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四川刘氏庄园导游词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大邑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大邑县隶属四川省成都市。地跨东经102°59′-103°45′,北纬30°25′-30°49′。成都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是中国内陆投资环境标杆城市、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大邑县地处成都平原西部,位于成温邛发展走廊的中间部位,是成都平原经济圈由平原地区向山区过渡的纽带,幅员面积1284平方公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依次形成山地、丘陵、平原三大地形区,素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称,辖17镇3乡,人口51.6万, 享有亚洲十大自然生态旅游休闲名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等称号,是四川省环保模范县、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县、四川省生态旅游十佳县。

  大邑县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地处成都平原“古南方丝绸之路”上的大邑县,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垦殖,于公元671年的唐代建立县制,距今有1300多年的历史,素有“山川灵秀之乡”和“仙佛同源”的美誉,被明代状元杨升庵称颂为“蜀之望县”。

  大邑县自然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拥有西岭雪山、刘氏庄园博物馆、新场古镇、花水湾温泉、建川博物馆五个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是四川省拥有AAAA级景区最多的县,境内中国道教发源地鹤鸣山和佛教南传第一站雾中山在道、佛业界声名远播,“雪山—温泉”“庄园—文博”、“道源—古佛”等旅游品牌在国内外也享有一定的知名度。

  【行政区划】

  大邑县辖17个镇、3个乡:晋原镇、王泗镇、新场镇、悦来镇、安仁镇、江镇、花水湾镇、西岭镇、斜源镇、董场镇、韩场镇、三岔镇、上安镇、苏家镇、青霞镇、沙渠镇、蔡场镇、雾山乡、金星乡、鹤鸣乡。

  【历史沿革】

  早在新石器时代,今大邑县境内已有人类活动。

  夏、周时有古蜀。今大邑县区域当时古蜀国地。

  周慎靓王五年,即秦惠王元九年(前316),秦灭古蜀国。今昔对比大邑县区域当时为临邛县地。

  汉高祖五年(前202),平定巴蜀.今大邑县区域为江原县、临邛县地。

  西汉末年,王莽立国为新(9至23),临邛县改为监邛县,江原县改为邛原县。后公孙述据蜀称成家(25至36)。监邛、邛原县名仍旧。

  东汉建武十二年(36)十一月,成家亡,邛原县复名江原县,监邛县复名临邛县。

  历蜀汉、魏、西晋宽大初至成(汉)玉衡二年(312),大邑县区域仍置。

  东晋永和三年(347),成(汉)亡。汉原县改为融县,后又复名江原县。临邛县仍置。

  中经宋、齐,至梁武陵王萧纪据蜀前,两县建置不变。梁末,武陵王萧纪据蜀(552至553)。临邛县改为依政县,江原县仍置。

  梁承圣二年(553),西魏统治蜀地。依政县分出部分地区置临邛县,江原县仍置。

  北周孝闵帝元年(557)立国。江原县改为多融县,后县,后又改为晋原县。依政县、临邛县仍置。

  隋代,今大邑县区域为晋原、临邛、依政县地。

  唐武德元年(618),晋原县地分出部分置唐隆县。武德三年(620),临邛、依政、唐隆3县地分出部分置安仁县,贞观十七年(643),安仁县撤销,咸亨元年(670),安仁县复置。今大邑县区域唐初未建置时,属临邛、依政、唐隆、安仁县地。

  公元671年(唐咸亨二年)割晋原县西部置大邑县。

  《旧唐书》、《新唐书》、《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载:“其邑广大,遂以为名。”

  1284年(元至元二十一年)撤消安仁县和火井县建制撤消,其行政区域划归大邑县。火井县境域后划归邛州。

  大邑建县后,唐、宋两代建置无变化。

  1377年(明洪武十年)农历五月,大邑建制撤消,境域并入邛县。

  1380年(明洪武十三年)农历十一月复置。

  1960年7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新津县并入大邑县。原新津县城关镇改为大邑县新津镇。

