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整理2016微生物检验教案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第一章 绪论

1、天花是通过痘苗病毒疫苗的应用而被消灭的。天花疫苗是人类使用时间最长、人数最多的疫苗,也是最成功的疫苗,人类用其于1979年在地球上消灭了天花。我国的天花疫苗-天坛株痘苗病毒是世界卫生组织向国际上推荐的4个主要天花疫苗之一。

2、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特点是:细胞核分化程度较高,有典型的核结构(有核膜、核仁、多个染色体,由DNA和组蛋白组成),通过有丝分裂进行繁殖。胞浆内有多种完整的细胞器。属于此类微生物的有真菌和原虫。

3、条件致病性微生物原是正常菌群中的细菌,不会引起疾病,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微生物寄居部位改变或寄居微生物丛(菌群)平衡失调,此时该菌可致病。临床上多引起内源性感染。由于大量广谱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引起菌群失调症,使条件致病菌越来越显示其致病作用。 4、真菌属于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5、天花病毒与牛痘病毒可引起人体交叉反应,故接种牛痘可提高人体主动免疫力,从而预防天花。 6、正常菌群指定居在人类皮肤及黏膜上的各类非致病微生物,非但无害,而且具有拮抗某些病原微生物和提供某些营养物的作用。正常菌群具有相对稳定性,一般不致病,只有当机体免疫力下降,寄居部位改变或菌群失调时方可致病。

第二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

1、青霉素 可阻碍细菌细胞壁形成的抗生素。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包括肽聚糖、磷壁酸和外膜层。其中,肽聚糖又称黏肽或糖肽。为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共同成分。凡能破坏肽聚糖结构或抑制其合成的物质都能损伤细胞壁使细菌破裂或变形。多种抗生素抑菌或杀菌作用是由于它们作用于肽聚糖合成的某个阶段所致,如青霉素可抑制五肽桥的连接,从而影响细胞壁的形成。

2、细胞质是由细胞膜包裹着的无色透明溶胶性物质。其基本成分是水、蛋白质、脂类、核酸及少量糖和无机盐等。细胞质内有核蛋白体、质粒、胞质颗粒。细胞质含丰富的酶系统,参与营养物质的合成与分解,故细胞质是细菌蛋白质和酶类合成的重要场所。

3、革兰阳性细菌细胞壁较厚,肽聚糖含量丰富,各层肽聚糖之间通过五肽交联桥与四肽侧链交联,构成三维立体网格,使细胞壁坚韧致密。与此相比,革兰阴性菌细胞壁较薄,肽聚糖含量少,而且肽聚糖层之间由四肽侧链直接交联,形成二维结构。除染色性外,两者在抗原性、毒性、对某些药物的敏感性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外膜层为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特殊成分。

4、用革兰染色法可将所有细菌分为两大类,即革兰阳性(G+)菌和革兰阴性(G-)菌。内毒素为革兰阴性菌的脂多糖。外毒素是革兰阳性菌产生的蛋白质,毒性强且有高度的选择性。

5、菌毛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①普通菌毛:是细菌的黏附器官。该菌毛遍布整个菌体表面,形短而直,约数百根。②性菌毛:性菌毛比普通菌毛长而粗,仅有1~10根,中空呈管状。通常把有性菌毛的细菌称为雄性菌(F+菌),无性菌毛的细菌称为雌性菌(F-菌)。带性菌毛的细菌具有致育性,细菌的毒力质粒和耐药质粒都能通过性菌毛的接合方式转移。性菌毛能将FT菌的某些遗传物质转移给F-菌,使后者也获得F+菌的某些遗传特性。细菌的抗药性与某些细菌的毒力因子均可通过此种方式转移。 6、磷壁酸:为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特殊成分,分为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两种。磷壁酸有很强的抗原性,是革兰阳性菌重要的表面抗原,可用于细菌的血清学分型。

7、细菌形体微小,通常以微米(micrometer,μm;1μm=1/1000mm)为测量单位。须用显微镜放大数百至上千倍才能看到。一般球菌的直径约1μm。 8、细菌只有原始的核质(染色体),无核膜和核仁,无成型的细胞核。

9、荚膜(capstJe)是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界限分明,且不易被洗脱的黏稠性物质,其成分为多糖。

10、质粒具有不依赖染色体而自行复制和转移性。

棒状杆菌呈散在L、V、Y字形及不规则栅栏状排列,是一端或两端膨大的革兰阳性杆菌。

1

第三章 细菌的生理

1、氯霉素为脂溶性,通过弥散进入细菌细胞内,并可逆性地结合在细菌核糖体的50S亚基上,使肽链增长受阻(可能由于抑制了转肽酶的作用),因此抑制肽链的形成,从而阻止蛋白质的合成.

2、大多数细菌合适的pH为7.2~7.6。少数细菌对pH的需要明显不同。所以一般培养基的pH值必须矫正为7.2~7.6。

3、细菌产生毒素,包括内毒素和外毒素。内毒素为革兰阴性菌的脂多糖。外毒素是革兰阳性菌产生的蛋白质,毒性强且有高度的选择性。

4、细菌的对数增殖期时以几何级数增长,在生长曲线图上,活菌数的对数呈直线上升,增长极快。此期细菌的形态、染色性、生理活性都较典型,对外界环境因素的作用较为敏感。因此易于研究生物学性状。

5、细菌一般是以二分裂方式进行无性繁殖,个别细菌如结核分枝杆菌可以通过分枝方式繁殖。 6、细菌的生长曲线:将一定量的细菌接种于适宜的液体培养基中进行培养,间隔不同时间取样检查细菌数,观察其生长规律。以生长时间为横坐标,培养物中菌数的对数为纵坐标,可得出一条曲线,称为细菌的生长曲线。

7、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营养物质、合适的pH、适宜的温度和必要的气体。细菌的生长温度分为最适温度与容许温度两种,细菌按最适温度的范围分为嗜冷菌、嗜温菌与嗜热菌,其最适温度依次为0~20℃、30~37℃和50~60℃。病原菌(人类的致病菌属于此类)属于嗜温菌。最适温度为37℃。不同细菌生长的容许温度范围也不一样。

8、细菌产生毒素,包括内毒素和外毒素。内毒素为革兰阴性菌的脂多糖。外毒素是革兰阳性菌产生的蛋白质,毒性强且有高度的选择性。

9、微需氧菌培养的气体条件为5%O2、10%CO2、85%N2 微需氧菌生长的气体条件为:5%左右的低氧环境下才能生长。

第四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1、从患者体内分离的细菌菌落常为光滑型,经人工培养后菌落呈现粗糙型。这种变异称S-R变异。 2、通过基因的转移和重组或基因的突变获得的病原微生物减毒活疫苗是理想的预防接种制剂

3、转导是以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菌的基因转移到受体菌内,导致受体菌基因改变的过程。分为普遍性转导和局限性转导。

4、接合性耐药质粒又称R质粒,最常见的转移方式是接合,由两部分组成,即耐药传递因子和耐药决定因子。耐药传递因子编码宿主菌产生接合和自主复制的蛋白,具有传递基因功能,耐药决定因子决定对药物的耐受性。通过耐药质粒的转移,耐药菌可将耐药基因转移到敏感菌,使后者成为耐药菌。

5、耐药性变异是对某种抗菌药物敏感的细菌变成对该药物耐受的变异。其产生可通过细菌染色体耐药基因的突变、耐药质粒的转移和转座子的插入,使细菌产生一些新的酶类或多肽类物质,破坏抗菌药物或阻挡药物向靶细胞穿透,或发生新的代谢途径,从而产生对抗生素的耐药性,造成临床药物治疗的失败。耐药性的变异属于基因型的改变。

6、转位因子为存在于细菌染色体或质粒上的一段特异的核苷酸序列重复,它可在DNA分子中移动,不断改变它们在基因组内的位置,从一个基因组移动到另一个基因组中。

转位因子主要有三类:插入顺序、转座子、转座噬菌体。插入顺序由两末端为反向重复顺序和转座有关的基因组成,不携带其他任何已知和插入功能无关的基因区域,是最小的转位因子。转座子携带有与插入功能无关的基因,能整合到受体DNA的多个“热点”上。转座噬菌体是一些具有转座功能的溶原性噬菌体。

7、质粒是细菌体内染色体外的环状双股DNA,有时也可呈线状或超螺旋状。质粒DNA的复制为不依赖细菌染色体而自主复制。

8、转导是以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菌的基因转移到受体菌内,导致受体菌基因改变的过程。分为普遍性转导和局限性转导。在偶然条件下,细菌的DNA片段或小质粒可被错误的包装在噬菌体头部,成为一个转导性噬菌体。由于这种错误包装是随机的,可将细菌染色体任何部位基因包装入噬菌体

2

头部,因而这种噬菌体引起的转导称普遍性转导,这种转导也叫流产转导。 9、质粒是细菌体内染色体外的环状双股DNA,有时也可呈线状或超螺旋状。 10、细菌变异包括形态与结构、培养特性、毒力、耐药等。

第五章 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1、同一菌种不同来源的细菌称该菌的不同菌株。它们的性状可以完全相同,也可以有某些差异。具有该种细菌典型特征的菌株称为该菌的标准菌株,在细菌的分类、鉴定和命名时都以标准菌株为依据,标准菌株也可作为质量控制的标准。 2、国际上一个细菌种的科学命名采用拉丁文双命名法,由两个拉丁字组成,前一字为属名,用名词,首字母大写;后一字为种名,用形容词,首字母小写,印刷时用斜体字。中文译名则是以种名放在前面,属名放在后面。

3、原核生物界,其分类等级依次为界、门、纲、目、科、属、种。有时在两个相邻等级间可添加次要的分类单位,如亚门、亚纲、亚属、亚种,科和属之间还可添加族。

4、由不同来源分离的同一种、同一亚种或同一型的细菌,称为株。它们的性状可以完全相同,也可以有某些差异。

5、同一菌种不同来源的细菌称该菌的不同菌株。它们的性状可以完全相同,也可以有某些差异。具有该种细菌典型特征的菌株称为该菌的标准菌株,在细菌的分类、鉴定和命名时都以标准菌株为依据,标准菌株也可作为质量控制的标准。

第六章 微生物检验概述

1、鲎试验原理:是内毒素在金属离子存在下激活试剂中凝固酶原转变为凝固酶,凝固酶使存在于鲎试剂中的凝固蛋白原生成凝固蛋白,产生凝胶,凝胶形成速度及其坚固程度与内毒素浓度有关。该试验阳性表示有G-菌或内毒素血症。

2、动物接种法主要有皮内接种法、皮下接种法、肌肉接种法、静脉接种法、腹腔接种法和脑内接种法。动物接种后应每日观察1~2次,并按试验要求作详细试验记录。

3、试验动物选择原则选择合适的试验动物是十分必要的,主要包括对待试微生物感染敏感性、动物的遗传种系特征及动物体内和体表微生物群鉴定,以及动物年龄、体重、性别和数量等。进行动物试验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敏感动物和选用等级动物。

4、采集的兔子血液应及早分离出血清,分离免疫血清通常采用室温自然凝固,再置37℃温箱1h,然后放4℃冰箱过夜,待血块收缩后分离血清。

5、标本采集量不应过少,而且要有代表性,同时有些标本还要注意在不同时间采集不同部位标本。如肠热症患者,发病的第1周应采集血液,第2周应采集粪便和尿液。

6、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目的主要包括:①为临床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提供病原学依据;②为临床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用药的信息;③为医院感染提供病原微生物及其耐药性动态信息;④改进或更新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方法。

7、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要求主要有①快速、准确地提出检验报告;②检验人员必须有较丰富的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和熟练、正确的操作技能,必须养成有菌观点和无菌操作的习惯;③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必须进行全面质量控制,并参加和接受质量控制考核;④重视实验室消毒灭菌工作。

8、直接镜检是一种快速诊断的方法,一般5~10min。标本经涂片染色或制备湿片镜检,有些标本如尿液、脑脊液等经过离心浓缩后镜检出其初步结果对有些病人标本有诊断参考价值。直接镜检对于确定进一步检出步骤及鉴定方法也很有帮助。另外,直接镜检还可评价标本是否符合检验要求。 第七章 细菌形态学检查法

1、细菌不经染色直接镜检主要用于检查生活状态下细菌的动力及运动状况。常用方法有压滴法和悬滴法,以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

2、布朗运动是细菌在无动力的情况下,受水分子撞击而呈现的运动。细菌只在原地颤动而无位置的改变。布朗运动与扩散作用无关。

3

3、细菌染色的基本程序是:涂片(干燥)→固定→染色(媒染)→(脱色)→(复染)。

4、细菌不经染色直接镜检,主要用于检查生活状态下细菌的动力及运动状况。常用的方法有压滴法和悬滴法,以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菌如有动力,可看到细菌自一处移至另一处,有明显的方向性位移;细菌如无动力,受水分子撞击细菌呈现布朗运动,只在原地颤动而无位置的改变。如用暗视野显微镜或相差显微镜观察,则效果更好。

