳光(向阳) 小蟋蟀的住宅隐藏在青草丛中(隐蔽)

师:小家伙真不简单,一个小洞也有这么多名堂,但是我的住宅里有电灯、电话、有线电视、电脑等等,它有吗?谁的住宅好?(当然老师的好)

二、了解蟋蟀是怎样建房的

1、我的住宅比它好,为什么没它有名呢?(引导学生再读课文) 2、读后再比。

生:蟋蟀建房子是一点一点挖掘的。

师:我建住宅得请瓦工、木工、电工、水工等等,一个人干不了。 生:蟋蟀不断修整住宅。

师:老师的住宅不常修整,要向它学习。 „„

通过比较,让学生认识到建筑专家—蟋蟀住宅的出名,是靠自己长年累月不断修整,认真、辛勤的劳动换来的。请你找出课文赞扬蟋蟀的语言,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投影出示课文中直接称赞蟋蟀住宅的句子:

(1)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

(2)它的工具是那样柔弱,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 (3)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体会作者对这种精神的敬佩赞扬的思想感情。 三、换角色,指导说话。

1、下面请蟋蟀工程师介绍一下它是如何建筑住宅的,它建筑的住宅的特点等。

2、学生准备后,发言。(让学生把课本上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四、深入了解,认识蟋蟀。 1、看学生收集的图片资料。

2、谈体会:看了图片、资料你懂得了那些以前你不知道的知识? 五、布置作业:

1、读《秋虫音乐会》(有关蟋蟀的童话) 2、以下两题任选一道做:

(1)用以下小动物编个小故事(不要求全用上) 蚂蚁、蜜蜂、蟋蟀、蝗虫、萤火虫、蝴蝶、螳螂、蜈蚣。 (2)仔细观察一种小动物,写一篇短文。写出这种小动物的特点。 板书设计:

7 蟋蟀的住宅

特点:慎重选择 建造:加深加阔 向阳、干燥、隐蔽„„ 不断修整 简朴、清洁„„

吃苦耐劳 不肯随遇而安 伟大的工程 教后反思:

七:分课时教案 课题: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执教: 设计理念与学情分析: 主备人: 教学时间: 月 日 这是第七册第二单元安排的一篇略读课文,叙述的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德雷~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本文教学的重点是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因为是略读课文,所以主要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稍加引导和点拨。因为有了信息技术的整合,所以对于难点的突破有了更好的选择。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准备: 世界地图,地球仪,幻灯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我的增减: 一、教师导入: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今 天我们要阅读的这篇文章介绍的是德国著名天文学家、气象学家 和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的故事 齐读课题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引出什么发现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去阅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说说初读课文应该做什么? 1.标出自然段,画出认读的生字,把带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2.再读 画出不懂的问题。 三、反馈自学情况 1.读认读生字词 理解词义。 2.按自然段读课文。 3.提出不懂的问题。 四、解释从课题中提出的疑问: 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发现了什么? 1.分组观察地图和地球仪,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的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五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 五、师:魏格纳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是否正确,他做了大量艰苦

的考证工作,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证据。结果发现一份非常有说服力的资料。请你快速的读读第七自然段看看魏格纳是怎样进行推理的。 出示幻灯,理解魏格纳是如何进行推理的。 六、出示课文填空,回顾课文内容 1、魏格纳为什么能在一张平平常常的世界地图中发现重大的地理现象?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2、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七、布置作业: 1.摘录课文中的好词 2.课下去查找有关大陆漂移说的其他资料。 教学反思:

七:分课时教案 执教: 课题:语文园地二 主备人: 教学时间: 月 日 设计理念与学情分析: 密切结合本组课文训练的重点──培养孩子们观察的兴趣,让孩子们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同时,还设计了教学插图和相关的课件及评价时的一些小奖品,这些设计符合四年级段的孩子的身心特点。在设计教学程序的时候,注重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同时也注重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评价方式以学生的评价为主,也开设了一定的奖项,这对学生是很好的激励,也体现了学生的年龄特点。 教学目标: 1、能清楚明白地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内容,并敢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在交流中能就不明白的地方向人请教,与人商讨。 2、能把自己的所观所感不拘形式地写下来。注意表现出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自己发现和运用识字方法,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4、能发现细心、长期观察的乐趣所在。 5、能背诵“日积月累”部分。 教学重点: 1.对于儿歌能够熟读成诵。 2.丰富知识,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出处,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3.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把最想告诉别人的内容写下来。题目自拟。 教学难点: 练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事物,并将自己的想法与同伴交流。 教学准备:搜集成语故事、观察身边一些动物、植物。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读读写写 1、检查读音,交流识记方法。 ⑴自由读记,读中正音。 ⑵交流难记字形识记方法。 2、取长补短,再次识记。 3、按组听写词语,注意书写规范。 ⑴住宅 住址 隐蔽 隐藏