  1962年3月25日,建制恢复,原新津县所辖区域仍归新津县管辖,10月20日,国务院补办批准手续。建县后,大邑县治历来在今晋原镇。

  隶属关系:大邑县始置时隶邛州。唐宝元年(742),邛州改为临邛郡。唐乾元元年(758),临邛改为邛州。

  五代十国时期,大邑县属前蜀国20xx年(907至926),后唐9年(925至933),后蜀国32年(934至695),隶邛州。

  北宋乾德三年(965)起,大邑属宋,邛州改为邛州临邛郡,大邑隶邛州临邛郡。

  南宋宝佑六年(1258),蒙古军攻入四川,大邑隶邛州临邛郡。至元十四年(1277)后不久,邛州临邛郡改为邛州。大邑隶属邛州。十六年(1279)。大邑属元。

  元至正二十年(1360),明玉珍在蜀建立农民政权,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称帝,国号夏,大邑属邛州。

  明洪武四年(1371)春,朱元璋派军入川。六月,夏亡,大邑属明,隶邛州。明洪武九年(1376),邛州降为邛县,大邑隶嘉定州。

  明洪十年(1377)五月,大邑入邛县。明洪十三年(1380)十一月复置,隶嘉定州。明成化十九年(1483),邛县复升邛州,大邑还隶邛州。

  明崇祯十七年八月初八日,张献忠克成都,建立大西农民政权,定都成都,称西京。并于十月初五破邛州,入大邑。在张献忠据蜀期间(1644至1646),大邑为大西辖县之一,其隶属关系与明末时同。

  清顺治三年(1646),大邑属清,隶邛州。清乾隆版《大邑县志》载清顺治六年(1649),张献忠部属卢名仍“踞重庆、叙州、马湖及邛州一带”。清顺治九年(1652),已和南明联合的张献忠部属刘文秀出兵回川,大败已降清的吴三桂,克川南各州县。刘文用克成都。清顺治九年前后,大邑属南明,隶邛州。清光绪版《大邑县乡土志》载,清康熙十三年(1674)吴三桂反后,其总部属王藩攻占邛州大邑。吴在1674年称帝,国号为周。大邑属周,隶邛州。清康熙十九(1680),王屏藩被讨平,大邑属清,隶邛州。

  民国元年,大邑隶邛州。2年,邛州改为邛崃县,大邑隶上川南道。3年五月,上川南道改为建昌道。20xx年,道制撤销,时四川正值军阀混战,延至次年才正式撤销。大邑于是直隶四川省。20xx年6月,大邑隶四川省第四行政督察区。

  1949年12月20日大邑县解放后,隶眉山行政区。

  1950年3月起改隶温江行政区。又称温江专区,1968年10月改为温江地区。

  1960年7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新津县并入大邑县;1962年3月25日,新津县建制恢复。

  1983年5月,温江地区建制撤销,大邑县至今划归成都市管辖。

  1997年,面积1548平方千米,人口48.6万,辖13镇7乡。县政府驻晋原镇。

  1999年,大邑县辖15个镇、12个乡:晋原镇、安仁镇、悦来镇、新场镇、唐场镇、西岭镇、斜源镇、董场镇、韩场镇、王泗镇、三岔镇、江镇、上安镇、天宫庙镇、苏家镇;高山乡、青霞乡、金星乡、雾山乡、沙渠乡、鹤鸣乡、三坝乡、墩义乡、蔡场乡、元兴乡、龙凤乡、丹凤乡。

  20xx年,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490373人。

  20xx年9月8日,撤销唐场、元兴2个镇及丹凤、三坝、高山、龙凤、敦义5个乡;天宫庙镇更名为花水湾镇。将原唐场、元兴2个镇所属行政区域并入安仁镇;安仁镇政府驻安仁村。将原丹凤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悦来镇;悦来镇政府驻观口社区。将原三坝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出阝江镇;出阝江镇政府驻出阝源村。将原高山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三岔镇;三岔镇政府驻梅花村。将原龙凤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董场镇;董场镇政府驻董家村。将原敦义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王泗镇;王泗镇政府驻政府街。

  20xx年,大邑县辖17个镇(晋原、王泗、出阝江、西岭、斜源、董场、韩场、三岔、上安、苏家、新场、安仁、悦来、青霞、沙渠、蔡场、花水湾)、3个乡(雾山、金星、鹤鸣),20个社区委员会、345个村委会;面积1545平方千米,人口密度322人/平方千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