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关于2023决胜蓝天保卫战心得体会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今年是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决胜之年。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坚持科学、精准、依法治污,持续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和用地结构优化调整,协同推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推进全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是今年打赢蓝天保卫战的主旋律。

  每个项目都是“难啃的骨头”

  “目前,大气污染治理已进入攻坚期,要实现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顺利收官,仍面临着许多挑战。”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表示。

  首先是PM2.5的浓度依然较高,虽然今年全国PM2.5普遍下降,但京津冀区域“2+26”城市的PM2.5浓度仍然较高。

  其次是臭氧污染逐渐显现,臭氧浓度上升逐渐成为仅次于PM2.5的影响优良天数的重要因素。去年7月至9月,全国多省份出现高温少雨的气象条件,导致臭氧浓度同比大幅提升,超标天数明显增加。今年夏天如果再出现类似的气象条件,将对完成优良天数比率目标带来较大影响。

  此外,结构调整难度较大。随着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的深入,末端治理空间和减排潜力越来越小,未来工作重心将逐渐转向结构优化调整。而目前我国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运输结构偏公路、用地结构偏粗放等问题尚未根本改变。

  “宏观上,这些结构优化调整任务是促进高质量发展、拉动有效投资、补齐短板、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的重要举措;但微观上,具体到每一个项目上,都是‘难啃的骨头’。”刘炳江说。

  记者了解到,今年打赢蓝天保卫战的着力点将聚焦4个方面:一是分类指导精准施策。在三大重点区域基础上,加强对东北地区、内蒙古宁陕晋交界地区、苏皖鲁豫交界地区等区域的关注。将秋冬季作为PM2.5重点管控时段,将夏季作为臭氧重点管控时段。二是实施重点治污工程。积极推进VOCs和NOx协同减排,加大重点行业VOCs和工业炉窑综合治理力度,加强移动源污染防控。全力推动“2+26”城市平原地区农村完成煤改清洁能源、钢铁企业超低排放和大宗货物运输企业铁路专用线建设等三大工程,既推动空气质量改善,又有利于拉动经济增长。三是加强区域联防联控和重污染天气应对。四是强化大气污染防治监督执法。

  蓝天保卫战将有升级版

  刘炳江表示,蓝天保卫战打响以来,全国空气质量改善取得明显成效,但是这些目标都是阶段性的,全国所有城市达到35微克/立方米的标准还需很长一段时间。可以明确地说,蓝天保卫战还会继续打下去,升级版的蓝天保卫战行动计划也在制定之中。

  据介绍,已经启动的“十四五”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规划编制,将更加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引领。

  在目标设定方面,延续《大气十条》《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思路,主要围绕空气质量改善和主要污染物减排量方面来设计目标,既突出以大气空气质量改善为核心,满足人民群众对蓝天获得感和美好生活的期盼,也与党的十九大提出的2035年空气质量发生根本性转变进行对接。同时,近几年臭氧问题比较突出,所以在规划中会针对臭氧的两项前体物VOCs和NOx设计减排目标。

  在重点举措方面,包括:进一步突出重点管控的空间、时段、行业领域和污染物,加强PM2.5与臭氧协同控制;积极推进产业、能源、运输、用地四大结构调整优化,特别是对工业炉窑和VOCs综合治理提出专门要求;进一步研究完善“十四五”期间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范围,加强区域联防联控和重污染天气应对;进一步提升环境监测和执法监管能力,推进大气环境管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散煤清零是刚性任务

  近年来,清洁取暖一直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一方面好评如潮,另一方面争论、质疑的声音也从未停止,是大气污染治理最难推进的工作之一。

  农村散煤不经过任何处理,烧一吨煤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相当于电厂的十几倍。实践证明,清洁取暖煤改气、煤改电是发达国家改善空气质量的必由之路。在我国,煤改气、煤改电首先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推进,逐步扩展到汾渭平原,从2个城市到12个城市,到现在覆盖了两区域39个城市。

  在清洁取暖推进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冬季气温不同,有的省份以煤改气为主,有的省份以煤改电为主,还有生物质集中利用等方式,城市及周边更多是靠热电厂管网延伸进行散煤治理。经过评估,煤改气、煤改电对PM2.5下降的贡献率达到三分之一以上,环境效益明显。

  刘炳江表示,对于煤改气、煤改电,中央财政大力支持,各地也给予了很大支持。“京津冀及周边、汾渭平原散煤清零,这是刚性任务,下一步,我们会坚定不移持续推进,确保20__年采暖季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平原地区农村散煤基本清零。”

  尽快改善高关注地区空气质量

  在今年生态环境部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安排中,苏皖鲁豫交界地区成为分类指导精准施策的高关注区域。

  “苏皖鲁豫是长三角和京津冀周边两大大气治理重点区域的连接带,长三角地区和京津冀周边地区着力解决的大气污染问题都卓有成效,苏皖鲁豫大约20多个城市的空气污染问题就显现出来了。”刘炳江说。

  从区位上看,一方面,该地区各城市大气污染物浓度年际和月际变化特征相近,重污染天气过程高度一致,具有典型的区域性污染特征。另一方面,该地区紧邻“2+26”城市和长三角地区,与两大重点区域间存在明显的传输影响。

  从污染程度看,苏皖鲁豫交界地区已成为全国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呈现显著的复合型污染特征。秋冬季PM2.5污染严重,夏季臭氧污染突出。

  从基础排放上看,该地区结构性问题突出,基础排放量大。产业结构方面,该地区集中了近8000万吨钢铁、4000万吨焦化、1.4亿吨水泥、1.1亿吨石化产能。能源结构方面,该区域煤炭总消费量达3.2亿吨,单位面积煤炭消耗强度同“2+26”城市相当,半数城市耗煤量超过1000万吨。运输结构方面,该区域物流业发达,但以公路运输为主,铁路货运量不到7%,柴油货车240多万辆,与“2+26”城市数量相当(300万辆)。用地结构方面,道路扬尘、矿山开采扬尘管理不到位,平均降尘量远超长三角地区。这些结构性问题导致该地区大气污染物基础排放量大,治理难度高。

  从管理上看,该地区大气污染治理工作起步较晚,基础薄弱,成为大气污染治理和环境监管的洼地。部分城市尚未系统组织开展排放源清单编制和污染来源解析工作,部分城市对企业环境违法违规行为监管不到位等。

  “综合以上因素,我们今年将推动苏皖鲁豫交界地区22个城市建立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一方面要齐抓共管,统一行动,形成强大合力;另一方面要强弱项、补短板,提升治理水平,加大治理力度,最终实现整个区域空气质量的加速改善。”刘炳江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