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贝多芬作品《暴风雨》的音乐表现与弹奏技术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贝多芬作品《暴风雨》的音乐表现与弹奏技术

作者:李雯雯

来源:《教师博览·科研版》2016年第03期

[摘 要] 贝多芬作品《暴风雨》这首钢琴奏鸣曲既是对海顿及莫扎特所创立的规则的遵循,又开创了一种浪漫主义的新风格,把古典主义音乐带入了崇高的情感境界,并对19世纪浪漫乐派作曲家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对琶音的灵活运用,贝多芬的《暴风雨》在节奏技巧上显示出高水准,同时这首奏鸣曲传达的主旨也得到了升华。该奏鸣曲也是贝多芬音乐作品中音乐性与技术性完美结合的典范,令其艺术气质得到更加显著的提升。探索该作品的音乐表现和弹奏技术,对于进一步探索从古典到浪漫时期创作手法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 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钢琴演奏

作为世界音乐史上久负盛名的音乐家,路德维希·范·贝多芬(1770~1827)的创作风格展现了多重变化,在其不计其数的音乐作品中,从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作品到浪漫主义时期作品都有涉猎。诚然,全球热爱音乐的人们都痴迷于他的奏鸣曲及交响乐作品。

贝多芬创作的奏鸣曲在音乐史上的地位与其交响曲相比不相上下,他的九部交响曲自身的感染力在其所有题材的音乐创作中是最强的。但同时贝多芬的三十二首奏鸣曲也在不同程度上为作曲家和钢琴演奏家开启了明灯。《暴风雨》是贝多芬于1801年到次年间创作的三首Op31奏鸣曲中的第二首。该作品具有两个独特之处,首先,三个乐章均采用奏鸣式完成创作,相对于以莫扎特作品为代表的传统创作方式而言,无疑更具新颖性;其次,该鸣奏曲表现形式与内容更加自由,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作品的自由灵魂。尽管尾声是以悲剧式的和弦结束,但是舞曲性质的节奏、充满气势的插曲在终曲尾声部分的出现,却在悲壮中振奋人心,充分展现了英雄蕴藏的强大力量与昂扬斗志,在形式上表现了贝多芬的独创精神,创作手法自然、灵活。其以严整、纯洁、古典的音乐形式来展现被坚韧意志力所束缚着的狂热的感情,即“普罗米修斯的不安的灵魂”,用朴素、简练、准确的音乐语言表达波涛汹涌的情感。罗曼·罗兰称赞其为“在花岗石的河道里的火焰的巨流”。本文从曲式结构、钢琴演奏、作品风格等角度对《暴风雨》进行论析。

一、贝多芬及其音乐风格

贝多芬作为音乐艺术历史长河中最耀眼的艺术家之一,其奏鸣曲在钢琴艺术史中占有重要地位。被人们称作“乐圣”的他幼年家庭条件极差,而且童年就被严重的耳疾影响,晚年丧失听力,但他在逆境中受到磨砺,凭借着对音乐的热爱和高超的天赋技巧,创作出极具个人风格、充满力量的音乐作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概括起来,贝多芬的音乐特色可以用以下词汇和语言来描述:真诚淳朴、磅礴宽厚、高贵不失力量,同时又积极向前、饱含深情。音乐史学家威廉·冯·伦茨将其作品分为三个时段:在青年时期(1802年之前)时,既对传统音乐风格有所继承,又另辟蹊径地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现实主义时期(1802~1816),成熟期,这一时期反映、倡导、歌颂真善美,反对、针砭假丑恶,向往人类幸福,呼吁世界和平的主题;沉思冥想时期(1816~1827),这一时期升华了浪漫主义的音乐新风格,同时更具幻想力,它彰显的时代意义是不可取代的。 二、《暴风雨》在演奏中的音乐表现 1.形式与内容完美契合