⑵洞穴 倾斜 平坦 宽敞 ⑶均匀 重叠 空隙 痕迹 ⑷引人注意 毫不可惜 随遇而安 ◆读读记记 1、读中正音。 ⑴指名读词,随时正音。 ⑵按顺序齐读。 ⑶同桌互读,一人随机、快速地指点,另一人读。 2、解释说话。 ⑴提出不懂词语,共同交流解疑。 ⑵自由选择几个词说一段话。 ◆我的发现 ⑴出示“爬山虎”的图片,自主观察,交流发现。 ⑵出示文中语句,读通,读懂,发现作者描写的细腻之处。 ⑶作者为何能把爬山虎写得这么细致、具体?思考交流。 ⑷读“小林”“小东”的话。 ◆成语故事 1、写故事需要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长期的观察,其他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胸有成竹》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2、读故事。了解故事内容,懂得成语含义。 3、说故事。 ◆日积月累 1、是呀,有人对每月具有代表性的花也做了细致的观察,编了一首歌。先听老师唱唱。(在原有歌曲中选择合适的曲调) 2、读句正音。 3、仔细读读,你发现这段话有哪些特色?哪些词句用得特别精妙。(“红似火,满枝黄,雪里藏”等词精炼地概括出花的特点,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而这一切无不缘于细致、长期的观察) 4、 熟读成诵,吟唱成诵。 口语交际 1、我们的生活千姿百态,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看了这儿的三幅图画,大家都会发觉“细心观察”的感觉真的不错。 2、独立看图,然后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最感兴趣的一幅图,说说看

到了什么,还可告诉同学你是怎样发现的? 3、再次观察其他的几幅图,也许还有奥妙没被发现呢。 4、全班交流评议,谁发现的最多、最有趣,谁讲解的最清楚、最精彩,将获得“独具慧眼”奖。 ⑴可以讲讲你最得意的一个发现。 ⑵可以讲讲经过同桌提醒后,自己的第二次发现结果及心情。 ⑶可以讲讲你和同桌就某一幅图的争论过程。 ⑷还可以讲讲第一次看图和第二次看图的不同发现和感受。 5、这三幅图除了带给你视觉上的享受以外,还带给你什么呢? 6、评议“独具慧眼”奖的主人选。 拓展:这幅图构思奇妙,用好你的慧眼也许会得到丰收的喜悦。仔细看图,清楚的把自己的发现告诉朋友。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1、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老师和大家一样,渐渐发觉了观察带给我们的快乐。这节课老师想让大家共同分享这份快乐。谁愿意把自己在课余观察的快乐传递给大家? 2、指名试说,师生共同点评。 着重从以下几点入手: ⑴观察了什么事物,怎样观察的? ⑵有什么新的发现? ⑶在观察过程中,什么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每个人根据这位同学讲过的内容各取一个题目。 ⑴学生说题目,师整理。 ⑵你喜欢哪个题目,为什么。 4、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察,若把它写下来,肯定很有意思,写时的注意什么呢?讨论明确: ⑴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深刻、深受感动的内容写下来。 ⑵能不拘形式的写下来,如果进行连续观察,坚持写日记。可以选几则自己觉得满意的日记,认真的进行修改加工。作为一篇习作,题目可以用《观察日记------》,要注意日记的格式。 ⑶选自己喜欢的方式精心拟题。