5、细菌染色的基本程序:涂片(干燥)-固定-染色(媒染)-(脱色)-(复染)。复染的作用是使脱色菌体着色,通过革兰染色将所有细菌分为G+菌和G-菌两大类,可初步识别细菌,缩小范围,有助于进一步鉴定。

6、革兰染色法的原理:用初染剂甲紫进行初染,再用碘液媒染,然后用乙醇(或丙酮)脱色,最后用复染剂(如番红)复染。经此方法染色后,细胞保留初染剂蓝紫色的细菌为革兰阳性菌;如果细胞中初染剂被脱色剂洗脱而使细菌染上复染剂的颜色(红色),该菌属于革兰阴性菌。

7、钩端螺旋体为革兰阴性,但一般染色法不易着色,常用镀银染色法及荧光抗体染色法。Fontana镀银染色法染成深褐色。

新生隐球菌检查常采用印度墨汁染色法,若呈假阳性,可采用苯胺墨染色法。

立克次体革兰染色阴性,但一般不易着色,常用Giemsa、Macchiavello和Gieménez法染色。 荧光染色法敏感性强,效率高而且容易观察结果,在临床细菌鉴定中有很大的实用价值。主要用于结核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白喉棒状杆菌及痢疾志贺菌等的检测。

8、痰涂片革兰染色适合肺炎链球菌的检测。当检到革兰阳性、菌体周围有明显荚膜的双球菌,可报告“找到革兰阳性双球菌,形似肺炎链球菌”。其结果为临床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了依据。 9、将疑似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痰标本,制成涂片后,经抗酸染色后以油镜检查,即可作出初步鉴定。 10、细菌不经染色直接镜检,主要用于检查生活状态下细菌的动力及运动状况。

第八章 培养基

1、牛肉膏是由肉浸液经长时间加热浓缩而制成。糖类在加热过程中被破坏,所以其营养价值低于肉浸液,但因无糖可用作肠道杆菌鉴别培养基的基础成分。由于使用方便,常用于无糖基的培养基。 2、基础培养基是指含有基础生长所需的基本营养成分,最常用的是肉浸液,俗称肉汤,主要成分含牛肉浸液、蛋白胨、酵母提取物和NaCl。基础培养基广泛用于细菌的增菌、检验,也是制备其他培养基的基础成分。基础琼脂培养基中除了以上的成分外,还有琼脂。

3、选择培养基是在培养基中加入抑制剂,去抑制标本中的杂菌生长,有助于对所选择的细菌种类的生长。如培养肠道致病菌的SS琼脂,其中的胆盐能抑制革兰阳性菌,枸橼酸钠和煌绿可抑制大肠埃希菌,因而使致病的沙门菌、志贺菌容易分离到。 4、巧克力血平板属于分离培养基,其中含有V和X因子,适于接种疑有嗜血杆菌、奈瑟菌等的标本。 5、培养肠道致病菌的SS琼脂,其中的胆盐能抑制革兰阳性菌,枸橼酸钠和煌绿能抑制大肠埃希菌,因而使致病的沙门菌、志贺菌容易分离到。

6、营养培养基是在基础培养基中可加入葡萄糖、血液、生长因子等特殊成分,供营养要求较高的细菌和需要特殊生长因子的细菌生长。最常用的是血琼脂平板、巧克力血平板等。

7、培养肠道致病菌常选用SS琼脂,其中的胆盐能抑制革兰阳性菌,枸橼酸钠和煌绿能抑制大肠埃希菌,因而使致病的沙门菌、志贺菌容易分离到。

8、根据培养基的物理性状,纯种接种法有斜面培养基接种法、液体培养基接种法和半固体培养基接种法三类。

9、营养培养基:在基础培养基中可加入葡萄糖、血液、生长因子等特殊成分,供营养要求较高的细菌和需要特殊生长因子的细菌生长。最常用的是血琼脂平板、巧克力血平板等。

10、鉴别培养基是指利用细菌分解糖类和蛋白质的能力及其代谢产物的不同,在培养基中加入特定的作用底物和指示剂,观察细菌生长过程中分解底物所释放的不同产物,通过指示剂的反应不同来鉴别细菌。例如糖发酵管、克氏双糖铁琼脂(KIA)、伊红-美蓝琼脂和动力-吲哚-尿素(MIU)培养基等。

11、血平板适合其生长并可观察溶血情况,巧克力血平板观察不到其溶血现象,链球菌在其他培养

4

基则不生长。

12、变形杆菌有迁徙生长的生物学特性,在血平板上可清楚观察,其他培养基中含胆盐可抑制这种现象。

13、巧克力血平板置5%~10%CO2适合其生长。

14、厌氧培养基是培养专性厌氧菌的培养基,除含营养成分外,还加入还原剂以降低培养基的氧化还原电势,如疱肉培养基、巯基乙醇酸钠培养基等。

第九章 细菌的培养与分离技术

1、半固体培养基用于观察细菌的动力,有动力的细菌除了在穿刺接种的穿刺线上生长外,在穿刺线的两侧均可见有浑浊或细菌生长的小菌落,呈模糊或根须状。

2、无菌实验室是细菌实验室内用于无菌操作的小室。其内部要求更为严格,具体要求①无菌室应完全封闭,人员出入应有两道门,其间应隔有缓冲区。②用前应以紫外线消毒30min,定期用乳酸或甲醛熏蒸,彻底消毒。③在无菌室中一般仅限于分装无菌的培养基及传染性强的细菌的接种,不进行有菌标本的分离及其他操作。④无菌室内应仅限操作人员进入,而且进入无菌室应着隔离衣和专用鞋,操作时戴口罩,随时保证室内的无菌状态。⑤条件有限的实验室,可用超净工作台代替无菌实验室进行相应的操作。超净工作台应选择垂直气流通风方式。无菌室应配备空调设备,保证不因室温而影响工作。

3、在被检标本中,常混杂有多种细菌,平板划线分离的目的是使标本中混合的多种细菌在培养基表面分散生长,形成各自菌落。

4、“接种前以及接种完毕后,接种环要灭菌”,是想表述在整个接种过程中只需要给接种环灭菌两次,但事实上应该在接种前后灭菌的基础上,每一次划分完一个区要进行下一区的划线时也需要进行灭菌。

5、厌氧培养法适用于专性厌氧菌和兼性厌氧菌的培养。常用的厌氧培养法有:①疱肉培养基法;②焦性没食子酸法;③厌氧罐法;④气袋法;⑤厌氧手套箱法。 6、血液培养用的培养瓶最好先在35℃中预温,再将血液接种于培养瓶(培养基容量:血液量=10:1),培养瓶置35℃6~18h后,用肉眼观察其生长现象。

7、倾注平板法常用于测定牛乳、饮水和尿液等标本细菌数。 液体接种法多用于一些液体生化试验管的接种。穿刺接种法主要用于半固体培养基、明胶及双糖管的接种。

8、需氧培养法是临床细菌室最常用的培养方法,适于一般需氧和兼性厌氧菌的培养。 9、某些细菌,如脑膜炎奈瑟菌、布鲁菌等在初分离时,需在5%~10%二氧化碳环境中才能良好生长。 10、L型菌是细胞壁缺陷的细菌,故不能用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

第十章 细菌的生物化学试验

1、B群链球菌能产生CAMP因子,可促进葡萄球菌的溶血素溶解红细胞的活性,因此在两菌(B群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的交界处溶血力增加,出现矢形(半月形)的溶血区。在链球菌中,只有B群链球菌CAMP试验阳性,故可作为特异性鉴定。

2、触酶试验又可称为过氧化氢酶试验,原理是具有过氧化氢酶的细菌,能催化过氧化氢生成水和新生态氧,继而形成分子氧出现气泡。

3、吲哚试验原理:某些细菌具有色氨酸酶,能分解蛋白胨水中的色氨酸生成吲哚,当加入吲哚试剂对二甲氨基苯甲醛后形成红色的玫瑰吲哚。

4、A群链球菌对杆菌肽几乎全部敏感,而其他群链球菌绝大多数对其耐药。 5、V-P试验的原理:某些细菌在糖代谢过程中分解葡萄糖产生酮酸,丙酮酸脱羧产生乙酰甲基甲醇,在碱性环境中乙酰甲基甲醇被空气中的氧氧化为二乙酰,进而与培养基中蛋白胨精氨酸所含的胍基作用,生成红色化合物,为V-P试验阳性。

6、迟缓爱德华菌的生化反应硫化氢阳性,产生靛基质,不能利用枸橼酸盐,不发酵甘露醇,尿素阴性。

7、枸橼酸盐利用试验的应用:用于肠杆菌科中菌属间的鉴定。在肠杆菌科中埃希菌属、志贺菌属、

5

爱德华菌属和耶尔森菌属均为阴性,沙门菌属、克雷伯菌属通常为阳性。

8、氨基酸脱羧酶试验其原理为:不同种类的细菌分解蛋白质的能力不同。细菌对蛋白质的分解,一般先由胞外酶将复杂的蛋白质分解为短肽(或氨基酸),渗入菌体内,然后再由胞内酶将肽类分解为氨基酸。具体试验方法有:①明胶液化试验;②吲哚试验(靛基质试验);③硫化氢试验;④尿素酶试验;⑤苯丙氨酸脱氨酶试验;⑥氨基酸脱羧酶试验。 9、尿素分解试验的原理是:某些细菌具有尿素分解酶,能分解尿素产生大量的氨,使培养基呈碱性。培养基选用尿素培养基。方法是将待检菌接种于尿素培养基,于35℃培养18~24h观察结果。培养基呈碱性,使酚红指示剂变红为阳性,不变为阴性。

主要用于肠杆菌科中变形杆菌属细菌的鉴定。奇异变形杆菌和普通变形杆菌脲酶阳性,另外雷氏普罗威登菌和摩根菌为阳性,而斯氏和产碱普罗威登菌阴性。

10、硫化氢的应用:主要用于肠杆菌科中属及种的鉴别。如沙门菌属、爱德华菌属、亚利桑那菌属、枸橼酸杆菌属、变形杆菌属细菌,绝大多数硫化氢阳性,其他菌属阴性。沙门菌属中也有硫化氢阴性菌种。大肠埃希菌硫化氢试验阴性。

十一章 细菌的非培养检测方法

1、细菌的非培养检测方法包括免疫学检测、分子生物检测、细菌毒素检测、动物实验。

2、免疫荧光技术间接法敏感度高于直接法,常用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志贺菌、沙门菌等细菌的检测。

3、内毒素测定主要用于确诊患者是否发生革兰阴性细菌感染,常采用鲎试验。本方法灵敏度高,可检查出0.0005~0.005μg/ml内毒素。

第十二章 微生物自动化检验 略

第十三章 病原性球菌及检验 1、淋病奈瑟菌为革兰阴性双球菌,菌体呈肾形,对营养要求高,必须在含有血清或含有多种氨基酸,无机盐等物质的培养基上生长。

2、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是MRSA。

3、急性肾小球肾炎常因β-溶血性链球菌“致肾炎菌株”(常见为A组12型等)感染所致。主要表现为发作性肉眼血尿。潜伏期短,常与上呼吸道感染同时或感染后2~3日出现肉眼血尿、蛋白尿,血清抗链“O”滴度升高,血清补体C3下降,部分患者血清IgA增高,易反复发作,肾脏免疫病理显示IgA沉积于肾小球系膜区。

4、在检测葡萄球菌的时候,分离培养需要18~24h可看见不同色素的菌落。而直接涂片镜检法革兰阳性球菌呈葡萄状排列就可报告疑为葡萄糖球菌。 5、脑膜炎奈瑟菌染色:为革兰阴性双球菌。

6、肺炎链球菌为革兰阳性球菌,呈矛尖状,成双排列,有时呈短链状,在含3%~5%兔血清肉浸液中生长良好。在血琼脂平板上培养后可形成灰色扁平、中心凹陷(因菌落发酵所致)直径为0.5~1.0mm的菌落,周围有草绿色溶血圈。

多数肺炎链球菌菌株分解菊糖、胆汁溶解试验阳性、Optochin敏感试验都为阳性。可作为肺炎链球菌与草绿色链球菌的鉴别。

肺炎链球所致疾病主要有大叶性肺炎、支气管炎。可继发胸膜炎、脓胸,也可引起中耳炎、副鼻窦炎、脑膜炎及败血症。有青霉素耐药的肺炎链球菌。

7、肺炎链球菌对营养要求较高,在肉浸液及营养琼脂培养基上生长不良,在含3%~5%兔血清肉浸液中生长良好。在血琼脂平板上可形成灰色扁平、中心凹陷(因菌落发酵所致)直径为0.5~1.0mm的菌落,周围有草绿色溶血圈。

8、他布兰汉菌为革兰阴性双球菌,直径为0.6~1.0μm,无芽胞,无鞭毛,形态上不易与脑膜炎奈瑟菌鉴别,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上18℃~20℃即可生长,借此可与脑膜炎奈瑟菌鉴别。 9、脑膜炎球菌致病因素有荚膜和内毒素,内毒素作用于小血管或毛细血管,引起坏死、出血,使患