三个乐章构成了完整的d小调《暴风雨》奏鸣曲。通篇的奏鸣曲式令这部作品得以流传后世。作者通过自己独特的创作手法完美地展现出自己的想象力和奏鸣曲第一乐章独有的艺术形式:在暴风雨来临前期待的心情铺陈开来,层层递进,乐符的巧妙搭配彰显在音乐进行中的矛盾和乐曲的趣味性;d小调的属音开启了第一章的主旨,伴以琶音和缓板;后由尾部的a音记拍,隐匿与内心的探索、互换及迫切的恳求通过广板展现出来;高音和中低音互相结合,牵引出第一章主旨悲哀的情境,紧接着运用三连音伴奏预告风暴即将降临的第二个主旨。在完全显示出焦急迫切的情绪之后,引出了再现部。再现部富有戏剧性的冲突,同时由于其多变的音调,反映出突变的节奏感。而最后的乐段以独特的d小三和弦的延长逐渐收尾,让聆听者在激烈的乐曲感受后拥有一种平和踏实的心情。

整体的第二乐章表现出作者丰盈的情感和朴实的格调,标注为慢板,由b大三和弦引入,真诚的情感让听众沉浸在第二章的幸福和沉静中,并暂且放下原有的冲突和不适的感觉。 最后的第三乐章中,绵延不断的十六分音符以其独有的节奏和律动性穿梭在伴奏音模式和主旋律中。乐章显现出或明或暗的优雅旋律,钢琴独奏技巧被巧妙地铺展开来。而其在节奏上却又为严格的统一性,在音色力度的演示中愈发细致和微妙。 2.作品的音乐特征具有音乐辩证性

众所周知,音乐主旨是音乐作品的最基本的核心内容。贝多芬通过每部钢琴奏鸣曲作品的音乐主旨表达出自己思辨性的艺术视角。思辨和辩证性让音乐的类比主旨之间不仅相互契合,而且又充满冲突矛盾。这样的独特艺术视角同样可以展现在某一个特定的主题当中。显然《暴风雨》奏鸣曲的核心主旨完美地彰显了这两类音乐哲学思辨的艺术特征。舒展的柔板、跳脱的快板和宽阔静思的广板是三个相互独立的矛盾因素,三者共同构成了第一乐章的基本主题。这三个冲突的因素在情感和节奏上形成了生动鲜明的对比,两种截然对立的矛盾和冲突展现在相同的一部乐章中,同时也是这一乐章奏鸣、争斗又交织在一起的体现。另外,辩证的艺术视角在每个乐章的联系和类比中也显现得淋漓尽致:第一乐章的主旨有期待、盼望和追问;第二乐章活跃质朴;第三乐章激动又热烈,它所表达的思想境界是历经艰辛的奋斗过程,升华了音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主题。我们完全能够从辩证的角度感受到这部作品的矛盾和统一。不管是激情和沉思、苦难和幸福,都在律动的音符中相互交织融合,随着乐曲的结尾达到和谐的统一。 3.节奏速度的鲜明类比

从最初的广板、快板和柔板开始同时嵌入一个乐句中,贝多芬的《暴风雨》奏鸣曲Op 31之第二作品共采用了三种不同的速度。一开始的分解和弦展现的是安静的力量和宽阔的视野,随后内心的焦灼通过快速的少连线音型体现出来,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最后的回音音型将乐句基调拉回到沉静安详的环境里。最后广板和快板又在呈示部与展开部之间再次出现了对比,使音乐不同的力度得到不同的扩展。

贝多芬在自己的109号作品中更加自如地使用着节奏速度的变化。在第一乐章中,他将节拍和速度同时变换,直接彰显了不同的快板和柔板的主旨,促成了乐章的双重特征。 三、《暴风雨》的演奏技巧分析

因为《暴风雨》奏鸣曲共三部分乐章,每个乐章所展现的主旨是不同的,不同的乐章和主题,其演奏技巧显然有区别。 1.第一乐章

第一乐章充满想象力和独创性,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在弹奏过程中从d小调起始,随着琶音和缓板,在尾音a音开始打拍子,其中的各个音符都应当清楚明朗。演奏者可以随性展示乐段的广板及快板,快板部分有多个两音一组的小线组成,快板部分的二分音符即等于广板部分的四分音符,所以不必如快板一样过于轻盈欢快地弹奏。不仅如此,连续三连音在伴奏中必须自然舒展开来,踏板应当节奏稳妥、均匀,不宜太过急躁。轮到第二主旨时,当伴以活泼的旋律演示,谨慎根据曲谱的乐句断句来演奏。为了显示活跃轻快的演奏效果,左手要采用非连续用法弹奏。在第一乐章的最后一小节,因为雷声渐行渐远,踏板也应契合整首乐章氛围,踏板展示出的雷声环境,音效要由强到弱,意境变得渐渐安宁,给聆听者一种忧伤哀愁的情境。综上所述,弹奏着要时刻警惕演奏时自己对于第一乐章的情感把握,因为此乐章氛围浓厚,感情充盈,也要注意配合不同的踏板节奏展现乐曲的每个小主题。

