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春晚观后感参考范文推荐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忙忙叨叨又是一年,除夕夜马上就到了。再过几个小时,央视春晚又要开播了。

  有些人会坐在电视机前认真地观赏春晚;有些人会把它当做背景音乐,吃饭、聊天、打牌。看完春晚,大家还要聊春晚,总之中国人过年已经离不开这台晚会。

  对于央视来说,春晚是每年最重要的常规任务,众口难调,让观众都满意是越来越难。对于观众来说,嘴上抗拒春晚的不少,但真正不看的人是不多。也许有些人不看直播,或者不会从头看到尾,但会通过网络看其中一些节目。不看春晚,上网都看不懂段子了,跟人聊天都没话题了,那怎么能行呢?

  因为已经成了过年少不了的一道菜,春晚被人们称为“新民俗”。民俗一般指历经千百年演变而形成的习俗,而春晚的历程才三十多年,就获得了类似民俗的地位,这着实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这还不是春晚最了不起的地方。春晚最了不起的地方是,它在除夕夜这个特定的时间段,同时吸引了十几亿人的关注,让十几亿人在同一时间观看同一台节目,为十几亿人提供同一个话题,给十几亿人创造出了一种“我们在一起”的感觉。

  春晚不仅连接政治意义上的中国人,而且把全世界的华人连接起来,因为“年”作为一个节日,在文化意义上是属于全体华人的。能在同一个时刻引起所有华人瞩目的,舍春晚,再无其他。

  中国人也好,华人也好,是一个规模无比巨大的群体,每个人所能直接接触的范围相对而言是极其有限的,那么我们对中国人/华人这个身份的认同,对同样拥有这个身份的其他人的认同,就需要通过想象来完成。事实上,自人类赖以生存的共同体在规模上超出部落或者城邦,人们对共同体的体认就离不开想象了。所以,民族被视作“想象的共同体”。

  人们对共同体的想象需要经由一些中介因素。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幅员辽阔的国家,中国人借以想象共同体成员身份的中介包括方块字、主流的儒家文化、民俗等等。都庆祝新年,过年都贴春联、放炮仗、吃饺子,这是中国人互相认可彼此为同胞的理由之一。

  但是,以吃饺子、放炮仗为内容的合家团聚,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大家彼此独立,各自过年,好比一个个分散的山楂糖球;这个时候,有一台春晚可以一起看,就好比一根竹签把分散的山楂糖球串成了一串糖葫芦。我们想象一下,在除夕的晚上,我们跟十几亿人一起在做着一件相同的事,这真的是一种奇特的感受。

  庆祝旧历新年,是中国人/华人每年一度的确认身份的仪式。春晚已经成为这个仪式的构成要素。

  “年”是一个特殊的时刻,“年”是一个可以短暂地忘记疲惫、忘记烦恼、忘记矛盾的节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凝聚人心,以利于年后的再出发。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春晚尽量满足各方需求的同时,还不能忘了除夕夜的责任——让观众开心,春晚的创作也真是不容易。

  无论如何,春晚在除夕这个阖家团圆、欢乐祥和的时刻为社会繁荣与和谐所做的努力,是我们国家所需要的。

  这,更显得春晚可贵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