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竹似贤我道贤似竹
作者:林海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基教(中旬)》2013年第02期
竹子在中国文化中的分量和重要性是无须多言的。古代文人因爱竹而种竹、赏竹、咏竹、画竹,以致至“身与竹化”。竹子与中国文人的心路历程密切相关,与中国文化的发展不可分割。
中国文化古代文人精神生活古代文人缘何钟情于墨竹?竹为吉祥之物。把竹子作为绘画的题材,古已有之,但在艺术家心里,画竹不是为了单纯的悦目欣赏了,更不是为了单纯的模仿,而是要表达一定的寓意。竹为常绿多年生植物,逢春即发,四季常青;其姿态八面玲珑,亭亭玉立。
竹子在中国文化中的份量和重要性是无须多言的。且不说古代文人因爱竹而种竹、赏竹、咏竹、画竹、以至“身与竹化”。竹子与中国文人的心路历程密切相关,与中国文化的发展不可分割。竹子在“四君子”(梅兰竹菊)中与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最为密切。从形而下说,它在人们的衣食住行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从形而上说,因其坚而有节,形象潇洒文逸,故很早被文人用以寓意人的品格。
“四君子”中竹子为绘画题材较早,早在唐代,唐明皇、王维、吴道子就开始画竹。白居易曾作《画竹歌》,对协律郎萧悦笔下的竹子倍加赞赏。称赞萧悦的墨竹“茎节有度”“枝活叶叶动”。萧悦的墨竹现已不存,从白居易的描述中,可知萧悦画竹属于写实一路,强调真实生动。此后,五代南唐李煜、李颇、徐熙、西蜀黄筌父子,北宋的崔白、赵昌、吴元瑜等都善于画竹,从现存作品来看,唐代至北宋中期画家画竹,无论着色与否,用的都是双钩法,求形象的肖似是其重要的特点。
当然,人生是五彩缤纷的,人的情感是多种多样的,因而人们写竹抒怀的主旨虽相同,但所抒之情是不同的。修养甚高,与丈夫情投意合的管夫人,当与赵孟頫共同弄墨舞笔画竹时,自然会借墨竹抒发大家闺秀之情的:“晨开妆镜有青鸾,写得当年舞影看。零落彩云何处梦,鸥波亭上正春寒”。郑板桥画竹,虽曰“胸无成竹”,却胸有此情,他总是把各种情感挥洒在墨竹上,“疏疏密密复亭亭,小院幽篁一片清。最是晚风藤榻上,满身凉露一天星”。篁竹青青,晚风阵阵,闲适自如,恬静宜人。“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是典型文人以竹言志的心路历程的阐释,在其另一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意关情”。表达了清官郑板桥关心民间疾苦的德行。
“人道竹似贤,我道贤似竹;竹非贤不清,贤非竹亦俗。唯有两相值,然后清满足”。古代画家已将人、竹、清、贤融为一体,寻找到了极为恰当寄志抒情方式,创造出了人文意味极为浓厚的墨竹世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竹子折射出中国文人心路历程的反映。竹在“四君子”中与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密切关联,从形而下论,在人们衣食住行方面的作用;从形而下论,形象潇洒文逸,故很早就被文人用以寓文人的品格。四君子中竹子成为绘画的题材较早,早在唐代王维、吴道子就开始画竹。竹之声韵之形色古人甚喜,泛有诗句云“瞻彼淇澳、绿竹漪漪”“竹竿何溺溺”“无竹令人俗”等。宋人东坡先生云:“食者竹笋,庇用竹瓦,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由于爱竹而画竹,历来画竹名家代不乏人。传说早在三国时关羽始画竹,又说晋王右军曾画竹,可惜都没有真迹留下。
