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动策划要围绕主题,层层推进
有思想的教研活动策划,已成功一半。它可以让参与活动的教师受益匪浅。笔者曾策划过一次主题教研活动,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根据学生前概念现状,从现行教材中选出一节课作为研讨课,然后选出2位教师作为现场开课人。要求2位执教者结合理论知识和“学生前概念”的测查情况,开展“同课异构”教学。开课前布置研讨任务,要求就 “课堂教学的设计”“教学后学生科学概念及逻辑思维的发展”两个方面进行比较研讨;第二阶段,是在一个星期后,要求针对一星期前的研讨情况,进行课堂教学策略调整。同样是这节课,再选出2位教师开展第二轮教学,并开展研讨活动。这种由4位教师分两个阶段上同一节课的“同课异构+滚动教研”主题研讨活动,可以让教师更深刻地感觉到学生的概念发展进程与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程度。对执教老师来说,“同课异构”可以在统一主题要求下暴露自身的教学问题与教学思想,“滚动教研”可以在同伴互助分析下展示比较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参与研讨的教师来说,既可以深入了解学生的原来认识,发现学生概念发展的过程,又可以在多种教学观点碰撞下,开展深刻的教学反思,获得同一教学目标下的不同教学方法。前后两个阶段的同一主题研讨,准备充分,层次明显,效果是可以预见的。
二、教研引导要突出主体,步步有序
早期的主题教研活动,唱主角的都是教研员等主评教师。这与“先教后练”的传统教学序列相似,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像听话的学生一样被动地接受主讲人的教导,渐渐地没有了自己的主见。教研活动如同课堂,参与者如同学生,主讲者如同教师,如果活动主体不明确,活动步骤不清晰,教研活动效果就不会显现,就看不到参与活动的教师想了什幺,明白了什幺。当前“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及个性化的教学理念逐步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同样,主题教研活动的方式是不是也应该改变一下?答案是肯定的,非改不可!要逐步引导教师在思考的基础上通过适当的渠道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成为主角。这里也借用“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思路,来谈谈主题式教研活动步骤与方式的改革。主题教研活动需要理论支撑,活动前可以让参与的教师阅读几篇有关文章,做到心中有数;接着展示活动案例,通过小组活动,人人表达自己观点,统一组内意见;然后由各小组推选一人表达组内的观点;最后由参与活动的有威望的名优教师发表看法。如果照此步骤来开展主题式研讨,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活动的主体变成了参与的教师,教师们的研讨时间占有绝对优势。参与的整个过程都是思维碰撞的过程。这里让参与教师先学理论与表达观点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暴露参与教师当前的教学现状,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接下去的统一意见与点评的实质就是积极参与分析与努力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促使每一个参与教师能够学会反思,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三、学术指导要方向清晰,人人有获
主题教研活动,都希望能达成一些共识,或能深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或可以明确继续研讨的方向。教师们平时没有过多的时间去思考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有些问题如果长期没有被发现、被研讨,可能会形成经验性的不良教学习惯。俗话说:萝卜炒萝卜还是萝卜。为防止陈旧教学经验的固化,主题教研活动除了要求教师带着自己的实践来参与研讨外,还需要有区域内外的名优教师参与指导,引领教学。主题教研活动的学术性不能老是原地踏步,学术是需要发展的。教师们的实践与教学思想,如果能在主题
研讨后,得到大家的认同或否定都将是一种收获。一种含有学术性的做法,只有认同了,才有成就感;也只有否定了,才有发展的可能。以小学科学“基于学生前概念的教学改进”主题研讨为例,通过许多教师的教学实例证实,如果在教学之初或在备课前,学生前概念能测查准确,那幺教学策略的制定与实施就会事半功倍。这样的教学方式是符合小学科学教学的改革方向的,与“先学后教”有异曲同工之处。与此同时,由于学生前概念形成的复杂性,有时教师依据经验性的学生前概念开展教学活动,效果将大打折扣。这就促使教师进一步反思:学生前概念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影响学生成长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教师在备课前都要开展适当的测查活动。这样,就将学生前概念的测查活动列入教学设计前的一个必要步骤。
主题教研活动是有目标、有方法、有步骤的。如果能坚持做好“策划、引导、指导”三步曲,开展暴露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可以让主题教研活动从教师中来,到教师中去,实现“自主而不自流,放手而不放任,互动而不浮动”的活动效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