6

者皮肤出现出血性皮疹或瘀斑;作用于肾上腺,引起肾上腺出血。

10、金黄色葡萄球菌在普通琼脂平板上经35℃24~48h培养,可形成圆形、凸起、表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并且不透明的金黄色菌落,在菌落周围有透明的溶血环。

11、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链球菌可产生α-溶血,它们的菌落形态非常相似,应予以区别。 12、脑膜炎奈瑟菌为革兰阴性双球菌,菌体呈肾形,成对排列,坦面相对,在患者的脑脊液中位于中性粒细胞内。

13、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微生物检验结果是:触酶试验阳性、血浆凝固酶试验阳性、甘露醇发酵试验阳性、对新生霉素敏感。

14、淋球菌标本的采集:脓性分泌物,尿道拭子,宫颈口分泌物,结膜分泌物,血液。根据本题的病例,应该选择宫颈口的分泌物作为标本。

15、肠球菌属为革兰阳性球菌,触酶阴性,可在胆汁七叶苷和6.5%氯化钠培养基内生长。 16、A群链球菌引起的Ⅲ型变态反应、结核分枝杆菌和伤寒沙门菌均可引起Ⅳ型变态反应。

17、金黄色葡萄球菌血平板为柠檬色、圆形、隆起、表面光滑的中等大小菌落生长,B溶血。革兰染色为阳性球菌,触酶试验阳性,血浆凝固酶试验阳性,新生霉素敏感。

18、草绿色链球菌是亚急性心内膜炎病原菌之一,杆菌肽试验阴性,可排除A群链球菌,Optochin敏感试验阴性,可排除肺炎链球菌,6.5%的NaCl生长试验阴性,可排除肠球菌。触酶试验阴性可排除金黄色葡萄球菌。

19、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为G+短小杆菌,在血平板上35℃经18~24小时培养,产生狭窄透明溶血环,菌落为灰白色,半固体培养基上出现倒伞状生长。该菌引起脑膜炎,败血症,特别是经胎盘和产道感染新生儿是本菌的特点。

20、母亲产道有淋球菌,分娩时可感染新生儿。

第十四章 肠杆菌属及检验

1、伤寒沙门菌血清学检测:用已知的伤寒沙门菌O、H抗原,副伤寒甲、乙H抗原稀释后与被检血清作定量凝集试验,以检测患者血清中抗体的含量,来判断机体是否受沙门菌感染而导致肠热症并判别沙门菌的种类。可见血流中的特异性抗体对胞内菌作用不大。

2、麦康凯和SS琼脂中的胆盐对其有抑制作用,耐受菌株能生长并形成粉红色菌落。

3、CDC分类系统(1989)将生化性状相近的A、B、C群归为一群,统称为A、B、C血清群,将鸟氨酸脱羧酶和β-半乳糖苷酶均阳性的宋内志贺菌单列出来,属于D群。

4、伤寒沙门菌的生化反应不能发酵乳糖,不产生靛基质,不分解尿素,大多数菌株产生H2S,发酵葡萄糖产酸不产气。甲基红反应阳性,V-P试验阴性。吲哚试验阴性,枸橼酸盐试验为阴性。 5、志贺菌属的致病因素为侵袭力、内毒素及外毒素,可引起人类细菌性痢疾,其中可分急性、慢性两种,小儿易引起急性中毒性痢疾。慢性痢疾可人-人之间传播,污染水和食物可引起暴发流行。 6、鼠疫杆菌在普通培养基上可生长,但发育缓慢,可以用敏感培养基即在良好的基础培养基内加入某种刺激因子,如亚硫酸钠、新鲜血液、溶血或干燥的溶血,以促进其生长。

7、一种临床化验检查项目、化验标本为静脉血、参考值:O凝集价≥1:80,H凝集价≥1:160,A凝集价≥1:80,B凝集价≥1:80,C凝集价≥1:80。该检查是于诊断伤寒、副伤寒的一种辅助诊断方法。 8、沙门菌的抗原容易发生变异,变异的种类有:S~R变异、H~O变异、相位变异和V~W变异四种。 9、志贺菌易引起小儿中毒型细菌性痢疾。 10、变形杆菌有迁徙生长特性。

11、肠热症1~2周采血液,2~3周采尿便,整个病程骨髓分离细菌阳性率较高;食物中毒采食物与粪便。

12、肠杆菌属鸟氨酸脱羧酶、赖氨酸脱羧酶、尿素、山梨醇坂崎肠杆菌是+---;产气肠杆菌是++-+;阴沟肠杆菌是+--+;聚团肠杆菌是---+;日勾肠杆菌是+++-。

13、肠杆菌主要性状为发酵葡萄糖、还原硝酸盐、氧化酶阴性、触酶阳性,需氧或兼性厌氧生长。 14、大肠埃希菌可发酵葡萄糖、乳糖、麦芽糖和甘露醇产酸产气。

15、肺炎克雷伯菌在血琼脂上,35℃培养24h,可形成3~4mm圆形,凸起,灰白色,不溶血的菌落。

7

有时菌落呈现黏液型,用接种环挑取时呈长丝状。其生化反应特征是触酶阳性、脲酶阳性、氧化酶阴性、鸟氨酸脱羧酶阴性。其中最大特点是动力和鸟氨酸脱羧酶阴性。

16、志贺菌的致病因素为侵袭力、内毒素及外毒素(志贺菌A群/Ⅰ型和Ⅱ型产生志贺毒素即细胞毒素、肠毒素和神经毒素)。导致早期出现水样腹泻的志贺毒素的活性是肠毒素。

17、大肠杆菌生化反应:发酵葡萄糖、乳糖、麦芽糖和甘露醇产酸产气,分解蔗糖因菌株而异,尿素酶试验阴性,吲哚、甲基红、V-P、枸橼酸盐试验(IMViC试验)为++--。

18、埃希菌属中的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可侵入结肠黏膜上皮,引起志贺样腹泻(粘液脓血便)。

19、沙门菌属的变异性:①S~R变异:自临床标本中初分离的菌标一般都是光滑型,经长期人工传代培养逐渐变成粗糙型菌落;②H~O变异:是有鞭毛的细菌失去鞭毛的变异;③V~W变异:指失去Vi抗原的变异;④位相变异:将有双相抗原的沙门菌接种于琼脂平板,所得菌落有的是第Ⅰ相,有的是第Ⅱ相,若挑取任一菌落在培养基上多次移种后,则其后代又出现部分是第Ⅰ相,部分是第Ⅱ相的不同菌落,这种变异称为位相变异。

20、沙雷菌属为革兰阴性细小杆菌,有周鞭毛,能运动,有些菌种有微荚膜,无芽胞。沙雷菌属氧化酶试验阴性。生化反应:能发酵多种糖,能利用枸橼盐酸、丙氨酸等作为惟一碳源,胞外酶可水解DNA、脂酸、明胶和邻位硝基苯-β-半乳糖苷。本属的关键生化反应是DNA酶阳性、葡萄糖酸盐阳性。 在普通营养琼脂上,各种沙雷菌株可以产生两种色素:灵菌红素(非水溶性)和吡羧酸(水溶性)。黏质沙雷菌属于沙雷菌属。

21、耶尔森菌属的特性:菌体大小(0.5~1.0)×(1.0~2.0)微米。无芽胞,无荚膜,兼性厌氧,营养要求一般,生化反应能力较弱。动力25℃阳性,37℃阴性。苯丙氨酸酶阴性,尿素大都阳性,乳糖不发酵。

22、河生肠杆菌和中间型肠杆菌不存在人类临床标本中,两者的区别是前者精氨酸双水解酶阳性,后者阴性。

23、S~R变异是指菌落光滑型经人工培养传代后逐渐变成粗糙型。此时菌体表面的特异多糖抗原丧失,在生理盐水中可出现自凝。

24、肠杆菌科的生化特点:发酵葡萄糖产酸、产气,触酶阳性,除少数菌外,氧化酶阴性。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但欧文菌属和耶尔森菌属的某些菌株例外。

25、肠杆菌科是由多个菌属组成,其生物学性状相似,均为革兰阴性杆菌。其中包括常引起腹泻和肠道感染的细菌(埃希菌属、志贺菌属、沙门菌属、耶尔森菌属)和常导致院内感染的细菌(枸橼酸杆菌属、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多源菌属、沙雷菌属、变形杆菌属、普罗威登菌属和摩根菌属),以及一些在一定条件下偶可引起临床感染的细菌。鲍特菌属不属于肠杆菌属。 26、志贺菌致病因素为侵袭力、内毒素及外毒素(志贺菌A群/Ⅰ型和Ⅱ型产生志贺毒素即细胞毒素、肠毒素和神经毒素)。可引起人类细菌性痢疾,其中可分急性、慢性两种,小儿易引起急性中毒性痢疾。慢性痢疾可人-人之间传播,污染水和食物可引起暴发流行。

27、沙门菌属主要由O抗原和H抗原组成,部分菌株有类似大肠杆菌K抗原的表面抗原,与细菌的毒力有关,故称Vi抗原。

28、抗原结构主要由O抗原和H抗原组成,部分菌株有类似大肠杆菌K抗原的表面抗原,与细菌的毒力有关,故称Vi抗原。已证实沙门菌属的表面抗原有Vi、M和5抗原三种。

29、Vi抗原:部分菌株有类似大肠杆菌K抗原的表面抗原,与细菌的毒力有关,故称Vi抗原。Vi抗原加热60℃30min或经石炭酸处理被破坏,其存在时可阻止O抗原与相应抗体发生凝集。 30、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致病特点是侵袭力、内毒素、肠毒素等致病因素引起各种炎症。 31、IMViC试验包括吲哚形成、甲基红反应、VP反应和枸橼酸盐利用试验。

32、肠杆菌科的培养和生化反应需氧或兼性厌氧,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琼脂培养基和麦康凯培养基上均能生长并形成中等大小的菌落,表面光滑,液体培养基中呈浑浊生长。

33、变形杆菌菌属细菌具O抗原及H抗原,普遍变形杆菌OX19、OX2、OXk的菌体抗原与某些立克次体有关共同抗原,这就是外斐反应用以诊断某些立克次体病的依据。

34、沙门氏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胃肠炎型最为常见,沙门氏菌肠炎易于在整个家庭或集体用膳

8

单位暴发流行,也可散发。潜伏期6小时至3天,一般为12~24小时。可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及发热等临床症候群。健康的成年人,症状持续3~5天后可恢复,而年老体弱者则可持续较长时间。

35、志贺菌属的细菌为革兰阴性短小杆菌,无荚膜,无芽胞,无鞭毛,有菌毛。 36、志贺样毒素SLT1、SLT2中,与志贺毒素完全相同的是SLT1。 37、志贺菌大肠埃希菌的鉴别:

(1)无动力,不发酵乳糖,靛基质阴性,赖氨酸阴性。

(2)发酵糖产酸不产气(福氏志贺菌6型、鲍氏志贺菌13和14型、痢疾志贺菌3型除外)。 (3)分解黏液酸,在醋酸盐和枸橼酸盐琼脂上产碱。

即通过动力试验、乳糖发酵试验、黏液酸分解试验、赖氨酸脱羧酶试验加以鉴别。

38、沙门菌分离时,标本采集根据不同疾病采取不同的标本进行分离与培养。肠热症的第1、2周采血液,第2、3周采粪便与尿液。

38、埃希菌属形态与染色为革兰阴性短杆菌,(1.0~3.0)μm×(0.4~0.7)μm。多数有周鞭毛,能运动,有菌毛、荚膜及微荚膜。 39、枸橼酸杆菌属革兰阴性直杆状,单个或成对排列,通常无荚膜,无芽胞,具有周鞭毛,有动力。 40、肥达试验:用已知的伤寒沙门菌O、H抗原,副伤寒甲、乙H抗原稀释后与被检血清做定量凝集试验,以检测患者血清中抗体的含量,来判断机体是否受沙门菌感染而导致肠热症并判别沙门菌的种类。

41、肺炎克雷伯菌的生化反应特征是:触酶阳性、脲酶阳性、氧化酶阴性、鸟氨酸脱羧酶阴性。大多数菌株发酵乳糖。

42、肠杆菌科是由多个菌属组成,其生物学性状相似,均为革兰阴性杆菌。这些细菌常寄居在人和动物的消化道并随粪便等排泄物排出体外,广泛分布于水和土壤中。大多数肠道杆菌属于正常菌群。当机体免疫力降低或侵入肠道外组织时成为条件致病菌而引起疾病。其中包括常引起腹泻和肠道感染由题干可知,患病人群是喝了被粪便污染的水,主要感染的应该是肠杆菌属的细菌。关于肠杆菌属临床上常采用如下的方法进行鉴别:分离培养、直接涂片镜检、血清学试验和动物试验。 43、目前在我国引起细菌性痢疾最常见的病原菌是福氏志贺菌。福氏志贺菌属于志贺菌属可引起人类细菌性痢疾,其中可分急性、慢性两种,小儿易引起急性中毒性痢疾。 44、伤寒早期肥达反应结果是:O凝集效价高,H凝集效价低。