5、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6、学生就某一片段交流,共同评议。 7、 修改或批改,着重与用词是否得当,句子是否通顺,意思是否清楚。 第三课时(见下一张手写教案) 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主备人: 集备时间:2014.9 一、单元教学内容: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9—12课《巨人的花园》、《幸福是什么》、《去年的树》、《小木偶的故事》,语文园地三 二、单元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中外童话”这个专题选编了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4篇童话。教材还安排了以读童话、编童话、讲童话、演童话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学习。每篇课文都紧紧围绕专题,把学生带入美好的情境,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童话的魅力。 现在的学生对于枯燥无味的课文不感兴趣,而对于童话并不陌生,并且深受喜爱,他们早已在课内外阅读过许多童话。因此学习本单元的专题,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提供的优秀童话,也要有效的利用学生自己阅读过的童话,还要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的童话,并在大量阅读,建立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交流、引导学生体会童话的特点,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童话这种文学体裁初步认识。 三、 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21个生字,会写1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童话所揭示的道理,从中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3、鼓励学生读童话,编童话,演童话。 四、单元教学重点、难点: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童话所揭示的道理,从中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体会童话的特点。 五、单元教学建议: (一)《巨人的花园》 这篇童话故事讲的是一个巨人看到孩子们在自己的花园里玩耍,很生气,就在花园的周围筑起了围墙,将孩子们拒于墙外,从此,花园里的花不开,鸟不语,一片荒凉。春夏秋都不肯光临,只有冬永远留在这里。一天,孩子们从墙洞爬进来,春天也跟着孩子们来了,园里立刻变得生机勃勃。当他再次把孩子们赶出花园后,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后来在小男孩的启发下,巨人醒悟了,随即拆除了围墙,花园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之间,感到无比的幸福。让学生体会到能和大家一起分享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这篇课文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展开情节,揭示道理。文中许多处对比,而正是这些对比中,故事情节变得跌宕起伏,激起学生们阅读的兴趣,故事所揭示的道理也自然地显现出来了。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去阅读,在阅

集备组成员:

读中了解童话对主人公的安排、表达方法的选择等方面的特点。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从而明白快乐要和大家分享的道理。 (二)《幸福是什么》 本文是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记叙的,故事情节奇异。文中智慧的女儿突然而来,飘然而去。她肯定、赞扬三个牧童疏通泉眼的劳动,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弄明白什么是幸福,在他们有看来体会之后,揭示幸福的含义,她就好象有着无穷智慧的导师,指引三个牧童去实践,去发现,帮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智慧的女儿这一形象在文中起了“魂”的作用,正是这一人物形象,使整个故事变的神秘而有趣,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这是篇略读课文,教学时以讨论幸福是什么为线索组织学生学习。首先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让学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读后的体会,重点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漫谈对幸福的含义的理解。最后组织学生将《巨人花园》和本篇课文联系起来,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和发现,进一步感受这类超人体童话在任务形象、故事情节,语言表达的一些特点。 (三)《去年的树》 这篇童话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故事的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全文共有四次对话,这四次对话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课文所说的道理也在这四次对话中以及后来鸟儿的表现中逐步显现出来,童话情深意浓,带着些许伤感色彩,赞美了高尚的、令人荡气回肠的友情。在平淡的语言中有一种深挚透明的美,在教学时引导学生体会鸟儿信守诺言,珍惜友情的品质。紧紧抓住四次对话,以朗读对话为线索帮助学生读懂课文。先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在分别研读每次对话,采用恰当的语气让学生反复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故事所揭示的道理,感受这篇童话的特点。 (四)《小木偶的故事》 这是篇略读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了一个通俗易懂情趣盎然的童话故事。童话以“笑”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构思巧妙,让我们在同情小木偶遭遇的同时反省自己的生活,感悟快乐的真谛。课文和《去年的树》一样也属拟人体童话,而且文中对话也比较多,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前的阅读要求运用阅读《去年的树》的方法自读课文,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阅读收获,最后组织学生展开想象续编故事并将这篇童话和《去年的树》联系起来,谈谈对这两篇童话的特点的认识。 六、单元课时安排: 《巨人的花园》 2课时 《幸福是什么》 1课时 《去年的树》 2课时 《小木偶的故事》 1课时 语文园地三 4课时