如谱例1所示,变换多重的琶音节奏伴随着十六分音符、六连音和三连音。在练习此谱时,首先要注意的是两手的配合务必自然流畅,就像同一只手演奏一样,这里考验各个手指的配合衔接和独立演奏性,因此练习时要适应慢慢放松,缓慢地进行高抬指练习。其次,为了保障曲谱节奏的准确,按拍子练习是必须的。最后,快板的手指弹奏要顺畅,力度恰到好处,保持均衡,演奏手势务必轻盈快速,大指的移动也要敏捷。 2.第二乐章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d小三和旋的延长音中,第一乐章缓慢结束。音在延伸中逐渐减弱,最终趋于平静,而沉闷的小三和弦又让人深感意犹未尽。此时,由温和、柔美的bB大三和弦引领第二乐章慢板。和弦的琶音奏法让人在挥洒自如的自由行为中感受幸福。此乐章让人将第一乐章里营造的矛盾和不安的情绪暂时抛向一边,就像置身于大自然之中,全身心地享受着大自然的拥抱。大自然,是贝多芬永远感到亲切、神圣,由此倾心所爱的,是贝多芬寻找灵感的宝库,是他在心灵受到创伤后寻找慰藉之所,他想要的一切真情实感几乎都能够从大自然中获得。

由于十六分音符的空符需要较强的准确性,这个乐章的演奏难点便体现出来。此时我们需要放慢练习速度,将原有的3/4拍变为以八分音符为一拍,一小节有六拍。采用这种方法,密集的节奏如十六分休止符和三十二分休止符将变得更为准确。此外,第二个难点即左手三连音节奏的三十二分音符的演奏。在弹奏时,第五指和拇指之间的搭配演奏以及八分音符的短音不可太过急促,这四个音符都要弹奏得更加轻快,声音也要较为柔美沉静,类似大鼓连续敲击的响声,或是肃穆的前进步伐。

乐章的演奏进行由三连音、回音、交错的音区、不计其数的停顿、小音符和三十二分音符装饰。同时,这部分乐章也显示了钢琴整体的音乐性,栩栩如生的演奏情景和连续的旋律、和弦使听众切身体会到了音乐展现出的美丽风景。这部乐章将聆听者引入另外一层境界,不禁使人想起大自然的绝妙风景、暴风雨过后的祥和,甚至人生的秀美篇章。 3.第三乐章

十六分音符连续穿插在第三乐章中,其律动性在主导旋律和伴奏音型中都有完整的体现,表现出了舒畅精妙的节奏,也展示了或明或暗的优雅变化。第三章在演奏力度上要求细致入微,音乐节奏上的统一性也十分严谨。需要对音色、力度、乐句起伏等各个层面上的细致变换进行有把握的控制,不然就会导致整个乐章的单调和乏味。