45、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又称产志贺样毒素(VT)大肠埃希菌,其中O157:H7可引起出血性大肠炎和溶血性尿毒综合征。临床特征为严重的腹痛、痉挛,反复出血性腹泻,伴发热、呕吐等。严重者可发展为急性肾衰竭。

46、我国普遍使用的伤寒疫苗为Vi多糖疫苗,Vi多糖疫苗为纯化的伤寒菌Vi多糖。采用皮下或肌内注射。

47、肠杆菌科的形态与染色:革兰阴性短而粗的杆菌,有周鞭毛,能运动,部分菌株有荚膜,无芽胞。

48、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最具代表性的血清型是O157:H7。O157:H7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可产生大量的Vero毒素(VT),也称作类志贺氏毒素(SLT),是EHEC的主要致病因子。Vero毒素按免疫原性等方面的不同可分为VT1和VT2。该毒素有一个A亚单位和5个B亚单位组成。B亚单位与宿主肠壁细胞糖脂受体结合,具有毒素活性的A亚单位进入细胞,改变60s核糖体的组分,干扰蛋白质的合成。编码VT的基因位于噬菌体上,可缺失而不产生VT。

49、肥达试验:用已知的伤寒沙门菌O、H抗原,副伤寒甲、乙H抗原稀释后与被检血清做定量凝集试验,以检测患者血清中抗体的含量,来判断机体是否受沙门菌感染而导致肠热症并判别沙门菌的种类。若O凝集价高于正常,而H凝集价低,可能是感染早期或其他沙门菌感染的交叉反应。 50、急性中毒性菌痢以小儿多见,中毒性菌痢的肠道症状在发病初期并不明显,常在高热后数小时出现精神萎靡,面色灰白、抽痉或四肢冰凉等症状,以后才出现腹泻,造成诊断的困难。大便有明显的腥味。有明显的呼吸道症状,如呼吸深浅不匀、快慢不齐,出现双吸气、叹息样呼吸或呼吸暂停的现象。

9

51、大肠杆菌的致病性主要是侵袭力、内毒素、肠毒素等致病因素引起各种炎症(如胆囊炎、泌尿系感染、肺炎、新生儿脑膜炎、伤口感染、菌血症及腹泻等)。内毒素还可引起发热、休克、DIC等。

52、EPEC即为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它的黏附由黏附素介导。

53、肺炎克雷伯菌的培养:培养物菌体较长,可呈多形性或丝状。需氧或兼性厌氧,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营养培养基上即可生长。在血琼脂上,35℃培养24h,形成3~4mm圆形,凸起,灰白色,不溶血的菌落。有时菌落呈现黏液型,用接种环挑取时呈长丝状。在肠道菌选择培养基中为乳糖产酸菌落,色泽与大肠埃希菌相似。在液体培养基中呈浑浊生长,可形成菌膜与黏性沉淀物。 第十五章 弧菌科及检验

1、弧菌属的特点:氧化酶阳性、具有极端鞭毛、动力阳性、发酵葡萄糖的革兰阴性,弧形或逗点状的杆菌。细菌分布广泛,以水中最多。大多数菌种为非病原菌,对人类致病的主要有霍乱弧菌和副溶血性弧菌,分别引起霍乱和食物中毒。 2、非O1血清群的O2~O138群广泛分布于地面水中,可引起散发的胃肠炎,从未引起过霍乱流行。 3、霍乱弧菌的形态在人工培养基上保存稍久,可失去典型弧形成为直杆状,甚至出现多形性。 4、V-P试验中,古典生物型霍乱弧菌显阴性,而E1Tor生物型霍乱弧菌显阳性。

5、需氧或兼性厌氧菌,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耐碱不耐酸。常选用pH8.5的碱性蛋白胨水增菌培养。也可选用含亚碲酸钾琼脂平板或庆大霉素琼脂进行培养。

6、人在感染霍乱弧菌后,小肠内有分泌型IgA形成,在肠黏膜与病菌之间形成一种免疫屏障,保护宿主肠黏膜免受霍乱弧菌及其肠毒素的侵袭。

7、霍乱肠毒素致病机理如下:毒素由a和b两个亚单位组成,a亚单位又分为a1和a2两个肽链,两者依靠二硫链连接。a亚单位为毒性单位,其中a1肽链具有酶活性,a2肽链与b亚单位结合参与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中的转位作用。b亚单位为结合单位,能特异地识别肠上皮细胞上的受体。1个毒素分子由一个a亚单位和4~6个b亚单位组成多聚体。

8、霍乱弧菌生长速度快,35℃的条件下,经6~9小时即在液面形成菌膜,常利用这种生长迅速和好氧特性,在增菌6~8小时后取液面上层培养物作弧菌分离。鉴于霍乱弧菌这种特性,标本采集时应采集一市尺以内的表层水。

9、霍乱弧菌增菌后的分离培养:带菌者或恢复期患者的标本中因含菌量少必须先增菌后分离。可将标本接种于碱性蛋白胨水内,置35℃增菌6~8h后分离培养,必要时可做二次增菌后再进行分离培养,即取第一次增菌液0.1~0.2ml转种一支新增菌管,培养6~8h后,再作分离培养。

10、霍乱弧菌是需氧或兼性厌氧菌,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耐碱不耐酸。常选用pH8.5的碱性蛋白胨水增菌培养,以抑制其他细菌生长,有利于本菌的繁殖,可在无盐环境生长。

11、副溶血弧菌的临床意义:致病因子有粘附因子(主要为菌毛)、毒素(如耐热性溶血素),所致疾病为食物中毒及急性胃肠炎,常为被污染的海产品及盐腌制品所引起,此菌尚可引起浅表创伤感染、败血症等。

12、1992年发现的新流行菌株为一种新群,即O139群,在国际上此菌的标准株为MO45。

13、O139型霍乱弧菌:属非O1群霍乱弧菌,可与O139抗血清凝集。该菌种和O1群一样一端有一根粗而长的鞭毛,运动活泼。

14、霍乱弧菌均能分解甘露醇、葡萄糖、蔗糖、麦芽糖,产酸不产气。迟缓发酵乳糖,不分解阿拉伯糖。而拟态弧菌其形态学、DNA序列及性质与霍乱弧菌极相似,但生化反应不典型,不发酵蔗糖。 15、霍乱弧菌的特性为需氧或兼性厌氧菌,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耐碱不耐酸。所以在正常胃酸条件下,需大量霍乱弧菌才能引起感染。

16、霍乱弧菌的特性:需氧或兼性厌氧菌,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耐碱不耐酸。

17、01群霍乱弧菌,根据其菌体抗原不同,分为三个血清型:含有A、B者为小川型,含有A、C者为稻叶型,含有A、B、C者为彦岛型。

18、霍乱肠毒素致病机制如下:毒素由a和b两个亚单位组成,a亚单位又分为a1和a2两个肽链,两者依靠二硫链连接。a亚单位为毒性单位,其中a1肽链具有酶活性,a2肽链与b亚单位结合参与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中的转位作用。b亚单位为结合单位,能特异地识别肠上皮细胞上的受体。1个

10

毒素分子由一个a亚单位和4~6个b亚单位组成多聚体。

19、霍乱红试验:霍乱弧菌在含硝酸盐的蛋白胨水中,所产生的亚硝酸盐与靛基质结合生成亚硝基靛基质,滴加浓硫酸即出现蔷薇红,即为霍乱红试验阳性,但其他非致病性弧菌也有此种反应,故无特异性。

20、霍乱弧菌可引起霍乱,发病急,传染性强,死亡率高。霍乱弧菌为革兰阴性弧菌。一端有一根粗而长的鞭毛,运动活泼。为需氧或兼性厌氧菌,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耐碱不耐酸。对庆大霉素不敏感。

21、副溶血弧菌的致病因子有黏附因子(主要为菌毛)、毒素(如耐热性溶血素),所致疾病为食物中毒及急性胃肠炎,常由被污染的海产品及盐腌制品所引起,此菌还可引起浅表创伤感染、败血症等。

22、霍乱弧菌的致病因素是肠毒素,它是霍乱的病原菌,该病为一种急性烈性肠道传染病,发病急,传染性强,死亡率高。 肠热症即伤寒与副伤寒病,其致病因素是内毒素。由伤寒与副伤寒沙门菌所引起的慢性发热症状。为法定传染病之一。

第十六章 弯曲菌属和幽门螺杆菌及检验

1、幽门螺杆菌(HP)致病机制有多种学说。HP的毒素、有毒性作用的酶和HP诱导的黏膜炎症反应均能造成黏膜损害。较重要的毒力因子有细胞毒素相关基因(cagA)、空泡毒素基因(vacA)、脲酶基因。VacA基因阳性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

2、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有密切关系。

3、幽门螺杆菌(HP)致病机制包括HP的毒素、有毒性作用的酶和HP诱导的黏膜炎症反应均能造成黏膜损害。较重要的毒力因子有细胞毒素相关基因(cagA)、空泡毒素基因(vacA)、脲酶基因。VacA基因阳性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

4、胎儿弯曲菌主要引起肠道外感染,其中胎儿亚种为主要的人类致病菌。致菌败血症、胆囊炎、腹膜炎、肺部感染等。

5、幽门螺杆菌的生物学性状:革兰阴性,菌体细长弯曲呈螺旋形、S形或海鸥状。菌落细小、半透明、不溶。菌体一端或两端可有多根带鞘鞭毛。运动活泼。微需氧,对湿度要求较高,相对湿度最好在98%以上。对营养要求较高,一般需含血或血清才生长。氧化酶、触酶、DNA酶均阳性,快速脲酶试验强阳性。

6、弯曲菌属菌最适生长温度随菌种而异。空肠弯曲菌、大肠弯曲菌在43℃生长,25℃不生长;胎儿弯曲菌在25℃生长,而43℃不生长;简明弯曲菌在25℃和43℃均不生长。但各种菌在37℃皆可生长。生长温度的差异可用于菌种鉴别。

7、微需氧菌初次分离时需在含5%O2、85%N2、10%CO2气体环境中生长,传代培养时能在10%CO2环境中生长。

8、幽门螺杆菌在血平板上长出细小不溶血半透明菌落,革兰阴性螺旋形,氧化酶阴性,快速尿酶强阳性。

第十七章 厌氧性细菌及检验

1、厌氧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①组织缺氧或氧化还原电势降低;②机体免疫功能下降;③某些手术及创伤;④长期应用某些抗菌药物;⑤深部需氧菌感染。

2、产气荚膜梭菌可产生外毒素及多种侵袭酶类,外毒素以a毒素为主,本质为卵磷脂酶;还可产生透明质酸酶、DNA酶等。该菌引起的病变蔓延迅速,可引起毒血症、休克甚至死亡。 3、肉毒毒素是细菌毒素中毒性最强的,其毒性比氰化钾强1万倍,对人的致死量为0.1~1.0μg。 4、艰难梭菌感染与大量使用抗生素有关,如阿莫西林、头孢菌素和克林霉素等,其中以克林霉素最为常见。艰难梭菌所致的伪膜性肠炎,病人表现为发热、粪便呈水样,其中可出现大量白细胞,重症患者的水样便中可出现地图样或斑片状假膜。上述症状一般可在使用有关抗生素一周后突然出现。

5、破伤风杆菌为专性厌氧菌,在普通培养基上不易生长。可在血平板上生长,37℃48小时形成扁平、灰白色、半透明、边缘不齐的菌落。

11

6、破伤风杆菌广泛存在于泥土和人畜粪便中,是一种革兰染色阳性厌氧性芽胞杆菌。破伤风杆菌及其毒素都不能侵入正常的皮肤和黏膜,故破伤风都发生在伤后。一切开放性损伤如火器伤、开放性骨折、烧伤,甚至细小的伤口如针刺或锈钉刺伤,均有可能发生破伤风。为防止破伤风,应正确处理创口,包括清创、扩创等,防止厌氧微环境。尽早注射破伤风抗毒素,也可同时给予类毒素。在注射抗毒素前应做皮试。采用四环素、红霉素等进行抗感染治疗。

7、无芽胞厌氧菌共有23个属,与人类疾病相关的主要有10个属。革兰阴性厌氧杆菌有8个属,类杆菌属中的脆弱类杆菌最为重要。脆弱类杆菌寄生于人体的正常菌群,引起的感染均为内源性感染,在一定的致病条件下,可引起人类多种感染。如女性生殖道感染。 产气夹膜梭菌为厌氧菌,多见于大面积开放性外伤患者,伤口局部剧烈肿胀,触摸有捻发感,并有恶臭,病变发展迅速,伤口深部细菌涂片可见革兰阳性粗大杆菌,常与需氧菌混合感染。 艰难梭菌腹泻发生在使用抗生素之后,有发热、水样便,便中含大量白细胞和假膜。

第十八章 需氧或兼性厌氧革兰阳性杆菌及检验

1、炭疽芽胞杆菌是专性需氧,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生长适温35~37℃,pH7.0~7.4。在琼脂平板上经37℃,18~24h培养后,形成灰白色、不透明、无光泽、边缘不整齐、大而扁平的粗糙型菌落,在低倍镜下观察,呈卷发状。