唐王维善画竹,据李衍《画竹法》记载,开元间有刻石。萧协律善画竹,白居易《画竹歌》云:“萧郎笔下独逼真,丹青以来唯一人,娟娟不失筠粉态,肃飒尽得风烟情,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从此诗品读出竹子的声色。元代张退公《墨竹记》中有:“夫墨竹者肇自明皇(李隆基),后传萧悦(协律)”。黄山谷(庭坚)有云:“吴道子画竹,不加丹青已极形似”。
五代西蜀李夫人(郭崇韬)临窗赏月,见竹影娑娑映入窗帷,描窗上月影,觉得生意俱足,创写墨竹。李宗谔《黄荃墨竹赞》说黄荃常以墨染竹,表现了“清姿瘦节,秋色佳兴”。 南唐徐熙《鹤竹图》画一丛竹,下有两雉,说明这时画墨竹已配有禽鸟动物了。李颇画竹不在小处求巧,而落笔有生气,作雪竹风竹等能表现竹的生态美。南唐李煜以书法掣笔势画竹,表现节奏律动感称为“铁钩锁”。
五代时画竹已单为一科,画竹已有很大的发展,这时已不只是画竹的生机和寄兴,而逐渐体现出对竹的清姿瘦节,劲节高风,情景结合的新阶段。
严格意义上说,真正写意墨竹出现于北宋后期,文同、苏轼等变原来的画竹法。宋代有更多的画竹名家,闺士安画墨竹,表现风、烟、雨、雪竹的各种不同姿态,形态变化多样,笔势老劲,常作大卷,喜作不尽之景。刘梦松亦善墨竹,画《纡竹图》。
文同与苏轼是宋代杰出的画竹名家。文同曾筑《披云亭》于员当谷中,从亭里观赏员当,善画竹林,也善画折枝竹。米芾曾说画竹叶“以墨深为面,淡为背,自与可始。”苏轼在画竹的艺术和理论上加以充实和发展,对文同提出的“画竹先得成竹于胸中”的画竹基本理论,加以中述。在画竹的题材上也更加广泛。
元代吴镇是一位画竹有成就,理论上有建树的名家,有“我亦有亭深竹里,也思归去听秋声”,是爱竹的名句。主张画竹要达到融化同造物的境界。赵孟頫夫人管道升也会画竹,赵认为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而倪赞林却主张写胸中逸气。柯九思画朱竹较有触景名气,他画竹竿用篆法,写枝用草法,写叶用八分法或鲁公撇法入画。节息斋有《画竹法》传世,分为写竹法、画竹谱、竹态谱、墨竹赋、墨竹谱等,对竹的形态和画竹和方法,有较系统的论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明代的宋克多画细竹,布置稠密。带雨含烟,具有深远朦胧之态。王绂画竹多配以山水石的特点,认为前人所说不求形似者,不似之似也。夏昶画墨竹偃仰、挺立、浓淡、烟姿、雨色都能表达尽致。当时有“夏昶一个竹,西凉十淀金”的美誉。
石涛是一个以造化为师,不受前人成法束缚,提出我师我法,对后代很有影响的名家。郑板桥说:“石涛画竹好野战,略无纪律自在其中”。杨州八怪许多人都是画竹名手,郑板桥是专门画竹名家,有鲜明的个人风格,他说“意见笔先定则也,趣在法外化机也”。对画竹的理论也有不少精辟的建树。晚清的薄华自号“种竹道人”,曾云:“既要意在笔先,还得意到笔随,容不得半点牵强”。吴昌硕作画往往直笔直竿,重气韵神情,不拘曲折横斜。民国初年的《三希堂画室》,也有画竹的专章。略能见到历代画竹名家的梗概。当代画竹名家不少,对竹的表现形式,作各种各样的探讨。
在墨竹画尚未兴起的元朝,文人对竹子就情有独钟。读《世说新语》王子猷称竹为“君”,可知文人爱竹之深。文人为什么这样喜爱竹子,一画再画,使其成为恒定的题材。概而言之,墨竹最易寄其志,抒其情,故历代文人均托竹寓性。文同是这样论述竹的品质的:“帷幔翠锦,戈矛苍玉,虚心异众草,劲节逾凡木,化龙仗八仙陂,呼凤律鸣神谷……”这里的所谓“虚心”“劲节”是用一种自然的物象来类比儒家所倡导的德性操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