乐章的主题起于一个弱起的小结,因此大拇指上的力度应当尽量轻柔,音也随之轻缓,整个乐句应当温柔一些。右手每句在结束时,八分音符顿音的过程中要表现得像手要远离琴键似的轻柔结束。例如在第24小节的演奏过程中,稳定节奏并且要务必注意节奏速度上的精准性。简言之就是左手配合弹出圆滑的意境,同时要在尾句部分融合收尾技巧和弹奏技巧,音准也要统一,使聆听者感受到类似马蹄的踏步声。30小节作为联结段;第49小节需要注意弱奏的表演技巧;55小节要特别提出来练习八度音,尽力尝试演奏时使用手腕,同时手臂也要更加放松和自然;81小节左手表演的声部要彰显力度要加强;83小节中的八度也要作为旋律突出;91小节的演奏方式要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左手的演示技巧要将和弦展现得更为丰满,稳定节奏,较慢地进行展开部的演奏。虽然展开部内容较多,但是运用变换调性来表现明暗感情层次,显得更加丰富多彩。贝多芬为了让展开部更加丰富、立体,利用多种方式加强了聆听者的注意力,稳定乐曲维持在十六分音符的跑动之中。演奏者清醒的状态在弹奏过程中十分重要,要费心思地去聆听自己的指尖流出的每一个音符,要判断音符是否是自己深思熟虑之后弹奏出来的,让真情实感变成美妙的音符从指间流出,使音乐更加深入人心。比如,将95小节到98小节幻想是单簧管、木管和长笛的solo部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118小节使左手的主旋律换至右手,所以必须清楚明了地听到音律的变换。再现部的起始部分在第215小节有所体现,贝多芬使用离调等繁琐的技巧将其展现出来,但弹奏的重要部分与呈示部分要几乎完全一致;从323小节的结束部分开始,演奏的过程中要渐渐提高紧张度,以每个“sf”违规率逐渐变强;需充分地将减七和弦的效果在紧随381小节之后的三小节之间弹奏出来,让乐曲营造出一种令人紧张的感觉。最终利用弱奏的方式对全曲作一个终结。这种结尾方式对于演奏者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需要全身心地投入音乐之中;控制音符的表达,每一个音都要在节奏不变的情况下均匀展现,不快不慢;演奏者要尽力研习每个乐句的弹奏技巧,并且将其与整个乐章的特点融合在一起,使各个乐句自由、自发性地传达给听众,这是奏鸣曲本身严肃谨慎的性质决定的。

第三部分乐章结合了前两个乐章的内容,整体传达的思想得到升华,特别是在经历了第二乐章的熏陶后,达到一种全新的境界,十六分音符在八分之三拍中穿插在整个乐章里,每个音符都有生动的律动和节奏,即使激烈的部分仍然有所展现,但是主旋律还是优雅而细腻的。尽管存在很多转调,但是主旋律为小调,令人对接下来的曲调心存期待。最后的音符D音经历了长时间错落有致又蜿蜒不绝的弹奏后作为收尾,结束了整个第三乐章,从而《暴风雨》奏鸣曲也走向了尾声。

《暴风雨》在节奏、技巧、内容、形式方面简直无可挑剔,其展现的理论功底和演奏技巧让后人受益良多。首先,总的原则就是独奏音乐都应当在自由度上享受比大型合奏音乐更大的限度,如弦乐四重奏所代表的室内乐就比交响乐享有更大的自由度,这一特点在古典时期音乐上表现极其突出。其次,对速度标记不能简单、机械地进行理解,因为这种理解方式仅可作用于乐曲最前的几个小节上。贝多芬在演奏过程中常常只对该乐章中最快的部分进行速度标记,即控制在此速度极限之内。就这种意义上看,在他的106作品中,那些令人匪夷所思的怪异的节奏标志也并不是错误的弹奏标示。最终,贝多芬立场鲜明地提出过,只有对音乐的律动和速度进行有技巧的协调和转换,才能够使独奏表演符合大众的需求。诚然也确实是这样,并且应当如此,在钢琴曲的表演过程里,随着时间的推移才能更具生机和活力。就某一层面上而言,这类局部的节奏在弹性上是否丰富、自如、妥帖是检验一个演奏家是否具有应有的“乐感”的标准,也是检验一场演奏表演是否达到相当的艺术高度、具有艺术价值的标准。 参考文献

[1]刘大伟.从《暴风雨奏鸣曲》看贝多芬音乐的特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1):181-184.

[2]王娟娟.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的艺术特征及演奏技巧[J].大舞台,2014,(02):112-113.

[3]吕爽.浅析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第一乐章[J].艺术科技,2014,(03):57.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4]于梦莹.贝多芬《d小调奏鸣曲》“暴风雨”的音乐及内涵分析[J].戏剧之家,2014,(10):87-88+91.

[5]赖锦织.试谈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的创作和演奏[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6):80-84.

[6]杨和平.《暴风雨奏鸣曲》演奏版本研究[J].人民音乐,2001,(05):49-52.

[7]孙绍强,赵颖,陈琳.浅谈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的创作特征及表现手法[J].中国职工教育,2012,(14):166.

[8]陈锐.与命运的斗争——诠释贝多芬《暴风雨》第三乐章创作技法及演奏[J].内蒙古艺术,2010,(01):58-61. 责任编辑 万永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