2、炭疽芽胞杆菌是G+大杆菌,专性需氧,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本菌芽胞体抵抗能力强,可致人类皮肤炭疽、肺炭疽、肠炭疽等。 3、炭疽芽胞杆菌主要引起食草动物患炭疽病,也可经一定途径感染人类,为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是致病菌中最大的革兰阳性杆菌。两端齐平,呈竹节状。在组织内生长呈单个或短链,试管内可形成长链,无鞭毛,机体内或含血清培养基上可形成荚膜。人工培养或在外界环境中易产生芽胞,形状椭圆,位于菌体中央,其直径小于菌体。

4、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的培养特性为:需氧或兼性厌氧,营养要求不高,在血琼脂平板上35℃培养数天后形成小而透明的S型菌落,周围有狭窄的β溶血环。因其能生长于4℃,因此可进行冷增菌。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可出现倒伞形生长。通常在25℃培养时,显示有动力。

5、红斑丹毒丝菌为革兰阳性杆菌,丝状可分枝,触酶阴性,氧化酶阴性,分解葡萄糖、乳糖,三糖铁中产生H2S。三、B

6、沙门菌属的致病因素有侵袭力、内毒素和肠毒素3种。临床上可引起胃肠炎、肠热症、菌血症或败血症等。其中,肠热症即伤寒与副伤寒病。由伤寒与副伤寒沙门菌所引起的慢性发热症状。其早期在体内出现的是菌血症。内毒素是革兰阴性细菌细胞壁中的一种成分,叫做脂多糖。脂多糖对宿主是有毒性的。内毒素只有当细菌死亡溶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菌细胞后才释放出来,所以叫做内毒素。内毒素休克当病灶或血流中革兰阴性病原菌大量死亡,释放出来的大量内毒素进入血液时,可发生内毒素血症。金黄色葡萄球菌常引起疖、痈、外科伤口、创伤的局部化脓性感染,播散入血后可引起深部组织的化脓性感染,如脓毒血症。此外,其产生的肠毒素可引起食物中毒,表现为急性胃肠炎。破伤风杆菌是革兰阳性芽胞菌,在局部繁殖后可产生大量的毒素。毒素进入血液导致毒血症,从而产生一系列严重症状,病情极为危急,病死率约10%。白喉棒状杆菌引起白喉,多在秋冬季节流行。以咽白喉最常见,喉白喉及鼻白喉次之,偶亦引起眼结膜、外耳道、阴道及皮肤的局部病变。此菌一般不侵入血流,但其产生的大量外毒素可吸收入血,引起毒血症。

第十九章 分枝杆菌属及检验

1、利福平、异烟肼、乙胺丁醇、链霉素为第一线药物。利福平与异烟肼合用可以减少耐药的产生。对于严重感染,可用吡嗪酰胺与利福平及异烟肼联合使用。利福平即为RFP。 2、结核菌素试验利用Ⅳ型变态反应的原理,检测机体是否感染过结核杆菌。 3、结核分枝杆菌染色呈革兰阳性。

4、结核分枝杆菌在体内外经青霉素、环丝氨酸或溶菌酶诱导可影响细胞壁中肽聚糖的合成,异烟肼影响分枝菌酸的合成,巨噬细胞吞噬结核分枝杆菌后溶菌酶的作用可破坏肽聚糖,均可导致其变为L型,呈颗粒状或丝状。

12

5、致病性结核分枝杆菌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受损伤的皮肤侵入易感机体,引起多种组织器官的结核病,其中以通过呼吸道引起的肺结核最多见。

6、结核分枝杆菌培养特性:本菌专性需氧,在无氧条件下迅速死亡,在5%~10%CO2环境中可刺激其生长。

7、结核分枝杆菌为专性需氧,在无氧条件下迅速死亡。本菌生长缓慢,一般18~20小时分裂一次,最快的分裂速度为18小时一代。

8、痰属于分泌物,临床上常用作结核杆菌DNA测定样本,由于痰标本中含大量黏蛋白和杂质,故在核酸提取时,一定要对标本进行前处理,即用4%NaOH液化,去除黏蛋白,然后用煮沸或蛋白酶、酚/氯仿等经典法提取DNA。

9、结核分枝杆菌的细胞壁含有大量脂类,耐受酸,抗酒精,一般不易着色,若经加温或延长染色时间着色后,能抗3%盐酸酒精的脱色作用,故又称为抗酸杆菌,不产生内毒素、外毒素和侵袭性酶,致病物质主要是荚膜、脂质、蛋白质,革兰染色阳性,对多种抗结核药物产生耐药性。

10、经直接涂片抗酸染色检查抗酸杆菌,报告方法为:①-:全视野(或100个视野)未找到抗酸杆菌;②+:全视野发现(3~9)抗酸杆菌;③++:全视野发现(10~99)抗酸杆菌;④+++:每视野发现1~9个抗酸杆菌;⑤++++:每视野发现10个以上抗酸杆菌。

11、1890年,Koch由结核分枝杆菌提取出结核菌素,现称之为旧结素(OT),其活性部分主要为蛋白质。1926年,Seibert将OT进一步提纯得到纯蛋白衍化物PPD,继而又制备出PPD-S,PPD-Rt23。

第二十章 不发酵菌及检验

1、铜绿假单胞菌为专性需氧菌,生长温度为25℃~42℃,最适温度为35℃,但在4℃不生长。 2、非发酵菌主要是指一群不发酵或不分解糖类的革兰阴性无芽胞需氧杆菌。目前,非发酵菌包括13个属。

3、生物学性状革兰阴性短杆菌,有时呈弧状,单个、成对或链状排列,无芽胞,多数菌株无荚膜,本菌属菌为周毛菌。在普通营养琼脂上生长良好,需氧,在液体培养基中呈混浊生长,表面可形成菌膜,管底形成粘液沉淀,在含有蛋白胨的肉汤中产氨,使pH上升可至8.6。

4、铜绿假单胞菌的培养特性:为专性需氧菌,生长温度为25~42℃,最适温度为35℃,但在4℃不生长,此点可与荧光假单胞菌区别。

5、铜绿假单胞菌产生的主要色素包括:①绿脓素,为蓝绿色,可溶于水和氯仿,无荧光性;②荧光素为绿色荧光素,溶于水而不溶于氯仿。本菌产生绿脓素的菌株约75.5%,产生荧光素的菌株约89.9%。

6、铜绿假单胞菌为细长革兰阴性杆菌,为专性需氧菌,生长温度为25~42℃,最适温度为35℃,在血液琼脂平板上经18~24h培养,可形成扁平、湿润、有特殊气味的灰绿色或蓝绿色菌落,菌落周围有透明溶血环。从痰液中分离的菌落有些为黏液型,无色素,在室温中移种数代后可恢复典型菌落和产生色素能力。此菌由创伤、手术、烧伤等引起的感染最为常见。

7、布氏杆菌生长缓慢,尤其是初代分离,血培养应观察2~4周,无细菌生长才可弃去。

8、假单胞菌属为一大组革兰阴性杆菌,大量存在于水、土壤和空气中。多数为腐生菌,少数为植物和动物的寄生菌,有的为条件致病菌。本属菌为无芽胞、无荚膜的革兰阴性杆菌。多有极端鞭毛,为专性需氧菌。

9、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鉴定要点革兰阴性细杆菌,氧化酶阴性,麦芽糖阳性,七叶苷阳性,能液化明胶,DNA酶阳性。

10、布氏杆菌生长缓慢,血培养至少2周,血平板2-3天长出针尖大半透明不溶血菌落,革兰阴性短小球杆菌,氧化酶阳性,临床表现为波浪热。 第二十一章 其他革兰阴性杆菌及检验

1、为了提高军团菌的检出率,在实验前应采用加温或酸处理标本的方法,加温处理是将标本经60℃3分钟加温处理后。再行分离培养,酸处理是取标本悬液2ml加pH2.0、HCl2ml混匀,置室温5分钟或60℃3分钟,再加入18mlpH7.3的PBS中,经3000rpm,20分钟,取沉淀物接种,分离培养。 2、触酶试验:某些细菌具有触酶,能催化过氧化氢放出初生态氧,继而形成氧分子出现气泡。其结

13

果判断于30秒内有大量气泡产生者为阳性,不产生气泡者为阴性。

3、流感嗜血杆菌,简称流感杆菌。毒力株(黏液型菌株)在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上,6~8h有明显荚膜,荚膜上的多糖抗原被称为M抗原。

4、布鲁菌可通过人类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进入人体而感染,进入人体后首先侵犯局部淋巴结,之后入血,再进入肝、脾、骨髓等器官,病人热型呈波浪热。

5、流感嗜血杆菌的培养特性:需氧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5℃,最适pH为7.6~7.8。初次分离培养时,最好在5%~10%CO2环境中,以促进其生长。在普通培养基中须加入Ⅹ和Ⅴ因子,才能生长。 6、军团菌主要为嗜肺军团菌引起军团病,临床表现类型为肺炎型。轻症型类似流感,病人有发热、头痛、无力等症状。重症型是以肺部感染为主要特征,常导致多器官损害,最终导致呼吸衰竭死亡。 7、嗜血杆菌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引起原发性或继发性感染。原发性感染多由b型荚膜强毒株引起,为急性化脓感染,如脑膜炎、鼻咽炎、咽喉会厌炎、化脓性关节炎、心包炎及败血症等。 8、埃及嗜血杆菌(H.aegypticus)又称郭-魏(Koch-Weeks)氏杆菌。可引起急性结膜炎。 9、军团病感染一般治疗方案为红霉素加氨曲南,即为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青霉素,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对本菌无效。

10、染嗜血杆菌有荚膜的含有特异性荚膜多糖抗原,应用特异性免疫血清做荚膜肿胀试验,可将流感嗜血杆菌分为:a、b、c、d、e、f6个血清型,其中b型最强。

11、军团菌肺炎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由嗜肺军团菌感染而成。本菌在自然界广泛存在,人工管道的水源中常存在此菌,如医院空调冷却水中常有此菌。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使用空调的夏秋季发病率为最高。

12、流感嗜血杆菌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引起原发性或继发性感染。大多数嗜血杆菌肺炎是由具有荚膜的流感嗜血杆菌b型引起的炎症,常常伴随着脑膜炎,在低龄组发病率高。

13、军团菌经空气传播进入肺部,在肺泡巨噬细胞内生长,造成肺泡和终末支气管产生炎性反应,其发病机制可能与内毒素和细胞产生的多种酶有关,机体产生的免疫主要以细胞免疫为主。 14、军团菌属为G-杆菌,该属目前有32个种,代表为嗜肺军团病,有端鞭毛,无芽和荚膜,军团菌病除了引起肺部感染的症状外,早期消化道症状明显,此外,神经系统受累较多常见,本菌广泛存在于外界环境中,如水、土壤中。

15、流感嗜血杆菌为G-杆菌,无荚膜,无芽胞。黏液型菌珠有荚膜且毒力较强;光滑型和粗糙型菌株多无荚膜,在普通营养琼脂上不生长,因生长需Ⅹ、Ⅴ因子,需用巧克力平板分离。

16、目前军团菌属包括39个种和61个血清型,从人体分离的已有19种,其中主要致病菌为嗜肺军团菌,能引起军团菌性肺炎。

17、流感嗜血杆菌:可呈球杆状、长杆状、丝状等多形态性。革兰染色阴性小杆菌,但着色较浅。需氧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5℃,最适pH为7.6~7.8。最好在5%~10%CO2环境中,以促进其生长。营养要求很高,在普通培养基中须加入Ⅹ和Ⅴ因子,才能生长。在人工培养时必须供给新鲜血液才能生长,新分离的或幼龄菌具荚膜,其菌株毒力较强,在陈旧培养物中由于自溶酶的作用,荚膜消失。

18、新分离的百日咳鲍特菌有荚膜,毒力强,菌落光滑,称为Ⅰ相菌、该菌最大的特点就是常发生S~R变异,即光滑型至粗糙型变异,粗糙型为Ⅳ相菌,菌落大而粗糙,荚膜和毒力消失,Ⅱ、Ⅲ介于Ⅰ、Ⅳ菌之间。

19、流感嗜血杆菌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引起原发性或继发性感染。原发性感染多由b型荚膜强毒株引起,为急性化脓感染,如脑膜炎、鼻咽炎、咽喉会厌炎、化脓性关节炎、心包炎及败血症等。 第二十二章 衣原体及检验

1、衣原体是一类能通过滤菌器、严格真核细胞内寄生、独特发育周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其特点有: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具有黏肽所组成的细胞壁,并含胞壁酸,有独特的发育周期,含有核糖体,有独立的酶系统,有许多抗生素能够抑制其生长。

2、人类衣原体病主要包括沙眼衣原体、鹦鹉热衣原体和肺炎衣原体。其中,鹦鹉热衣原体主要引起鸟类或家禽感染,由感染该衣原体的鸟类等动物的粪便污染环境,以气溶胶形式传给人。使人发生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和毒血症。典型临床表现为非典型肺炎。