七:分课时教案 执教: 课题:9《巨人的花园》 主备人: 教学时间: 月 日 设计理念与学情分析: 《巨人的花园》是一篇学生较为喜欢的童话故事,主要是通过巨人建、拆围墙的故事,启示学生克服自私的缺点,提倡知错即改的精神,体会与人共享的幸福和欢乐才是真正的幸福和欢乐的道理。我在教学设计中,主要是让在学生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提炼文章中心,通过采用比较读的方法让学生去领悟,感受文本,而这种领悟又是建立在对生活、对多种事物、形象、场景的现场情景体验上,因而具有情境性、体验性和直观性。这样既从感性上认识到语言的形象性,也加强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做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在对幸福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训练:让学生及时整理、巩固所学知识。促使学生养成善于体会、善于表达、善于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并能正确读写。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课文中的画面。 3.了解童话的写作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自我感情、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读懂课文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读懂课文内容,懂得快乐应当与大家共同分享的道理。 教学重点: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 教学难点:边读边想,通过朗读,体会这篇童话在表达的突出特点。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朗读录音,巨人花园前后不同景象的图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童话那动人的故事和优美的语言,总能把我们带入美好的情境,使我们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今天,我们就将进入童话单元的学习。齐读课题,提问。 二、粗读感知 1.自读课文。 要求:采用比赛等方式,让学生仔细读课文,并作简单的批注。2.谈谈读后的感受。

我的增减:

3.认读生字

三、重点阅读,体会道理

1.再读课文,思考:这是怎样一座花园? 2.从哪里看出这个花园很美丽,很漂亮?

3.能通过你的朗读来让大家感受到这个花园的漂亮、迷人吗?4.为什么又说这是一个神奇的花园呢?

方法:学生再次读课文,并自己做简单的分析,教师巡视指导。(1) 第6自然段:春天到村子里时,巨人的花园还是隆冬。 A反复读3.4句,要读出村子和花园不同景色所蕴涵的不同情感。

B同是春天巨人的感受是什么?想象孩子们又在做什么? (2) 第7自然段:孩子们在时,花园草翠花开;孩子们离开后,花园冰雪覆盖。

A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B体会“与此同时”。 C朗读本段。

(3) 第8.9自然段:小男孩用手摸了一下树枝,桃树开花了,巨人明白了其中的原因。

A巨人终于明白了,他究竟明白了什么?

B讨论:“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是什么意思? 5.句型训练,理解中心

(1) 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 (2) 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3) 反复阅读这两句话,在读中深化感受。 四、学习生字

1.认读要求学会的生字

2.师板书左右结构的字:溢、墙、牌„„

方法:先让学生自由识字,再汇报交流,教师根据出现的情况做有针对性的讲解。

需要重点讲解的字:溢:满;拆──折。 3.指导书写

“酷”左右差不多,其他的是左窄右宽。

4.学习剩下的生字“允、覆、”“允”和“充”可辨析,“覆”的上面部分同“西”辨析。

五、本课小结

“把爱拿走,我们的地球就变成一座坟墓。”诗人白朗宁也曾这样说,在这里我衷心大家能人人都付出一点爱,让世界将变得更美好。

第二课时

一、 导入新课

快乐需要和大家一起分享,不然,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请大家结合上节课你所懂得的道理来说一说。明白了道理,那你还有不懂的问题吗?请大家再读读课文。 二、学习新课

1.自读课文,要求:提出不懂的问题。 2.全班交流

(1) 花园里常年洋溢着孩子们欢乐的笑声。

方法:洋溢是什么意思?可以换成哪个词语?(荡漾)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2) 不知怎么,巨人看着他的眼神,心里感到火辣辣的。 方法:巨人为什么感到火辣辣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回答,必要时要引导。 (3) 巨人第一次感到了温暖和愉快。 方法:从第一次你体会到了什么? 三、想象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说、写。

1.读课文,要求:看在读什么地方时脑袋里会出现相应的画面。 读写结合的点:

(1) 巨人推倒围墙前后的情景。 (2) 巨人生活在隆冬中的情景。 (3) 孩子们在花园中玩耍的情景。 (4) 巨人和孩子们一起生活、玩耍的情景。 „„ 2.交流汇报

3.把刚才说的写下来。 三、本课小结

童话读起来不仅有趣,而且还能让我们明白许多道理,以后可以多读读,在后面的活动课上我们要举行一次讲童话、演童话的比赛。推荐童话:《豪夫童话选》、《一千零一夜》等。

板书设计: 9.巨人的花园 分享 冬────────────春 ( 孩子 ) 课后反思:

