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雾霾”问题已成为我国大气污染危害升级的突出标志。一些雾霾严重的城市实施控煤、控车、控油、治污等污染防治措施,确有必要,也有成效,但离实现呼吸上清洁空气的目标尚远。而采用车辆限行限购、工厂停工停产等简单化手段进行治理,不仅容易引发社会矛盾,而且治标不治本。那么,雾霾到底应该怎么治理?
顶层设计,系统治理
如果说经济工作是新时期党的中心工作,那么环境工作则是党的极端重要的一项工作。其中,如何治理雾霾是生态环境工作的一项新挑战。这些年来,政府在节能降耗方面采取了不少措施。但以行政手段为主的选择式“关停并转”,操作空间有限,仅适合为数不多的大型企业;以法规划定准入技术标准的“正面清单”方式,理论上适用于中小企业,但难免产生防不胜防的“人情因素”和设租寻租,出现种种扭曲和不公,难以达到理想效果。真正可靠、效果无疑的治理方式,是通过深化改革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长效机制。通过经济杠杆,让市场充分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让市场竞争真正发挥优胜劣汰作用,把低效、落后、过剩的产能挤出去,进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带来蓝天碧水和清新空气。
建好机制,常抓不懈
“同呼吸,共命运”,面对雾霾锁城、PM2.5指数多地“爆表”,在令人窒息的空气环境中,如此形容既形象又讽刺。人类破坏生态孕育的苦果,只能由人类亲自吞下。在呛人的空气中,抱怨已然无济于事。因此,彻底解决雾霾问题,必须抓住可塑、可选择的机制与制度安排问题不放。有必要从资源税改革切入,推动电力价格和电力部门系统化改革,进而推动完善地方税体系和税收制度的新一轮税、价、财联动改革。这一问题其实过去已被广泛关注和讨论,还亟须在联动改革上形成“路线图”“时间表”和可行性方案设计。
“雾锁城市”、“雾都孤儿”、“厚德载雾自强不吸”……从来没有一场大范围的迷雾阴霾像今天这样引起舆论和民间的强烈批评与戏谑。“口头环保”治标不治本,城市大气环境的改善除了做好改革顶层设计、建好机制外,还应更多关心群众生活,引导人们自觉调整消费习惯,践行低碳生活,才能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良好互动。只有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才能建设天蓝、地绿、山明、水净的美丽中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