14

3、网状体又称始体,呈球形或椭圆形,直径0.5~1Mm,无胞壁,胞浆内无致密的核质,而有纤细的网状结构。姬姆萨染色和Macchiavello染色均呈蓝色。为衣原体发育周期中的繁殖型,代谢活泼,不能自胞外存活,无感染性。

4、鹦鹉热衣原体主要引起鸟类或家禽感染,由感染该衣原体的鸟类等动物的粪便污染环境,以气溶胶形式传给人。使人发生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和毒血症。典型临床表现为非典型肺炎。也有引起心内膜炎的报道。

5、包涵体是指在衣原体的发育周期,原体当与易感细胞表面的特异受体吸附后,通过细胞的吞饮作用进入细胞,形成吞噬小泡。原体在泡内变软,增大为网状体。约8小时后,网状体在空泡内以二分裂方式繁殖、聚集,构成各种形状的包涵体。

6、沙眼衣原体的分离培养试验,采用鸡胚卵黄囊接种法:将检查标本加适当抗生素(如链霉素等)处理后接种于鸡胚卵黄囊分离培养。衣原体抵抗力弱,不耐热,加热50℃经30分钟或56℃~60℃5~10分钟可杀死,但耐寒,在冰冻条件下可存活数年。

7、沙眼衣原体引起的急性角膜结膜炎,主要通过眼-眼或眼-手-眼(常通过公用毛巾等媒介)的途径进行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它们的传染性很强,潜伏期短,发病时眼睑和结膜有红肿,分泌物呈水样,并有异物感、畏光、流泪、刺痛等症状。

第二十三章 立克次体及检验

1、洛矶山斑点热是由立氏立克次体引起,经由受感染的蜱叮咬而传播。该病的潜伏期由3至10日,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头痛、肌肉疼痛、恶心及红疹等病徵,皮疹呈向心性分布。

2、流行性斑疹伤寒的外斐反应:最低阳性效价>1:160,检出抗体的时间为2~3周,特点为缺乏敏感性,抗原易得,方法简单。

3、恙虫病立克次体通过恙螨幼虫叮咬传给人,引起恙虫病。恙虫病在夏秋季节容易发生,人群对本病均易感,但病人以青壮年居多。感染后免疫期仅持续数月,最长达10个月。

4、吉姆萨染液由天青,伊红组成。染色原理和结果与瑞特染色法基本相同。但本法对细胞核和寄生虫着色较好,结构显示更不清晰,而胞质和中性颗粒则着色较差。加石炭酸复红染色液后,一般需要染色5分钟,才能达到良好的染色效果。

5、螨的成虫和若虫营自生生活,幼虫寄生在家畜和其他动物体表,能传播恙虫病等疾病。恙虫病立克次体通过恙螨幼虫叮咬传给人,引起恙虫病。

6、吉姆尼茨染色立克次体:标本经火焰固定后加复红染液3~5分钟,水洗,加孔雀绿液两次,每次数秒钟或一次约1分钟,水洗,结果,立克次体染为红色,背景呈绿色。

7、Q热立克次体为Q热的病原体,对人的感染力强,是立克次体中唯一可不借助于媒介节肢动物,而通过气溶胶感染人和动物的病原体。

8、临床中进行外斐试验最常采用的方法是试管凝集法。

9、补体结合试验是立克次体血清尝试验中最常用的方法,抗体滴度达1:8即为阳性.但对立克次体病的诊断,必须恢复期滴度高于急性期4倍以上才有价值。

10、立克次体斑疹伤寒群主要包括普氏立克次体和莫氏立克次体。莫氏立克次体的贮存宿主是鼠类,主要传播媒介是鼠蚤或鼠虱,通过蚤粪擦人损伤的皮肤,引起地方性斑疹伤寒(又称鼠型斑疹伤寒)。

11、对人类致病的立克次体有五个属:立克次体属、柯克斯体属、东方体属、埃立克体属和巴通体属。埃立克体呈单个或包涵体形式存在于宿主细胞膜包被的空泡内。人单核细胞埃立克体病是由查菲埃立克体引起的。

12、立克次体菌体较小,其中Q热最小,可通过滤菌器,多形性G-,不易着色,Giemsa染色,两极浓染。

13、莫氏立克次体的贮存宿主是鼠类,主要传播媒介是鼠蚤或鼠虱,通过蚤粪擦入损伤的皮肤,引起地方性斑疹伤寒(又称鼠型斑疹伤寒)。所以地方性斑疹伤寒的预防是以灭鼠、灭蚤为重要性措施。

14、贝纳柯克斯体(又称Q热立克次体)以蜱为传播媒介,也可不借助于媒介节肢动物而通过接触、

15

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传给人,引起Q热。由于Q热立克次体不需借助媒介,所以可以说其抵抗力最强。

15、地方性斑疹伤寒(又称鼠型斑疹伤寒)是由莫氏立克次体引起的。其贮存宿主是鼠类,主要传播媒介是鼠蚤或鼠虱,通过蚤粪擦入损伤的皮肤,引发的疾病。该病的潜伏期6~14日,平均12日。 16、立克次体的共同特征:①大多是人畜共患病原体,引起人类发热和出血性疾病。②以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或储存宿主;③大小介于一般细胞与病毒之间,革兰染色阴性,呈多形性主要为球杆状;④除极少数外均专性活细胞内寄生;⑤对多种抗生素敏感。⑥菌体内同时含有DNA和RNA;⑦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

17、用痰和尿分离培养立克次体时,活检或尸检材料:肺、肝、脾等组织标本研磨制成10%~20%悬液,低速离心取上清接种,若标本有细菌污染,可加青霉素(100~1000U/m1)置室温作用30min后接种动物。

18、黄热病是由黑热病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媒介在城市是埃及伊蚊,在农村为趋血蚊和非洲伊蚊,传播途径是经蚊的叮咬。Q热立克次体又称贝纳柯克斯体,以蜱为传播媒介,也可不借助于媒介节肢动物而通过接触、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传给人,引起Q热。 致病性伯氏疏螺旋体是引起莱姆病的病原体。莱姆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储存宿主主要是野生或驯养的哺乳动物。主要传播媒介是硬蜱,叮咬部位出现移形性红斑。森林脑炎病毒可经蜱传播,引起人类森林脑炎。莫氏立克次体常以鼠蚤为传播媒介,通过蚤粪擦入损伤的皮肤,引起地方性流行性斑疹伤寒(又称鼠型斑疹伤寒)。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可通过三带喙库蚊叮咬传播,引起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病毒储存于人和猴,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等传播。恙虫病立克次体通过恙螨幼虫叮咬传给人,引起恙虫病。普氏立克次体常以人的体虱为传播媒介,通过虱粪擦人损伤的皮肤,引起人与人之间传播的流行性斑疹伤寒(又称虱传斑疹伤寒)。

第二十四章 支原体及检验

1、支原体是一类无细胞壁、呈高度多形态性,能通过除菌滤器,在人工培养基上能生长繁殖的最小原核型微生物。

2、解脲脲原体可引起泌尿生殖道感染,并被认为是非淋球菌性尿道炎中仅次于衣原体(占50%)的重要病原体,脲酶试验为阳性。

3、肺炎支原体可从口腔、呼吸道分离到,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是人类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儿童和青年易感,首先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然后下行感染。病理变化主要是间质性肺炎、急性细支气管炎。还可引起肺外并发症。

4、支原体的菌落特征与细菌L型菌落极相似,37℃培养3~10天可形成直径为0.2~0.5mm大小的菌落,用低倍镜观察,菌落呈“荷包蛋”样,即中央部分较厚,不透明,向下长入培养基内,周边为一层薄薄的透明颗粒区。

5、肺炎支原体可从口腔、呼吸道分离到,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是人类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的主要病原体之一。

6、解脲脲原体不能利用葡萄糖和精氨酸,但可利用尿素作为能源,分解尿素产碱。

7、支原体肺炎的非特异性血清学试验:冷凝集试验,是将患者的稀释血清与O型红细胞在4℃下做凝集试验。一般血清滴度≥1:64即为阳性,病程中双份血清至少效价有4倍增长,近期感染可能性越大。斑疹伤寒等立克次体与变形杆菌某些X株的菌体抗原(OX19、OX2、OXk抗原)具有共同的耐热性多糖类属抗原,因而临床上常用后者代替相应的立克次体抗原进行非特异性凝集反应,作为人类或动物血清中有关抗体的检查。这种交叉凝集试验称为外斐反应,用于立克次体病的辅助诊断。肥达试验:用已知的伤寒沙门菌O、H抗原,副伤寒甲、乙H抗原稀释后与被检血清作定量凝集试验,以检测患者血清中抗体的含量,来判断机体是否受沙门菌感染而导致肠热症并判别沙门菌的种类,对诊断伤寒起辅助的作用。

第二十五章 病原性放线菌及检验 1、放线菌培养比较困难,厌氧或微需氧。在有氧环境中一般不生长,初次分离加5%CO2可促进生长。

16

2、诺卡菌属的致病性主要为外源性感染。

3、放线菌属的细菌是革兰阳性无芽胞厌氧杆菌,多为动物体表面,特别是口腔正常菌群的成员,少数可引起内源性感染。其中,衣氏放线菌是人类放线菌病最常见的菌种,属于内源性感染。 4、放线菌的直接镜检:将“硫磺颗粒”置玻片上,以盖玻片轻压后镜检。在低倍镜下如见有典型的放射状排列的棒状或长丝状菌体,边缘有透明发亮的棒状菌鞘,即可确定诊断。由于外伤性创伤感染需要快速处理,所以确诊的办法越快越好,直接显微镜检查快速准确,应作为首选方法。 5、放线菌形态与染色革兰阳性,抗酸染色阴性。在患者病灶和脓汁中可找到肉眼可见的黄色小颗粒,称为“硫磺颗粒”,是放线菌在病灶组织中形成的菌落。将其压制成片,镜检可见颗粒呈菊花状,中央为革兰阳性的丝状体,周围为粗大的革兰阴性棒状体,呈放射状排列。衣氏放线菌是口腔和生殖道常见的正常菌群,只在机体抵抗力减弱或受伤时引起的内源性感染,导致软组织的化脓性炎症。若无继发感染则大多呈慢性无痛性过程,常出现多发瘘管。

6、将放线菌菌落压制成片,镜检可见颗粒呈菊花状,中央为革兰阳性的丝状体,周围为粗大的革兰阴性棒状体,呈放射状排列。

7、衣氏放线菌在机体抵抗力减弱或受伤时引起的内源性感染,导致软组织的化脓性炎症。若无继发感染则大多呈慢性无痛性过程,常出现多发瘘管,排出的脓性物质中含有硫磺颗粒。

8、诺卡氏菌为革兰阳性杆菌,细长分枝丝菌,生长缓慢,血平板上为有色素菌落,表面干燥,有皱褶或呈颗粒状,革兰染色为阳性,抗酸染色为弱阳性。

第二十六章 螺旋体及检验

1、梅毒螺旋,螺旋细密,有8~14个规则的螺旋,两端尖。分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两大类。对人致病的密螺旋体有苍白密螺旋体和品他螺旋体两个种。苍白螺旋体又分为3个亚种:苍白亚种、地方亚种和极细亚种,它们分别引起人类梅毒、地方性梅毒和雅司病等。所以梅毒螺旋又可以称为苍白密螺旋体。

2、梅毒螺旋,螺旋细密,有8~14个规则的螺旋,两端尖。分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两大类。 3、钩体病是一种典型的人、畜共患性疾病及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类和猪是最常见的储存宿主。 4、钩端螺旋体对青霉素、金霉素及庆大霉素极敏感,但对磺胺类药物耐药不敏感。

5、密螺旋体抗原试验是用密螺旋体抗原,检测患者血中的特异性抗体,但不能区分密螺旋体属内的各种。①荧光密螺旋体抗体吸附试验(FTA-ABS)②抗梅毒螺旋体抗体的微量血凝试验(MHA-TP)。③ELISA。④免疫印迹试验WHO推荐用VDRL、RPR法进行过筛试验,出现阳性者用FTA-ABS、MHA-TP、ELISA和免疫印迹试验等作确认试验。

6、梅毒螺旋体直接镜检:一期梅毒取硬下疳渗出液,二期梅毒取梅毒疹渗出液,制成涂片用暗视野显微镜直接镜检,如见有运动活泼的密螺旋体有助于诊断。

7、梅毒螺旋体抵抗力极弱。对温度和干燥特别敏感。离体后在外环境中1~2小时即死亡。对常用化学消毒剂也敏感,1%~2%石炭酸数分钟就死亡。对青霉素、四环素、红霉素、庆大霉素均敏感,其中对青霉素最为敏感。

8、非密螺旋抗原(疏螺旋体属)试验用正常牛心类脂质作抗原,测定待检者血清中反应素,常用的方法有性病研究实验VDRL、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USR、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

9、伯氏疏螺旋体微生物学检验,早期取皮损组织、淋巴结抽出液、血液、关节滑膜液、脑脊液和尿液等。主要的检验方法包括:①直接镜检;②分离培养;③抗体检测:可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ELISA、免疫印迹技术。④直接检测标本中的核酸:PCR技术。⑤动物实验。