七:分课时教案 执教: 课题:10.《幸福是什么》 主备人: 教学时间: 月 日 设计理念与学情分析: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应尽可能引导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幸福是什么》是一种超人体童话。在教学中,我尽量让学生直接走进文本,把自己作为童话中的一员,在读中感悟童话的真谛。同时又让学生走出文本,回到现实生活中来,看看自己是如何理解幸福是什么的。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了解故事内容,懂得幸福是什么,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同时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童话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语言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教学目标: 1、读懂故事的内容,理解幸福的含义。 2、通过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自主合作学习,感悟课文内涵,提高合作探究能力。 3、发现身边的幸福,感受到自己给别人或者别人给自己带来的幸福,并懂得珍惜幸福。 教学重点:了解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幸福的真正含义。感悟身边的幸福。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导入 1.今天,我要为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大家想认识她吗?她就是智慧的女儿,她给你们送来了一份见面礼,请看图。出示课件图:智慧女儿祝同学们幸福! 2.同学们都感受到幸福时时就在我们身边,那有幸福到底是什么呢?就让我们去这篇童话故事中寻找《幸福是什么》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认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交流,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找出课文中对幸福理解的重点句:“幸福要靠劳动,要靠

我的增减:

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并明白“义务”就是应尽的责任。 三、表演探讨,理解幸福 1.再次默读课文,思考文中哪些事例能体现幸福要靠劳动,找出三个青年各自的做法,小组分角色合作演一演故事。师巡视指导。 2.请1-2个小组上台表演,其余同学评议表演好在哪里,提出建议。 3.三个青年为什么感到幸福?先问表演的同学,再全班说一说。 ①第一个青年给病人治病,让病人恢复了健康,带给别人快乐就是幸福,这里引导学生想象:病人好了以后会说什么呢?这个青年听了有什么感受? ②第二个青年做过许多对别人有用的事。 ③第三个青年耕地养活了许多人,劳动没有白费也是幸福。 ④十年前三个牧童疏通泉眼,开沟引水,砌井加盖,给人们带来了好处都是一种幸福。 4.根据交流,板书“幸福靠劳动 尽义务 方便他人”。 5.要求学生带着真诚快乐去有感情地朗读三个青年和智慧女儿的话,用心感受其中的幸福。 四、联系实际生活感悟幸福 1.举例说说除了劳动可以给我们带来幸福之外,生活中我们还在哪些地方感受到幸福? 2.现实生活中为他人付出作贡献的人,是为了大家的幸福,自己身边父母无微不至地关怀,老师细心地呵护,同学互帮互助等等都是幸福,同时激发学生珍惜身边的幸福,深层地理解幸福。 3.我们只要有一颗细细品味幸福的心,珍惜身边的所有,幸福自会萦绕在我们身旁。 五、拓展升华 1.出示关于幸福的名言:“屠格涅夫的‘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会吃得起苦。’徐特立的‘想不付出任何代价而得到幸福,那是神话。’” 2.学生读一读,尝试写一句自己的幸福格言。 3.小结。

课后反思:

