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民主 科学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如果对您有帮助!感谢评论与分享

民主 科学

导读:本文民主 科学,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作者] 李镇西

[内容]

在众多关于素质教育见仁见智的论述中,有一点似乎是统一的,即真正成功的素质教育既应面向21世纪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又应着眼于学生个性的身心全面发展以及精神世界的完美。语文素质教育自然也不应例外。笔者置身于中学语文教学第一线,长期关注并学习当今各位语文教育改革大家的经验,同时也总结清理自己的教学实践,深深地体会到:不管采用什么语文教学方法或模式,凡成功的语文素质教育,无不体现着民主、科学与个性的教育精神。

“民主、科学与个性”,当然算不上是一个新鲜时髦的提法,而且自“五·四”以来,其内涵与外延至今众说纷纾但是,我这里所理解的与语文素质教育思想相联系的“民主、科学与个性”,却有特定的明确含义——

一、民主:“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素质教育的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这也是教育民主的真正体现。比起其他学科,语文能力与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联系得更紧密,因而语文教育更是应该面向每一位学生。都说语文是伴随每个人终生的“工具”,那么,任何一位学生都有权利掌握这个“工具”;而我们的学生中哪怕有一个人没能较好地掌握好这“工具”,作为教师,我们都应该有一种失职感。德高望重的张志公先生去医院看病时,面对连病例都写不通顺的医生曾感到“脸红”:“我搞语文工作搞了什么呀?

如果对您有帮助!感谢评论与分享

号称语文工作者,语言教育工作者,我干了什么呀?他们不是天生写不好字、写不好病例的!我们不该好好反思反思吗?”———语文教育家张老先生这令人肃然起敬的自责真该让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惭愧!有了这种“惭愧”,我们在教学中就不会无视学生语文基础的差异而“一刀切”地用高考标准去要求所有学生,就不会仅仅着眼于狠抓“上线生”甚至“高考状元”而放弃我们眼中的“差生”,就不会置多数学生错字连篇、词不达意的实际于不顾而去“精心”培养少数几个“文学新苗”……不管我们所教的学生中,有多少人在这样或那样的语文大赛中获得金牌银牌,如果多数学生连一封信都写不好,那么,这样的语文教学就没有半点民主气息,也决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语文素质教育中的“民主”,还意味着教师学生之间在尊严和情感上的平等关系。无庸讳言,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封建专制文化的残余至今还存在于我们不少教育者的头脑中。在师生关系上,一些善良的教师往往不知不觉甚至是“好心”地损害着学生的尊严和感情;在某些语文课堂上,不但没有师生平等交流、共同研讨的民主气氛,反而存在着唯师是从的专制色彩。我认为,虽然就学科知识、专业能力、认识水平来说,教师远在学生之上,但就人格而言,师生之间是天然平等的。民主的教学态度,主要应体现为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并且把自己视为与学生一起在求知道路上探索前进的朋友和同志。在语文素质教育的天地中,具有真诚人文情怀和博大民主胸襟的教师,既能与学生朋友般地交流感情———让心灵体贴心灵,用尊严赢得尊严,并以一颗赤诚的童心去感受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进而把他们的精神生活引向美好的境界;更能与学生同志式地探求真理———尊重学生发表不同看法的权利,提倡学生与教师展开观点争鸣,鼓励学生公开指正教师的教学错误;还应该让学生参与语文教学管理———训练学生语文学习的自我管理能力,师生共同遵守有关教学要求,甚至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应该做到,让学生对语文教学有建议、监督与评价的权利。通过民主的语文教学实践,教师所收获的是教学的不断完善以及教学质量理所当然的大面积提高;而学生的收获,除了终生受用的语文素养,还有平等观念、民主意识的日益增强———而这正是素质教育所要培养的三个意识之一。需要特别指出的

如果对您有帮助!感谢评论与分享

是,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并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精神世界,决不是教育者居高临下的“亲切关怀”或者是为了达到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教学艺术设计”,而是教师民主精神与教育人道主义的真诚流露:“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

二、科学:“‘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所谓“科学”,通俗地说,就是符合客观规律。我们讲语文素质教育的科学,就是指语文教学应符合语文自身的学科规律,同时又符合学生学习语文的认识规律。这样说当然不是无的放矢———多年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在“科学”的旗号下,却做了不少违反语文教育科学的事:追求语文知识体系如数理化一般的逻辑框架,无视语文教材的人文性而力图进行“客观”的理性“分析”,“标准化考试”使教师及学生投入相当多的精力进行猜谜似的“模拟训练”……对语文教育的“科学”,也有这样“论”,那样“观”,还有“性”“法”“式”等等说法,其实,真理总是朴素的———叶圣陶先生一句“‘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便道出了语文教育的科学精髓:“教”,着眼于教师的教育过程符合学科规律;“用不着教”,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过程符合认知规律———二者统一于知识与能力的有效转化:“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作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可以设想,叶老所期待的境界一旦达到,我们的学生将会有怎样优秀的素质。

关于语文教学应符合学科自身怎样的性质特点,近来不少专家有许多精辟的见解,我倾向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这二者都关系到学生的综合素质———未来的社会适应和人生境界。另外,科学的教学观有赖于民主的学生观。我们许多老师总是急于学习那些优秀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可是往往画虎成猫,不得要领。须知科学的教育方法不过是民主的教育思想的体现———视学生为具有独立人格和主观能动性的人,就必然会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心灵,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开发学生的认识潜能,并引导其形成语文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为己任。教育者确立了这样的思想,具体的教学方法以至流派完全可以也应该不拘一格乃至百花齐放。比如,同样是教一篇《七根火柴》,钱梦龙老师

如果对您有帮助!感谢评论与分享

可能是以“三主”为特色的导读,魏书生老师可能是以“六步法”引导学生自学,于漪老师可能是以“点、线、面、体”的立体化、网络化课堂教学结构去感染、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宁鸿彬老师则可能以“八字四性”的教学模式训练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他们的教学风格各异,但都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更重要的是,学生离开了他们,都能在社会生活中继续学习语文知识并自觉运用语文能力。许多成功的语文教改专家的实践已经证明,凡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并且着眼于学生自觉能力形成的语文教学,必然既是民主的,也是真正科学的。

三、个性:“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柳斌同志在谈到素质教育时曾说: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主要是通过为每个人的个性发展服务来实现的。”正在审定中的语文教学新大纲也第一次提出了“发展个性和特长”的教学目的。我认为,这是我国教育观念上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如果我们承认语文学科的人文性,那么我们就理应在语文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鲜明的个性。

但是,长期以来,“个性”一词因往往容易使人联想到“极端个人主义”而声誉不佳。其实,早在1944年,毛泽东同志在致秦邦宪的信中就讲过:“被束缚的个性如不得到解放,就没有民主主义,也就没有社会主义。”更早一些,在著名的《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已用“人的自由发展”来说明共产主义革命的最终目的:“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今天,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更是明确要求我们培养千百万“不断追求新知,具有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我们这里所说的“发展个性”,不仅仅是指“因材施教”之类的教学方法,更主要的是着眼于发现并发展学生在禀赋、气质、兴趣、情感、思维等方面的潜在资质,尊重学生的心灵自由和精神世界的独特性,同时鼓励学生思考的批判性、思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