10、钩端螺旋体革兰氏染色为阴性,不易被碱性染料着色,常用镀银染色法,把菌法染成褐色,但因银粒堆积,其螺旋不能显示出来。

11、梅毒的血清学试验一般在发病2周后可出现阳性。

12、伯氏疏螺旋体储存宿主主要是野生或驯养的哺乳动物。主要传播媒介是硬蜱,叮咬部位出现移形性红斑。未经治疗者发展至晚期主要表现为慢性关节炎、慢性神经系统或皮肤异常。

13、钩端螺旋体感染后,其致病作用由大量繁殖的病原菌及其死后释放的毒素、酶或其他代谢物所引起,其中钩体溶血素是一种毒素,其作用类似磷脂酶,能使细胞膜发生溶解。钩端螺旋体的钩体

17

呈细长丝状圆柱形,螺旋盘绕细密而规则,数目较多,在暗视野显微镜下,似细小珍珠排列成的细链,一端或两端弯曲成钩状。菌体长短不等,长约6~20μm,直径为0.1~0.2μm。

第二十七章 病毒感染的实验诊断

1、病毒仅含一种核酸作为遗传物质,外被蛋白质衣壳或还有包膜。病毒只能在活细胞内寄生,以复制的方式进行增殖。基本结构是指病毒的核心和衣壳两部分。病毒的核心充满一种类型的核酸,即DNA或RNA,构成病毒的基因组。此外,核心还含有少数功能蛋白,主要是病毒早期复制所需的一些酶。病毒的衣壳是包围在核酸外的一层蛋白质,由一定数量的壳粒聚合而成。衣壳可保护核酸免受核酸酶及其他理化因素的破坏。

2、乙脑病毒的分离和培养:BHK细胞系、C6/36细胞系及鸡胚成纤维细胞是常用的敏感细胞,病毒在细胞内增殖引起细胞圆缩、颗粒增多、细胞脱落等CPE。在培养上清中含有传染性病毒,胞浆内胞膜上可检出特异性抗原。细胞培养增殖病毒简便易行,已取代动物培养用物制备疫苗、诊断抗原,以及研究病毒复制机理、筛选抗病毒药物等。

3、IgM抗体可确诊病毒引起的新生儿先天性感染,如患儿出生时血清中有抗风疹病毒IgM抗体和从母体获得的IgG抗体,或宫内羊水中有IgM抗体可判定为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4、HBsAg为乙型肝炎病毒的小球形颗粒,抗-HBs(+)说明既往感染过乙肝病毒。

5、EBV属丝状病毒科丝状病毒属,为单股负链RNA,根据病毒抗原不同分为4个亚型,即埃博拉-扎伊尔、埃博拉-苏丹、埃博拉-莱斯顿及埃博拉-科特。不同亚型EBV的毒力不同,扎伊尔亚型毒力最强,引起人类感染且病死率最高,苏丹亚型次之,莱斯顿亚型仅在非人类灵长类中引起发病和死亡,尚未见引起人类致病的报告。 6、病毒标本的分离培养方法包括:

(1)组织培养:器官培养、组织块培养和细胞培养。 (2)鸡胚接种:鸡胚卵黄囊接种、羊膜腔和尿囊腔接种。 (3)动物接种:用新生小鼠或乳鼠进行病毒分离。

7、生物学性状病毒呈圆形、椭圆形或多形性。核酸类型为单负股RNA,有长、中、短三个片段。 8、大多数噬菌体的DNA为线状双链,但一些微小噬菌体的DNA为环状单链。有尾噬菌体的核酸均为线状双链DNA,无尾噬菌体的核酸可为环状单链DNA或线状单链DNA。

9、呼吸道合胞病毒属副粘病毒科、肺病毒亚科、肺病毒属。电镜负染色呈球形,单个病毒颗粒具有多形性。核酸为单负股RNA,不分节段。包膜上的G蛋白作用于类似于流感病毒的血凝素蛋白HA,包膜上的F蛋白是融合蛋白,介导病毒穿入和细胞融合。

10、巨细胞病毒(CMV)的形态与基因组结构与HSV极为相似,但病毒感染的宿主范围及细胞范围均狭窄,且种属特异性高,即人EMV(HCMV)只能感染人。体外培养HCMV只能在人成纤维细胞中才能增殖。CMV可存在唾液、尿、乳汁、泪液、粪便、阴道或宫颈分泌物、血液、精液中,因此病毒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

11、甲型肝炎病毒的微生物学检查以测定病毒抗原或抗体为主。感染早期一般可用RIA或ELISA检测病人血清中抗-HAVIgM。它是HAV新近感染的重要指标,出现早,消失快。对于了解既往感染史或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需检测抗-HAVIgG。也可利用ELISA或EIA、RT-PCR、核酸杂交技术直接检测抗原。

12、病毒感染人体后,可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单核细胞中增殖,然后经血液播散,引起发热、口唇发绀、肌肉关节酸痛、淋巴结肿胀及皮肤出血、休克等。

13、脊髓灰质炎病毒属于肠道病毒,是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由粪-口途径传播。

14、HIV的致病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HIV直接损伤或间接损伤CD4T细胞;HIV抑制抗原呈递细胞功能;HIV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诱导细胞凋亡;I-IIV导致CD82、细胞丧失抗病毒活性等。 15、狂犬疫苗的微生物学检查:人被犬和其他动物咬伤后,将该动物隔离观察,若以上隔离动物在观察期间发病,即将其杀死,取海马回部组织作切片或涂片,用直接荧光抗体法(DFA)检测病毒抗原。 16、临床实验室目前主要靠RIA和ELISA等血清学方法检测HBsAg、HBeAg、抗-HBs、抗-HBc、抗-HBe。

18

其中HBsAg的检测最为重要。①HBsAg是HBV感染的主要标志;②抗-HBcIgM提示HBV处于复制状态;③HBeAg作为HBV复制及具有强感染性的一个指标。

17、汉坦病毒属于动物病毒或虫媒病毒中的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临床上常引发流行性出血热。

18、HBsAg的检测最为重要,可发现无症状携带者,是献血员筛选的必检指标。乙型肝炎患者血液中有种特有的抗原是HBsAg。

19、HBsAg是机体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标志,也是机体血清中首先出现的病毒标志物。HBsAg阳性可见于急性乙肝患者的潜伏期、急性期,慢性乙肝,无症状携带者,慢性活动型肝炎以及肝炎后肝硬化或肝癌等。

20、通过检测HDV感染的血清学标志物以及HDVRNA,结合HBV感染的检测,可作出HDV感染的实验室诊断。

21、人乳头瘤病毒具有宿主和组织特异性,只能感染人的皮肤、黏膜的上皮细胞,在易感细胞核内增殖形成核内嗜酸性包涵体,婴幼儿可在分娩的过程中感染,或与母亲密切接触而感染,但病毒感染仅局限于皮肤和黏膜,引起该部位多种疣,不产生病毒血症。

22、新疆出血热,属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于有硬蜱活动的荒漠牧场。野生啮齿动物及家畜是主要储存宿主,硬蜱是该病毒的传播媒介,亦是储存宿主,潜伏期2~10天,大多数感染者突然发热,表现为发热,全身肌肉痛,中毒症状和出血。

23、目前应用的流行性出血热灭活疫苗有单价、双价两种,其中双价苗是指家鼠型和野鼠型混合疫苗。

24、HBsAg的检测最为重要,可发现无症状携带者,是献血员筛选的必检指标。近年来,PCR检测HBVDNA也用于乙肝的临床诊断。所以,血清中存在HBVDNA聚合酶,表明HBV的感染处于病毒活动复制期。 25、临床实验室目前主要靠RIA和ELISA等血清学方法检测HBsAg、HBeAg、抗-HBs、抗-HBc、抗-HBe。其中HBsAg的检测最为重要。HBsAg是HBV感染的主要标志,抗-HBcIgM提示HBV处于复制状态。HBeAg作为HBV复制及具有强感染性的一个指标。由此可知,HBsAg(+),抗-HBCIgM(+)可以作为乙型肝炎的早期诊断,同时ALT升高。

26、Vero-E6细胞就是非洲绿猴肾细胞。

27、除以动、植物细胞为宿主的病毒外,还有以细菌、真菌等为宿主的病毒,这些侵袭细菌等并在其中增殖,能引起细菌等裂解的病毒称噬菌体。噬菌体具有识别细菌表面特异受体的功能,这种特异性是极为严格的,可用于进行细菌的鉴定与分型。是分子生物学的重要实验工具。 28、从自然界动物体内新分离出的病毒株称为野毒株或街毒株。

29、丝状病毒科只有一个属,即丝状病毒属。它包括两种病毒,即马尔堡病毒(MBV)和埃博拉病毒(EBV)。

30、非寻常病毒是比病毒更小更简单的致病因子,又称为亚病毒因子,包括类病毒、卫星病毒和朊粒等。

31、关于乙型肝炎:HBsAg是HBV感染的主要标志,抗-HBcIgM提示HBV处于复制状态。HBeAg作为HBV复制及具有强感染性的一个指标。HAV-IgG(+)提示患有甲型肝炎。同时ALT显著升高,AST轻度升高。由此可知,该患者患的是急性乙型肝炎并感染甲型肝炎病毒。

32、抗核心蛋白p24及其前体p55的抗体在血清中出现最早,随后出现抗包膜糖蛋白gp120/160的抗体。这些被认为是初期感染的最稳定的指标。抗糖蛋白p41的抗体常在p24抗体出现后数周才出现。

33、乙型肝炎病毒(HBV)可致乙型肝炎。病毒可通过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侵入机体,传染源是HBV携带者和患者的血液、唾液、精液和阴道分泌物等。HBV的传播途径大致可分为血液、血制品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其中经胎盘的母婴传播方式为垂直传播。

34、从自然界动物体内新分离出的病毒株称为野毒株或街毒株;将街毒株连续在家免脑内传代约50次后获得的人工变异株称为固定株,其特点是潜伏期短,致病力大大减弱,可用来制备减毒活疫苗,预防狂犬病。

19

35、乙型肝炎的检查分别为:①乙肝表面抗原(HBsAg);②乙肝表面抗体(抗-HBs);③e抗原(HBeAg);④e抗体(抗-HBe);⑤核心抗体(抗-HBc)。如果第①③⑤项阳性,为急性期感染。第①④⑤项阳性,多为慢性期感染。此题的患者应为急性乙型肝炎。

36、EBV属丝状病毒科丝状病毒属,为单股负链RNA,根据病毒抗原不同分为4个亚型,即埃博拉-扎伊尔、埃博拉-苏丹、埃博拉-莱斯顿及埃博拉-科特。不同亚型EBV的毒力不同,扎伊尔亚型毒力最强,引起人类感染且病死率最高,苏丹亚型次之,莱斯顿亚型仅在非人类灵长类中引起发病和死亡,尚未见引起人类致病的报告。

37、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以腮腺肿大、疼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约20%~40%腮腺炎患者无腮腺肿大,这种亚临床型的存在,造成诊断、预防和隔离方面的困难。本病病毒通过直接接触、飞沫、唾液污染食具和玩具等途径传播;四季都可流行,以晚冬、早春多见。所以亚临床型者就成为了主要的传染源。

38、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嗜肝脱氧核糖核酸病毒,它属于一种复合体DNA病毒,可以用接种疫苗的方法进行感染前的预防。

39、流感病毒的包膜:位于M蛋白外面的脂质双层,含有宿主细胞膜成分,其中镶嵌有突出于病毒表面的两种结构蛋白,一种为血凝素(HA),另一种为神经氨酸酶(NA)。流感病毒易发生变异,变异的物质基础是HA和NA,两者变异可同时出现,也可单独出现。抗原变异幅度小时称为抗原漂移,如果变异幅度大形成新的亚型,一般引起大规模流行,这称为抗原转变。 40、甲型肝炎病毒(HAV)属小RNA病毒科,无包膜,核心为单正股RNA。

41、类病毒是目前已知最小的可传染的致病因子,比普通病毒简单。类病毒是无蛋白质外壳保护的游离的共价闭合环状单链RNA分子,侵入宿主细胞后自我复制,并使宿主致病或死亡。类病毒能耐受紫外线和作用于蛋白质的各种理化因素,比如对蛋白酶,胰蛋白酶,尿素等都不敏感(“真病毒”均敏感),在90℃下仍能存活(“真病毒”在50~60℃下失活)。对酚等有机溶剂不敏感。

42、衣原体是一群体积较小,能通过细菌滤器,细胞内专性寄生,并有独特发育周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病毒是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个体极小,可通过细菌滤器,需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仅含一种核酸作为遗传物质,外被蛋白质衣壳或还有包膜。病毒只能在活细胞内寄生,以复制的方式进行增殖。两者的共同点是细胞内寄生。

43、目前,病毒的分离、培养与鉴定最常采用的仍是细胞培养法,其准确性高,是确定病原的“金标准”。

44、与EB病毒感染有关的疾病主要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非洲儿童恶性淋巴瘤、鼻咽癌、霍奇金病和其他某些淋巴瘤。