七:分课时教案 执教: 课题:11《去年的树》 主备人: 教学时间: 月 日 设计理念与学情分析: 这是一个优美动人的童话故事,情深意浓,带着些许伤感色彩,在通俗易懂的语言中蕴涵着“信守诺言,珍惜友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深厚的人文精神。文中那一个个人性化的角色,一定会感动孩子们纯真、善良的心。 本设计体现了“以生为本,自主发展”的教学思想,深化了“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读文、角色对话、演读体验、拓展想象等过程,感悟文本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 教学目标: 1.能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明白的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懂本文。 3.感受童话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 4.对“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方面有所感染;体会人、动物、植物(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读悟文中的角色对话,体会童话角色的心理。 教学难点:通过多层次的对话,体会课文的人文内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请闭上眼睛。静静地倾听一段音乐,然后告诉老师,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多媒体播放音乐)(学生回答清脆的鸟声、茂盛的森林等) 是啊,在一个美丽的大森林里,一只漂亮的小鸟正用清脆宛转的嗓子为一棵大树唱歌呢。大树呢,正摇曳着他那茂盛的枝条,入神地听着,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画面啊!今天,围绕着小鸟和大树,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个美丽而伤感的故事。 出示课题:去年的树 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读的时候,要一字一句地读,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二、自主读文,初步感知 我的增减: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读懂; 2、个体质疑→组内探讨→集体释疑 3、抽读、评议、正音。 4、感知内容:(学生畅谈) 小鸟和大树是 ,小鸟飞到南方去之前答应大树 。 第二年春天,鸟儿飞回来后却发现 ,于是他 ,最后在火柴点燃的灯火前 。 从同学们所说的感受中,我们体会到了小鸟和大树之间浓浓的情谊,让我们再回到课文中,找找课文中哪些地方最能体现这种浓浓的真情。 (学生读找划,汇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对话朗读,培养语感 师引:这篇童话中有哪些有趣的角色啊? (鸟儿、树、树根、门、伐木人、小姑娘、灯火„„)他们还会说话呢! 1、找出角色对话。用“﹏﹏﹏”画出小鸟说的话,用“”画出、树、树根、门、伐木人、小姑娘、灯火„„说的话。 2、模仿朗读(学生自主尝试)选读喜欢的角色对话。 3、出示对话,通过个别读、对读、组内演读、师生互读互议等方法来感悟角色,体验心情。 小鸟:“好。我明年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大树:“再见了,小鸟!明年请你再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小鸟:“站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树根:“伐木人用斧子把他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 (鸟儿向山谷里飞去) 小鸟:“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门:“他被机器切成细条儿,做成火柴,运到村子里卖掉了。”

(鸟儿向村子里飞去) 小鸟:“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小姑娘:“火柴已经用完了,火柴点燃的火,还在灯里亮着。” 4、想一想,说一说: 从刚才同学的朗读表演中,我们更多的感受到的是小鸟对大树的关心,小鸟为了实现自己的诺言,飞越千山万水,找寻着大树,但大树这时已永远无法看到小鸟了。那么大树在他被伐木人无情地砍倒之前是否也在思念着大树呢?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大树最想对谁说话呢?(也许是小鸟、也许是人类、也许是大地母亲„„)请同学们以大树的身份说一说。 二、延伸拓展,自主发展 如此宽容、无私的大树,如此深情、真诚的小鸟,这一对真挚的朋友,最后终于见面了,虽然大树已成为了灯火,但小鸟还是为他唱起了去年唱过的歌。(出示最后三小节)有感情地读一读。 当小鸟两次深情地看着灯火时,他心里分别在想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想象说话) 同学们,小鸟飞走了,带着淡淡的伤感飞走了,但他给大树留下了歌声,留下了友情,留下了人世间最宝贵的诚信。读完这个感人的故事,你肯定比第一次读这个故事又加深了体会。用一两句话写下自己最深的感受 课后反思:

七:分课时教案 课题:12*《小木偶的故事》 执教: 设计理念与学情分析: 主备人: 教学时间: 月 日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根据本课拟人体童话的特点,抓住文中人物的语言,以对话为训练重点,让学生充分地、自由地朗读,通过自主阅读、质疑问难、角色体验、大胆想象、童话再创等形式,使学生自主体会出小木偶在受冤枉、遭误解、被怀疑时的内心感受,从而领悟到我们要真诚面对复杂而多味的生活的道理。 这篇略读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了一个通俗易懂、情趣盎然的童话故事。它和《去年的树》一样,也属拟人体童话。本课也是以对话为主,且对话部分很多,如小木偶跟老木匠、小红狐、穿警服的熊、小白兔、小女巫之间交流。我们四年级的孩子对于这种童话故事都有很浓厚的学习兴趣,所以我在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好这一点,让他们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此文,更好地理解童话故事,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木偶的内心活动。 4、积累描写表情神态、动作的词语。 5、能较合理地续编故事。 教学重点:了解故事内容,续编故事。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1、谁来做小老师,把P57的生字教大家认一认? 2、在第12课中,也有些难读的词语,看看谁能读准它?请大家跟他念一念。 二、了解内容,品读感悟 导入:刚才的小老师真棒,老师给她一张笑脸贴纸。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笑能带给你怎样的感觉呢? 1、学生汇报。 2、师:笑有这么多的好处,课文中的小木偶也挂着一张笑脸,却有另一番遭遇。大家同座互读课文《小木偶的故事》,看看在小木我的增减:

