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桥纸是西汉时期的一种纸。1957年5月8日,出土于西安东郊灞桥因此定名为“灞桥纸”。现陈列在陕西历史博物馆。据专家介绍这是迄今所见世界上最早的纸片,它说明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至少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一、二世纪。
灞桥纸纸色暗黄,纸面较为平整、柔软,呈薄片状,有一定强度。鉴定发现其原料主要是大麻纤维,间有少许苎麻。其纤维平均长度为1毫米左右,绝大多数纤维作不规则异向排列。并且纸中含被切断、打溃的帚化纤维,说明这种纸的原料经历了切断、蒸煮、舂捣及抄造等处理过程,只是加工程序较低。
1987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潘吉星在日本讲学时曾对纸下了这样的定义:首先是植物纤维;第二,这种植物性纤维是单个的,即一根灞桥纸根分散的纤维,它们被分散、提纯,然后再交织组合起来;第三,表面平整;第四,具有实用性,例如包装、书写用;最后还要有一定的物理强度。
以此标准,潘吉星认为,无论是陕西“灞桥纸”,还是甘肃天水“放马滩纸”,都具备了纸的要素,是真正意义上的纸。