45、非寻常病毒是比病毒更小更简单的致病因子,又称为亚病毒因子,包括类病毒、卫星病毒和朊粒等。朊粒即朊病毒,个体微小,不含核酸,其主要成分是一种蛋白酶抗性蛋白,对各种理化作用的抵抗力强,具有传染性,是引起传染性海绵状脑病的病原体。朊粒至中枢神经系统退化性病变,引起牛海绵状脑病,俗称疯牛病。

46、轮状病毒呈球形,核心含双链RNA,外被双层衣壳,内层核衣壳的壳粒呈放射状排列,电镜下犹如车轮状外形。常用的细胞为原代猴肾细胞和传代猴肾细胞。病毒抵抗力强,耐酸碱,耐乙醚。56℃30分钟可灭活。可被消毒剂灭活。A群轮状病毒的共同特点是具有相同的群抗原。轮状病毒属肠道病毒是引起婴幼儿急性腹泻的主要病因。

47、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腮腺炎病毒属副粘病毒科。病毒呈球形,包膜上有神经氨酸酶、血凝素及具有细胞融合作用的F蛋白。该病毒仅有一个血清型,因与副流感病毒有共同抗原,故有轻度交叉反应。

48、乙型肝炎病毒是通过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侵入机体,传染源是HBV携带者和患者的血液、唾液、精液和阴道分泌物等。HBV的传播途径大致可分为血液、血制品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乙型肝炎临床表现呈多样性。在多数急性感染病人中,肝炎症状不明显,既无症状,也无黄疸。有一些病人有症状但无黄疸,还有一些病人既有黄疸又有症状。HBsAg是HBV感染的主要标志,HB-cAg免疫原性强,抗-HBcIgG在血清中持续时间长,抗-HBcIgM提示HBV处于复制状态。通过对患者HBV血清标志物的检查可知,该患者正处于HBV急性期,传染性强。

20

49、甲型肝炎病原体寄居于水产品,甲肝发病急,有畏寒,发热,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腻,肝区疼痛,尿色渐加深至浓茶状。

50、除轮状病毒外,其他病毒均可引起肺炎,轮状病毒主要引起小儿腹泻。 轮状病毒为球形,核心含双链RNA,外被双层衣壳,内层核衣壳的壳粒呈放射状排列,电镜下如车轮外形多引起2岁以下婴幼儿腹泻。

51、噬菌体可用于鉴定细菌、细菌分型,并与细菌毒力有关。

52、病毒能在细胞和鸡胚培养,能形成包涵体,可通过滤器,对抗生素不敏感,含一种核酸。 53、衣壳可保护病毒核酸、具有抗原性并能介入核酸进入宿主细胞。 54、H IV由两条拷贝的单股正链RNA在5’端通过氢键结合而形成的二聚体。基因组从5’至3’端依次排列为LTR、gag、pol、env、LTR,还有6个调节基因,即tat、rev、nef、vif、vpr、vpu/vpx。gag基因编码病毒的核心蛋白,其中衣壳蛋白p24特异性最强。pol基因编码病毒复制所需的酶类。 env基因编码合成两种包膜糖蛋白gpl20和gp41。 基因组从5’至3’端依次排列为LTR、gag、pol、env、LTR,即重复的基因是LTR。

55、回归热是一种由节肢动物传播的、有周期性反复发作的急性传染病。引起该病的疏螺旋体有两种:回归热螺旋体,以虱为传播媒介,引起流行性回归热;赫姆疏螺旋体,以蜱为传播为媒介,引起地方性回归热。

56、登革病毒储存于人和猴,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等传播。病毒感染人体后,可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单核细胞中增殖,然后经血液播散,引起发热、肌肉和关节酸痛、淋巴结肿胀及皮肤出血、休克等。临床上分为普通型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两个类型。前者病情较轻,后者病情较重。

第二十八章 真菌检验

1、大部分真菌在25℃~28℃生长良好,有些需要37℃培养,所有分离标本应孵育至少4周。 2、念珠菌属内的大多数白色念珠菌可形成芽管,但也不尽然,同时芽管形成试验也会呈假阳性。白色念珠菌也称为白色假丝酵母菌。

3、芽管形成试验可用于白色念珠菌的鉴定:将念珠菌接种于0.2~0.5m1人或动物血清中,37℃孵育3小时,取一接种环血清在显微镜下观察酵母细胞是否形成了芽管。念珠菌属内的大多数白色念珠菌可形成芽管。 白色念珠菌能生成假菌丝并在玉米粉培养基形成厚膜孢子。

4、新型隐球菌为圆形的酵母型菌,外周有荚膜,折光性强。在沙保弱和血琼脂上,25℃和37℃均可生长,而非致病的隐球菌在37℃则不生长。新型隐球菌可产生尿素酶。

5、大多数真菌不需复杂的营养即能生长,最常用的为沙保弱培养基。最适生长温度为22℃~28℃,某些深部病原性真菌在37℃生长良好,最适pH5.0~6.0。

6、新型隐球菌具有宽厚的荚膜,用印度墨汁作负染色镜检时,在黑暗的背景中,可见圆形的透明菌体,为双壁细胞。

7、白色念珠菌可引起浅部和全身性感染。浅部念珠菌病包括鹅口疮、阴道炎、角膜炎、甲沟炎等。口腔念珠菌病还与艾滋病关系密切。全身性感染根据其侵犯部位及病人状态而表现不同临床症状。有支气管和肺念珠菌病、念珠菌性肠炎,念珠菌性膀胱炎或肾盂肾炎、念珠菌性心内膜炎等。 8、真菌毒素与肿瘤的关系近年来不断发现有些真菌产物与肿瘤有关,例如:黄曲霉毒素有较强致癌作用,摄入一定量的黄曲霉毒素可导致肝癌。 9、隐球菌病好发于免疫功能低下者,特别是隐球菌性脑膜炎常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白血病、淋巴瘤、艾滋病等疾病患者中发生。新型隐球菌的致病物质是荚膜。

第二十九章 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标本采集

1、新型隐球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也可存在于人体体表、口腔和肠道中。其感染属外源性感染。可经呼吸道侵入人体,由血流播散至脑及脑膜,也可侵犯皮肤、骨和关节。

2、阴性结果时应7天报告无细菌生长。疑为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布鲁菌病、厌氧菌血症、真菌血症时,血培养至少连续培养2~3周,仍无细菌生长者可报告为阴性。

21

3、尿细菌培养结果阴性 一般细菌:48h无细菌生长。

阳性:菌落计数、鉴定及药敏结果。革兰阴性杆菌>105cfu/ml;革兰阳性球菌>104cfu/ml,有诊断意义。革兰阳性球菌<104cfu/ml,多为污染。革兰阳性球菌104~105cfu/ml,可疑阳性。

4、尿路感染时尿标本的采集方法:采用清洁中段尿,使用肾盂尿采集法;膀胱穿刺法;导尿法。鉴定结果:革兰阴性杆菌>105cfu/ml;革兰阳性球菌>104cfu/ml,有诊断意义。 5、放线菌多引起内源性感染。

6、隐球菌病好发于免疫功能低下者,特别是隐球菌性脑膜炎,常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白血病、淋巴瘤、艾滋病等疾病患者中发生。

7、合格的痰标本应是含白细胞、脓细胞和支气管柱状上皮细胞较多,而受污染的痰标本则是来自颊黏膜的扁平上皮细胞较多。以白细胞>25个/低倍视野,而鳞状上皮细胞<10个/低倍视野为合格标本。

8、床边直接注入血液培养基,否则用SPS抗凝剂送检,不得用EDTA或枸橼酸钠抗凝。

9、软下疳是由杜克嗜血杆菌感染引起。淋病是由淋病奈瑟菌感染引起。解脲脲原体在特定的环境下可以致病。主要通过性行为传播,是非淋菌性尿道炎的主要病原体之一。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非淋菌性尿道炎、阴道炎、宫颈炎、前列腺炎、附睾炎、直肠炎等主要由沙眼衣原体沙眼生物亚种、支原体等感染引起。

10、性病淋巴肉芽肿是由沙眼衣原体性病淋巴肉芽肿生物亚种所致,主要经性接触传播,主要侵犯淋巴组织。当流感嗜血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血琼脂平板上共同培养时,由于后者能合成较多的Ⅴ因子,可促进流感嗜血杆菌的生长。因此,在葡萄球菌菌落周围生长的流感嗜血杆菌菌落较大,离葡萄球菌菌落越远的菌落越小,此称为卫星现象,这有助于对流感嗜血杆菌的鉴定。消化性溃疡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

第三十章 细菌对药物的敏感试验

1、三代头孢易诱使高产AmpC酶的细菌有肠杆菌属、铜绿假单胞菌、弗劳地枸缘酸杆菌、黏质沙雷菌等。

2、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中,选择直径6.35mm,吸水量20μl的专用药敏纸片。

3、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性检查(PRP)可采用1μg苯唑西林的纸片筛选法。苯唑西林的抑菌圈≤19mm的菌株应测定青霉素和头孢噻肟或头孢曲松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因抑菌圈≤19mm,可以发生在青霉素耐药、中介或某些敏感菌株中。因此不能仅仅根据苯唑西林的抑菌圈≤19mm就报告对青霉素耐药或中介。 4、超广谱的β-内酰胺酶(ESBLs)多见于肺炎克雷伯菌、产酸克雷伯菌及大肠埃希菌,大多由TEM-1、2,SHV-1型突变而成。

5、稀释法测定的是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最大优点是可以精确测得药物MIC,但耗费较多材料、人力和时间。

6、影响琼脂扩散法药敏试验的因素包括

(1)培养基培养基的成分对结果的准确性有直接影响,包括其pH、琼脂含量的多少、干燥度等。 (2)抗菌药物纸片含药量是影响抑菌圈大小的主要因素,而纸片含药量又与纸片的重量、吸水性、直径等有关。

(3)加大菌量可使抑菌圈减小,相反可使抑菌圈扩大,因此菌量应相对固定。 (4)操作质量。

7、MBC是最小杀菌浓度的英文缩写。凡无肉眼可见细菌生长的药物最低浓度即为该待测菌最低抑菌浓度(MIC)。再以0.01ml容量接种环取肉眼观察认为无菌生长的试管移种一环于血琼脂平板作次代培养,经35℃培养过夜后观察最低药物浓度能杀死99.9%原始种入的细菌即为该菌的最低杀菌浓度(MBC)

第三十一章 医院感染和消毒灭菌

1、内源性感染(又称自身感染),由病人自身正常菌群引起,常发生在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防御屏

22

障功能受损的病人。

2、医院感染又称医院获得性感染或院内感染,是指发生在医院中的一切感染,包括病人入院时不存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及病人住院期间被感染出院后发病等情况。

3、医院感染的易感宿主主要是原发病引起机体抵抗力低下,接受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治疗或接受侵袭性操作措施的病人。

4、医院感染的易感宿主主要是原发病引起机体抵抗力低下,接受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治疗或接受侵袭性操作措施的病人。这些病人主要表现为局部或全身免疫功能受损,正常菌群破坏,抑制外部细菌定植能力减弱或消失,使病人处于高度易感状态。

5、引起医院感染的病原微生物,常见为细菌且大多数为条件致病菌甚或腐生菌。

6、医院感染的预防要点有:①医护人员的医德及专业教育;②消毒灭菌的质量控制;③合理使用抗生素;④建立必要的感染控制制度。

第三十二章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1、细菌检验的质量控制必须有一套形态、生化、生理及血清学特性典型且稳定的菌株,即标准菌株。这些菌株可用来源于专门的保存供应机构,如美国菌种保藏中心(ATCC),或我国的北京卫生部药检生物制品检定所菌种保藏中心(CMCC)。

2、Ⅱ级生物安全柜至少装置一个高效空气过滤器对排气进行净化,工作空间为经高效空气过滤器净化的无涡流单向流空气,工作时柜正面玻璃推拉窗打开一半,上部为观察窗,下部为操作窗,外部空气由操作窗吸进而不可能由操作窗口逸出,工作状态时既保证工作人员不受侵害,也保证实验对象和环境不受污染。

3、关于高压灭菌,目前国际上公认的生物学指标菌为嗜热脂肪芽胞杆菌。同次检测中,标准试验包或通气贮物盒内,每个指示菌片接种的溴甲酚紫蛋白胨水培养基全部不变色,判定为灭菌合格。指示菌片之一接种的溴甲酚紫蛋白胨水培养基由紫色变为黄色时,判定为灭菌不合格。

4、真空冻干技术是迅速冷冻后干燥。该方法最为可靠,具有不改变菌种性状,可长期保存,对保存条件适应性强等优点。 微生物速冻后(液氮内),贮存于-40℃低温冰箱中保存。这种方法可长期保存细菌。主要是由于冷冻时间短,菌体内水分不形成结晶只形成玻璃状。

5、生物安全柜是指处理危险性微生物时所用的箱形空气净化安全装置。其工作原理是装置一个高效空气过滤器对排气进行净化,工作空间为经高效空气过滤器净化的无涡流单向流空气。

2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