偶身上发生了什么事? 板书课题:小木偶的故事 3、交流:读了课文后,你从小木偶身上了解了些什么,有什么感受?(师相机点拨) 4、小结:因为只拥有笑,小木偶遇到了一系列挫折,心里会想些什么?让我们分角色来读一读,演一演。 5、分角色表演读。(配乐) 6、师:同学们,在亲身经历小木偶的遭遇中,你一定有很多很多的话要说,能告诉大家吗? 7、齐读最后一句话“笑是很重要的。不过,要是只会笑,那可是远远不够的。”然后引导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 8、总结: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都需要我们去经历、去面对,这样才是完整的生活。 三、拓展训练 1.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2.把编的故事写下来。 四、板书设计: 12*小木偶的故事 要是只会笑,那可是远远不够的 课后反思:

七:分课时教案 课题:《语文园地三》 执教: 设计理念与学情分析: 主备人: 教学时间: 月 日 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从作者生动的描写中想象画面。重视学生语言的积累,强化口语表达和写作实践。语文学习的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言语训练是语文学习的必要途径,因此对口语交际、习作等进行精心设计,让学生在听说演写的实践中切实感受语言,学习语言,发展语言。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已学生词,做到读准字音、明了字意、书写规范。 2.了解童话故事的特点;感受童话故事给我们带来的乐趣; 3.积累诗中优美的诗句,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为学生创作童话提供参考。 4.激发学生喜欢读童话故事的兴趣,并养成边读边想的阅读习惯。 5.会抓住童话的特点编、写童话; 6.发挥自己的想象才能,展示自己在童话故事方面的收获。 教学重点:复习、巩固已学生词、了解童话的特点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编写童话故事的兴趣。 教学准备: 1、课件(童话片段)、音乐。 2、课前有关童话的资料。 教学时间: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词语盘点 一、回忆本单元学过的生字词,指名说 出示课题:词语盘点 二、读读写写 1、读准词语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 2)多种形式读词交流、反馈 2、读懂词语 1)分小组说说:你读懂了哪些词语?还有什么不懂的,同学交流 2)全班交流、挑词造句 3、听写练习 三、读读记记 我的增减:

1、自由朗读、记忆 2、交流记忆方法 3、齐读 4、拓展 展示课外收集的好词,与同学分享 我的发现和日积月累 (一)激趣导入 1、课件示学生熟悉的童话人物,说说最喜欢谁,为什么? 2、美妙的童话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的色彩。其实呀,童话故事的编写是有一定规律的,小林和小东就发现了一些,我们来看看吧。 (二)我的发现 1.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 回顾读过的童话书和课前收集的资料,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3、 全班交流, 4、老师归纳简要介绍。 (三)日积月累 1.读诗歌(自由读、小组内轮读) 2.谈诗歌的意思(小组交流理解重点的或难以理解的句子。) 3.有感情地读。(男女合作读、表演读、配乐读) (四)拓展阅读 1、你们还知道哪些童话故事呢? 2、课件出示短文,自由读,大家辨别一下这是不是童话。 第二课时 展示台 一、 导入:这单元的学习即将结束,先请同学们看看教材中几位同学的学习成果展示。相信同学们的收获一定比他们更多,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展示、展示。 二、分组展示学习成果。(小组表演自己编写的童话故事) 三、组织参观学习成果展。 四、评价,评出最佳演员和最佳编写的童话,然后把评价情况装入“成长记录袋” 第三课时(口语交际和习作) 一、谈话导入 本单元,我们一直在学童话,我们已经掌握了童话的特点。

回忆一下,童话有哪些特点? 二、小组内讲童话故事,选出最佳故事大王 三、请每组的故事大王上台讲,集体评议,选出班级的故事大王 四、编写童话 1.根据童话的特点和读过的童话故事,自己选择几种动物或几件物品,以它 为主人公,想象一下,它们之间可能会发生一些什么事,编成一个故事写下来。 2.同桌互读互改 3.抽生上台读遍的故事,集体评改。 4.自评自改或互改。 5.誊写。 第四课时(见下一张手写教案) 教学反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